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对东中西部319名本专科旅游类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旅游类专业课程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在内容选取上较为集中,教学策略多样且灵活。其存在的问题是组织管理不够规范,部分教师认识不够到位,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耦合度有待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缺少考核评价标准,课程思政研究投入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健全专业课程标准,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理念,组建课程思政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思政课程评价考核机制,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课程标准;教学团队;评价考核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5-0074-05
2017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全国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课程思政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专业课程的内涵进行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融入专业课程之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生命力,挖掘其育人价值,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2]。基于此,我们以旅游类专业教师为调查对象,探寻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实践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编制
为保证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邀请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师和思政教育专任教师等参与问卷编制,问卷主要包括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和教学实践三个模块,其中“基本情况”模块有10个小题,“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模块有15个小题,“开放性问题”1个。调查问卷设计完成之后,先在国内东中西部选择3所高等学校,随机邀请30位教师进行测试,效度达到99%,最后形成标准调查问卷。
(二)样本选择
利用问卷星平台发布调查问卷,主要是在有498人的中国高校饭店管理专业联盟群、有497人的石基信息旅游教育1号群、有487人的金棕榈智慧旅柚教育交流群、有276人的高教社高职旅游专业交流群、有80人的浙江旅游职教集团、有252人的旅游类实践教学群等进行调查,每人采用匿名方式填写一次。共收到问卷320份,其中有效问卷319份,问卷有效率为99.69%。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从性别结构看,其中男性106人,女性213人,分别占到33.23%和66.77%,女性教师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教师,主要是由于旅游类专业比较适合于女性就业。
从教师年龄段看,专业教师的年龄段主要集中于31~40岁,该年龄段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分别占相应性别群体的51.89%和51.17%,从侧面说明教师资历较轻,主要是由于旅游类专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创办的新兴专业,年长的资深学者较少。
从教师职称看,讲师为139人,占43.57%,副教授为112人,占35.11%,表明讲师和副教授已经是旅游类专业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而助教和教授比重非常小,从侧面说明中年教师为旅游类专业建设贡献最多。
从工作年限看,工作年限超过20年的教师达71人,占22.26%,经过调查访谈可知,以上教师第一专业多数不是旅游类专业,大部分是从历史、地理、英语等专业过渡到旅游类专业的,他们具有多学科综合分析和总结能力,对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工作年限为6~15年的教师152人,占47.65%,部分教师见证了旅游类专业的成长,掌握了旅游类专业的内涵,对于课程建设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从地区分布看①,东部地区有172人,占53.92%;中部地区有100人,占31.35%;西部地区有47人,占14.73%。这表明东部地区旅游管理类院校的教师参与较多,中西部参与教师较少,而中西部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因此对于促进中西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还需加大投入力度。
(三)数据处理
采用问卷星软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分类统计、交叉分析、自定义查找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SPSS20.0软件检验三个维度和Cronbach α系数的一致性,其中α=0.972,三个维度一致性分别为0.825、0.925、0.959,均大于0.7,可信度高。
二、结果分析
(一)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1.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共计319人为有效调研对象。对各学校旅游类专业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统计显示,有295人(占92.48%)反映其所在单位已经实施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项目,成立课程思政组织或团队。对各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情况统计显示,有136人(占42.63%)表示“学校定期举办课程思政的研讨活动”,研讨内容主要是“旅游类专业课程如何渗透思政内容”,涉及课程思政方案设置和实施效果评价,教育学生在旅游专业学习中了解中国、维护中国人的形象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向国外游客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126人(占39.5%)选择“偶尔开展课程思政研讨活动”,主要是在期中或期末举行思政课程研讨;有57人(占17.87%)选择“几乎没有针对课程思政展开研讨活动”。调查访谈得知,学校和教研室都设置了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也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学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了思政教育内容。由此得出,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已经把课程思政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促进旅游类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这对于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容选择较为集中
