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情感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树立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数学教学总体目标之一,并对情感、态度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认知的灵活性,并影响解决创造性的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作出决定时更能深思熟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马克思曾经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生有积极的情感时能大大促进大脑的工作,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求知情境。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让学生先用彩色笔勾画出四种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的周长。接着提问“你能求出哪种图形的周长”学生积极回答前三种图形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想知道这个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吗?”短短几句话,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激发兴趣,诱导求知情感
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导他们急于求知的情感。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追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去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数学教材本身的魅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主要源泉。”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报些数,板在黑板上,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与老师同时判断哪些数能被2、5、3整除?看谁 判断的有对又快。学生们纷纷动手计算,由于老师应用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速度远远超过了学生。学生们经过验证,对老师的正确判断赶到惊讶,心理疑惑不解:“老师没有计算,怎么这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疑问产生好奇,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引导,创设乐学情感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教学就更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图形,每一个运算符号里,都包含了悠久的人类文明与传统知识和文化的美,甚至它的每一个定理、法则,每一个符号里都有着一个美好的历史故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数学方面的故事以及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乐趣,促使学生热爱数学。课堂上还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并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如在教学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引导学生看课桌、看教室、看面孔等。学生惊奇地发现,生活用具、人得面容、衣着,都存在着数学中的对称问题,我们每天都在与数学打交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情绪感染,调动情感
情绪是感情的外在表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绪活动是互相影响的、互相感染的。教师的面部感情,言语行动,甚至衣着都无时无刻不再影响着学生的情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情感。首先,教师要具备渊博的数学知识,对数学怀有满腔热情,教学中倾注全身心,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感化每一位小学生。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金科玉律是教师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如果教师讨厌数学,学生便毫无例外地讨厌数学”。可见教师对数学的情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只有本身热爱数学,充满激情的教师才会在课堂教学当中光彩照人,才能以热情点燃学生心中学习数学的火种。在教师的感染和熏陶下,学生逐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奥妙。
其次,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在数学教学当中表达自己的数学情?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以声传情,以神传情。数学教学语言需要感情色彩的依托,语音语调恰倒好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使学生主动探索,乐在其中。
第三,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与小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在课堂表现活跃、积极表达的学生要给予肯定与赞扬,对缺乏数学学习信心、表现欠缺的学生也要给予关心与支持。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可亲可敬的形象,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五、消除情绪障碍,保持积极的情感
积极的情感使人产生强的记忆力、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而焦虑不安、忧郁、苦闷、恼怒等不良的情绪,则会导致智力活动的降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不是稳定不变的,有的学生情绪可能大起大落,或者总处于压抑、苦闷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症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
消除学生的情绪障碍,首先要建立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要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热爱、尊重、信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教师要正确对待这部分学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起自信。教师要和他们交朋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如果教师能热情、主动关心后进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他们的心目中建立起可亲可敬的教师形象,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表现出异常积极的情感。
实践证明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对学生的喜爱之情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现,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能轉化为学习动机,使学生解除心理障碍,由怕学到爱学。
总之,数学教学既是知识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将情感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地学习,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培养能力,真正把数学应用到生活、生产、与社会实践当中。
情感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树立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数学教学总体目标之一,并对情感、态度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认知的灵活性,并影响解决创造性的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作出决定时更能深思熟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马克思曾经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生有积极的情感时能大大促进大脑的工作,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求知情境。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让学生先用彩色笔勾画出四种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的周长。接着提问“你能求出哪种图形的周长”学生积极回答前三种图形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想知道这个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吗?”短短几句话,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激发兴趣,诱导求知情感
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导他们急于求知的情感。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追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去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数学教材本身的魅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主要源泉。”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报些数,板在黑板上,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与老师同时判断哪些数能被2、5、3整除?看谁 判断的有对又快。学生们纷纷动手计算,由于老师应用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速度远远超过了学生。学生们经过验证,对老师的正确判断赶到惊讶,心理疑惑不解:“老师没有计算,怎么这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疑问产生好奇,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引导,创设乐学情感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教学就更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图形,每一个运算符号里,都包含了悠久的人类文明与传统知识和文化的美,甚至它的每一个定理、法则,每一个符号里都有着一个美好的历史故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数学方面的故事以及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乐趣,促使学生热爱数学。课堂上还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并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如在教学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引导学生看课桌、看教室、看面孔等。学生惊奇地发现,生活用具、人得面容、衣着,都存在着数学中的对称问题,我们每天都在与数学打交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情绪感染,调动情感
情绪是感情的外在表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绪活动是互相影响的、互相感染的。教师的面部感情,言语行动,甚至衣着都无时无刻不再影响着学生的情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情感。首先,教师要具备渊博的数学知识,对数学怀有满腔热情,教学中倾注全身心,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感化每一位小学生。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金科玉律是教师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如果教师讨厌数学,学生便毫无例外地讨厌数学”。可见教师对数学的情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只有本身热爱数学,充满激情的教师才会在课堂教学当中光彩照人,才能以热情点燃学生心中学习数学的火种。在教师的感染和熏陶下,学生逐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奥妙。
其次,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在数学教学当中表达自己的数学情?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以声传情,以神传情。数学教学语言需要感情色彩的依托,语音语调恰倒好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使学生主动探索,乐在其中。
第三,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与小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在课堂表现活跃、积极表达的学生要给予肯定与赞扬,对缺乏数学学习信心、表现欠缺的学生也要给予关心与支持。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可亲可敬的形象,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五、消除情绪障碍,保持积极的情感
积极的情感使人产生强的记忆力、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而焦虑不安、忧郁、苦闷、恼怒等不良的情绪,则会导致智力活动的降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不是稳定不变的,有的学生情绪可能大起大落,或者总处于压抑、苦闷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症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
消除学生的情绪障碍,首先要建立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要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热爱、尊重、信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教师要正确对待这部分学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起自信。教师要和他们交朋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如果教师能热情、主动关心后进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他们的心目中建立起可亲可敬的教师形象,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表现出异常积极的情感。
实践证明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对学生的喜爱之情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现,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能轉化为学习动机,使学生解除心理障碍,由怕学到爱学。
总之,数学教学既是知识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将情感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地学习,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培养能力,真正把数学应用到生活、生产、与社会实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