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课堂源于创新的设计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h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3年南通市初中化学教学优秀课评比活动中,如东县实验中学郭玲凤老师(以下简称教者)执教的“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一课荣获第一名。教者的这节课设计精巧、环节流畅、理念新颖、课堂精彩纷呈。听课教师深感:高效的课堂,源于创新的教学设计。
  教者首先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3.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确定的教学重难点为: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重点);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难点)。教者以情境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作为教学方法。
  评析: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相匹配;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科学合理、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这里可以看出,教者在对“课标”、教材深刻把握、对学生认知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着手谋划的教学策略。
  课前,教者借助于多媒体[音乐和五幅ppt(道尔顿、汤姆逊、卢瑟福、玻尔四位科学家的原子观点和相应的原子模型)],让学生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步入原子结构的探索之旅。
  评析:创新设计之一在于创设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时仅100秒,学生心静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学生从中初步了解到有关探索原子的结构史实,并体验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课堂教学围绕两大板块学科主题、七个分述小标题、四个活动来展开。
  评析:创新设计之二在于教者分别用“揭开原子的‘真实面纱’”和“探寻电子的‘神秘行踪’”来替代课本中的“原子的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两个学科主题。其中“真实面纱”和“神秘行踪”的字眼,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揭开”和“探寻”两个行为动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愿望。
  一、揭开原子的“真实面纱”
  活动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53页相关内容。)
  活动2:合作探究
  (一)初建原子模型
  师:下列是几位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图,根据自己的理解, 你认为最科学的是( )
  ■
  生(多数):选C
  师:很好,看来大多数同学的认识水平还是挺高的,如果在100年前你很可能像卢瑟福一样成为一名科学家。然而,“原子结构”的模型真如C所示那样吗?现在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原子结构探索之旅。
  教者充分利用课前的五张PPT进行简单讲解,最终同学们一致认可答案D是最科学的。由此发现人们认识事物,是一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真理都是排除在错误之后取得的。今天让我们跟着科学家的足迹,走进原子的王国。
  评析:创新设计之三在于教者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一方面借此题来检测自主学习的效果,了解学生在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当多数学生在错选C时,教者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利用课前的序幕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加深了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二)走进原子王国
  师:观察课本53页图3-9,说说你获得的信息。
  生1: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学生表述,同时另一学生板演归纳原子的构成)
  生2:……
  (三)细说“臣民”特征
  问题情境:
  ①用第一人称描述原子的构成。(如:“我是某原子,我是由……。”)
  ②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③在原子中的各粒子间的数目关系怎样呢?
  生1:我是氢原子,我是由原子核和一个电子构成的,我的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生2:我是碳原子……
  生3:不同的原子,其质子数不同。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等
  评析:创新设计之四在于创设的三个分述标题新颖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同时也呈现学科观点的发展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拟人化的标题也使学生更为亲近原子,学生主动参与,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问题的理解,归纳学科知识,建构学科观念。可见教者是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来创设教学情境的。
  二、探寻电子的“神秘行踪”
  活动1:自主学习
  师:阅读课本54页至55页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友情提醒:有疑难就讨论)
  (1)核外电子运动有哪些特点?(2)如何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3)核外电子排布有怎样的特征?
  活动2:合作探究
  (1)扫描电子的行踪
  (2)识别原子的“身份证”
  师:为了形象直观地说明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我们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接着教者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师:现在我为大家准备了“真人版”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大家先一起亮个相吧!(五名学生起立,向后转,举卡片示意。)我们先请两个代表来做个自我介绍吧,简单说说你们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生:(略)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各就其位”的游戏。请五位同学分别将手上持有原子(包含O、He、Na、S、K)“身份证”的卡片粘贴到黑板上1-18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列表中的空缺处。
  (四位同学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持有原子钾“身份证”的同学却将卡片粘贴于氩原子之后)。
  师:非常好,四位同学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而钾原子的位置到底应在哪儿呢?我们暂且不谈。
  (3)探寻电子的排布规律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就黑板上的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有哪些特征?展开进行讨论。
  (屏幕提示: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__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__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__个电子?②每一横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共同特征?有什么递变规律?③每一纵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共同特征?有什么递变规律?)
  生1:(讨论交流过程中,粘错钾原子的同学主动上台,将钾原子卡片挪到第四排的第一列。(掌声)。
  (4)认识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师:请三个同学分别代表第8列中的三种原子(He、Na、Ar),简单说说你们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生1:我是氦原子,我只有一个电子层,容纳了2个电子,已经达到最多了。
  生2:我是氖原子,我有两个电子层,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8个电子,最外层也已经排满了。
  师:化学上把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的结构称之为“相对稳定结构”,而其他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是8,没达到稳定结构,但他们都有达到相对稳定的愿望。你们知道他们是如何实现其愿望的呢?
  生1:钠、钾、铝等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原子结构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
  生2:氯、氧、硫等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接近8个,结构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师:你们觉得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与原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关系最为密切呢?