在对“单元教学设计中,有专门体现本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部分,并进行特别标识”问题回答中,有213人(占66.77%)选择“包含在专业素养和德育目标培养中”;有36人(占11.29%)选择“进行了特别标识”,说明教师们在专业课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适合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选择统计如图1所示。有82.76%的教师认为,在旅游类专业课程中应将“职业规范、职业意识、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引入到课程思政教育中。有76.49%的教师认为,应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引入到专业课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超过50%以上的教师认为,应把“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与专业课程充分结合。旅游类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让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增强职业操守。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应充分发挥旅游类专业教育综合性的特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国家科技进步等,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发展成就,让国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
3.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多样且灵活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个新提法,在实践中教师们对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目标采取的策略不尽相同。有44.2%的教师选择“依据课堂情况”确定目标策略,主要是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按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基础来引入思政内容,实现课程思政;有32.92%的教师选择“有目的和有计划”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在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旅游专业素养的同时,应教育学生向国际化看齐,学习先进文化知识,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有18.18%的教师选择以“随意性发挥”的方式实现课程思政,教师们表示随意性发挥是结合当前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和国家旅游业的热点问题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双重目的。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将旅游类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充分结合的策略和手段,更能反映专业教师自身的学识、教学经验和科研素养。
据调查,有51.41%的教师反映在讲课过程中,学生认同在“潜移默化中体会”,需要在理解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慢慢体会;有27.59%的教师反映学生“认同和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原因是授课教师引入的思政教育内容能与专业课程充分“融合”,加深了对枯燥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专业学习兴趣;还有16.93%的教师反映学生勉强接受,主要是在讲课时引入的思政案例生搬硬套,不能与旅游类专业课程充分契合。
(二)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组织管理欠规范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有145人(占45.45%)反馈了所在学校在课程方面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中,有18人(占12%)反映学校层面对思政课程不重视,上级领导仅在开学之初吩咐各个教学部门开展课程思政,后续再没有下文;有42人(占29%)反映学校对于课程思政仅是“口头重视,只是在开会时讲讲”,没有责任落实到人,说明领导政治站位不高,还没有引领学校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有34人(占23%)表示学校层面认为课程思政“一般或可有可无”,认为在旅游类专业课程里加入思政内容,对于专业发展作用不大;有40人(占28%)反映学校对于课程思政会进行不定期检查,检查课程思政实施进展,检查各类文字材料、影像材料,但是没有检查思政课程的课堂质量和实施效果;还有11人(占8%)反映学校“根本没有检查”,学校布置过课程思政以后,后期并没有中期检查和验收。这说明学校在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开展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在组织管理、工作方式、监督检查上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2.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位
首先,有289人(占90.50%)认为应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树立“立德树人、过程育人”的理念。由此可见,旅游类专业教师比较认同课程思政,但是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在“单元教学设计上,专门体现本专业课程思政育人部分进行过特别标识”选项上,仅有36人(占11.29%)选择“有,并进行了特别标识”,有70人(占21.94%)选择“没有特别注意”。其次,在“课后总结与反思方面”,有75人(占23.51%)选择“没有”;有138人(占43.26%)选择“有,但一笔带过”;只有106人(占33.23%)选择“有,会认真总结与反思”。
从以上可知,旅游类专业教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熟悉,还有部分留学归国教师认为国外没有思政类课程,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需要引领专业教师增强“大思政”的格局意识,充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活学活用。
3.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耦合度不高
首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思政教育目标达成采取的策略选项中,有15名教师表示“没有考虑”,有58名教师表示“随意性发挥”,两者之和占22.88%。主要原因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掌握不够扎实,没有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旅游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衔接不够。其次,由于思政课程的哲学思想、思维逻辑和人文素养等内容比较抽象,在与专业课程结合过程中需要对思政目标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对思政教育目标元素提取”问题回答上,表示“没问题,可以完全根据教学内容提取”的教师有104人(占32.61%);表示在提取思政元素时“有一定困难,拿不准”的教师有118人(占36.99%);表示自己仅是“一般,象征性提取”的教师有76人(占23.82%);表示“很困难,不知如何提取”的教师有21人(占6.58%)。以上可知,在专业教育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和超越专业界限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将思政教育元素渗入旅游类专业教学之中,实现思政教育“进课程、进课堂、入脑入心”。
