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09-01
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进行了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在40%-70%之间。近年来大批学者对两者的相关性研究数据,足以说明肺炎支原体与支气管哮喘有着密切关系。基于儿童MP感染的高发病率,期望为儿童MP感染相关喘息的合理、有效治疗提供参考。减少MP感染导致儿童呼吸系统长远受损以致哮喘发生的潜在危险。现对MP感染相关喘息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以及MP感染与哮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MP感染与哮喘的相关性
既往已确诊哮喘的儿童发生哮喘急性发作时,MP检测阳性率为20%;而既往无哮喘病史的儿童,首次喘息发作时,MP检测阳性率为50%;而且MP检测阳性的首发哮喘患儿在随访1年中反复发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P检测阴性的患儿。稳定期哮喘患者MP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难治性哮喘患者MP检查阳性率高达52%。种种数据表明:MP感染是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并与哮喘控制不良相关。MP可长期存留在患者的气道内,引起慢性感染和定植,使哮喘气道炎症迁延和放大,从而使哮喘症状迁延反复。因此,对于感染诱发的哮喘急性发作、首次诊断哮喘或规则抗炎药物治疗而控制不良的哮喘患儿,建议常规进行非典型病原体病原学检测。
MPP儿童从急性期到恢复期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比例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Biscardi等[1]研究显示,50%首次发生哮喘发作的儿童发病于MP感染的过程,这部分患儿在随访1年中有高达57.7%的病例出现反复喘息发作,且大部分MP感染过程中首次发生哮喘发作的患儿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提示对于具有哮喘易感性的个体急性MP感染可能启动哮喘的发生。
综上所述,易感个体发生MP—LRTI可引起气道慢性炎症和BHR,并可引起长期肺功能损害,从而为后续哮喘的发生提供了病理生理学基础。
2 MP感染相关哮喘的发病机制
2.1 免疫炎症损伤:目前逐渐增多的证据显示免疫炎症损伤是MP感染相关喘息及其启动哮喘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MP既是感染原,同时又是变应原,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引起气道免疫性炎症损伤。多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分泌增加,并可引起持续的气道炎症、气道阻塞和BHR。另外临床研究发现MP感染可引起THl/TH2细胞比例失衡,导致TH2细胞因子(如IL4、IL-5)占主导优势。IL-5是EOS增生、活化的主要刺激因子。TH2细胞因子在启动、维持和放大气道炎症中起重要作用,因此MP感染引起TH2细胞因子优势可能是其致气道变应性炎症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目前也有多个研究证实MP感染可使总IgE和MP特异性IgE水平升高。
目前也有个别研究显示MP感染可刺激参与哮喘气道重塑过程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综上所述,MP感染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一方面有利于机体有效清除MP病原体,但对于哮喘易感个体又会使MP气道上皮吸附损伤介导的气道炎症和BHR得以放大和维持,为MP感染急性喘息及急性期后RAD和哮喘发生提供病理生理学基础[2]。
2.2 气道上皮细胞吸附学说:目前关于MP感染相关喘息及其启动气道慢性炎症,从而启动哮喘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气道上皮细胞吸附学说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MP致病机制。MP通过以P1蛋白为主的黏附分子吸附到气道上皮细胞上,通过释放过氧化氢、超氧离子、神经毒素等介导细胞毒反应,引起气道上皮细胞损伤、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粘膜下神经末梢裸露,从而形成气道阻塞和BHR,这是目前公认的MP感染急性期剧烈刺激性咳嗽和喘息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3]。
3 MP感染相关喘息的治疗
3.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我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推荐的治疗儿童MPP首选的抗菌药物[4]。临床上使用大环内酯类治疗儿童MPP时要注意落实早期和足疗程用药的原则。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延迟或疗程不足是发生长远肺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MP感染急性期症状消失后MP病原体仍可持续存留于气道内,如不给予足疗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以有效清除气道内存留的MP病原体,可导致慢性感染或定植,从而引起慢性气道炎症及肺部组织病理学改变。