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究在疼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应用治疗过程中使用中西医结合方式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1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成A组和B组,每组45例,对A组患者使用单纯西药治疗,对B组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A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为73.3%,B组治疗的临床总体有效率为88.9%,两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B组明显优于A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临床治疗疼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过程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取得更为突出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关键词:疼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临床糖尿病出现概率较高的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最近几年,疼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此项病症的出现是受到了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现如今临床还没有确切的结论指出此项病症缘何发病,也没有确切的治疗方式[1]。本次研究中观察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疼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显示效果良好,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1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90例疼痛性糖尿病神经周围病变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10月出台的专家咨询报告世界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都存在明显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疼痛问题。所有入选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肢体疼痛、麻木、刺痛、灼热与寒凉感受,或者存在四肢活动不便等周围神经性病变症状。
随机将90例患者分成A组与B组,每组45例,其中A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区间在44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54±9)岁,病程持续时间最长的13年,最短的2个月,病程平均持续时间(78±76)月;B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区间在47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57.4±9.4)岁,病程持续时间最长的11每年,最短的3个月,平均病程持续时间(67.4±64.4)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基本相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1)颅脑器质性病变患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中药过敏患者;(4)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5)精神功能障碍患者;(6)急性感染期病患;(7)酮症酸中毒患者[2]。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合理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等,对患者的饮食做调节,鼓励患者开展适当的运动等,并且为患者使用甲钴胺0.1肌肉注射,使用50mg维生素B1进行肌肉注射,使用10ug前列地儿加入10mL生理盐水做静脉注射,每天一次。
B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内服,中药药方为:各30g生地、黄芪、丹参,各15g川芎、当归、牛膝,12g桂枝。辩证加减:患者如果有严重的冷感,可加入制附子、肉桂等温养散寒类药物;患者如果存在乏力、倦怠等问题可另外加入党参、炒白术等益气健脾类药物;患者如果有头痛、眩晕问题可另外加入天麻。钩藤等熄风潜阳类药物;患者如果以偶爱肢体麻木问题可加入独活、鸡血藤等活络通筋类药物。中药煎服每天一剂,一剂分两次服用,连续服用14天后观察患者的临床康复作用。
1.3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自觉肢体麻木疼痛感消失;有效:患者自觉肢体麻木疼痛感受减轻;无效:患者自觉麻木疼痛感没有变化甚至加重。
观察指标:使用Dantee公司的Keypoint肌电图测量患者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3]。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数据资料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做处理,计数使用%进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对比使用x?做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A组显效18例(40%)、有效15例(33.3%)、无效12例(26.4%),治疗总体有效率为73.3%;B组显效23例(51.1%)、有效17例(37.8%)、无效5例(11.1%),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8.9%。对比两组患者的总體有效率,B组明显更优秀,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参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
具体数据参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化病变属于糖尿病症中出现率最高,病症表现最复杂的并发症,特别是慢性感觉运动性对称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诱发的疼痛,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4]。此项病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主要是因为山梨醇旁路代谢频繁,其中一项发病因素便是因为周围微血管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祖国医学中还没有确切的名称,但是依照病症的临床表现为麻木和疼痛等,可以将此项病症归类至“痹症”范围之内,但是此项病症又不是因为风寒湿邪而造成的痹症,而是因为长久消渴、血行不畅所致。主要治疗原则为滋肾养肝、熄风通络[5]。本次研究中选择的中药药方以黄芪为君药,临床主要作用为益气健脾、大补元气,辅以桂枝以得到温通经脉之效。对肾阴亏虚患者加以生地黄以获得滋阴补肾功效,另外也避免了黄芪、桂枝等药物带来的燥热感而伤耗阴津;使用丹参、川芎入药至经络阻滞患者之中,以取得痛经活络效果[6]。本次研究中联合使用各项药物,可以取得活血化瘀效能,研究结果表示B组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效果明显优于A组,作用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熊雨,龚智仁,张继承. 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的效果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2,02:70-71.
[2]宋学艳.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2:661-662.
[3]蒋金福. 中西医结合治疗疼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05:463-464.
[4]方冬梅,陈俊君.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 现代医药卫生,2014,11:1613-1614+1617.