4.课程思政教育缺少考核评价标准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困惑”方面,排名前七位的分别是“教学过程设计”“没有教学成效评价标准”“思政元素的提取”“激励措施不明”“课程标准不清楚”“人才培养方案欠缺”“教学方法选取”,表明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缺少专业指导,缺乏考核评价的参照标准。此外,在教学平台建设上,其他专业和高校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在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和智库共享资源上传方面存在短板,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尚未建立。因此,需要教务处、团委、学工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領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 5.課程思政研究投入不足
专业教师缺少对于旅游类课程如何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研究。统计显示,有104人(占29.78%)“没有总结过”,没有形成经验分享给其他人;有95人(占32.6%)表示“有过班主任工作总结”,主要是为了下一学期开展学生工作和应付上一级教学部门检查;有35人(占10.97%)表示“有相关论文获奖或发表”,将在思政教育建设方面好的经验进行提炼,分享自己的成果。这表明学校亟须加大力度鼓励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研究上投入更多精力,形成更多优秀成果。
三、课程思政的路径设计
(一)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第一,在管理制度上做好顶层设计,聚焦协同育人观点,将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及社会资源聚合形成“育人共同体”[3]。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建设,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团队力量深化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多学科优势叠加的协同创新机制。
第二,高等院校要落实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建立学校党委课程思政领导机构,构建有思政专家、专业主任、教学骨干、学工辅导员、班主任等参加的课程思政组织。出台相关规则,定期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研讨活动,形成协同合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的教育培养体系。
第三,在校园内营造思政课程建设的实践氛围。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社团组织、专业教育和企业实践活动中,构建“环境文化熏陶 榜样文化引领 活动文化培育”的塑造机制,使课程思政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第四,专业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实现方式。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方式、认知特点等问题,研究课程思政的实现方式。
(二)修订完善专业课程标准
目前,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存在专业教学标准不合理、课程标准不规范、教学计划执行不实等问题,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编制教学大纲时,普遍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忽视学生思政教育[4]。因此,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针,把课程思政育人放在第一位。要明确每门专业课程各个章节的知识、技能与素养目标定位,构建思政教育和专业培养方案同向同行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理念
首先,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注重“术”与“道”结合,以术入道,以道驭术[5],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素养等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其次,专业教师主动对接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衔接,结合所授专业课程特点,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设计含有德育思政目标的课程教学方案。在教学设计方案中,通过细化课程教育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把为民族复兴、国家认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学习、技能培养、方法传授进行有机融合。最后,主动加强思政学习。专业教师要通过读书看报、浏览新闻资讯关注国家大事,通过专题研讨,提升自身思想意识和政治站位。
(四)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一是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名师。以培养“政治素质 道德素质 专业能力 科研能力”为出发点,构建“以合格教师为基础—骨干教师为条件—校级名师为榜样—省内名师为标杆—国家名师为目标”的发展通道和培养体系,构建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团队。
二是打造教学骨干教师,带动课程思政建设。教学骨干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案设计上经验丰富,能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把握课程思政教育方向,解答在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包括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课程元素提取、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法选择,促进青年教师提高政治思想素养、专业教学素养和育人质量。
(五)建立思政课程评价考核机制
一是对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进行考核评价。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和课程标准审核制度,优化教师培训和教学评价制度,落实学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等。鉴于教师本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对象,在遵循育人自育兼顾原则时,应该充分重视对自育效果的考核,考核“课程思政”给教师本人带来的积极变化,关注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坚持知行合一、言传身教等原则。
二是制定对学生教育效果的考核评价标准。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对其学科专业的忠诚度、价值认知、伦理操守及对与学科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让学生提交“心得报告”或“出勤 课堂 作业 考试”等形式,建立范围更大、跨度时间更长、更灵活的综合评价体系,如宿舍评价、课业评价、社团评价、参与公益活动时社会的评价等。
参 考 文 献
[1]吴晶,胡浩.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柯勤飞.融合创新打造课程思政“金课”[N].中国教育报,2019-01-07(5).
