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meng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学生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健康习惯、卫生习惯等不是太令人满意,特别是不少“小皇帝”像掌上明珠,在家受宠,为所欲为,渐渐养成“不拘小节”的习惯。有的出口骂人,语言很不文明;有的见到师长,不理不睬,缺乏应有的礼貌;有的一上公共汽车就抢占座位,礼让美德越来越淡薄,等等。为此,我校狠抓了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学生高尚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学生的精神面貌,学风以及校园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好转,广大学生也逐步地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作好宣传、大力发动
  
  我们为此举行了“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在活动中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提高教职工对抓好养成教育的认识,要求全体教职工做出样子,为人师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明确学习内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双台初中学生一日常规》、《校园管理规定》、《课间管理规定》、《十个好的学习习惯》、《十个好的行为习惯》、《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内容》。全过程分为自查、改正、重点教育、总结评比四个阶段,形式多种多样。就象我们开展“增强体质”的活动,就明确地向学生提出:①积极锻炼身体,人人体育达标。②间操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③每个同学要制定出个人锻炼计划(时间、内容)。④认真做眼保健操。⑥注意个人卫生。由于要求明确,易于操作,因而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次活动使学生改掉了日常生活中的陋习,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终生受益。
  
  二、善于指导, 解决问题
  
  学校成立的德育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的教育工作,小组成员经常深入班级,有针对性地,并及时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倡课间或其他课外时间,老师少坐办公室,多指导和参与学生一起活动。在活动过程当中,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规范或不文明的行为,老师先是予以指出,接着示范,而后帮助其学生改正。诸如学生乱扔瓜皮、果壳、纸屑,我们每位老师都不厌其烦地指导、示范了多少人次。正因为如此,才换得如今学生基本养成不随地乱扔脏物的习惯,偶尔有同学扔了,学生之间也学会了互相监督、相互帮助。一个个举止是这样,一句句不文明的话,我们也不放过,只要机会一有,我们就予以指正。
  
  三、常抓不懈,强化训练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只有不断地学习训练,才能巩固下来。因此,抓养成教育不是一时一地,而是要经常地、长期地抓下去,日日抓,月月抓,年年抓。当然,在经常抓的同时还要注意集中抓,进行强化训练。我校把每年的5月份作为教育训练活动月,通过强化训练,巩固已形成的良好习惯,又能比较快或彻底地改掉不良行为习惯,这样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们既有阶段性,又有侧重面。即在某个阶段主要解决什么不良行为或形成什么良好习惯,我们都有一个侧重。这个侧重每位老师心中都要有数,以便统一步子,取得最佳效益。阶段性的潜伏期,我们视养成其习惯难易程度而定。容易纠正的不良行为,或能很快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如:熟人见面互相问好,潜伏期短些;对于一些较难改正,顽固性的坏行为,或短时间较难形成良好习惯的行为,如:一些本性的行为,潜伏期一般要长一些。其目的是一个——实现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四、提高认识,自觉参与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养成教育的主体,只有使学生认识到抓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我们开展养成教育就非常重视使学生由“被教育”向“我需要教育”方向转化,使得学生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变成自己的行为和需要,自觉参与。这样也就大大提高了养成教育的实效。
  
  五、评比先进,榜样示范
  
  每隔一个潜伏期,我们都要进行一次评比小结,每次小结,我们都要评出十个典范。如“保护环境小卫士”、“遵规守纪标兵”、“文明礼貌小天使”……我们还评比出优秀的班集体,并大力推广。我们这个总结评比除了鼓励的成分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树立榜样,示范带动更多同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我们还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其良好习惯养成的监督、督促工作。由于所在学校学生居住分散,离学校远,我们采用互相通信的方式加强联系。每学期初,学校都向学生家长发一封公开信,普遍能受到学生家长的关注,从而取得较好效果。
  总之,养成教育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也就是对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的教育,只要我们重视并长期坚持抓好养成教育,必然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
  (作者联通:261306山东省昌邑市双台乡双台初中)
  
其他文献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其中,经过洗礼,一些教师教学观念的得以更新,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渐趋优化,这是以往的历次课改所难以企及的。然而相对于成绩来说,问题也在所难免。在一些地方,新课改也有步入误区之虞,特别是曾备受职责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使得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地发展。现对其常见误区阐述如下:    一、全盘吸收,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    语文
期刊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还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就我所任的初中数学而言,教材的转变,给学生带来的有利发展空间,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
期刊
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没有想象力,就不能写出构思独到、别开生面的作文。相反,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等于给写作文插上了翅膀,学生的作文就会飞跃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广阔天地。所以,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所谓想象,就是根据头
期刊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德育相对于其他各育而言,是低效的。为什么学校德育在现实面前总显得苍白无力,效果低微呢?原因之一,德育内容缺乏现实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与可能出发,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重在追求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我在教学中有如下体会:    一、 结合教材内容增添相应的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课是对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发展最有效的资源。学校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教师培养,营造教师成长氛围,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主人翁意识和发展意识,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教师品位,为学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增强力量之源。在教师培养上,应着力营造激励教师成长的五种氛围:    一、勤于读书的氛围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应在学习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研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域性研究活动、送教下乡、大型竞赛、校本教研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越来越多,而校本教研无疑是各种形式中与广大教师联系最紧密,对教师的教研水平提升作用最大的教研活动。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
期刊
小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获得语言知识,同时还可以学到其它各科知识,所以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改革开放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新一轮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在全国迅速铺开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还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国学大师梁启超说: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期刊
“儿童将作为艺术活动的主人,到艺术活动中去学习认识自己和表现自己”,这是加德纳和阿恩海姆的观点,代表了当代儿童艺术教育观念的一种新潮流。怎样让儿童自由自在地遨游于音乐海洋中,让美好的音乐与快乐同在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纵观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发现音乐教育看似简单,其实儿童对于音乐的理解、对于音乐的欣赏、对于音乐的表现却远远不够,怎样让儿童对音乐感兴趣,使儿童的音乐能力得以发展呢?笔者认为,在
期刊
在我们的传统教法中,教师总喜欢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如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总是不放心,不放手,怕这怕那。当然在组织学生探索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记得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我问学生:“你们谁知道甜橙皮有何功能?”学生们感到新奇,但无言以答。我要求学生回家剖开一个甜橙和另一个没剖开的甜橙进行对比观察,并做好记录。几天以后,剖开的甜橙干瘪了,变小了,又过
期刊
提起这个话题,是因为几个从师院毕业,刚走上语文讲台的老师很诚心地问我:“黄老,请教今天的语文教师该怎样当?”其实才疏学浅的我,根本是回答不清这个问题的。但是自己毕竟在中小学的语文讲台上站了近40年,于是就谈了下面的一些体会,姑且叫做我的语文教学观吧!  上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回顾自己的教学时,深有体会地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的话不仅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青年教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