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农村教育存在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的同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普遍选择在城市发展。本文将针对后一种社会问题就笔者身边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社会因素,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孩子;发展;社会流动;高等教育;城市
近年来,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从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农村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但关注的是,农村孩子接受教育后是否愿意回到农村为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呢?
出于这一研究动机,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据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倾向于选择去自己家乡所在的中小城市发展,只有小部分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就业能力而选择回到农村去发展。下面从社会学角度及访谈结果来进一步分析这一社会问题,并根据农村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切身感受和相关看法,提出相关意见和对策。
一、社会学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农村孩子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普遍选择在城市发展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分流现象,农村孩子通过接受教育,依靠文化资本实现从下层社会地位和职业向上层社会地位和职业的社会流动。从这一角度,不难理解农村孩子为什么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不愿意回到农村,而是选择在城市发展。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社会流动现象是因为社会分层现象的存在,社会流动既是社会阶层的结果,也是社会阶层的原因。美国社会学家沃纳提出过一个分层标准,他提出的指标包括:职业;收入;收人来源;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政治主张;价值观念。而中国社会学家依据中国的国情,通常选择收人、职业、教育程度、权利作为指标进行中国社会的分层研究。从中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造成社会分层的因素之一,教育使人与人之间存在知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使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推动了社会流动。索罗金在《社会流动》一书中提出:学校是使人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电梯,学校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从而决定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教育程度是当代社会实现社会中下阶层向社会中上阶层流动的最常见的途径。
这一社会现象在中国并不是到現代社会才出现,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先进的流动规则,这个规则就是科举制,个人通过提高受教育程度实现从社会中下阶层向社会中上阶层的社会流动。“中国的科举制度给等级化的社会结构打开了一个出口,从而使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1]就社会分流的作用看,传统中国的科举制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中国。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为了使笔者的调查报告更具有说服力,笔者有选择地访谈了十五位对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地区的农村大学生。访谈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接受访谈的大学生都表示,自己在接受高等教育后选择留在城市发展是出于理性考虑,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学生的这种选择更多的是由于现实的要求,而不是理想状态下纯粹的希望在城市中生活。
在访谈中,谈及为什么选择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时,除了个别人会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认知,当然不排除这是原因之一,大部分人的直观回答都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有一份理想的收入。可见,农村孩子普遍的认识是通过接受教育走出农村,拥有体面的工作和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目的。而城市相对于农村,经济较发达,基础设施较完善,娱乐项目多样,无疑更能满足农村孩子的这一诉求。
访谈中还了解到农村学生认为城市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城市就业机会多、质量高、环境好;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消息灵通;城市资源更丰富,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交际圈大,可以结交各色人物;城市发展速度快等。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不可避免的使城乡在满足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农村孩子在接受高等教育后,自身知识水平和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从事高端事业的能力,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相对于城市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产业结构基本上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就业岗位多为机械化操作和体力劳动,这就造成了农村高素质人才的较高的就业能力与农村现实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低就业能力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只能选择去城市发展,使自身的价值在现实条件下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另外,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的现状也是重要社会因素之一。在访谈之外,据笔者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农村对教育的重视也日益增强,但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并不占大多数,大多数农村孩子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农村存在严重的教育问题,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农村的整体文化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这种文化素质低水平的现状意味着农村人民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在知识文化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和矛盾,同时也意味着农村与城市的人口素质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差距造成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无法在低水平的农村社会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差距的存在是阻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回到农村发展的因素之一。
从生活习惯上分析,虽然农村孩子在接受教育前主要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对他们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影响,但在接受教育后,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主,普通高校大都集中在中心城市”[5],农村孩子其实在较早就接受了城市文化与生活的影响,完全具备了接受城市的生活节奏与习惯的能力。
三、社会影响及对策分析
农村孩子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普遍选择在城市发展所造成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农村、城市、城市居民、村民及其自身等。就对农村的影响而言,可以说是弊大于利的。农村孩子在接受高等教育后选择在城市发展意味着农村人才资源的流失,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失去宝贵的人才,也就意味着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人才的流失使农村的资源,如土地,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无法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利益,不利于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使农村的社会面貌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农村整体的人口素质仍旧处于低水平状态,教育依旧呈现参差不齐的现状。
在访谈中笔者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现实发生怎样的改变,你会选择回到农村发展?”、“对于农村无法满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回乡发展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认识或建议?”针对这一问题,整理和归纳结果如下:
1.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建立以城促乡的长远发展机制,增加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繁荣农村的就业市场,满足高素质人才的就业需求。
3.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娱乐项目,繁荣农村经济。
4. 政府应给予农村更多政策支持,吸引高素质人才回到农村发展。
5.有效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增强农村的师资力量,完善教育设备,降低农村的升学要求,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的整体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豪兴. 农村社会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黄宗凯、赵绍成. 社会学概论[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3]段继业. 我们的社会[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4]邬志辉、秦玉友.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1[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李锐. 农村教育的社会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 徐延辉. 教育救助与社会流动[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农村孩子;发展;社会流动;高等教育;城市
近年来,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从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农村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但关注的是,农村孩子接受教育后是否愿意回到农村为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呢?
