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境育桃李,无怨无悔写人生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d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聆听师父李吉林老师的教诲是我们教育人生里最幸福的事。
  师父的目光总是那样充满了慈爱与睿智,师父的声音总是那样温婉而富有魔力。在跟随师父的日子里,我们都真切感受到:她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在挚爱的教育事业里,一半给了儿童,一半给了儿童的老师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师父驾鹤西去,我们再也看不到她亲切的面庞,听不到她动听的声音,我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泪眼模糊中,一幕幕情景浮现在脑海,清晰如昨日……
  师父从教63年,41年矢志不渝地研究情境教育,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情境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情境教育,一路花香,芬芳馥郁,我从记忆深处采摘几朵开放在五月的小花,追思敬爱的师父。
  一
  “我的教育理念非常明确,教育不仅为了儿童的学习,还为了儿童能主动地学习。教育不仅为了儿童学习知识,还为了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愉悦儿童的身心。一句话,为了儿童的发展成了我终身的追求,儿童的发展,是我教育理念的核心。”时间追溯到十余年前,2007年的5月12日,香港教统局演讲大厅里传来了李老师饱含真情的声音,这是一次面向全港教师的培训活动,也是我们在最远的地方倾听师父的教导。
  我和唐颖颖老师跟着李吉林老师5月8日从南通出发,5月9日傍晚抵达香港。前来迎接我们的香港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学会的梁振威会长一见面就说,十分敬重李吉林老师,敬重李老师的学识与人品,很希望将情境教学引入香港,提高香港语文教育的水平。时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的李子建先生说:“李吉林老师是尊贵的客人,我研读过李老师的书,有的人称得上是教育专家,而李老师不能用教育专家来形容,李老师是真正的教育家,李老师的研究不仅仅是小学语文,涉及的面很广,是大教育。”
  第二天,李老师顾不上旅途的疲劳,带我们去当地的两所小学听课、评课。上午听的是二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课题是《小窗》。课后的交流会上,李老师说,这堂课听起来很轻松,师与生、生与生的关系很亲近;课堂氛围好,让人有愉悦感;课设计得非常好,学生始终是活动着的,让学生动手设计邮票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李老师还委婉地指出:邮票的空间是很大的,给学生的内容还应再丰富些。教师在怎样训练低年级学生有条理地说几句话上还应多下些功夫。
  简单的午餐后,李老师在会议室小憩片刻,就带我们走进了汉华中学小学部一年级B班的教室,听该校教员张嘉欣执教《门牙掉了》一课。和上午一样,听完课后,李老师现场指导。她认为本课设计得较好,课堂开始的游戏设计利用了儿童的生活经验,缩短了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动作表演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最后,就怎样创设情境,在优化的情境中进行行为训练,李老师提出了详尽的指导意见。我们听了都很受启发,香港的老师们佩服不已,感受到了情境教学的巨大魅力。
  5月11日上午,李老师在香港中文大学何添楼201室接受香港主流媒体的采访,有凤凰卫视、亚洲电视台、本港新闻台、《南华早报》、《大公报》等。听说这样的采访阵容在香港也都是不多见的,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李吉林老师的影响力。
  连续几天,李老师都没有好好休息。为了12号的讲座,李老师做了精心准备,制作了生动的演示文稿。她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情境教育的理论构架,情境课程的内容与操作要义。内地在香港中文大学进修的几名博士后闻讯也来听李老师的报告。老师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李吉林老师将内地的小学语文的课程和教学的改革经验传播到香港,有助于我们拓展课程视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专业反思和成长的平台,让我们分享到优秀教学文化,必将惠及全港学校和学生。”这一席话说得我们心里热乎乎的。“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就在李老师身边,更应好好地汲取情境教育的滋养,为自身的专业成长,为儿童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呀!
