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理念,理清教材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以课程目标为主线,围绕学习目标设计相关活动,把思考、体验和反思的机会给予学生,激发其主动学习,通过学生的活动促成知识的自然生成。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授课时应把实验探究贯穿于整个活动单导学的过程中,突出化学学科的特色,仔细思考,精心设计,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养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本文所述“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属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2。它出现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盐”之前,对于现行教材来说是对酸碱性质的完善,并为复分解反应作铺垫。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不同于其他复分解反应,即一些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打破了以往根据现象判断化学反应发生的思维定势。因此,教材中设计了借助指示剂判断化学反应的情节,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细说过程,品味亮点
引入新课:前面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一些酸,如盐酸、硫酸、硝酸、碳酸、醋酸等;以及一些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铜、氨水等。那么,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又会产生怎样的实验现象?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设计思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目了然。
【活动一:探究不同的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师]请利用活动一所提供的实验用品探究酸和碱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并完成表格内容。
实验用品:Cu(OH)2、Ba(OH)2溶液、NaOH溶液、稀H2SO4、盐酸、试管、滴管。
(组内讨论,分工协作,汇总结果,组内代表发言,组内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设计思路]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尝试,既训练了基本操作能力,又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
成果展示:
[生1]以上结果,不太可靠。没有现象的不一定不反应。
[生2]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新物质不一定看得见。
[师]很好。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是否发生了反应?我们以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为例,请你们借助指示剂,即石蕊溶液和酚酞设计实验探究。
【活动二:借助酸碱指示剂探究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设计思路]教师提供石蕊和酚酞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并探究。方案很多,想借此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互相探讨。让学生感受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的快乐,比起师生讲听互动效果更好。这样本节课的难点也就随之分解消融。
(学生倾听、兴奋、跃跃欲试,分别在活动单上写的写、画的画,再进一步实验演示、交流讨论)
成果展示:方法1:盐酸+石蕊+NaOH
方法2:NaOH+石蕊+盐酸
方法3:NaOH+酚酞+盐酸
方法4:盐酸+酚酞+NaOH
[师]非常棒!在四种方案中,哪种现象最明显呢?
[生1]第三种方法:先变红色,后褪为无色。
[生2]第四种方法:先为无色,后变为红色。
[师]由此看来,溶液颜色变化越明显越便于我们观察。请同学继续思考:溶液变色的一瞬间,溶液中的溶质一样吗?
[设计思路]对活动二探究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进行一定深度的“追问”,不是画蛇添足,节外生枝,而是对有效探究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学生热烈讨论,踊跃发言。)
[生1]方法3:溶液刚刚褪为无色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
[生2]方法4:溶液由无色刚刚变成红色时,盐酸已全反应,氢氧化钠过量了,此时并不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时刻,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师]通过大家讨论发现,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溶液,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加入盐酸后,溶液变为无色,说明原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不存在了,变化成了其他物质,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溶液刚刚褪为无色时正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时刻,此法最佳。除此之外,还可用什么方法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
【活动三:寻求新物质判断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设计思路]在学习了酸碱部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能否灵活运用判断酸与碱之间的反应是设计活动三的出发点。
(刚开始,学生无从下手,随着学生表达交流的进行,在提供的方案的启发下,学生热情高涨,“头脑风暴”愈演愈烈,以致活动单展示成果的空白远远不够。当堂演示阶段,两位同学因方案较好而有机会上台演示实验并获得预期的效果,全班自动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成果展示:
方法1:用1支试管盛少量盐酸,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再加锌粒,没有气泡产生。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方法2:用1支试管盛少量盐酸,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再加碳酸钙粉末,若无气泡产生,表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方法3:用1支试管盛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中量盐酸,充分反应后,再滴加硫酸铜溶液,若无沉淀,则表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方法4:利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性来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是否发生反应……
【活动四:探究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其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应用】
[设计思路]通过多媒体课件TLASH动画展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过程,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结合图片资料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并布置作业上网查询其广泛的应用。引导学生平时学会学以致用。
成果展示:
1.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改良酸性土壤:Ca(OH)2+H2SO4=CaSO4+2H2O
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Al(OH)3+3HCl=AlCl3 +3H2O……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以活动单为载体,环环相扣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教材为平台,突破教材的局限,将知识适当拓展延伸。恰当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培养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反应的本质。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始至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学生的引路者与合作者。
