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同行小学教师对语文教材中的选学课文处理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1)教师完全不教,也没有安排学生去自主阅读;(2)不安排课时教学,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且设计一些练习;(3)安排1课时教学,且按照略读课文教学处理;(4)安排2~3课时教学,基本按照精读课文教学处理。选学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用件”,是“语料”,是重要的教材资源,但选学课文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学策略如何运用却缺乏有效的指导,以至于出现以上种种处理方式。笔者认为,应通过选学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也是选学课文选编和教学的意图和价值所在。为此,笔者结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听瀑》一文的教学设计,谈谈选学课教学的关注点。
一、 关注文本解读,指向教学价值
选学课文作为阅读的补充教材,编者编排这些课文的意图是作为补充与拓展单元课文内容、丰富单元主题内涵的。教学此类课文,教师就应该特别关注文本解读,不论略读,还是精读,使教学价值都有合理的指向。
1.关注行文结构
作为一篇游记,移步换景,景即瀑声、瀑形,而对瀑声的描写,更是入耳入心,引领读者走近瀑布,触摸瀑布,与作者共听共鸣。同时,情随景生,在移步换景中生情。这就使得游记极具结构特色——移步换景换情。
2.关注语言表达
文本语言极富渲染,又富有变化,尤其是对瀑声的描写。前4段对瀑声的描写,精彩在于运用比喻,“若微风拂过树梢”,“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而6、7两段则重在表达作者由瀑声而引发的联想,“置身于圆形乐池……浮身于一片声浪……”,“自己的胸臆在扩展……瀑布便直跃而进,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
3.关注人文主题
全文以“听”字为题眼,以“听”贯穿全文,对声音作细致入微、扣人心弦的描写,并以“听”穿插对瀑布形象的描述,更将听到的瀑音、看到的瀑形,通过联想等表达形式融入到自身的情感体验中,仿佛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从而赞美了黄果树瀑布恢宏的气势、生生不息的活力,歌颂了自然的壮丽、伟大。
二、 关注学习期待,指向联系拓展
选学课文往往不作为学期语文考查的范围。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这些课文的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而不应成为他们过重的学习负担。从编者所编的课文来看,这些课文往往具有题材多样、表达丰富的特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期待,而教学中更多地指向联系、拓展,就能较好地达成学习中的期待。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笔者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学生阅读《黄果树听瀑》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期待从阅读中想得到什么。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颐和园》等游记,对游记充满着阅读期待。再次阅读《黄果树听瀑》,笔者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写下自己想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话题,学生集中呈现的是:我想在课堂上欣赏“黄果树瀑布”;我要发现这篇游记与已经学过的游记不同在哪里;我想读读《徐霞客游记》中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内容;课文第3、5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作者的“遗憾”和“赞叹”,这与题目“听瀑”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在预习中呈现的阅读期待,正是教师在设计中需要指向“联系拓展”——联系学生阅读所需,拓展游记表达。选学课文教学设计建立在“学情”基础上,“一课一得”就成为可能。
三、 关注语言表达,指向学习语言
2011年修订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运用的一门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把学习语言作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来确定。选学课文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应该着力于“学习语言的表达、积累、运用”上,并且做好取舍。
笔者在教学此文时,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在整体把握游记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作者用比喻写声、用联想抒情的表达方法,读好课文,读出感情。
2.尝试运用课文第6、7两段中的联想来丰富第1、2、4段的表达,与作者、文本深度对话。
教学重点确定为:整体读懂课文,读出“移步听瀑”和“移声换情”,学习运用联想的表达方法来写游记,并尝试运用。
理解、感受、积累、运用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而关注语言的表达则是学习语言的切入点。
四、 关注教学策略,指向自主能力
选学课文的教学策略应关注“板块式、自主式”,即教学流程应是简约的、整体的,且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推进应是递进的推移,体现提升;教学呈现应是少主导多放手,少提问多发现,少理解多运用,从而指向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黄果树听瀑》课堂生成预设的版块是:
第一板块——预习交流,与文对话
1.“听”引入,交流预习读时的所“听”。
渐近渐响
震荡回响
如雷轰鸣
(1)听写批改、订正。
(2)老师来写一个——响遏行云,大家猜意思。出示《列子·汤问》,老师再写一个——訇然作响,大家说意思。
(3)读一读,你发现这5个词语都是形容什么的?你来说一个,写一个。
2.读文交流,梳理游记表达顺序,选择描写“听瀑”的语句来读。
(1)指名读句子,出示句子。
(2)把这6处语句放在一起,构成了这篇游记的骨架,默读这些句子,你发现游记是怎么写的?