出于这一研究动机,笔者对自己所在学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据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倾向于选择去自己家乡所在的中小城市发展,只有小部分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就业能力而选择回到农村去发展。下面从社会学角度及访谈结果来进一步分析这一社会问题,并根据农村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切身感受和相关看法,提出相关意见和对策。
一、社会学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农村孩子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普遍选择在城市发展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分流现象,农村孩子通过接受教育,依靠文化资本实现从下层社会地位和职业向上层社会地位和职业的社会流动。从这一角度,不难理解农村孩子为什么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不愿意回到农村,而是选择在城市发展。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社会流动现象是因为社会分层现象的存在,社会流动既是社会阶层的结果,也是社会阶层的原因。美国社会学家沃纳提出过一个分层标准,他提出的指标包括:职业;收入;收人来源;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政治主张;价值观念。而中国社会学家依据中国的国情,通常选择收人、职业、教育程度、权利作为指标进行中国社会的分层研究。从中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造成社会分层的因素之一,教育使人与人之间存在知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使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推动了社会流动。索罗金在《社会流动》一书中提出:学校是使人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电梯,学校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从而决定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教育程度是当代社会实现社会中下阶层向社会中上阶层流动的最常见的途径。
这一社会现象在中国并不是到現代社会才出现,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先进的流动规则,这个规则就是科举制,个人通过提高受教育程度实现从社会中下阶层向社会中上阶层的社会流动。“中国的科举制度给等级化的社会结构打开了一个出口,从而使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1]就社会分流的作用看,传统中国的科举制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中国。
二、访谈结果分析
为了使笔者的调查报告更具有说服力,笔者有选择地访谈了十五位对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地区的农村大学生。访谈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接受访谈的大学生都表示,自己在接受高等教育后选择留在城市发展是出于理性考虑,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学生的这种选择更多的是由于现实的要求,而不是理想状态下纯粹的希望在城市中生活。
在访谈中,谈及为什么选择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时,除了个别人会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认知,当然不排除这是原因之一,大部分人的直观回答都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有一份理想的收入。可见,农村孩子普遍的认识是通过接受教育走出农村,拥有体面的工作和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目的。而城市相对于农村,经济较发达,基础设施较完善,娱乐项目多样,无疑更能满足农村孩子的这一诉求。
访谈中还了解到农村学生认为城市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城市就业机会多、质量高、环境好;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消息灵通;城市资源更丰富,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交际圈大,可以结交各色人物;城市发展速度快等。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不可避免的使城乡在满足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农村孩子在接受高等教育后,自身知识水平和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从事高端事业的能力,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相对于城市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产业结构基本上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就业岗位多为机械化操作和体力劳动,这就造成了农村高素质人才的较高的就业能力与农村现实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低就业能力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只能选择去城市发展,使自身的价值在现实条件下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另外,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的现状也是重要社会因素之一。在访谈之外,据笔者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农村对教育的重视也日益增强,但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并不占大多数,大多数农村孩子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农村存在严重的教育问题,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农村的整体文化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这种文化素质低水平的现状意味着农村人民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在知识文化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和矛盾,同时也意味着农村与城市的人口素质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差距造成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无法在低水平的农村社会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差距的存在是阻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回到农村发展的因素之一。
从生活习惯上分析,虽然农村孩子在接受教育前主要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对他们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影响,但在接受教育后,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主,普通高校大都集中在中心城市”[5],农村孩子其实在较早就接受了城市文化与生活的影响,完全具备了接受城市的生活节奏与习惯的能力。
三、社会影响及对策分析
农村孩子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普遍选择在城市发展所造成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农村、城市、城市居民、村民及其自身等。就对农村的影响而言,可以说是弊大于利的。农村孩子在接受高等教育后选择在城市发展意味着农村人才资源的流失,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失去宝贵的人才,也就意味着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人才的流失使农村的资源,如土地,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无法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利益,不利于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使农村的社会面貌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农村整体的人口素质仍旧处于低水平状态,教育依旧呈现参差不齐的现状。
在访谈中笔者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现实发生怎样的改变,你会选择回到农村发展?”、“对于农村无法满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回乡发展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认识或建议?”针对这一问题,整理和归纳结果如下:
1.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建立以城促乡的长远发展机制,增加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繁荣农村的就业市场,满足高素质人才的就业需求。
3.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娱乐项目,繁荣农村经济。
4. 政府应给予农村更多政策支持,吸引高素质人才回到农村发展。
5.有效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增强农村的师资力量,完善教育设备,降低农村的升学要求,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的整体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豪兴. 农村社会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黄宗凯、赵绍成. 社会学概论[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3]段继业. 我们的社会[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4]邬志辉、秦玉友.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1[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李锐. 农村教育的社会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 徐延辉. 教育救助与社会流动[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