因此,对于MP.LRTI儿童应尽早并足疗程(2—3周)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年龄偏小(尤其是婴幼儿)和抗体滴度显著升高的MPP患儿应随访观察,如急性期后症状反复,抗体滴度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又复升高,可考虑启用第二个疗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3.2 抗炎药物:基于MP感染相关喘息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改变,对哮喘有效的抗炎药物对MP感染相关喘息同样有效。ICS是目前最有效的抗气道炎症药物,目前有少数关于ICS对MP感染疗效的研究报道。雾化吸入ICS(丙酸氟替卡松)治疗能有效控制气道炎症,降低BHR,并能有效减少肺组织MP病原体浓度。曹兰芳等研究发现,急性MPP儿童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联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悬液,可使临床症状得到更快更好的控制,有效减少急性期后3个月呼吸道症状反复的次数。2011年发表的《糖皮质激素雾化吸人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指出,儿童MPP在大环或氮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雾化吸入ICS治疗,能有效控制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和BHR,促进气道上皮细胞功能的恢复,并有助于MP的清除。白三烯调节剂是靶向针对白三烯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GINA将吸人ICS和白三烯调节剂推荐为一线的儿童哮喘长期控制药。
综上所述,MP感染与儿童喘息和哮喘发生密切相关。MP既是感染原,同时又是变应原,免疫性炎症是MP感染相关喘息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MP感染相关儿童哮喘,除针对气道炎症予以有效的抗炎药物治疗外,如同时早期足疗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应有助于MP感染相关喘息的控制,并期望成为有效的哮喘二级预防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Biscardi S,Lorrot M,MarcE,eta1.Mycoplasmapneumoniae and asthmain children.ClinInfect Dis,2004,38:1341—1346.
[2] 陈广道、陈爱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喘息的研究进展.2012.10.756 -759
[3] WaitesKB,Talkington DF.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its roleki,a human pathogen.ClinMicrobiolRev,2004,17:697-728.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上).中华儿科杂志,2007,45:83-90.
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进行了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率在40%-70%之间。近年来大批学者对两者的相关性研究数据,足以说明肺炎支原体与支气管哮喘有着密切关系。基于儿童MP感染的高发病率,期望为儿童MP感染相关喘息的合理、有效治疗提供参考。减少MP感染导致儿童呼吸系统长远受损以致哮喘发生的潜在危险。现对MP感染相关喘息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以及MP感染与哮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MP感染与哮喘的相关性
既往已确诊哮喘的儿童发生哮喘急性发作时,MP检测阳性率为20%;而既往无哮喘病史的儿童,首次喘息发作时,MP检测阳性率为50%;而且MP检测阳性的首发哮喘患儿在随访1年中反复发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P检测阴性的患儿。稳定期哮喘患者MP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难治性哮喘患者MP检查阳性率高达52%。种种数据表明:MP感染是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并与哮喘控制不良相关。MP可长期存留在患者的气道内,引起慢性感染和定植,使哮喘气道炎症迁延和放大,从而使哮喘症状迁延反复。因此,对于感染诱发的哮喘急性发作、首次诊断哮喘或规则抗炎药物治疗而控制不良的哮喘患儿,建议常规进行非典型病原体病原学检测。
MPP儿童从急性期到恢复期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比例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Biscardi等[1]研究显示,50%首次发生哮喘发作的儿童发病于MP感染的过程,这部分患儿在随访1年中有高达57.7%的病例出现反复喘息发作,且大部分MP感染过程中首次发生哮喘发作的患儿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提示对于具有哮喘易感性的个体急性MP感染可能启动哮喘的发生。
综上所述,易感个体发生MP—LRTI可引起气道慢性炎症和BHR,并可引起长期肺功能损害,从而为后续哮喘的发生提供了病理生理学基础。
2 MP感染相关哮喘的发病机制
2.1 免疫炎症损伤:目前逐渐增多的证据显示免疫炎症损伤是MP感染相关喘息及其启动哮喘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MP既是感染原,同时又是变应原,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引起气道免疫性炎症损伤。多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分泌增加,并可引起持续的气道炎症、气道阻塞和BHR。另外临床研究发现MP感染可引起THl/TH2细胞比例失衡,导致TH2细胞因子(如IL4、IL-5)占主导优势。IL-5是EOS增生、活化的主要刺激因子。TH2细胞因子在启动、维持和放大气道炎症中起重要作用,因此MP感染引起TH2细胞因子优势可能是其致气道变应性炎症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目前也有多个研究证实MP感染可使总IgE和MP特异性IgE水平升高。