学生交流,随机板书“顺序、移步”。
(3)小结:这是我们阅读游记类文章的第一步——发现游记的写作框架,如同一个人的骨架,游记往往是“移步换景”来写的。
(4)师生合作读好“移步换景”的6句话。
(5)与“我们”心情对话。
①出示游记结尾一段,读好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此时此地此刻,我们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那么我们在一路听瀑中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快速扫读课文,在相应的语句旁用一个词做批注。
③交流,小结:游记中,不但移步换景,而且往往融情于景,情随景变。(板书:换情)
这一板块设计聚焦的是游记的行文结构、线索,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移步换景换情”。
第二板块——聚焦联想,学习表达
1.作者写瀑声,浓墨重彩的有两段话。读读第6、7两个自然段,用心读好它。
2.你发现这两段话相同的写法是什么?
交流:相同的是表达我们由声产生的联想和感受。
3.读中体会文中的联想和感受。
(1)指名读,努力读出这种联想和感受。
(2)随机感知“圆形乐池”、“张开的山谷”,身临其境地读好两段话(出示图和视频)。
(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
(3)小结:写好游记,不但描写所见所闻,还要表达所感,用联想来表达感受。我们以前学过的几篇游记中也是如此。出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鸟的天堂》片段。
4.比较中体会联想和感受的精妙。
(1)这两段同是表达联想和感受,那是不是可以交换一下?出示两段话,自由读一读。
(2)说说不能交换的理由。
(3)小结:表达联想需要“由景生情,情随景生”。
(4)师生合作再读,能诵读的同学就背诵。
5.其实表达联想和感受并不难,可以用一些词语来提示,快速浏览这两段话,你发现是用哪些词来表达的?板书两类词(仿佛、若、似;感受大、只觉得)。也可以用上一些表达方法,你发现了哪些表达方法?(比喻、夸张、拟人。)
这一板块设计聚焦的是游记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体会“用联想表达感受”,积累游记中常见的表达方法。
第三板块——尝试表达,写法迁移
1.尝试运用联想入情入境地表达第1、2、4段的联想和感受,可以用上特定的词语。
2.交流、评价。
这一板块聚焦的是读写结合,“依文而设,随学而练”,用联想表达感受,而且“练点”在课文中。阅读与习作有机整合,才能提高选学课文的教学价值。
一、 关注文本解读,指向教学价值
选学课文作为阅读的补充教材,编者编排这些课文的意图是作为补充与拓展单元课文内容、丰富单元主题内涵的。教学此类课文,教师就应该特别关注文本解读,不论略读,还是精读,使教学价值都有合理的指向。
1.关注行文结构
作为一篇游记,移步换景,景即瀑声、瀑形,而对瀑声的描写,更是入耳入心,引领读者走近瀑布,触摸瀑布,与作者共听共鸣。同时,情随景生,在移步换景中生情。这就使得游记极具结构特色——移步换景换情。
2.关注语言表达
文本语言极富渲染,又富有变化,尤其是对瀑声的描写。前4段对瀑声的描写,精彩在于运用比喻,“若微风拂过树梢”,“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而6、7两段则重在表达作者由瀑声而引发的联想,“置身于圆形乐池……浮身于一片声浪……”,“自己的胸臆在扩展……瀑布便直跃而进,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
3.关注人文主题
全文以“听”字为题眼,以“听”贯穿全文,对声音作细致入微、扣人心弦的描写,并以“听”穿插对瀑布形象的描述,更将听到的瀑音、看到的瀑形,通过联想等表达形式融入到自身的情感体验中,仿佛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从而赞美了黄果树瀑布恢宏的气势、生生不息的活力,歌颂了自然的壮丽、伟大。
二、 关注学习期待,指向联系拓展
选学课文往往不作为学期语文考查的范围。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这些课文的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而不应成为他们过重的学习负担。从编者所编的课文来看,这些课文往往具有题材多样、表达丰富的特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期待,而教学中更多地指向联系、拓展,就能较好地达成学习中的期待。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笔者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学生阅读《黄果树听瀑》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期待从阅读中想得到什么。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颐和园》等游记,对游记充满着阅读期待。再次阅读《黄果树听瀑》,笔者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写下自己想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话题,学生集中呈现的是:我想在课堂上欣赏“黄果树瀑布”;我要发现这篇游记与已经学过的游记不同在哪里;我想读读《徐霞客游记》中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内容;课文第3、5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作者的“遗憾”和“赞叹”,这与题目“听瀑”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在预习中呈现的阅读期待,正是教师在设计中需要指向“联系拓展”——联系学生阅读所需,拓展游记表达。选学课文教学设计建立在“学情”基础上,“一课一得”就成为可能。
