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活动单”创设有效情境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z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理念,理清教材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以课程目标为主线,围绕学习目标设计相关活动,把思考、体验和反思的机会给予学生,激发其主动学习,通过学生的活动促成知识的自然生成。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授课时应把实验探究贯穿于整个活动单导学的过程中,突出化学学科的特色,仔细思考,精心设计,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养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本文所述“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属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2。它出现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盐”之前,对于现行教材来说是对酸碱性质的完善,并为复分解反应作铺垫。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不同于其他复分解反应,即一些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打破了以往根据现象判断化学反应发生的思维定势。因此,教材中设计了借助指示剂判断化学反应的情节,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细说过程,品味亮点
  引入新课:前面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一些酸,如盐酸、硫酸、硝酸、碳酸、醋酸等;以及一些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铜、氨水等。那么,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又会产生怎样的实验现象?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设计思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目了然。
  【活动一:探究不同的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师]请利用活动一所提供的实验用品探究酸和碱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并完成表格内容。
  实验用品:Cu(OH)2、Ba(OH)2溶液、NaOH溶液、稀H2SO4、盐酸、试管、滴管。
  (组内讨论,分工协作,汇总结果,组内代表发言,组内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设计思路]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尝试,既训练了基本操作能力,又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
  成果展示:
  
  
  [生1]以上结果,不太可靠。没有现象的不一定不反应。
  [生2]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新物质不一定看得见。
  [师]很好。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是否发生了反应?我们以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为例,请你们借助指示剂,即石蕊溶液和酚酞设计实验探究。
  【活动二:借助酸碱指示剂探究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设计思路]教师提供石蕊和酚酞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并探究。方案很多,想借此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互相探讨。让学生感受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的快乐,比起师生讲听互动效果更好。这样本节课的难点也就随之分解消融。
  (学生倾听、兴奋、跃跃欲试,分别在活动单上写的写、画的画,再进一步实验演示、交流讨论)
  成果展示:方法1:盐酸+石蕊+NaOH
  方法2:NaOH+石蕊+盐酸
  方法3:NaOH+酚酞+盐酸
  方法4:盐酸+酚酞+NaOH
  [师]非常棒!在四种方案中,哪种现象最明显呢?
  [生1]第三种方法:先变红色,后褪为无色。
  [生2]第四种方法:先为无色,后变为红色。
  [师]由此看来,溶液颜色变化越明显越便于我们观察。请同学继续思考:溶液变色的一瞬间,溶液中的溶质一样吗?
  [设计思路]对活动二探究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进行一定深度的“追问”,不是画蛇添足,节外生枝,而是对有效探究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学生热烈讨论,踊跃发言。)
  [生1]方法3:溶液刚刚褪为无色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
  [生2]方法4:溶液由无色刚刚变成红色时,盐酸已全反应,氢氧化钠过量了,此时并不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时刻,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师]通过大家讨论发现,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溶液,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加入盐酸后,溶液变为无色,说明原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不存在了,变化成了其他物质,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溶液刚刚褪为无色时正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时刻,此法最佳。除此之外,还可用什么方法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
  【活动三:寻求新物质判断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设计思路]在学习了酸碱部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能否灵活运用判断酸与碱之间的反应是设计活动三的出发点。
  (刚开始,学生无从下手,随着学生表达交流的进行,在提供的方案的启发下,学生热情高涨,“头脑风暴”愈演愈烈,以致活动单展示成果的空白远远不够。当堂演示阶段,两位同学因方案较好而有机会上台演示实验并获得预期的效果,全班自动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成果展示:
  方法1:用1支试管盛少量盐酸,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再加锌粒,没有气泡产生。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方法2:用1支试管盛少量盐酸,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再加碳酸钙粉末,若无气泡产生,表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方法3:用1支试管盛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中量盐酸,充分反应后,再滴加硫酸铜溶液,若无沉淀,则表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方法4:利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性来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是否发生反应……
  【活动四:探究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其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应用】
