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化学借一双慧眼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r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家庭”和“工厂”中的问题解决实例为情境,展开对中考重点知识复习的同时,更加强调化学的实际意义。从身边物质着手,贯穿中考考点,整合知识体系,强化检验思维的同时提升观念教学,是复习课教学设计新思路。
  关键词:物质鉴别;复习课;社会应用;问题解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初中化学中物质检验的几种类型(即鉴别、鉴定、推断、分离、除杂等);能对常见的化学反应特征现象进行总结,并利用这些现象开展检验活动;学会通过物质的特征和差异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典型物质检验和鉴别的案例,逐步建构区别化学物质的的科学思维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家庭、工厂的主题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升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关注,体会化学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在进行中考复习教学时,教师既要复习回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又要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和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化,尤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涉及知识庞杂,联系“身边的化学物质”各部分,如果一一兼顾,复习课的工作量很大;而且如果在课堂上简单地整理归纳知识点,一味强化学生记忆和演练大量例题,这种传统的教学设计难免乏味,易使处于中考紧张复习状态的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复习动力。其实在之前“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过程中,一些物质的检验特征已经可以系统归纳,难点分散在各种化学物质的复习中,减轻学生压力;而“物质的检验与鉴别”作为“科学探究”模块的一部分,更加需要将方法和观念提升到关键位置,利用开放式问题讨论展开教学,将复习模块化、知识问题化,通过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的问题情境来完成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的情境中加以呈现,基于学生认知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
  本节教学设计的宗旨是跳出学校的圈子,用化学眼光看社会,因此本篇教学设计围绕“家庭篇”和“工厂篇”两个模块展开,而把“校园篇”单独列作一次复习课作为后续课程,用以专门探讨实验室化学物质的鉴别。其中“家庭篇”将视角投向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运用化学知识对身边的简单物质进行检验和“真假”鉴别,提倡不拘泥于化学变化,提示化学反应的复杂性需要排除干扰;“工厂篇”则关注工厂引起环境污染问题,从“废气”和“废水”两个方面,复习典型气体、溶液离子的知识。通过知识的承载,通过复习课的强化,引导学生识别身边物质的真假优劣,借助化学的“慧眼”解决问题、趋利避害,树立实用化学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堂引入
  【情境创设】人的指纹终生不变,人各不同,是世界上公认的也是最重要的个体特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探和保密工作之中。手掌上的皮肤不断分泌汗液,即便看起来很干净的手,当与其他物体表面接触也能留下汗垢指印。如果指纹留在纸张、木头等吸水性物品的表面,必须经过化学处理才能显形。在物体表面涂1%~5%的硝酸银溶液,是提取指纹的方法之一,你能解释出它的原理吗?
  【教师补充】氯化银见光变紫并逐渐变黑,在实际的侦查过程中,为了使现象更明显,通常是在阳光下对指纹进行鉴定的。
  (设计意图:利用刑事案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复习检验的方法)
  【教师讲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事物的存在、物质的变化单凭肉眼是看不出来的,这时候就需要化学的“慧眼”识别。
  (二)家庭篇
  【组织讨论】这儿有一杯酒精和一杯水,他们都是无色透明的,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将他们鉴别出来呢?
  【教师小结】对于实验鉴别我们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法,复习时要做到举一反三,兼顾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求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复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异,引导学生综合上下册各个单元知识、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思考,拓宽思维)
  【组织讨论】碳酸饮料中除了含有碳酸,还有柠檬酸等其他酸的成分,如何知道有其他酸的存在?
  【组织讨论】哪一种碳酸饮料最适合用来鉴定有柠檬酸的存在?
  【教师小结】在物质鉴别题中,溶液中原有的物质及溶液的颜色可能干扰物质鉴定的结果,因此在鉴定某物质之前需要排除这些干扰因素。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关注的碳酸饮料复习酸的性质,引导学生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排除同类物质的干扰以及其他颜色的干扰,同时复习碳酸的分解反应)
  【教师提问】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锌、铜合金)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黄铜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使用生活中易得的酸常用来鉴别黄金的真假,可乐中的磷酸、雪碧里的柠檬酸,都可以和金属反应,他们适宜用于鉴别真假黄金吗?