  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集体齐答)
  评析:创新设计之五在于以下几点。
  ①分述小标题时富有创意,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呈现的内容层次分明,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
  ②将游戏、讨论、交流、讲授、评价有机整合,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③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者恰到好处地设计了游戏“各就其位”并进行即时的检测和评价;而当游戏中持有原子钾“身份证”的同学将卡片粘贴于氩原子之后时,教者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而是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探寻电子的排布规律”这个环节。
  ④教者在“神秘行踪”活动2环节(3)中的几个屏幕提示,将讨论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围绕学习目标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讨论,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产生观点的碰撞。同时,粘错钾原子的同学主动上台纠正了钾原子的位置,并获得一阵掌声。这一点也充分体现教者根据预设外的学生反馈信息合理调整教学进程,巧妙利用生成资源的能力。
  ⑤在在“神秘行踪”活动2环节(4)中,三位同学在对稀有气体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的分析的基础上,教者抛出“相对稳定结构”概念,要求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其他原子结构进行分析判断;而教者的一个提问,“你们知道其他原子是如何实现自己愿望的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代表举例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问题的理解,表述清楚、逻辑性强;最后教者的一句提问“你们觉得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与原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关系最为密切呢?”全班学生应答声与屏幕上显示的一行醒目的文字“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遥相呼应。突显出讨论的有效和高效;同时也展现出教者设计的精巧和课堂的驾驭能力。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1:学习时要善于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微观粒子形象化;遇到疑惑要多与同学讨论交流或向老师询问。
  评析:创新设计之六在于教者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去盘点收获。从同学简短而精彩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仅获得了学科知识、初步形成学科观念,而且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方面收益颇丰。
  课后提升:
  (1)以“我是某(氢、碳、氧、钠)原子”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
  (2)想象当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后,会怎样?
  评析:创新设计之七在于作业的设计独具匠心。以两个创意题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课堂上的“学意”得以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又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教学板书:
  ■
  总之,听了这节课,笔者受益匪浅。课堂环节完整,衔接自然流畅;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创设的教学情境以及问题蕴含学科观念层面的联系,能引发思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和学科观念的建构;全体学生全程参与,表现积极踊跃;界面简洁的多媒体课件更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本节课获南通市优课比赛第一名,名副其实。这正源于教者课前独具匠心的创新设计及出色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孕伏,这是在文学创作中常常涉及的写作方法,最为人所熟知的曹雪芹名著《红楼梦》,大量的隐晦伏笔成为红学考证家津津乐道的永远话题。在数学教学中其实也有孕伏,因为一方面学生走入课堂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不全面、日常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数学知识前后联系性很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孕伏的有利条件开展教学。  【案例回顾】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小数加减法》的第一课时教学后,回顾本节课的备课、上课情况,笔者对数
期刊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并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的三次教学设计及反思探寻“探索规律”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探索规律;教学价值;解读  一、系统定位,“探索规律”的《课标》要求  《课标》把
期刊
摘 要:教师设问、学生提问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方法和途径。然而多年来,课堂上难以控制学生提问和解答的时间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在教学重难点处创设合理的情境,才能使提问不再漫无边际。  关键词:自主提问;重难点处;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质疑,是新课程的一种理念。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通过识别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
期刊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更为广泛,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影响日常生活的统计方面的信息,统计知识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数学知识。《独立性检验》作为本次高中课程教材改革新增加的高中数学选修课内容,所涉及到的数据处理
期刊
一、2013年试卷的总体评价和主要特点  《2013年辽宁省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使用的是全国课标Ⅱ卷,从政治学科看,试卷坚持了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规定及要求,坚持“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掌握程度和总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往年试卷相比,既保持了
期刊
一、案例背景  《做诚实的人》是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与诚信同行》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这是第一框题《人贵诚信》的落脚点,即导行。生活中诚信是复杂的,做一个诚实的人知易行难,有时还会知行不一,为实现两者的统一,笔者通过设置复杂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合理、规范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情感体验,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情境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使学生养成对人守信、对事负责的好习惯,培养诚实守信
期刊
摘 要:教学的实质是互动。《生物圈中的人》的教学主要从调动人的器官体验、训练图文转换、媒体辅助等几个方面来开展师生有效互动。  关键词:互动;体验;能力;图文转换  师生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1]。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初一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并表现出强烈的意愿,喜欢学习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喜欢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活动[2]。教师应很
期刊
高考是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性选拔考试。所以,在高考复习中,一方面要正确认识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把握命题方向。  信息化时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战略对高考人才选拔标准的制定有3个方面的规定: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潜力来自于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并不是来自于某种方法。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良好的思维素质主要表现在思维
期刊
数列问题在高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数列求通项公式,通常作为各省市的高考压轴题出现。而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往往令师生最为头疼。那么,什么是递推数列,包含哪些类型.一般而言,数列求通项公式,都有哪些方法策略?下面,我对这几方面做些研究、探索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递推数列的分类  递推数列,顾名思义是指可以通过递推找出其规律的数列。用通俗的一句话来解释“递推”就是:知道他的过去,
期刊
摘 要:以“化学反应的焓变”为例,提出“学案引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学案;教学模式;焓变;教学实践  一、教学设计意图  构建“学案引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案引学,问题导学”的两个关键字是“引”和“导”。学案引学是任务驱动,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脚手架;问题导学是行动方法,是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催化剂。前者体现了以学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