  二
  “不光要有技巧,关键是要有真情实感,只讲技巧,但却引不起学生的共鸣,也是不行的。教学艺术不光是一个技巧问题,关键还在于有没有真情实感。缺乏真实的感情,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会被你分析得干巴巴;优美动人的课文,会让你讲得枯燥无味。”2008年5月初,学校派我参加“杏坛杯”教学比赛,在指导我备课时,已是古稀之年的师父反复与我如是说。
  “你首先自己要动情,要入情入境,深入到课文里面去。比如说,你要执教《水》这篇课文,如何让生活在滨江临海的儿童感受到‘缺水之苦’呢?”李老师启发我说。然后,她给我支招,要我抓住课文里的关键词句来想象场景,让我反复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脑子里要出现一个个缺水的镜头。读着读着,文中的一组数字变幻成一组画面,我好像真的看到了那似火的骄阳、那干涸的土地、那长长的山路……李老师又在我的书上圈出“痛痛快快、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仰起头、张大嘴巴、吃”等体现山里孩子“享水之乐”的词语,她让我当一回村里的孩子,依据这些词语想象当久违的雨点落下来的时候,孩子们在雨中嬉闹、解渴的兴奋心情。我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仰起头”、“张大嘴巴”,和孩子们一样尽情享受在雨天的“过节一样的快乐”。正是因为抓住文本中的細节去想象,学法和教法似乎都不需要刻意雕琢,像水一样自然地“流淌”在课堂里。
  一次又一次的试教,李老师每次必到,试教之后是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重新做好后,李老师专门抽出时间,对我的教案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她生怕我看不懂她的字,还特地请情境教育研究所的老师在电脑上将我的教案进行了修改,并留下原教案作比较,又和我再一次谈课,告诉我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修改,让我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解每一步的设计意图。临出发前,李老师又仔细地帮我梳理了一下教案。有了师父的悉心指导,我信心满满,登上了赛课的讲台。
  这堂课荣获了一等奖。有专家这样点评这堂课:这样的课堂,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有大气的泼墨写意,又有精致的工笔细描。老师对于《水》一课的阐释,体现了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追求。我知道,鲜红的证书以及这样的评价是献给师父最好的礼物。   师父曾多次把孩子比喻成小鸟,她说:“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丽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这是我心中的小鸟之歌。”此刻,我似乎感到我也是一只小鸟,虽然飞得不高,但已经振动了翅膀,自由、快乐地向着蓝天飞去。
  三
  “教学中,尽量教得‘易懂、有趣’,让学生爱学。儿童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发展的过程,离不开他们的主动性。备课时,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设计一堂课可以考虑几种方案,进行优选。教案也要一改再改,直到改到自己比较满意为止。”这是时隔十年后的2018年5月,机遇再次垂青于我,师父“钦点”我代表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所去参加江苏省第十九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在备课时,她对我提出的原则。
  师父这次帮我备的是一堂想象性的语言训练课——《小动物喜欢的森林学校》,这堂课重在引导儿童观察、想象美的事物与人物,把观察与想象、阅读与说话充分结合起来,课型新颖,很有创造性。最让我钦佩的是师父能够不断地推翻自己,不断有新的点子冒出,她说:“我走路在想这堂课怎么上好,早晨起来还是在琢磨这堂课。上课,一定要精益求精,一定要上到儿童的心里去。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让儿童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人文性和工具性要融合统一,在情境中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操。”
  颇为难得的是师父三次亲自来到我现在工作的学校听试教,临行前的一大早,她对一个教学环节还不太放心,早早来到实验小学,让我把这个环节再上一次。我的语言表达不太到位,师父走上讲台,给我做了示范。描述性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又应该怎么说,甚至于我对一个学生不太恰当的评价、一个细小的教学姿态,师父都记得清清楚楚,并一一指出。
  更为难得的是师父能够亲临无锡比赛现场,听课并颁奖、讲话。在我的印象中,最近的好几年,师父都不外出了。几乎都是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的“三点一线”的工作状态。5月9日,师父莅临无锡市人民大会堂,见到我,微微一笑,说:“放开来上课吧,要关注好学生的发言,引导好,每一个环节都要上得扎实。”我点点头,胸有成竹地走上了讲台。我忘记了这是在比赛,我也忘记了师父坐在台下听课,眼里、心里只有学生,这也是师父经常与我们说的“最好的上课状态”。这节课,我充分实践着情境教育的先进理念,用语言描绘、图画展示、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了美丽而神奇的森林学校,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兴致勃勃。
  颁奖仪式上,我从师父手中接过了特等奖证书和“李吉林语文教学奖”的奖杯,还有厚厚一大叠的《李吉林文集》,在台上,我深情地望着师父哽咽无语,在心里念叨着无数个“感谢”……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潮的思念中,我端坐在办公桌前,辦公室与天宁寺只有一墙之隔,师父的灵盒就寄放在天宁寺内,离我很近很近。仰望天宁寺祥云缭绕的光孝塔,聆听余韵袅袅的古刹钟声,夏日微风轻徐,银杏枝叶沙沙作响,如泣如诉。我知道,师父喜欢美妙的乐音,魂归自然,这里有天籁之音。过了暑假,这里又会回荡着师父最爱听到的童音,在孩子的琅琅书声中,师父就再也不会冷清了。师父,这位“长大的儿童”,将永生在儿童成长的笑靥里。
