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高职语文教学要想提高质量也必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本文借助对《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践的分析,概括了分布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中所运用的信息化手段,具体包括QQ群讨论、上传朗诵录音、借助班级博客拓展课外阅读、播放相关音频视频材料、微课和电子小报等五种形式,并分析了形式各自的特点和优点。
[关键词] 高职语文;信息化;多媒体;网络
在现实生活里,信息化已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同样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下面笔者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实践为例,具体说说高职语文该如何与信息化恰到好处地取长补短,从而相得益彰。
一、课前讨论预习题
利用QQ群,建立讨论组,课前讨论预习题。在《林黛玉进贾府》课前,教师请同学们在QQ群里讨论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全班同学分为三个组,分别讨论林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与传统的课堂讨论相比,QQ群讨论有以下几点好处:
1.提高了讨论的有效性。讨论中,谁发言谁不发言,教师一目了然。而传统课堂的讨论,谁动脑筋谁不动脑筋,谁发言、谁不发言、发了什么言,教师无法全面了解。
2.时间空间更加自由。发言时,谁先说谁后说,说了什么,在聊天记录上都能看到。谁早一点晚一点参与进来都没有关系。传统课堂讨论,首先大家必须都在一起,而且只能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才能说。时空约束较大。
3.在线讨论的同时,可以在线查阅一些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高职生,自学能力比中专生稍微强一些,但阅读相对还是有限,脑子里现成的知识储备不够。不断有资料补充,才一定能进一步推进讨论。这一点传统课堂中的讨论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二、课前在群共享里上传朗读录音
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诵。对于一些经典篇章、难点段落,教师可以课前在群共享里上传范读录音,供同学们课前听读学习。听读学习之后,请同学们同样在群共享里上传自己的朗诵录音,供教师检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文字生涩,难读难懂,但却不能跳过。因为王熙凤的外貌描写,不仅反映了王熙凤大管家的特殊地位,而且体现了她刁钻泼辣的性格特点。所以课前教师可以在群共享里上传范读录音,供同学们听读学习,并要求同学们在熟读之后,上传自己的朗读录音。这与传统教学中布置课前预习朗读课文相比,有这样几点好处:
1.传统课堂教师泛读学生只能听一遍,几乎来不及仔细体会,更别说模仿学习。上传范读录音,学生则可以任意反复地去听去学,直到自己学会为止。
2.传统布置课前朗读预习,学生读与不读,读成什么样,教师无法一一得知。也正因为教师无法一一得知课前朗读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就会把这个任务忽略。如此不仅影响了预习效果,甚至还助长了学生滥竽充数、投机取巧的坏习惯。而学生上传朗读录音,则让教师非常快速便捷地了解和督促了课前朗读,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课前建立专题博客
课前建立专题博客,可以让学生阅读,并实名跟帖评价关于林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三个人物的相关评说。笼统地请学生课前查阅,他们查与不查、看多看少,看了之后懂或不懂,教师都很难了解情况。于是,课前笔者建立了一个“林黛玉进贾府”专题博客,筛选转载了十几篇评论人物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并实名跟帖评价。这样一来,上文所说的学生查与不查、看多看少、懂或不懂,教师一目了然。同学之间还可以互动探讨、相互学习。
四、恰当合理地使用音视频
课堂上,恰当合理地使用音视频,可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在上课铃没响的时候,播放《枉凝眉》,87版电视剧的唯美画面,经典乐曲,立马让整个教室充满了浓浓的“红楼梦”气氛。在分析人物时,也编插一些人物图片在课件里。在这样的环境下讨论分析小说人物,更能激发人的思维,冲击人的想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假设把这些都去掉,书读百遍,自然也能品出那种味道,但当下这个快速的时代,有几个人能停下脚步,把所谓的经典读它千百回呢?更别说是高职生了。对于高职生这样的文化基础,以及十几岁这样的青春年龄,如果在课堂上他能初步感受到经典的美好,那么日后到一定的年龄段,他自然会去重读经典千百回。这符合渐进认知的规律。当然,如果现在的课堂,死板地强求原生态品味经典,结果也许就是在十几岁的脑海里烙下经典难读难懂,自己文化层次低,不宜读经典的印象了。所以信息化是语文的好朋友,高职语文尤其需要信息化的辅助。
五、巧用微课助学
