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职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成为了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文将从社会宏观环境、师资力量、课程培养体系三方面分析国内社会工作就业的问题所在,并由此提出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就业质量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社会工作; 就业质量; 策略
目前,我国已有170 多所高职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并且数量仍在上升中。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优势,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社会工作是一门操作实务性较强的专业,高职院校的培养理念、办学模式和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有一定脱节,导致了许多职业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方面出现困境。本文将从社会宏观环境、师资力量、课程培养体系三方面分析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及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就业质量的策略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宏观环境方面
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引入国内。但是,国家在宏观层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具体从三个宏观层面分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和知晓度十分低,这将直接影响就业状况。许多社会人员还不清楚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事项将其等同于义务者。与此同时,与社会工作专业密切相关的政府组织和机构在国内发展缓慢,薪水也比较低,导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二方面,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相应的岗位设置,多数有社会服务人员需求的单位,并末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三方面,对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配套服务工作滞后,如相应的社会工作资格认证不够规范,较多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是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在现实环境下对于这些人员的调整和变动也十分困难,都不利于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
(二)师资方面
职业院校在纷纷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同时,整体师资力量仍有待加强,部分教师是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毕业的,专业化程度存在欠缺,尤其缺乏具有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热情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复合师资人才。许多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并不平衡,多数职业院校所进行的专业实习其实并不专业,本应由专业的师资队伍和组织机构提供的专业实习资源欠缺,这些对于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质量非常不利。
(三)课程培养体系方面
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大多数职业院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教师大多是通过网络、专家指导或院校交流参考而设置本校课程体系,而非真正根据职业特点和社会工作要求设置课程体系。所采用的教材也缺乏符合地域特色的社会工作专用教材。
另一方面,教学、科研和实践之间还存在脱节现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实际调查研究和社会实习的机会不够多,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太少,职业院校如何因地制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是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二、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对口就业质量策略
(一)政府应加强政策宣传,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政府机构应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和了解。通过大众传媒、社会活动等,建立社会工作宣传渠道,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社会工作,用行动来体现社会工作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政府制定的政策将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指挥棒,其用人机制及岗位设置也关系到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因此,民政、社保等部门应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并制定相应的福利薪酬体系,鼓励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
(二)加强师资力量
职业院校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而教师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和实践的指导者,要推动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关键是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合理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适当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教师的比例;其次,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是师资培养的重点。职业院校应尽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相关的进修机会,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
(三)完善专业教育体系
从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出发,并结合本土实际,优化课程设置,使课程安排既能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方法上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应多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加强师生之间互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体验—总结反思—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把握社会工作专业内涵。与此同时,还应加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材建设,各高职院校教师在学习、研究与教学的同时,应及时总结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本地条件,编写符合地域特点的专用教材。
三、结论
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是提高职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和就业质量的必经之路,只要政府和学校等部门能在清楚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上不断努力,加强实践,必能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洪.广东探索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民政,2010(10).
[2]常魏,茅馨丹.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社会工作,2009(5).
关键词:社会工作; 就业质量; 策略
目前,我国已有170 多所高职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并且数量仍在上升中。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优势,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社会工作是一门操作实务性较强的专业,高职院校的培养理念、办学模式和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有一定脱节,导致了许多职业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方面出现困境。本文将从社会宏观环境、师资力量、课程培养体系三方面分析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及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就业质量的策略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宏观环境方面
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引入国内。但是,国家在宏观层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具体从三个宏观层面分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和知晓度十分低,这将直接影响就业状况。许多社会人员还不清楚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事项将其等同于义务者。与此同时,与社会工作专业密切相关的政府组织和机构在国内发展缓慢,薪水也比较低,导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二方面,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相应的岗位设置,多数有社会服务人员需求的单位,并末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三方面,对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配套服务工作滞后,如相应的社会工作资格认证不够规范,较多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是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在现实环境下对于这些人员的调整和变动也十分困难,都不利于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
(二)师资方面
职业院校在纷纷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同时,整体师资力量仍有待加强,部分教师是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毕业的,专业化程度存在欠缺,尤其缺乏具有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热情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复合师资人才。许多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并不平衡,多数职业院校所进行的专业实习其实并不专业,本应由专业的师资队伍和组织机构提供的专业实习资源欠缺,这些对于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质量非常不利。
(三)课程培养体系方面
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大多数职业院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教师大多是通过网络、专家指导或院校交流参考而设置本校课程体系,而非真正根据职业特点和社会工作要求设置课程体系。所采用的教材也缺乏符合地域特色的社会工作专用教材。
另一方面,教学、科研和实践之间还存在脱节现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实际调查研究和社会实习的机会不够多,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太少,职业院校如何因地制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是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二、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对口就业质量策略
(一)政府应加强政策宣传,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政府机构应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和了解。通过大众传媒、社会活动等,建立社会工作宣传渠道,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社会工作,用行动来体现社会工作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政府制定的政策将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指挥棒,其用人机制及岗位设置也关系到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因此,民政、社保等部门应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并制定相应的福利薪酬体系,鼓励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
(二)加强师资力量
职业院校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而教师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和实践的指导者,要推动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关键是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合理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适当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教师的比例;其次,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是师资培养的重点。职业院校应尽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相关的进修机会,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
(三)完善专业教育体系
从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出发,并结合本土实际,优化课程设置,使课程安排既能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方法上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应多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加强师生之间互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体验—总结反思—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把握社会工作专业内涵。与此同时,还应加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材建设,各高职院校教师在学习、研究与教学的同时,应及时总结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本地条件,编写符合地域特点的专用教材。
三、结论
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是提高职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和就业质量的必经之路,只要政府和学校等部门能在清楚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上不断努力,加强实践,必能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洪.广东探索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民政,2010(10).
[2]常魏,茅馨丹.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社会工作,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