  (设计意图:碳酸会分解产生气体干扰实验结果,再一次强调排除干扰因素的重要性)
  【教师讲述】请各位同学小结鉴别真假黄金的各种方法。不仅黄金有假,就连我们吃的火锅也会有假。相信大家对自助火锅店一定不陌生,但是是否想过为什么有些火锅店很便宜呢?有什么猫腻么?
  【情境提问】近日,有消费者举报,表示这些低价火锅店提供的自助食品中虾仁有问题,煮了十分钟以后什么变化都没有,依然非常光滑,呈半透明状,仔细一看虾仁上面根本没有黑色的虾线,吃起来面面的,也没有虾仁应有的味道,压根就不是人们平时吃的新鲜虾仁。据调查这些假虾仁是由淀粉制得的,而真正的虾仁中应该含有蛋白质。其实对这些虾仁提出质疑并且通过一定方法进行鉴别的不是什么专家,而是中学生。如果是你,会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呢?
  【教师小结】我们要学会将物质鉴别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去,鉴别生活中物质的真假,区分它们的优劣。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并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的三次教学设计及反思探寻“探索规律”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探索规律;教学价值;解读  一、系统定位,“探索规律”的《课标》要求  《课标》把
期刊
摘 要:教师设问、学生提问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方法和途径。然而多年来,课堂上难以控制学生提问和解答的时间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在教学重难点处创设合理的情境,才能使提问不再漫无边际。  关键词:自主提问;重难点处;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质疑,是新课程的一种理念。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通过识别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
期刊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更为广泛,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影响日常生活的统计方面的信息,统计知识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数学知识。《独立性检验》作为本次高中课程教材改革新增加的高中数学选修课内容,所涉及到的数据处理
期刊
一、2013年试卷的总体评价和主要特点  《2013年辽宁省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使用的是全国课标Ⅱ卷,从政治学科看,试卷坚持了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规定及要求,坚持“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掌握程度和总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往年试卷相比,既保持了
期刊
一、案例背景  《做诚实的人》是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与诚信同行》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这是第一框题《人贵诚信》的落脚点,即导行。生活中诚信是复杂的,做一个诚实的人知易行难,有时还会知行不一,为实现两者的统一,笔者通过设置复杂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合理、规范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情感体验,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情境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使学生养成对人守信、对事负责的好习惯,培养诚实守信
期刊
摘 要:教学的实质是互动。《生物圈中的人》的教学主要从调动人的器官体验、训练图文转换、媒体辅助等几个方面来开展师生有效互动。  关键词:互动;体验;能力;图文转换  师生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1]。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初一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并表现出强烈的意愿,喜欢学习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喜欢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活动[2]。教师应很
期刊
高考是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性选拔考试。所以,在高考复习中,一方面要正确认识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把握命题方向。  信息化时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战略对高考人才选拔标准的制定有3个方面的规定: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潜力来自于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并不是来自于某种方法。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良好的思维素质主要表现在思维
期刊
数列问题在高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数列求通项公式,通常作为各省市的高考压轴题出现。而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往往令师生最为头疼。那么,什么是递推数列,包含哪些类型.一般而言,数列求通项公式,都有哪些方法策略?下面,我对这几方面做些研究、探索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递推数列的分类  递推数列,顾名思义是指可以通过递推找出其规律的数列。用通俗的一句话来解释“递推”就是:知道他的过去,
期刊
摘 要:以“化学反应的焓变”为例,提出“学案引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学案;教学模式;焓变;教学实践  一、教学设计意图  构建“学案引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案引学,问题导学”的两个关键字是“引”和“导”。学案引学是任务驱动,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脚手架;问题导学是行动方法,是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催化剂。前者体现了以学定
期刊
在2013年南通市初中化学教学优秀课评比活动中,如东县实验中学郭玲凤老师(以下简称教者)执教的“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一课荣获第一名。教者的这节课设计精巧、环节流畅、理念新颖、课堂精彩纷呈。听课教师深感:高效的课堂,源于创新的教学设计。  教者首先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原子化学性质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