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红网”和“人民网”等网站上,《公仆楷模——邓平寿》的报道叩动着广大读者的心扉,一些熟知邓平寿的网友,在网上满含深情地讲述着邓平寿的故事,现摘编几则,以飨读者。
活电话簿
那天是赶场天,邓平寿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到政府院坝里做完扫除,就站在办公楼前迎接镇里的干部职工到来。邓平寿和同事们互相打了招呼,才进入办公室处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这是邓平寿长期的习惯。
“邓书记,千丘村支书的电话是好多?”有人问。
“我帮你去翻一下。”一旁的刘委员说。
“13452***979。”邓平寿准确地说出。
“关机。”
“那就打536***18。”邓平寿一边办公一边说。
“邓书记,水口村支书的电话是多少?”又有人问。
邓平寿一口又说了出来。
在一旁的莫主任笑道:“邓书记是我们镇出了名的‘活电话簿’,他可以一口气说出百多个电话。”
一拨又一拨背着背篓的、拿着扁担的农民走进邓平寿的办公室,问这问那,他一边答着一边记着,几乎没闲暇喝一口水……
同事们说,每次外出,同行的人都不用带电话簿,大家都晓得,记不住了,问邓书记,保准没错。
(网友2007年3月7日19:02:11在“中国当红网”的跟帖)
农家屋里办公
2006年4月11日,阳光明媚,和风煦暖。
邓平寿与廖铭、邓南平、杨有越一道,步行到杨柳坪,去考察柳坪村村民唐开瑞的荒地开发情况。
弯弯曲曲的山路,绿绿油油的树林,让邓平寿他们感到很惬意:“唐开瑞不错啊,一年多时间就搞得这样好,荒地都披上了绿装!”
大伙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擦着汗,终于爬到了山顶。
“咕咕”的鸡叫声更增添了山林的灵气。皮肤黝黑的汉子唐开瑞,老远出来打招呼:“欢迎你们,多谢你们的关心。”
邓平寿边查看唐开瑞承包的荒地,边叮嘱:“品种要选好,尽量选一些品质特别的果树;鸡圈地一定要宽敞一些,这样喂出来的鸡才会多下蛋、肉质才鲜嫩。”
唐开瑞把大家让进屋里,摆起了龙门阵。看到唐开瑞那双开裂的手,邓平寿鼓励道:“创业肯定很艰辛,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
那天,他们谈了很多很多。
在邓平寿的指点帮助下,如今,唐开瑞的果园已开始挂果,鸡也出肥了好几圈。
(网友“知者”2007年3月7日18:59:59在“中国当红网”的跟帖)
走着邓书记走过的路
春节刚过,习惯于和邓书记一起下村的我,带着村“两委”的同志沿着各组的小路边走边查看老百姓春耕的情况。行走路线和以前一样,工作内容一样,不同的是缺了一个人——邓平寿。
转田坎是邓书记多年来的习惯。由于我们村是邓书记驻村,所以,我就有更多的机会和他一起转。
一路上,我们像以前一样边走边看,田间地头庄稼的长势情况,道路、沟渠的维护情况,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等都一一进入了我们的笔记本,我们还把一些致富的信息逐家逐家去传递。
一边做着这些事情,我的脑海里一边浮现出许多往事。
去年12月的一天,我们走在天桥边,发现有一些桑树的桑叶未摘,桑枝未修。听村民说这些家庭里的人全家外出了,没喂蚕。因此,桑叶在树上也就只能青了又黄,黄了就掉了。
邓书记边走边问,把这些情况作了详细记录。
回到镇里,他就开始琢磨起来。
晚上11点多钟,我家的电话响起,我从沉睡中惊醒。“你睡了哇?”“嗯。”“怎么这么早就睡了,今天下午的事我想出办法了!”“怎么办?”“村里可以找几个养蚕养得比较好的农民,动员他们承包桑叶,专门喂蚕。”
听到这话,我也来了精神,瞌睡一下子没了。
“谁能承担这项任务?”我回答说:“赵明全家的蚕养得好!孙泽寿的养蚕技术也不错!叫他们承包!”
