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营销”要慎行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e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互联网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企业的营销方式带来了挑战。那么,互联网营销适合哪些消费模式,对哪些又是不合适的?
  两种需求
  经济学的研究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在本质上可分为两种:纵向差异化和横向差异化(图1)。纵向差异化是指基于功能性、实用性需求的动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等等。横向差异化是指基于自我展现和享受需求的动机,是面子上的、心理的需求。快消品最主要满足的是纵向差异化需求。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吃冰激凌是功能性的需求,但吃哈根达斯牌冰激淋又有横向差异化的需求。
  两种消费模式
  正是因为差异化的纵横方向不同,也就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模式:一种是持续式的,另一种是流行式的。


  消费者今天买了你的产品、明天还会买、后天继续买……这类消费可以持续很久(图2),利润有较长的收获期。比如汽水,处于完全成熟期,增长很慢。再比如洗发水,我们可以预测,只要人类存在,这个品类就可以持续销售,是一种长远的生意。对于这类产品,如果采取狂轰乱炸、杀鸡取卵的营销方式,会导致持续价值变小、有可能损失公司未来的收益。所以,如果要做类似“百年老店”的生意,过度营销的风险很大。
  而流行式消费则集中在一个波段,周期结束后,下一次就要制造另外一个波段(图3)。快消品消费显然是持续式的。而现在通过互联网炒得很热的产品,比如锤子手机、黄太吉煎饼,显然是后者——流行式消费。
  怎样营销流行式消费品
  如今互联网营销围绕较多的都是流行式消费,那么这种消费模式的特征是怎样的呢?针对这些特征,可以做哪些相应的营销行为?
   1.需求不靠预测靠引导
  基于纵向差异化的消费都能预测:我们能预测消费者一天要喝多少水、一个星期洗几次澡、洗几次头,等等。然而,当感性需求为主导时,市场预测就不可靠了。谁敢保证做出来的产品一定能够触动别人的神经呢?要做时尚的、感性的东西,最大的敌人就是心理需求的不可预测。一款产品能不能流行起来,往往不是靠我们的独立判断和思考,而是与周围多数人的偏好有关,这就是有关偏好的“花车效应”理论。
   2.把握不可持续的“热恋期”
  结婚20年和恋爱期的情感热度是不一样的。感性的需求不可能一直维持高温,否则会被“烧死”。从这个角度来看,横向差异化的需求无法持续。与传统快消品相比,流行式消费通常只是一个波峰,看上去来势汹汹,收益在短期内也可能很高,但很难当作百年老店来经营。流行式消费没有明年、后年,能持续半年、一年就很不错了。
  一旦品牌在市场上产生了吸引力,就要配置额外的营销和渠道资源。快消品的营销要做预算,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渠道、做什么事情,都是有计划地进行的。而流行式消费的营销是机会导向的,产品“冒”不出来时不做大规模投入,一旦发现市场有风吹草动,就会配置额外资源,把产品推向高潮。
   3.充分挖掘流行效应


  到达流行的尖峰时,可以通过品牌延伸等方式充分挖掘品牌的流行效应。《杜拉拉升职记》卖了几百万册书,却没做开发很多延伸品。如果能够挖掘延伸价值,就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4.赶在跌落前快速“压榨”利润
  一般来说,产品在电视购物上能卖到6个月就很好了,达到高峰后销售会快速下滑。要赶在坠落之前最大化收益,只能去“压榨”它的价值。《爸爸去哪儿》就是这样的例子。第一季很火,第二季其实已开始往下落了,但由于它已经处于曲线的高端位置,涵盖人群很广,虽然第二季的影响力不再上升,制作方通过经营使其收益比第一季还高。此时要做的就是在影响力跌落到低点以前尽可能多地收获利润,而不是试图保护其价值。这和可口可乐等百年品牌要保护价值的思路截然不同。
  先判断自己的生意在哪里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生意在哪儿呢?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在产品层面,产品的定位和价值诉求是什么?消费者的偏好是否多变?第二,在品牌层面上,消费行为是怎样的?消费是否有花车效应,是独立的还是易于传染?第三,在消费者偏好的预测度层面上,判断他们的偏好是否可预测(图5)。
  大多快消品的营销都可以归于图5左边的持续式消费,如果能够抓到帮助促销的波段自然好,但如果没有赶上某一波的流行,也不见得有多大影响,因持续式消费并不是只做波段的“流行式消费”,而是图谋长远,图谋未来。


