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项的要求,有一条内容始终居于首位,那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在各种阅读方式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
随着学生阅读要求的提高,除朗读外,其他阅读方式如默读、略读、浏览等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这些阅读方式较之朗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时间短、速度快。这种优势随着阅读任务的增多也愈发显得明显,于是朗读便随着学段学龄的增高逐渐退居了二线。到了初三,各种阅读方式绽放芳华、尽显身姿,唯有朗读这一枝独“羞”,迟迟未开。
其实朗读也有自己的优势,在此文中,笔者将结合课堂实例来充分证明朗读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朗读能训练学生正确地识字读音
朗读就是:“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在课堂上,通过朗读,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读错的字音。
初三课堂,老师们通常采取默读课文的形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错误读音得不到纠正,长期积累下来,错的字音读法就会变得根深蒂固。例如,俄国有个作家叫“契诃夫”,正确的发音应该是“qì hē fū”,许多学生就习惯读成“qiè kē fū”。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在讲《变色龙》一课时,对“契诃夫”的读音做了反复强调,后来仍发现有部分同学读错。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在很早以前就看到过这个名字,那个时候是凭自己的感觉读,不查字典,又未大声读出来,没有人为他们更正读音,长期以来就形成了思维定式,想改正也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让学生们把经常读错的字积累在本上,早自习或课前拿出几分钟来,反复地大声地读这类易错字音。有声的“读”有时的确比无声的“想”深刻得多,经过一段时间的目的性训练,许多孩子都能把那些根深蒂固的错音在脑海中清除了。
由此可见,通过朗读来及时发现学生读音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读音,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方式。尤其是学生在认识某些生字生词的时候,第一印象内给他们一个正确的读法,他们就永远不会再错。不由地想起程谦翔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总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出示字的正确读音,为什么不在学生朗读前出示呢?让学生在第一印象里对字形成了正确的读音,他以后也不会读错了。”朗读亦是如此,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如果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还未形成思维定式前,发现自己的错误读音及时纠正,那么他以后也不会读错了。
二、深情并茂,深入人心——朗读能促使学生深刻地把握内容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孤独之旅》,文章较长,一般采取默读方式来了解文本。但我始终觉得文章的环境描写与语言刻画都值得学生细细感受与体味,便想采取朗读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可时间可能会不够。在这种状况下,我决定对执教的两个班实施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
在一个班里,我采取了朗读为主的阅读方式,用了二课时,在另一个班里,我采取了默读为主的阅读方式,用了一课时。在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时,实施朗读教学法的班级学生,能较全面及深刻地分析出苇塘、鸭群、暴风雨的描写的具体作用,并能对文中部分句子进行合理的赏析。而以默读为主的班级学生,只能谈到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氛围,除了对暴风雨所起的作用能够清晰地感受与表达,其他的还需要再读文本来体会。
两个班的对比教学,让我欣喜地发现:朗读教学,虽然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但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因为朗读,能使文章语气连贯而见情意,能较好地融入情境而走进文本。深情并茂,方可深入人心。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我想朗读教学的作用会日渐显示出来,路遥知马力,日久显实力。
三、绘声绘色,绘情绘意——朗读能培养学生流畅地表情达意
《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一条这样描述:“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表情和语气如何通过言辞来展现,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拥有较多的口语表达训练的机会和尽量多的训练时间。
在初三紧张的复习过程中,要拿出时间让学生训练口语交际,这简直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我们可以选择文本朗读的方法,做到一举两用。
在复习古文《公输》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朗读,让学生在模拟人物角色的时候,既可以揣测人物心理,也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公输班与楚王的狡诈、自私、阴险和墨子的睿智与能言善辩,跃然而立,进而能更深入地把握文本,体会墨子高超的论说艺术。还能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语气与表情表现不同人物性格的特性,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绘声绘色,才能绘情绘意。
以上是笔者在日常的朗读教学中,感触颇深的三点。即使我们的课堂急需高效的阅读,我们的考试也需要无声快速的阅读,但这些都不能成为让朗读隐居的理由。