后来的几天,我就天天下去和养蚕大户们商量。可一些村民顾忌这顾忌那,一时半会儿不愿承担这事儿。
直到今年3月1日那天,千丘村一组的赵明全终于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承包了3家人的桑叶,专门从事养蚕。
当知道赵明全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后,一回到家,我立马拿起电话,习惯地拨通了电话“13709***458”。接电话的是邓书记的女儿邓巧娟。
我这才回想过来,邓书记已离我们而去。
可我仍然对着电话机喊道:“邓书记,我们村这项工作开展起来了,你放心吧!”……电话那边没有了粗声大气的回话声,也没有了往日的那些关心我的话。
放下电话,我轻松多了,因为我了却了邓书记的一个心愿。
如今,这项工作起步了,可毕竟才开始,还需进一步发动村民,争取早日在我们村形成养蚕专业化。
走着邓书记走过的路,干着邓书记未干完的事儿,我们有精神。
(网友“李万成”于2007年3月7日15:56:03在“中国当红网”的跟帖)
(王一敬搜集整理)
活电话簿
那天是赶场天,邓平寿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到政府院坝里做完扫除,就站在办公楼前迎接镇里的干部职工到来。邓平寿和同事们互相打了招呼,才进入办公室处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这是邓平寿长期的习惯。
“邓书记,千丘村支书的电话是好多?”有人问。
“我帮你去翻一下。”一旁的刘委员说。
“13452***979。”邓平寿准确地说出。
“关机。”
“那就打536***18。”邓平寿一边办公一边说。
“邓书记,水口村支书的电话是多少?”又有人问。
邓平寿一口又说了出来。
在一旁的莫主任笑道:“邓书记是我们镇出了名的‘活电话簿’,他可以一口气说出百多个电话。”
一拨又一拨背着背篓的、拿着扁担的农民走进邓平寿的办公室,问这问那,他一边答着一边记着,几乎没闲暇喝一口水……
同事们说,每次外出,同行的人都不用带电话簿,大家都晓得,记不住了,问邓书记,保准没错。
(网友2007年3月7日19:02:11在“中国当红网”的跟帖)
农家屋里办公
2006年4月11日,阳光明媚,和风煦暖。
邓平寿与廖铭、邓南平、杨有越一道,步行到杨柳坪,去考察柳坪村村民唐开瑞的荒地开发情况。
弯弯曲曲的山路,绿绿油油的树林,让邓平寿他们感到很惬意:“唐开瑞不错啊,一年多时间就搞得这样好,荒地都披上了绿装!”
大伙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擦着汗,终于爬到了山顶。
“咕咕”的鸡叫声更增添了山林的灵气。皮肤黝黑的汉子唐开瑞,老远出来打招呼:“欢迎你们,多谢你们的关心。”
邓平寿边查看唐开瑞承包的荒地,边叮嘱:“品种要选好,尽量选一些品质特别的果树;鸡圈地一定要宽敞一些,这样喂出来的鸡才会多下蛋、肉质才鲜嫩。”
唐开瑞把大家让进屋里,摆起了龙门阵。看到唐开瑞那双开裂的手,邓平寿鼓励道:“创业肯定很艰辛,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
那天,他们谈了很多很多。
在邓平寿的指点帮助下,如今,唐开瑞的果园已开始挂果,鸡也出肥了好几圈。
(网友“知者”2007年3月7日18:59:59在“中国当红网”的跟帖)
走着邓书记走过的路
春节刚过,习惯于和邓书记一起下村的我,带着村“两委”的同志沿着各组的小路边走边查看老百姓春耕的情况。行走路线和以前一样,工作内容一样,不同的是缺了一个人——邓平寿。
转田坎是邓书记多年来的习惯。由于我们村是邓书记驻村,所以,我就有更多的机会和他一起转。
一路上,我们像以前一样边走边看,田间地头庄稼的长势情况,道路、沟渠的维护情况,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等都一一进入了我们的笔记本,我们还把一些致富的信息逐家逐家去传递。
一边做着这些事情,我的脑海里一边浮现出许多往事。
去年12月的一天,我们走在天桥边,发现有一些桑树的桑叶未摘,桑枝未修。听村民说这些家庭里的人全家外出了,没喂蚕。因此,桑叶在树上也就只能青了又黄,黄了就掉了。
邓书记边走边问,把这些情况作了详细记录。
回到镇里,他就开始琢磨起来。
晚上11点多钟,我家的电话响起,我从沉睡中惊醒。“你睡了哇?”“嗯。”“怎么这么早就睡了,今天下午的事我想出办法了!”“怎么办?”“村里可以找几个养蚕养得比较好的农民,动员他们承包桑叶,专门喂蚕。”
听到这话,我也来了精神,瞌睡一下子没了。
“谁能承担这项任务?”我回答说:“赵明全家的蚕养得好!孙泽寿的养蚕技术也不错!叫他们承包!”
后来的几天,我就天天下去和养蚕大户们商量。可一些村民顾忌这顾忌那,一时半会儿不愿承担这事儿。
直到今年3月1日那天,千丘村一组的赵明全终于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承包了3家人的桑叶,专门从事养蚕。
当知道赵明全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后,一回到家,我立马拿起电话,习惯地拨通了电话“13709***458”。接电话的是邓书记的女儿邓巧娟。
我这才回想过来,邓书记已离我们而去。
可我仍然对着电话机喊道:“邓书记,我们村这项工作开展起来了,你放心吧!”……电话那边没有了粗声大气的回话声,也没有了往日的那些关心我的话。
放下电话,我轻松多了,因为我了却了邓书记的一个心愿。
如今,这项工作起步了,可毕竟才开始,还需进一步发动村民,争取早日在我们村形成养蚕专业化。
走着邓书记走过的路,干着邓书记未干完的事儿,我们有精神。
(网友“李万成”于2007年3月7日15:56:03在“中国当红网”的跟帖)
(王一敬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