课堂上,巧用微课,能帮助学生深刻全面理解知识难点。本文共设置了4个教学课时。第三课时由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课文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刻画。第四课时由学生结合第三课时的经验和方法,自主分析人物林黛玉。结合学情,本文是学生在校期间语文课的倒数第二篇课文,所以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显然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以往,教师也会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学,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然而,学生做完、说完之后,教师总是耐不住要点拨点拨,点拨来点拨去,就等于又把自己备的课讲了一遍,认真的学生也会跟着把老师讲的内容记上笔记。感觉如同带着救生圈学游泳,不能真正地独立自主起来。因为有这种想法,所以本次课教师制作了一个微课《至清至洁,至情至性——品读〈林黛玉进贾府〉黛玉之美》,作为一个视频学习资料,在学生自主分析完黛玉人物形象之后,在课堂播放。这样一来,既起到了补充或者纠正学生分析结果的作用,又持续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如果课堂上看一次,不能让所有学生完全理解其中内容,课后则可以把微课资料上传到班级群,学生可以反复去看,看多了总能理解。如仍遇疑惑,也没关系,因为疑惑也能激发学生相互间进一步的探讨,激发有疑惑的人进一步查资料学习。不知不觉间,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就养成了。
六、课后完成电子小报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结束后,笔者请同学们制作人物专题电子小报,以巩固课堂对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高职的学生计算机课都学过相关的教程,所以他们有能力完成电子小报的制作。如果用传统的手绘小报的话,一来纸笔颜料准备起来比较麻烦,二来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图会画。相对而言,电子小报更简洁便利,而且完全不影响学习效果,传到群共享也便于大家相互查阅,便于长久保存。
当“传统语文”遇上“信息化”,有的人担心信息化的快速直观会破坏了语文的韵味,这种担心也不是全无道理。网上看到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视频朗诵,配的画面完全是诗歌文字面的叠加,比如“春暖花开”就配一张春天花开的图片,这显然曲解诗歌的真谛。所以当“传统语文”遇上“信息化”,语文教师的掌舵把关绝不可大意。基本原则就是“信息化”是工具,是手段,语文的内容主体是绝不能受影响的。比方人们原本用大碗喝水,现在说用杯子更漂亮,或者用吸管更方便。无论是用杯子还是用吸管,都没有问题,但绝不能喝着喝着呛到喉咙。在信息化的大方向下,语文教学要趁势而为,勇于创新、变革,才能实现教学实效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李玉霞.中职工科学校语文信息化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吴开宇.当“传统语文”遇上“信息化”[J].江苏教育研究,2013,(33).
责任编辑 范宏芳
[关键词] 高职语文;信息化;多媒体;网络
在现实生活里,信息化已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同样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下面笔者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实践为例,具体说说高职语文该如何与信息化恰到好处地取长补短,从而相得益彰。
一、课前讨论预习题
利用QQ群,建立讨论组,课前讨论预习题。在《林黛玉进贾府》课前,教师请同学们在QQ群里讨论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全班同学分为三个组,分别讨论林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与传统的课堂讨论相比,QQ群讨论有以下几点好处:
1.提高了讨论的有效性。讨论中,谁发言谁不发言,教师一目了然。而传统课堂的讨论,谁动脑筋谁不动脑筋,谁发言、谁不发言、发了什么言,教师无法全面了解。
2.时间空间更加自由。发言时,谁先说谁后说,说了什么,在聊天记录上都能看到。谁早一点晚一点参与进来都没有关系。传统课堂讨论,首先大家必须都在一起,而且只能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才能说。时空约束较大。
3.在线讨论的同时,可以在线查阅一些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高职生,自学能力比中专生稍微强一些,但阅读相对还是有限,脑子里现成的知识储备不够。不断有资料补充,才一定能进一步推进讨论。这一点传统课堂中的讨论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二、课前在群共享里上传朗读录音
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诵。对于一些经典篇章、难点段落,教师可以课前在群共享里上传范读录音,供同学们课前听读学习。听读学习之后,请同学们同样在群共享里上传自己的朗诵录音,供教师检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文字生涩,难读难懂,但却不能跳过。因为王熙凤的外貌描写,不仅反映了王熙凤大管家的特殊地位,而且体现了她刁钻泼辣的性格特点。所以课前教师可以在群共享里上传范读录音,供同学们听读学习,并要求同学们在熟读之后,上传自己的朗读录音。这与传统教学中布置课前预习朗读课文相比,有这样几点好处:
1.传统课堂教师泛读学生只能听一遍,几乎来不及仔细体会,更别说模仿学习。上传范读录音,学生则可以任意反复地去听去学,直到自己学会为止。
