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个性化阅读教学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活力,逐渐演变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风尚。但是,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引导缺失问题却亟待关注。
【关键词】个性化 阅读 教学 引导 缺失
近年来,个性化阅读教学已经演变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风尚。笔者亲眼目睹了个性化阅读教学所带来的新气象,同时觉察到个性化阅读教学在操作层面上存在着引导缺失现象,现浅谈如下: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风行的原因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教育面临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突出学生自我个性的养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我国教育目的的重要价值取向。不过,传统阅读教学的种种做法却与这种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忽视学生个体对文章内容的完整理解,教師或以自己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或用教学参考书中的表述来代替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我创见和个性化理解被扼杀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其实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一种建构在读者各自生活体验上的再创造活动,没有个性的阅读只能是“死读书”。学生有着千差万别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淀,即便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有着不同价值取向和个性感受。
个性化阅读顺应时代而生,是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强调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去探究,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束缚。这种全方位多层面的开放型阅读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地去读、去想、去表达,自由、合理、多元化地解读文本,不仅挖掘和扩充了文本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为学生将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个性化阅读教学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顺应了现阶段教育改革浪潮,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活力,逐渐演变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时尚。如今的语文课堂不再是一定要对某个问题寻求整齐划一的答案,而是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跟在教师身后“盲目赶路”的现象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学习主体在老师引导下的充分张扬个性的阅读实践。然而,在这貌似繁华景象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引导缺失问题,学生的阅读成果存在浮躁化和浅薄化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个性化阅读缺少深度。个性化阅读就是让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通过充分的阅读、自主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但是有些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过于片面,以为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发言,各表其意,整个课堂热热闹闹就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有的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就提出“课文蕴涵了怎样的寓意”“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问题。小学生阅历尚浅、情感单纯、思想幼稚,很难理解文本深邃的思想及丰富的情感,再加上现在的小学生真正潜心读书的并不多,阅读过程普遍存在着一种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缺乏个人独到见解。学生只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没有充分理解和领会文本,就去回答“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问题,说出的答案肯定是肤浅的、没有深意的,能有什么个性可言呢?
2.个性化阅读存在误读。学生多元理解和个性感受文本,是符合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发展要求的,无疑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但应该注意的是,尊重不等于盲从,多元的理解也应有个不违背文本原义和正确价值导向的底线。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生认为个性化阅读就是生成新奇的观点,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文章时,有的学生认为狐狸的智慧值得学习。对于这些片面的解读、偏颇的感悟,教师不能不置可否、一带而过,更不能无原则地一味鼓励表扬;要正确引导,及时评价,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防止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误入歧途。
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是以充分阅读文本、深刻理解作者本意为基础的,而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而一味地标新立异。入选教材的文本,大多是历经洗练的经典之作,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思维水平。学生应该在潜心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反复品味,在与文本进行深度的交流和对话中,借助他山之石逐步养成自己独特而又厚重的文化个性和人格魅力。离开厚重文化的支撑空谈创新,犹如沙上建塔,是很难站住脚的。总之,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体验感悟文本真意,他们的个性化阅读才能从浅薄、浮躁走向成熟、从容,才能真正养成丰富多元而又深刻厚重的文化个性。
(山东兖州市漕河镇中心小学;272100)
【关键词】个性化 阅读 教学 引导 缺失
近年来,个性化阅读教学已经演变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风尚。笔者亲眼目睹了个性化阅读教学所带来的新气象,同时觉察到个性化阅读教学在操作层面上存在着引导缺失现象,现浅谈如下: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风行的原因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教育面临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突出学生自我个性的养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我国教育目的的重要价值取向。不过,传统阅读教学的种种做法却与这种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忽视学生个体对文章内容的完整理解,教師或以自己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或用教学参考书中的表述来代替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我创见和个性化理解被扼杀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其实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一种建构在读者各自生活体验上的再创造活动,没有个性的阅读只能是“死读书”。学生有着千差万别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淀,即便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有着不同价值取向和个性感受。
个性化阅读顺应时代而生,是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强调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去探究,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束缚。这种全方位多层面的开放型阅读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地去读、去想、去表达,自由、合理、多元化地解读文本,不仅挖掘和扩充了文本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为学生将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个性化阅读教学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顺应了现阶段教育改革浪潮,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活力,逐渐演变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时尚。如今的语文课堂不再是一定要对某个问题寻求整齐划一的答案,而是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跟在教师身后“盲目赶路”的现象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学习主体在老师引导下的充分张扬个性的阅读实践。然而,在这貌似繁华景象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引导缺失问题,学生的阅读成果存在浮躁化和浅薄化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个性化阅读缺少深度。个性化阅读就是让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通过充分的阅读、自主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但是有些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过于片面,以为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发言,各表其意,整个课堂热热闹闹就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有的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就提出“课文蕴涵了怎样的寓意”“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问题。小学生阅历尚浅、情感单纯、思想幼稚,很难理解文本深邃的思想及丰富的情感,再加上现在的小学生真正潜心读书的并不多,阅读过程普遍存在着一种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缺乏个人独到见解。学生只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没有充分理解和领会文本,就去回答“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问题,说出的答案肯定是肤浅的、没有深意的,能有什么个性可言呢?
2.个性化阅读存在误读。学生多元理解和个性感受文本,是符合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发展要求的,无疑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但应该注意的是,尊重不等于盲从,多元的理解也应有个不违背文本原义和正确价值导向的底线。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生认为个性化阅读就是生成新奇的观点,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文章时,有的学生认为狐狸的智慧值得学习。对于这些片面的解读、偏颇的感悟,教师不能不置可否、一带而过,更不能无原则地一味鼓励表扬;要正确引导,及时评价,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防止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误入歧途。
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是以充分阅读文本、深刻理解作者本意为基础的,而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而一味地标新立异。入选教材的文本,大多是历经洗练的经典之作,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思维水平。学生应该在潜心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反复品味,在与文本进行深度的交流和对话中,借助他山之石逐步养成自己独特而又厚重的文化个性和人格魅力。离开厚重文化的支撑空谈创新,犹如沙上建塔,是很难站住脚的。总之,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体验感悟文本真意,他们的个性化阅读才能从浅薄、浮躁走向成熟、从容,才能真正养成丰富多元而又深刻厚重的文化个性。
(山东兖州市漕河镇中心小学;2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