  [设计思路]通过多媒体课件TLASH动画展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过程,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结合图片资料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并布置作业上网查询其广泛的应用。引导学生平时学会学以致用。
  成果展示:
  1.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改良酸性土壤:Ca(OH)2+H2SO4=CaSO4+2H2O
   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Al(OH)3+3HCl=AlCl3 +3H2O……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以活动单为载体,环环相扣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教材为平台,突破教材的局限,将知识适当拓展延伸。恰当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培养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反应的本质。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始至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学生的引路者与合作者。
  结合“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要求和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笔者认为,任何一堂高效的好课应做到:首先,理清教材,通过重组或主次搭配提炼教材,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创设的探究活动目标明确,要为达成学习目标而服务。最后,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才能真正放飞学生的思维,实现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造就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的实质是互动。《生物圈中的人》的教学主要从调动人的器官体验、训练图文转换、媒体辅助等几个方面来开展师生有效互动。  关键词:互动;体验;能力;图文转换  师生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1]。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初一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并表现出强烈的意愿,喜欢学习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喜欢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活动[2]。教师应很
期刊
高考是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性选拔考试。所以,在高考复习中,一方面要正确认识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把握命题方向。  信息化时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战略对高考人才选拔标准的制定有3个方面的规定: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潜力来自于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并不是来自于某种方法。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良好的思维素质主要表现在思维
期刊
数列问题在高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数列求通项公式,通常作为各省市的高考压轴题出现。而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往往令师生最为头疼。那么,什么是递推数列,包含哪些类型.一般而言,数列求通项公式,都有哪些方法策略?下面,我对这几方面做些研究、探索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递推数列的分类  递推数列,顾名思义是指可以通过递推找出其规律的数列。用通俗的一句话来解释“递推”就是:知道他的过去,
期刊
摘 要:以“化学反应的焓变”为例,提出“学案引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学案;教学模式;焓变;教学实践  一、教学设计意图  构建“学案引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案引学,问题导学”的两个关键字是“引”和“导”。学案引学是任务驱动,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脚手架;问题导学是行动方法,是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催化剂。前者体现了以学定
期刊
在2013年南通市初中化学教学优秀课评比活动中,如东县实验中学郭玲凤老师(以下简称教者)执教的“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一课荣获第一名。教者的这节课设计精巧、环节流畅、理念新颖、课堂精彩纷呈。听课教师深感:高效的课堂,源于创新的教学设计。  教者首先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原子化学性质与
期刊
摘 要:以“家庭”和“工厂”中的问题解决实例为情境,展开对中考重点知识复习的同时,更加强调化学的实际意义。从身边物质着手,贯穿中考考点,整合知识体系,强化检验思维的同时提升观念教学,是复习课教学设计新思路。  关键词:物质鉴别;复习课;社会应用;问题解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初中化学中物质检验的几种类型(即鉴别、鉴定、推断、分离、除杂等);能对常见的化学反应特征现象进行总结,并
期刊
一、缘起:学生为何这样定义  笔者最近听一堂数学研究课,内容是《认识百分数》。课堂从“学校开展篮球比赛,班主任要通过投篮比赛选拔主力队员”导入,师生在交流后一致主张:求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比率大小,才能决定谁的投篮更准。再将各比率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形成百分数概念的雏形。之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搜集到的百分数实例,准备揭示百分数的概念时,出现了以下一段师生间的对话。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百
期刊
摘 要: 《Chemistry Connections to Our Changing World》 是美国阿拉巴马州化学课程的核心教材,突出体现了STS观念。教材习题形式新颖,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不仅帮助学生克服化学学习的陌生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美国化学教材;习题分析;技能训练     《Chemistry Connections to Our C
期刊
好的课堂教学依赖于教师的精心预设,只有进行预设的课堂才能有效。而真实的教学过程又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必然会出现意外。如果我们教师能巧妙的利用这些意外实现动态生成,那么就会出现未曾预约的精彩,课堂教学就会高效。以下就是笔者《24时记时法》的教学片断及其感悟。   一、精彩的教学实录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   生:喜欢!   师:中央电视台有一个频道,专门为我们小朋友准备的,你知道是哪个
期刊
问题情境创设是以问题作为“刺激”因素,把学生置于特定的问题环境中,以营造一种质疑、探究、讨论、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方法来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景。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分析问题情景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