  “有情有境育桃李,无怨无悔写人生。”师父,我们永远爱您!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尤为重要,这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基于日常的习作教学,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特别是习作能力?这一问题却长期困扰着一线教师。在长期可为和已为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大都基于20世纪初期和中期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的认知和理解,将学习表达——习作分解为一个个小技能,并认为当我们将分项小技能一个一个教给学生后,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就能提高。然而,当我们按此路径行进一段时间之后,
期刊
【摘要】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综合艺术,一种审美活动。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儿童歌唱及欣赏(音乐)的审美情感。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欣赏是进行音乐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赏析、评价音乐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关键词】
期刊
【好书推介】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就是这样一部好书,该书被翻译成一百多种文字,畅销不衰,被公认为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内容简介】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原名《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作品以爱为主旨,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大我之爱,还是父母、师长
期刊
【摘要】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认为教学做乃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笔者认为,贯穿“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一条“隐线”,应是“思辨”,即思考、辨析,思辨层次的高低是直接影响“教学做合一”的关键。以此看来,教学做思也不是四件事,而是一件事。遵循先生的思想,我姑且称之为“教学做思合一”,即在思中教,在思中学,在思中做。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思辨 思中教 思中学 思中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阅读教室”的实践过程中,我也在不时思考: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打造“阅读教室”时,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将阅读的“润物细无声”与写作的“下笔如有神”结合起来呢?  1.感悟表达,积累语言。学文如聚沙成塔。语言的亲和力、亲近感来源于丰富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我开始尝试着让同学们在阅读时进行分门别类的摘抄,在每天阅读书籍的同时,在关注人物
期刊
一提起作文教学,就让语文教师五味杂陈。硬骨头难啃,不妨一点一点来。抗战时,八路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取得了重大胜利。应对作文这个“堡垒”时,我们照样可以试一试这个办法——分解法。  這里所说的分解法,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根据作文内容分解为不同的类别去教;二是把一篇作文分解成若干部分来教;三是针对学生写作文时的难点逐个来教。  一、分解内容  从写作内容上看,新课标要求:“小学高段
期刊
有一首老歌,歌名叫做《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歌里唱道:  “从小常常挨骂/那是因为我不听话/不要以为这是种惩罚/她只要我长大/  妈妈我感谢你/没有把我跟大毛比/虽然我考试没有得第一/她说只要你尽了力”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首歌,浅易的歌词、婉转的旋律,倒长久留在我的记忆里。最近读到一本小书,读着读着,这首歌的旋律仿佛又在耳边响起。是啊,这本名叫《我妈说》的书,就与这首歌一样,可喜,又可爱。
期刊
最近,我的学生小灿在作文《我喜爱的老师》中回忆了一年级的时光,表达了对我的感谢和敬重。作文里的片段也勾起了我的回忆。当时孩子们刚进入小学,正在学习拼音和汉字。一个叫小灿的女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很乖巧,学习认真,说话、做事都没有任何异常。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学过的生字,她能抄写正确,但默写时容易张冠李戴,甚至完全写不出来。  于是,每天放学后,我给她单独辅导。我指着“升”字告诉她:这个字就是“升
期刊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里说过:“我喜欢那些半天上的土房。”就为了他这句话,我来到凤凰古城,只为寻访沈从文当年生活的印迹,感受湘西文化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千年古城傍着山崖,沿河的吊脚楼俨然挂在半空中。我仿佛看到他笔下的翠翠正撑着船,望着远方。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等一城烟雨,渡一世情缘。  《边城》,讲诉了“茶峒”这个小山城发生的美丽却悲伤的故事,营造了一个纯朴、美丽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也愈显突出。如何以语文课堂为阵地,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学生潜在的能量挖掘出来,形成一种充满魅力的人文素养,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和自觉追求。创建学校的童话教育特色,创设童话阅读情境,并把它移植进语文课堂,为学生在心中播一粒阅读的种子,长一片好奇的叶片,开一朵爱美的花朵,飘一缕思想的馨香,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有助于夯实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