百花齐放之时,莫让朗读这一枝独“羞”,阅读教学需要朗读的引领,当然也不能缺少任何一枝。唯有千姿百态,才能摇曳绚烂满树头。
随着学生阅读要求的提高,除朗读外,其他阅读方式如默读、略读、浏览等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这些阅读方式较之朗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时间短、速度快。这种优势随着阅读任务的增多也愈发显得明显,于是朗读便随着学段学龄的增高逐渐退居了二线。到了初三,各种阅读方式绽放芳华、尽显身姿,唯有朗读这一枝独“羞”,迟迟未开。
其实朗读也有自己的优势,在此文中,笔者将结合课堂实例来充分证明朗读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朗读能训练学生正确地识字读音
朗读就是:“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在课堂上,通过朗读,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读错的字音。
初三课堂,老师们通常采取默读课文的形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错误读音得不到纠正,长期积累下来,错的字音读法就会变得根深蒂固。例如,俄国有个作家叫“契诃夫”,正确的发音应该是“qì hē fū”,许多学生就习惯读成“qiè kē fū”。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在讲《变色龙》一课时,对“契诃夫”的读音做了反复强调,后来仍发现有部分同学读错。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在很早以前就看到过这个名字,那个时候是凭自己的感觉读,不查字典,又未大声读出来,没有人为他们更正读音,长期以来就形成了思维定式,想改正也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让学生们把经常读错的字积累在本上,早自习或课前拿出几分钟来,反复地大声地读这类易错字音。有声的“读”有时的确比无声的“想”深刻得多,经过一段时间的目的性训练,许多孩子都能把那些根深蒂固的错音在脑海中清除了。
由此可见,通过朗读来及时发现学生读音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读音,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方式。尤其是学生在认识某些生字生词的时候,第一印象内给他们一个正确的读法,他们就永远不会再错。不由地想起程谦翔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总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出示字的正确读音,为什么不在学生朗读前出示呢?让学生在第一印象里对字形成了正确的读音,他以后也不会读错了。”朗读亦是如此,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如果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还未形成思维定式前,发现自己的错误读音及时纠正,那么他以后也不会读错了。
二、深情并茂,深入人心——朗读能促使学生深刻地把握内容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孤独之旅》,文章较长,一般采取默读方式来了解文本。但我始终觉得文章的环境描写与语言刻画都值得学生细细感受与体味,便想采取朗读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可时间可能会不够。在这种状况下,我决定对执教的两个班实施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
在一个班里,我采取了朗读为主的阅读方式,用了二课时,在另一个班里,我采取了默读为主的阅读方式,用了一课时。在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时,实施朗读教学法的班级学生,能较全面及深刻地分析出苇塘、鸭群、暴风雨的描写的具体作用,并能对文中部分句子进行合理的赏析。而以默读为主的班级学生,只能谈到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氛围,除了对暴风雨所起的作用能够清晰地感受与表达,其他的还需要再读文本来体会。
两个班的对比教学,让我欣喜地发现:朗读教学,虽然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但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因为朗读,能使文章语气连贯而见情意,能较好地融入情境而走进文本。深情并茂,方可深入人心。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我想朗读教学的作用会日渐显示出来,路遥知马力,日久显实力。
三、绘声绘色,绘情绘意——朗读能培养学生流畅地表情达意
《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一条这样描述:“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表情和语气如何通过言辞来展现,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拥有较多的口语表达训练的机会和尽量多的训练时间。
在初三紧张的复习过程中,要拿出时间让学生训练口语交际,这简直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我们可以选择文本朗读的方法,做到一举两用。
在复习古文《公输》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朗读,让学生在模拟人物角色的时候,既可以揣测人物心理,也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公输班与楚王的狡诈、自私、阴险和墨子的睿智与能言善辩,跃然而立,进而能更深入地把握文本,体会墨子高超的论说艺术。还能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语气与表情表现不同人物性格的特性,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绘声绘色,才能绘情绘意。
以上是笔者在日常的朗读教学中,感触颇深的三点。即使我们的课堂急需高效的阅读,我们的考试也需要无声快速的阅读,但这些都不能成为让朗读隐居的理由。
百花齐放之时,莫让朗读这一枝独“羞”,阅读教学需要朗读的引领,当然也不能缺少任何一枝。唯有千姿百态,才能摇曳绚烂满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