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读者们喜欢牡丹吗?不久前,中国花卉协会发布了《征求牡丹为我国国花意见的通知》,并在官方网站发起了“我心中的国花”投票活动。这件事很快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最终的评选结果,牡丹以79.71%的支持率高居榜首。那么,牡丹为什么能在这次投票活动中独占鳌头呢?今天,我们就走进牡丹的世界,看看牡丹的前世今生。
很多人提到牡丹,眼前往往一片姹紫嫣红,这种艳丽似乎不符合中国人对含蓄美的推崇,久而久之,牡丹便成了艳俗的代名词。造成这一印象的根本原因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小文《爱莲说》。作者在文中直接指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人们对牡丹的追逐,就变成了追名逐利,牡丹给人的印象也就变成了媚俗。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原文,就会发现,作者这里说的“花之富贵者也”,并未带有贬义。文章末尾,作者也只是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见,作者对牡丹的评价,并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关于牡丹的花姿,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赏牡丹》中盛赞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qú)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用芍药和荷花与牡丹对比,写出了牡丹的“国色天香”,这才是牡丹的本色!
我们今天常说“洛阳牡丹甲天下”,为什么洛阳的牡丹如此有名呢?这还要从牡丹和武则天的传说讲起。传说武则天当上皇帝以后,有一次去上林苑游玩。当时正值寒冬,一片冰天雪地。武则天心中不快,借着酒兴说道:“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仙子得知这个消息后,慑于武则天的威严,只得命百花盛开。
武则天第二天去上林苑时,看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心中大喜。不过,她随后就在角落里看到光秃秃的牡丹,马上大怒,下令将牡丹从都城长安贬到洛阳。然而牡丹却在洛阳落地生根,开得越发娇艳。得知这一情况的武则天更是怒不可遏,下令烧死牡丹。谁都没想到,牡丹经过火烧,虽然枝干焦黑,但是花朵却更鲜艳了。从此,牡丹被誉为“百花之王”,洛阳的焦骨牡丹名扬天下。牡丹表现出的铮铮傲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敦颐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牡丹的国色天香,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诗词题咏。唐代以后,关于牡丹的诗歌大量涌现,除了前文提到的《赏牡丹》,还有李白的“名花倾国两相欢”,罗隐的“任是无情也动人”,陈与义的“独立东风看牡丹”……在诗人笔下,牡丹可谓出尽风头。关于牡丹的文学作品也不在少数,宋代以后,欧阳修就写过《洛阳牡丹记》。到了清代,聊斋先生蒲松龄更是将牡丹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
除了文學,牡丹更是画家笔下的“宠儿”。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齐的画家杨子华就将牡丹入画。从此以后,牡丹开始在画家笔下绽放,唐寅的《牡丹图》、徐渭的《墨牡丹》等,关于牡丹的画作层出不穷。而且牡丹也不再拘泥于文人画,而是“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年画的“热门题材”。
牡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牡丹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牡丹由于其药用价值,在中国种植的历史,也已经有1500多年了。1959年,周恩来总理曾经这样评价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如今,随着国家的发展,牡丹的花色花姿似乎更能体现这种大国风貌。小读者们,你们支持牡丹作为中国的国花吗?
名句引发的冤案
很多人提到牡丹,眼前往往一片姹紫嫣红,这种艳丽似乎不符合中国人对含蓄美的推崇,久而久之,牡丹便成了艳俗的代名词。造成这一印象的根本原因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小文《爱莲说》。作者在文中直接指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人们对牡丹的追逐,就变成了追名逐利,牡丹给人的印象也就变成了媚俗。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原文,就会发现,作者这里说的“花之富贵者也”,并未带有贬义。文章末尾,作者也只是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见,作者对牡丹的评价,并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关于牡丹的花姿,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赏牡丹》中盛赞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qú)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用芍药和荷花与牡丹对比,写出了牡丹的“国色天香”,这才是牡丹的本色!
傲骨引发的酷刑
我们今天常说“洛阳牡丹甲天下”,为什么洛阳的牡丹如此有名呢?这还要从牡丹和武则天的传说讲起。传说武则天当上皇帝以后,有一次去上林苑游玩。当时正值寒冬,一片冰天雪地。武则天心中不快,借着酒兴说道:“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仙子得知这个消息后,慑于武则天的威严,只得命百花盛开。
武则天第二天去上林苑时,看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心中大喜。不过,她随后就在角落里看到光秃秃的牡丹,马上大怒,下令将牡丹从都城长安贬到洛阳。然而牡丹却在洛阳落地生根,开得越发娇艳。得知这一情况的武则天更是怒不可遏,下令烧死牡丹。谁都没想到,牡丹经过火烧,虽然枝干焦黑,但是花朵却更鲜艳了。从此,牡丹被誉为“百花之王”,洛阳的焦骨牡丹名扬天下。牡丹表现出的铮铮傲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敦颐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色引发的追捧
由于牡丹的国色天香,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诗词题咏。唐代以后,关于牡丹的诗歌大量涌现,除了前文提到的《赏牡丹》,还有李白的“名花倾国两相欢”,罗隐的“任是无情也动人”,陈与义的“独立东风看牡丹”……在诗人笔下,牡丹可谓出尽风头。关于牡丹的文学作品也不在少数,宋代以后,欧阳修就写过《洛阳牡丹记》。到了清代,聊斋先生蒲松龄更是将牡丹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
除了文學,牡丹更是画家笔下的“宠儿”。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齐的画家杨子华就将牡丹入画。从此以后,牡丹开始在画家笔下绽放,唐寅的《牡丹图》、徐渭的《墨牡丹》等,关于牡丹的画作层出不穷。而且牡丹也不再拘泥于文人画,而是“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年画的“热门题材”。
牡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牡丹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牡丹由于其药用价值,在中国种植的历史,也已经有1500多年了。1959年,周恩来总理曾经这样评价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如今,随着国家的发展,牡丹的花色花姿似乎更能体现这种大国风貌。小读者们,你们支持牡丹作为中国的国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