  而当下火热的互联网营销产品,基本上都属于图5的右边。黄太吉煎饼的生意能持续多久?去过一次的消费者第二次还会来吗?从营销角度来说,黄太吉、锤子手机的前期“忽悠”都做得很聪明,用很少的钱、在很短的时间里制造了轰动效应,并迅速获得众多的顾客。这种轰动效应的营销手段在获得顾客方面无疑是高效的,但是通常与产品并无必然联系。试想,如果皇太极推广的不是煎饼果子,而是其它产品,是否也能取得类似的效果?
  总而言之,如果你的生意是机会导向的,以传统模式做波段生意就错了;如果产品本身还有长远的未来,那么真正的收益还在后面,以做波段的方式玩命把销量往上拉有可能就是杀鸡取卵,牺牲未来的利益。毋庸置疑,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变了人们的购买行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必须考虑互联网,包括社交媒体,但是,这不同于目前流行的利用社交媒体所进行的“噱头”式的营销。快消品企业必须从长远考虑,切忌杀鸡取卵。
其他文献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学家司马迁的一席话解开了谈判的本质——谈判一切是为了利。如果您理解为谈判的本质仅仅是利益的争夺,难免过于狭隘。“利”可以理解为价值。谈判的本质是价值的创造,是为了价值最大化。每个人无论怎样选择,都置身于一个巨大的价值链中,无论你在与不在,它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价值在人与人之间流传,价值的不断创造、叠加、组合,人生百态由此孕育而生!孔子曰:“道不同,不相
期刊
9月9日晚,千呼万唤的iPhone6终于与世人见面了,也许是大家对它给予了太高的期望,当iPhone6真的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时候,失望瞬间代替了期望,吐槽的远多于赞扬的。  智能时代,手机创新乏力  从产品自身来看,iPhone6可谓亮点不多,A8处理器,800万像素摄像头、4G LTE、IOS 8、5.5寸屏幕,这些苹果主推的卖点,貌似只是上一代产品的简单升级。其实,从苹果的近几代产品中,我们已经
期刊
2008年年底金融海啸爆发之后,美国、欧洲和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最后,美国复苏了,以德法为主的欧盟也复苏了,只有中国深陷萧条当中。  先看看 美、欧是怎么处理2008年金融海啸的。  第一个就是2010年奥巴马推出的《制造业促进法案》。奥巴马希望通过促进制造业拉动美国经济。这项政策一经推出,令全世界尤其是中国感到大惑不解:制造业不是已经丧失了竞争优势吗,你怎么还拉动制造业呢?其实,美国一直都
期刊
互联网正在改变一切,入侵各行各业。或许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不应该称之为“入侵”,而是一种革新,确实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诸多行业,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快捷,更方便的体验;但对于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无疑就是一种入侵了,但抵御确实徒劳的,只有顺应发展,甚至快走一步,才能在产业的阵痛期立于不败之地。而广告,这个为了“广而告之”才存在的行业,随着人们接触媒体方式和消费行为渐渐转变,也
期刊
有外媒称,阿里上市最大的赢家不是马云,是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孙正义因为阿里上市而一举成为日本首富(还有媒体说有可能是全球首富),阿里巴巴上市就给软银贡献了超过580亿美元的回报。  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是SoftBank(软银)的孙正义。没错儿!可那又怎样?!  首先,即使从情感上来说,虽说孙正义在日本,其实他是韩国人,更有着中国的血统;  其次,孙正义并非总是成功的,他是做V C(风险投资)——
期刊
关于智能家居,流行着不同版本的定义。奥维咨询(AVC)经研究认为:智能家居是一套管理系统,是以家庭住宅为基础,云平台为中心,家用设备为终端,通信技术为纽带,以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节能环保为目的,可以信息交互、网络拓展、远程管控的设施集成。  智能家居之所以智能是因为其背后有云平台和大数据的整合支撑。如果说智能硬件是智能家居的身体,软件是骨骼,布线是经脉的话,云计算和大数据就是智
期刊
在7月22日的小米年度发布会上,继小米手机4之后,小米还发布了首款穿戴式智能设备小米手环,定价79元。于8月18日开卖的小米手环首发数量为500个,最终以56分钟售罄。  目前智能手环在中国的潜在客户是2亿年轻人及1.5亿的老年人或准老年人,如此庞大的潜在客户,引得各移动设备厂商纷纷争食这块“蛋糕”。从2014年开始一度有业内人士吐槽手环市场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此时小米也加入了抢食“蛋
期刊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尹佳晨 八八众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企业如何应用产业互联网,其实面临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即过去企业所有的信息是不被记录的。如某位顾客买到一个商品后作的评价,后面的顾客是不是知道的。这就是说,虽然产生了这个信息,但是这个信息没有被记录。  “88众筹”有一句话,叫做“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即一个事情如果它没有被记录,你就可以判断这个事没有发生过。所以在未来,企业要想的第
期刊
前段时间知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先生指出“小企业现在最主要的困难并不在融资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成本压力太大。”可谓一语正中要害,我愿意更深入去看待这个问题,成本压力太大并非不治之症,最可怕的是染上了“僵尸病”。这更是被许多商业模式、上市融资、管理与营销的服务机构所忽略的。  你的企业是“僵尸公司”吗?呃!这是一个值得反省与思考的问题。什么是僵尸?小学语文课里臧克家的《有的人》做了很好的定义:“有的人活着
期刊
当信息革命的列车轰隆隆地驶过数字经济时代时,人们很容易错过那些常常被埋没在噪音中的有价值的“碎片化信息”。这些信号主要来自社交媒体,体现为信息片段而非整段的信息流,但它们却能够帮助企业揣测客户需要什么,以及如何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发现新兴行业的迹象和颠覆性的创新事件。  有时候,企业会在数据解析和数字处理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碎片化信息。那些工作方式更接近艺术、而非科学的员工也可能发现它们,然后通过进一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