结合“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要求和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笔者认为,任何一堂高效的好课应做到:首先,理清教材,通过重组或主次搭配提炼教材,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创设的探究活动目标明确,要为达成学习目标而服务。最后,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才能真正放飞学生的思维,实现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造就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张华伟)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以课程目标为主线,围绕学习目标设计相关活动,把思考、体验和反思的机会给予学生,激发其主动学习,通过学生的活动促成知识的自然生成。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授课时应把实验探究贯穿于整个活动单导学的过程中,突出化学学科的特色,仔细思考,精心设计,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养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本文所述“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属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2。它出现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盐”之前,对于现行教材来说是对酸碱性质的完善,并为复分解反应作铺垫。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不同于其他复分解反应,即一些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打破了以往根据现象判断化学反应发生的思维定势。因此,教材中设计了借助指示剂判断化学反应的情节,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细说过程,品味亮点
引入新课:前面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一些酸,如盐酸、硫酸、硝酸、碳酸、醋酸等;以及一些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铜、氨水等。那么,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又会产生怎样的实验现象?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设计思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目了然。
【活动一:探究不同的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师]请利用活动一所提供的实验用品探究酸和碱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并完成表格内容。
实验用品:Cu(OH)2、Ba(OH)2溶液、NaOH溶液、稀H2SO4、盐酸、试管、滴管。
(组内讨论,分工协作,汇总结果,组内代表发言,组内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设计思路]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尝试,既训练了基本操作能力,又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
成果展示:
[生1]以上结果,不太可靠。没有现象的不一定不反应。
[生2]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新物质不一定看得见。
[师]很好。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是否发生了反应?我们以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为例,请你们借助指示剂,即石蕊溶液和酚酞设计实验探究。
【活动二:借助酸碱指示剂探究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设计思路]教师提供石蕊和酚酞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并探究。方案很多,想借此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互相探讨。让学生感受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的快乐,比起师生讲听互动效果更好。这样本节课的难点也就随之分解消融。
(学生倾听、兴奋、跃跃欲试,分别在活动单上写的写、画的画,再进一步实验演示、交流讨论)
成果展示:方法1:盐酸+石蕊+NaOH
方法2:NaOH+石蕊+盐酸
方法3:NaOH+酚酞+盐酸
方法4:盐酸+酚酞+NaOH
[师]非常棒!在四种方案中,哪种现象最明显呢?
[生1]第三种方法:先变红色,后褪为无色。
[生2]第四种方法:先为无色,后变为红色。
[师]由此看来,溶液颜色变化越明显越便于我们观察。请同学继续思考:溶液变色的一瞬间,溶液中的溶质一样吗?
[设计思路]对活动二探究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进行一定深度的“追问”,不是画蛇添足,节外生枝,而是对有效探究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学生热烈讨论,踊跃发言。)
[生1]方法3:溶液刚刚褪为无色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
[生2]方法4:溶液由无色刚刚变成红色时,盐酸已全反应,氢氧化钠过量了,此时并不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时刻,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师]通过大家讨论发现,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溶液,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加入盐酸后,溶液变为无色,说明原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不存在了,变化成了其他物质,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溶液刚刚褪为无色时正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时刻,此法最佳。除此之外,还可用什么方法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
【活动三:寻求新物质判断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设计思路]在学习了酸碱部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能否灵活运用判断酸与碱之间的反应是设计活动三的出发点。
(刚开始,学生无从下手,随着学生表达交流的进行,在提供的方案的启发下,学生热情高涨,“头脑风暴”愈演愈烈,以致活动单展示成果的空白远远不够。当堂演示阶段,两位同学因方案较好而有机会上台演示实验并获得预期的效果,全班自动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成果展示:
方法1:用1支试管盛少量盐酸,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再加锌粒,没有气泡产生。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方法2:用1支试管盛少量盐酸,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再加碳酸钙粉末,若无气泡产生,表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方法3:用1支试管盛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中量盐酸,充分反应后,再滴加硫酸铜溶液,若无沉淀,则表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方法4:利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性来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是否发生反应……
【活动四:探究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其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应用】
[设计思路]通过多媒体课件TLASH动画展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过程,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结合图片资料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并布置作业上网查询其广泛的应用。引导学生平时学会学以致用。
成果展示:
1.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改良酸性土壤:Ca(OH)2+H2SO4=CaSO4+2H2O
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Al(OH)3+3HCl=AlCl3 +3H2O……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以活动单为载体,环环相扣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教材为平台,突破教材的局限,将知识适当拓展延伸。恰当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培养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反应的本质。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始至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学生的引路者与合作者。
结合“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要求和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笔者认为,任何一堂高效的好课应做到:首先,理清教材,通过重组或主次搭配提炼教材,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创设的探究活动目标明确,要为达成学习目标而服务。最后,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才能真正放飞学生的思维,实现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造就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