目前也有个别研究显示MP感染可刺激参与哮喘气道重塑过程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综上所述,MP感染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一方面有利于机体有效清除MP病原体,但对于哮喘易感个体又会使MP气道上皮吸附损伤介导的气道炎症和BHR得以放大和维持,为MP感染急性喘息及急性期后RAD和哮喘发生提供病理生理学基础[2]。
2.2 气道上皮细胞吸附学说:目前关于MP感染相关喘息及其启动气道慢性炎症,从而启动哮喘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气道上皮细胞吸附学说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MP致病机制。MP通过以P1蛋白为主的黏附分子吸附到气道上皮细胞上,通过释放过氧化氢、超氧离子、神经毒素等介导细胞毒反应,引起气道上皮细胞损伤、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粘膜下神经末梢裸露,从而形成气道阻塞和BHR,这是目前公认的MP感染急性期剧烈刺激性咳嗽和喘息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3]。
3 MP感染相关喘息的治疗
3.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我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推荐的治疗儿童MPP首选的抗菌药物[4]。临床上使用大环内酯类治疗儿童MPP时要注意落实早期和足疗程用药的原则。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延迟或疗程不足是发生长远肺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MP感染急性期症状消失后MP病原体仍可持续存留于气道内,如不给予足疗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以有效清除气道内存留的MP病原体,可导致慢性感染或定植,从而引起慢性气道炎症及肺部组织病理学改变。因此,对于MP.LRTI儿童应尽早并足疗程(2—3周)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年龄偏小(尤其是婴幼儿)和抗体滴度显著升高的MPP患儿应随访观察,如急性期后症状反复,抗体滴度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又复升高,可考虑启用第二个疗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3.2 抗炎药物:基于MP感染相关喘息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改变,对哮喘有效的抗炎药物对MP感染相关喘息同样有效。ICS是目前最有效的抗气道炎症药物,目前有少数关于ICS对MP感染疗效的研究报道。雾化吸入ICS(丙酸氟替卡松)治疗能有效控制气道炎症,降低BHR,并能有效减少肺组织MP病原体浓度。曹兰芳等研究发现,急性MPP儿童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联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悬液,可使临床症状得到更快更好的控制,有效减少急性期后3个月呼吸道症状反复的次数。2011年发表的《糖皮质激素雾化吸人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指出,儿童MPP在大环或氮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雾化吸入ICS治疗,能有效控制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和BHR,促进气道上皮细胞功能的恢复,并有助于MP的清除。白三烯调节剂是靶向针对白三烯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GINA将吸人ICS和白三烯调节剂推荐为一线的儿童哮喘长期控制药。
综上所述,MP感染与儿童喘息和哮喘发生密切相关。MP既是感染原,同时又是变应原,免疫性炎症是MP感染相关喘息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MP感染相关儿童哮喘,除针对气道炎症予以有效的抗炎药物治疗外,如同时早期足疗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应有助于MP感染相关喘息的控制,并期望成为有效的哮喘二级预防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Biscardi S,Lorrot M,MarcE,eta1.Mycoplasmapneumoniae and asthmain children.ClinInfect Dis,2004,38:1341—1346.
[2] 陈广道、陈爱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喘息的研究进展.2012.10.756 -759
[3] WaitesKB,Talkington DF.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its roleki,a human pathogen.ClinMicrobiolRev,2004,17:697-728.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上).中华儿科杂志,2007,45: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