[4]李梁.教师责任感的传统意蕴与当代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7(3):76-80.
[5]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3):11-14.
关键词 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课程标准;教学团队;评价考核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5-0074-05
2017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全国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课程思政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专业课程的内涵进行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融入专业课程之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生命力,挖掘其育人价值,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2]。基于此,我们以旅游类专业教师为调查对象,探寻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实践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编制
为保证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邀请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教师和思政教育专任教师等参与问卷编制,问卷主要包括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和教学实践三个模块,其中“基本情况”模块有10个小题,“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模块有15个小题,“开放性问题”1个。调查问卷设计完成之后,先在国内东中西部选择3所高等学校,随机邀请30位教师进行测试,效度达到99%,最后形成标准调查问卷。
(二)样本选择
利用问卷星平台发布调查问卷,主要是在有498人的中国高校饭店管理专业联盟群、有497人的石基信息旅游教育1号群、有487人的金棕榈智慧旅柚教育交流群、有276人的高教社高职旅游专业交流群、有80人的浙江旅游职教集团、有252人的旅游类实践教学群等进行调查,每人采用匿名方式填写一次。共收到问卷320份,其中有效问卷319份,问卷有效率为99.69%。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从性别结构看,其中男性106人,女性213人,分别占到33.23%和66.77%,女性教师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教师,主要是由于旅游类专业比较适合于女性就业。
从教师年龄段看,专业教师的年龄段主要集中于31~40岁,该年龄段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分别占相应性别群体的51.89%和51.17%,从侧面说明教师资历较轻,主要是由于旅游类专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创办的新兴专业,年长的资深学者较少。
从教师职称看,讲师为139人,占43.57%,副教授为112人,占35.11%,表明讲师和副教授已经是旅游类专业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而助教和教授比重非常小,从侧面说明中年教师为旅游类专业建设贡献最多。
从工作年限看,工作年限超过20年的教师达71人,占22.26%,经过调查访谈可知,以上教师第一专业多数不是旅游类专业,大部分是从历史、地理、英语等专业过渡到旅游类专业的,他们具有多学科综合分析和总结能力,对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工作年限为6~15年的教师152人,占47.65%,部分教师见证了旅游类专业的成长,掌握了旅游类专业的内涵,对于课程建设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从地区分布看①,东部地区有172人,占53.92%;中部地区有100人,占31.35%;西部地区有47人,占14.73%。这表明东部地区旅游管理类院校的教师参与较多,中西部参与教师较少,而中西部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因此对于促进中西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还需加大投入力度。
(三)数据处理
采用问卷星软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分类统计、交叉分析、自定义查找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SPSS20.0软件检验三个维度和Cronbach α系数的一致性,其中α=0.972,三个维度一致性分别为0.825、0.925、0.959,均大于0.7,可信度高。
二、结果分析
(一)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1.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共计319人为有效调研对象。对各学校旅游类专业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统计显示,有295人(占92.48%)反映其所在单位已经实施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项目,成立课程思政组织或团队。对各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情况统计显示,有136人(占42.63%)表示“学校定期举办课程思政的研讨活动”,研讨内容主要是“旅游类专业课程如何渗透思政内容”,涉及课程思政方案设置和实施效果评价,教育学生在旅游专业学习中了解中国、维护中国人的形象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向国外游客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126人(占39.5%)选择“偶尔开展课程思政研讨活动”,主要是在期中或期末举行思政课程研讨;有57人(占17.87%)选择“几乎没有针对课程思政展开研讨活动”。调查访谈得知,学校和教研室都设置了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也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学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了思政教育内容。由此得出,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已经把课程思政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促进旅游类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这对于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容选择较为集中
