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嵌入世界生产网络的既有模式遭遇内部红利消失与外部贸易摩擦的双重困境,探讨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间的产业联系特征及其动态演化机制,对寻找中国产业对外联系的破局方向至关重要.基于1995-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从国家尺度刻画世界产业相互依赖网络,并着重关注中国在这一格局中的角色与地位演变.研究发现:①1995-2014年中国从世界生产联系网络的边缘国家演变成为沟通东亚、东南亚地区与其他新兴市场的桥梁,并从美欧主干联系的“局外人”升级成为链接欧美产业网络的重要枢纽.而20
【机 构】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嵌入世界生产网络的既有模式遭遇内部红利消失与外部贸易摩擦的双重困境,探讨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间的产业联系特征及其动态演化机制,对寻找中国产业对外联系的破局方向至关重要.基于1995-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从国家尺度刻画世界产业相互依赖网络,并着重关注中国在这一格局中的角色与地位演变.研究发现:①1995-2014年中国从世界生产联系网络的边缘国家演变成为沟通东亚、东南亚地区与其他新兴市场的桥梁,并从美欧主干联系的“局外人”升级成为链接欧美产业网络的重要枢纽.而2015-2019年中国对外产业联系拓展逐渐进入曲折发展的瓶颈期.②从供给角度看,中国基础资源行业和制造业正不断嵌入世界生产网络的供给侧.相比之下,中国大部分服务业对世界产业网络的供给能力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③从需求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与基础设施建设大国,在制造业与基建方面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然而中国的交通、物流、金融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国际影响力在2005年后逐步下降.④中国产业获取本地附加值总体持续增长,但附加值捕获的效率较低.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多维邻近性、贸易保护对中国—世界产业联系的作用,发现:中国对外产业联系的演化受地理、认知、社会与制度4个维度的邻近性影响并形成路径依赖.其中地理与认知邻近性的影响最为广泛,而社会与制度邻近性仅对产业联系形式更加复杂的中间生产联系与发展较为成熟的最终需求联系有促进作用,技术贸易壁垒与反倾销调查会削弱中国对外产业联系;卫生安全检疫措施对最终市场需求联系有显著削弱作用,而对中间产品生产联系的作用并不显著.综上所述,生产型服务业与总体附加值获取效率是中国对外产业联系拓展的潜力方向,而内销—出口平衡与多元化的产业发展策略是中国对外产业联系拓展的合理举措.
其他文献
利用谐波振幅比方法分析青海地区磁通门秒采样观测资料,通过速率累加法分析连续数据的逐日变化速率,再根据需要对分析时段进行累加计算,识别数据资料的异常变化.进一步分析异常变化与强震的关系,梳理总结青海地区磁通门秒数据谐波振幅比的特征规律,完成从定性到定量的异常认识.结果表明,地磁谐波振幅比计算结果通过速率累加处理后的曲线持续上升为正常,持续下降和水平波动为异常;当异常持续时间大于1 a,同时异常曲线数量超过1/2时,台站周围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高,曲线周期范围主要集中在20~170 s内;震级与震中距成正
利用精密星历产品对BDS-2和BDS-3广播星历的精度进行系统评估,进一步比较分析不同BDS-2和BDS-3卫星星座组合对单点定位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SISRE(signal in space range error)的单点定位加权优化模型.实验结果表明,BDS-2星座中MEO、IGSO和GEO卫星广播星历轨道误差的RMS分别为2.404 m、3.030 m、12.574 m;BDS-3星座中MEO、IGSO卫星广播星历轨道误差的RMS约为0.5 m和0.8 m;对于SISRE,BDS-2平均优于2 m,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提出,到2025年要努力将北京建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地理学理解上述目标,所借助的核心知识是城市辐射能力.本文归纳了分析城市辐射能力的要点:第一,城市辐射能力的本质是通过“点”组织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本流;第二,城市辐射能力与城市实力有密切关系,城市的实力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城市实力的强度可以用各类统计数据表达;第
多普勒频移重构的GNSS定位算法是指通过重构多普勒频移解决观测信号异常问题,配合基于垂直仰角选择的互差加权法,在观测信号质量不佳的情况下解算出整周模糊度,得到较高的整周模糊度正确估计率.结果表明,在卫星冗余程度低的静态情形下,该算法能够达到100%的模糊度固定率和cm级精度;在动态情形下,E、N、U方向的精度分别为0.6790 m、0.0529 m、0.0228 m,精度与传统的RTK定位持平,但模糊度固定率提高了26.38百分点.
为研究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及其影响,采用IGS提供的实测数据与产品,结合具体实验讨论地磁模型、TEC数据模式、GPS频率及测站分布等对电离层高阶项延迟的影响,分析不同TEC获取方式与地磁模型处理模式下的电离层高阶项延迟对基线的影响.实验表明,利用不同方式获取的TEC是影响电离层高阶项延迟的关键因素,其对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影响可达10.0 mm,对基线的影响甚至达到cm级;地磁场是电离层高阶项延迟的次要影响因素,对载波相位及基线的影响为mm级;电离层高阶项延迟与测站区域有关,在中纬度区域偏差呈现系统性,而在赤道附
计算古冶5.1级地震震前、同震、震后唐山地区9口流体井的孔压分布和实测井水位升降情况.结果表明:1)震前,唐山古冶地区处于应力累积的状态,压缩区为近东西向,拉张区为近南北向,实测的井水位升、降情况基本与压缩、拉张情况一致;2)震时,压缩、拉张区没有改变,但应力有所释放,实测的井水升、降情况存在与压缩、拉张情况不一致的现象;3)震后,压缩区演变为拉张区,拉张区演变为压缩区,实测的井水位升、降情况也基本与压缩、拉张情况一致.本文较为全面地解释了地震静应力从震前到震后的调整过程,通过计算震前、震时、震后的井孔压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教育已经逐步由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逐渐转向常态化的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相结合,从而获得更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为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本文针对高中地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构建常规课堂和第二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就Zoom课堂和腾讯课堂两种常规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基于学生参与设计与创作的微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进行探究.最后运用思维结构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对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应用效果良好.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实施,对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提倡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强调对学生地理思维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选取“武汉市洪涝灾害”情境,设计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在情境问题驱动下,将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应对措施两个主题内容进行解构和重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生成.
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而深度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途径.基于教学实践,本文提出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置劣构问题、优化学习活动、绘制逻辑结构图等策略来构建深度教学课堂,培育地理综合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也在不断变化,其难度深刻影响着地理教育目标的达成.2019年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均出版了新教材,为了解二者的教材难度差异,本文以“乡村和城镇”为例,对中国大陆人教版与中国台湾翰林版两版教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综合考虑课程时间安排,采用课程难度模型进行比较,由此发现,与翰林版比较,大陆人教版教材的广度较小、深度较浅、课程时间安排较多,所以其教材难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大陆教材编写及使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