[5]祁丽娟.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应用探析[J]. 中外医疗,2015,06:166-167.
[6]李丽.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3:1368.
关键词:疼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临床糖尿病出现概率较高的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最近几年,疼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此项病症的出现是受到了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现如今临床还没有确切的结论指出此项病症缘何发病,也没有确切的治疗方式[1]。本次研究中观察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疼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显示效果良好,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1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90例疼痛性糖尿病神经周围病变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10月出台的专家咨询报告世界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都存在明显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疼痛问题。所有入选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肢体疼痛、麻木、刺痛、灼热与寒凉感受,或者存在四肢活动不便等周围神经性病变症状。
随机将90例患者分成A组与B组,每组45例,其中A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区间在44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54±9)岁,病程持续时间最长的13年,最短的2个月,病程平均持续时间(78±76)月;B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区间在47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57.4±9.4)岁,病程持续时间最长的11每年,最短的3个月,平均病程持续时间(67.4±64.4)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基本相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1)颅脑器质性病变患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中药过敏患者;(4)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5)精神功能障碍患者;(6)急性感染期病患;(7)酮症酸中毒患者[2]。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合理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等,对患者的饮食做调节,鼓励患者开展适当的运动等,并且为患者使用甲钴胺0.1肌肉注射,使用50mg维生素B1进行肌肉注射,使用10ug前列地儿加入10mL生理盐水做静脉注射,每天一次。
B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内服,中药药方为:各30g生地、黄芪、丹参,各15g川芎、当归、牛膝,12g桂枝。辩证加减:患者如果有严重的冷感,可加入制附子、肉桂等温养散寒类药物;患者如果存在乏力、倦怠等问题可另外加入党参、炒白术等益气健脾类药物;患者如果有头痛、眩晕问题可另外加入天麻。钩藤等熄风潜阳类药物;患者如果以偶爱肢体麻木问题可加入独活、鸡血藤等活络通筋类药物。中药煎服每天一剂,一剂分两次服用,连续服用14天后观察患者的临床康复作用。
1.3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自觉肢体麻木疼痛感消失;有效:患者自觉肢体麻木疼痛感受减轻;无效:患者自觉麻木疼痛感没有变化甚至加重。
观察指标:使用Dantee公司的Keypoint肌电图测量患者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3]。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数据资料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做处理,计数使用%进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对比使用x?做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A组显效18例(40%)、有效15例(33.3%)、无效12例(26.4%),治疗总体有效率为73.3%;B组显效23例(51.1%)、有效17例(37.8%)、无效5例(11.1%),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8.9%。对比两组患者的总體有效率,B组明显更优秀,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参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
具体数据参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化病变属于糖尿病症中出现率最高,病症表现最复杂的并发症,特别是慢性感觉运动性对称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诱发的疼痛,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4]。此项病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主要是因为山梨醇旁路代谢频繁,其中一项发病因素便是因为周围微血管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祖国医学中还没有确切的名称,但是依照病症的临床表现为麻木和疼痛等,可以将此项病症归类至“痹症”范围之内,但是此项病症又不是因为风寒湿邪而造成的痹症,而是因为长久消渴、血行不畅所致。主要治疗原则为滋肾养肝、熄风通络[5]。本次研究中选择的中药药方以黄芪为君药,临床主要作用为益气健脾、大补元气,辅以桂枝以得到温通经脉之效。对肾阴亏虚患者加以生地黄以获得滋阴补肾功效,另外也避免了黄芪、桂枝等药物带来的燥热感而伤耗阴津;使用丹参、川芎入药至经络阻滞患者之中,以取得痛经活络效果[6]。本次研究中联合使用各项药物,可以取得活血化瘀效能,研究结果表示B组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效果明显优于A组,作用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熊雨,龚智仁,张继承. 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的效果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2,02:70-71.
[2]宋学艳.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2:661-662.
[3]蒋金福. 中西医结合治疗疼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05:463-464.
[4]方冬梅,陈俊君.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 现代医药卫生,2014,11:1613-1614+1617.
[5]祁丽娟.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应用探析[J]. 中外医疗,2015,06:166-167.
[6]李丽.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3: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