在对“单元教学设计中,有专门体现本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部分,并进行特别标识”问题回答中,有213人(占66.77%)选择“包含在专业素养和德育目标培养中”;有36人(占11.29%)选择“进行了特别标识”,说明教师们在专业课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适合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选择统计如图1所示。有82.76%的教师认为,在旅游类专业课程中应将“职业规范、职业意识、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引入到课程思政教育中。有76.49%的教师认为,应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引入到专业课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超过50%以上的教师认为,应把“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与专业课程充分结合。旅游类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让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增强职业操守。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应充分发挥旅游类专业教育综合性的特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国家科技进步等,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发展成就,让国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
3.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多样且灵活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个新提法,在实践中教师们对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目标采取的策略不尽相同。有44.2%的教师选择“依据课堂情况”确定目标策略,主要是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按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基础来引入思政内容,实现课程思政;有32.92%的教师选择“有目的和有计划”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在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旅游专业素养的同时,应教育学生向国际化看齐,学习先进文化知识,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有18.18%的教师选择以“随意性发挥”的方式实现课程思政,教师们表示随意性发挥是结合当前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和国家旅游业的热点问题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双重目的。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将旅游类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充分结合的策略和手段,更能反映专业教师自身的学识、教学经验和科研素养。
据调查,有51.41%的教师反映在讲课过程中,学生认同在“潜移默化中体会”,需要在理解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慢慢体会;有27.59%的教师反映学生“认同和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原因是授课教师引入的思政教育内容能与专业课程充分“融合”,加深了对枯燥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专业学习兴趣;还有16.93%的教师反映学生勉强接受,主要是在讲课时引入的思政案例生搬硬套,不能与旅游类专业课程充分契合。
(二)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组织管理欠规范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有145人(占45.45%)反馈了所在学校在课程方面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中,有18人(占12%)反映学校层面对思政课程不重视,上级领导仅在开学之初吩咐各个教学部门开展课程思政,后续再没有下文;有42人(占29%)反映学校对于课程思政仅是“口头重视,只是在开会时讲讲”,没有责任落实到人,说明领导政治站位不高,还没有引领学校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有34人(占23%)表示学校层面认为课程思政“一般或可有可无”,认为在旅游类专业课程里加入思政内容,对于专业发展作用不大;有40人(占28%)反映学校对于课程思政会进行不定期检查,检查课程思政实施进展,检查各类文字材料、影像材料,但是没有检查思政课程的课堂质量和实施效果;还有11人(占8%)反映学校“根本没有检查”,学校布置过课程思政以后,后期并没有中期检查和验收。这说明学校在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开展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在组织管理、工作方式、监督检查上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2.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位
首先,有289人(占90.50%)认为应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树立“立德树人、过程育人”的理念。由此可见,旅游类专业教师比较认同课程思政,但是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在“单元教学设计上,专门体现本专业课程思政育人部分进行过特别标识”选项上,仅有36人(占11.29%)选择“有,并进行了特别标识”,有70人(占21.94%)选择“没有特别注意”。其次,在“课后总结与反思方面”,有75人(占23.51%)选择“没有”;有138人(占43.26%)选择“有,但一笔带过”;只有106人(占33.23%)选择“有,会认真总结与反思”。
从以上可知,旅游类专业教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熟悉,还有部分留学归国教师认为国外没有思政类课程,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需要引领专业教师增强“大思政”的格局意识,充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活学活用。
3.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耦合度不高
首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思政教育目标达成采取的策略选项中,有15名教师表示“没有考虑”,有58名教师表示“随意性发挥”,两者之和占22.88%。主要原因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掌握不够扎实,没有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旅游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衔接不够。其次,由于思政课程的哲学思想、思维逻辑和人文素养等内容比较抽象,在与专业课程结合过程中需要对思政目标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对思政教育目标元素提取”问题回答上,表示“没问题,可以完全根据教学内容提取”的教师有104人(占32.61%);表示在提取思政元素时“有一定困难,拿不准”的教师有118人(占36.99%);表示自己仅是“一般,象征性提取”的教师有76人(占23.82%);表示“很困难,不知如何提取”的教师有21人(占6.58%)。以上可知,在专业教育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和超越专业界限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将思政教育元素渗入旅游类专业教学之中,实现思政教育“进课程、进课堂、入脑入心”。