2.传统布置课前朗读预习,学生读与不读,读成什么样,教师无法一一得知。也正因为教师无法一一得知课前朗读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就会把这个任务忽略。如此不仅影响了预习效果,甚至还助长了学生滥竽充数、投机取巧的坏习惯。而学生上传朗读录音,则让教师非常快速便捷地了解和督促了课前朗读,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课前建立专题博客
课前建立专题博客,可以让学生阅读,并实名跟帖评价关于林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三个人物的相关评说。笼统地请学生课前查阅,他们查与不查、看多看少,看了之后懂或不懂,教师都很难了解情况。于是,课前笔者建立了一个“林黛玉进贾府”专题博客,筛选转载了十几篇评论人物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并实名跟帖评价。这样一来,上文所说的学生查与不查、看多看少、懂或不懂,教师一目了然。同学之间还可以互动探讨、相互学习。
四、恰当合理地使用音视频
课堂上,恰当合理地使用音视频,可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在上课铃没响的时候,播放《枉凝眉》,87版电视剧的唯美画面,经典乐曲,立马让整个教室充满了浓浓的“红楼梦”气氛。在分析人物时,也编插一些人物图片在课件里。在这样的环境下讨论分析小说人物,更能激发人的思维,冲击人的想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假设把这些都去掉,书读百遍,自然也能品出那种味道,但当下这个快速的时代,有几个人能停下脚步,把所谓的经典读它千百回呢?更别说是高职生了。对于高职生这样的文化基础,以及十几岁这样的青春年龄,如果在课堂上他能初步感受到经典的美好,那么日后到一定的年龄段,他自然会去重读经典千百回。这符合渐进认知的规律。当然,如果现在的课堂,死板地强求原生态品味经典,结果也许就是在十几岁的脑海里烙下经典难读难懂,自己文化层次低,不宜读经典的印象了。所以信息化是语文的好朋友,高职语文尤其需要信息化的辅助。
五、巧用微课助学
课堂上,巧用微课,能帮助学生深刻全面理解知识难点。本文共设置了4个教学课时。第三课时由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课文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刻画。第四课时由学生结合第三课时的经验和方法,自主分析人物林黛玉。结合学情,本文是学生在校期间语文课的倒数第二篇课文,所以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显然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以往,教师也会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学,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然而,学生做完、说完之后,教师总是耐不住要点拨点拨,点拨来点拨去,就等于又把自己备的课讲了一遍,认真的学生也会跟着把老师讲的内容记上笔记。感觉如同带着救生圈学游泳,不能真正地独立自主起来。因为有这种想法,所以本次课教师制作了一个微课《至清至洁,至情至性——品读〈林黛玉进贾府〉黛玉之美》,作为一个视频学习资料,在学生自主分析完黛玉人物形象之后,在课堂播放。这样一来,既起到了补充或者纠正学生分析结果的作用,又持续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如果课堂上看一次,不能让所有学生完全理解其中内容,课后则可以把微课资料上传到班级群,学生可以反复去看,看多了总能理解。如仍遇疑惑,也没关系,因为疑惑也能激发学生相互间进一步的探讨,激发有疑惑的人进一步查资料学习。不知不觉间,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就养成了。
六、课后完成电子小报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结束后,笔者请同学们制作人物专题电子小报,以巩固课堂对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高职的学生计算机课都学过相关的教程,所以他们有能力完成电子小报的制作。如果用传统的手绘小报的话,一来纸笔颜料准备起来比较麻烦,二来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图会画。相对而言,电子小报更简洁便利,而且完全不影响学习效果,传到群共享也便于大家相互查阅,便于长久保存。
当“传统语文”遇上“信息化”,有的人担心信息化的快速直观会破坏了语文的韵味,这种担心也不是全无道理。网上看到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视频朗诵,配的画面完全是诗歌文字面的叠加,比如“春暖花开”就配一张春天花开的图片,这显然曲解诗歌的真谛。所以当“传统语文”遇上“信息化”,语文教师的掌舵把关绝不可大意。基本原则就是“信息化”是工具,是手段,语文的内容主体是绝不能受影响的。比方人们原本用大碗喝水,现在说用杯子更漂亮,或者用吸管更方便。无论是用杯子还是用吸管,都没有问题,但绝不能喝着喝着呛到喉咙。在信息化的大方向下,语文教学要趁势而为,勇于创新、变革,才能实现教学实效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李玉霞.中职工科学校语文信息化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吴开宇.当“传统语文”遇上“信息化”[J].江苏教育研究,2013,(33).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