三、 关注语言表达,指向学习语言
2011年修订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运用的一门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把学习语言作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来确定。选学课文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应该着力于“学习语言的表达、积累、运用”上,并且做好取舍。
笔者在教学此文时,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在整体把握游记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作者用比喻写声、用联想抒情的表达方法,读好课文,读出感情。
2.尝试运用课文第6、7两段中的联想来丰富第1、2、4段的表达,与作者、文本深度对话。
教学重点确定为:整体读懂课文,读出“移步听瀑”和“移声换情”,学习运用联想的表达方法来写游记,并尝试运用。
理解、感受、积累、运用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而关注语言的表达则是学习语言的切入点。
四、 关注教学策略,指向自主能力
选学课文的教学策略应关注“板块式、自主式”,即教学流程应是简约的、整体的,且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推进应是递进的推移,体现提升;教学呈现应是少主导多放手,少提问多发现,少理解多运用,从而指向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黄果树听瀑》课堂生成预设的版块是:
第一板块——预习交流,与文对话
1.“听”引入,交流预习读时的所“听”。
渐近渐响
震荡回响
如雷轰鸣
(1)听写批改、订正。
(2)老师来写一个——响遏行云,大家猜意思。出示《列子·汤问》,老师再写一个——訇然作响,大家说意思。
(3)读一读,你发现这5个词语都是形容什么的?你来说一个,写一个。
2.读文交流,梳理游记表达顺序,选择描写“听瀑”的语句来读。
(1)指名读句子,出示句子。
(2)把这6处语句放在一起,构成了这篇游记的骨架,默读这些句子,你发现游记是怎么写的?
学生交流,随机板书“顺序、移步”。
(3)小结:这是我们阅读游记类文章的第一步——发现游记的写作框架,如同一个人的骨架,游记往往是“移步换景”来写的。
(4)师生合作读好“移步换景”的6句话。
(5)与“我们”心情对话。
①出示游记结尾一段,读好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此时此地此刻,我们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那么我们在一路听瀑中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快速扫读课文,在相应的语句旁用一个词做批注。
③交流,小结:游记中,不但移步换景,而且往往融情于景,情随景变。(板书:换情)
这一板块设计聚焦的是游记的行文结构、线索,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移步换景换情”。
第二板块——聚焦联想,学习表达
1.作者写瀑声,浓墨重彩的有两段话。读读第6、7两个自然段,用心读好它。
2.你发现这两段话相同的写法是什么?
交流:相同的是表达我们由声产生的联想和感受。
3.读中体会文中的联想和感受。
(1)指名读,努力读出这种联想和感受。
(2)随机感知“圆形乐池”、“张开的山谷”,身临其境地读好两段话(出示图和视频)。
(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
(3)小结:写好游记,不但描写所见所闻,还要表达所感,用联想来表达感受。我们以前学过的几篇游记中也是如此。出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鸟的天堂》片段。
4.比较中体会联想和感受的精妙。
(1)这两段同是表达联想和感受,那是不是可以交换一下?出示两段话,自由读一读。
(2)说说不能交换的理由。
(3)小结:表达联想需要“由景生情,情随景生”。
(4)师生合作再读,能诵读的同学就背诵。
5.其实表达联想和感受并不难,可以用一些词语来提示,快速浏览这两段话,你发现是用哪些词来表达的?板书两类词(仿佛、若、似;感受大、只觉得)。也可以用上一些表达方法,你发现了哪些表达方法?(比喻、夸张、拟人。)
这一板块设计聚焦的是游记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体会“用联想表达感受”,积累游记中常见的表达方法。
第三板块——尝试表达,写法迁移
1.尝试运用联想入情入境地表达第1、2、4段的联想和感受,可以用上特定的词语。
2.交流、评价。
这一板块聚焦的是读写结合,“依文而设,随学而练”,用联想表达感受,而且“练点”在课文中。阅读与习作有机整合,才能提高选学课文的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