4.课程思政教育缺少考核评价标准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困惑”方面,排名前七位的分别是“教学过程设计”“没有教学成效评价标准”“思政元素的提取”“激励措施不明”“课程标准不清楚”“人才培养方案欠缺”“教学方法选取”,表明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缺少专业指导,缺乏考核评价的参照标准。此外,在教学平台建设上,其他专业和高校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在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和智库共享资源上传方面存在短板,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尚未建立。因此,需要教务处、团委、学工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領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 5.課程思政研究投入不足
专业教师缺少对于旅游类课程如何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研究。统计显示,有104人(占29.78%)“没有总结过”,没有形成经验分享给其他人;有95人(占32.6%)表示“有过班主任工作总结”,主要是为了下一学期开展学生工作和应付上一级教学部门检查;有35人(占10.97%)表示“有相关论文获奖或发表”,将在思政教育建设方面好的经验进行提炼,分享自己的成果。这表明学校亟须加大力度鼓励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研究上投入更多精力,形成更多优秀成果。
三、课程思政的路径设计
(一)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第一,在管理制度上做好顶层设计,聚焦协同育人观点,将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及社会资源聚合形成“育人共同体”[3]。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建设,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团队力量深化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多学科优势叠加的协同创新机制。
第二,高等院校要落实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建立学校党委课程思政领导机构,构建有思政专家、专业主任、教学骨干、学工辅导员、班主任等参加的课程思政组织。出台相关规则,定期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研讨活动,形成协同合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的教育培养体系。
第三,在校园内营造思政课程建设的实践氛围。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社团组织、专业教育和企业实践活动中,构建“环境文化熏陶 榜样文化引领 活动文化培育”的塑造机制,使课程思政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第四,专业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实现方式。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方式、认知特点等问题,研究课程思政的实现方式。
(二)修订完善专业课程标准
目前,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存在专业教学标准不合理、课程标准不规范、教学计划执行不实等问题,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编制教学大纲时,普遍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忽视学生思政教育[4]。因此,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针,把课程思政育人放在第一位。要明确每门专业课程各个章节的知识、技能与素养目标定位,构建思政教育和专业培养方案同向同行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理念
首先,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注重“术”与“道”结合,以术入道,以道驭术[5],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素养等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其次,专业教师主动对接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衔接,结合所授专业课程特点,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设计含有德育思政目标的课程教学方案。在教学设计方案中,通过细化课程教育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把为民族复兴、国家认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学习、技能培养、方法传授进行有机融合。最后,主动加强思政学习。专业教师要通过读书看报、浏览新闻资讯关注国家大事,通过专题研讨,提升自身思想意识和政治站位。
(四)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一是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名师。以培养“政治素质 道德素质 专业能力 科研能力”为出发点,构建“以合格教师为基础—骨干教师为条件—校级名师为榜样—省内名师为标杆—国家名师为目标”的发展通道和培养体系,构建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团队。
二是打造教学骨干教师,带动课程思政建设。教学骨干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案设计上经验丰富,能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把握课程思政教育方向,解答在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包括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课程元素提取、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法选择,促进青年教师提高政治思想素养、专业教学素养和育人质量。
(五)建立思政课程评价考核机制
一是对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进行考核评价。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和课程标准审核制度,优化教师培训和教学评价制度,落实学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等。鉴于教师本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对象,在遵循育人自育兼顾原则时,应该充分重视对自育效果的考核,考核“课程思政”给教师本人带来的积极变化,关注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坚持知行合一、言传身教等原则。
二是制定对学生教育效果的考核评价标准。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对其学科专业的忠诚度、价值认知、伦理操守及对与学科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让学生提交“心得报告”或“出勤 课堂 作业 考试”等形式,建立范围更大、跨度时间更长、更灵活的综合评价体系,如宿舍评价、课业评价、社团评价、参与公益活动时社会的评价等。
参 考 文 献
[1]吴晶,胡浩.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柯勤飞.融合创新打造课程思政“金课”[N].中国教育报,2019-01-07(5).
[4]李梁.教师责任感的传统意蕴与当代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7(3):76-80.
[5]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