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圈养”本是农牧业专用术语,指利用围栏或圈舍饲养动物。最初,它只针对动物而言,不能用于人。我们利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的语料库网络版对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搜索,搜索到201条用例,其中仅有2例用于人:
鲁冠球快言快语:“他是圈养的,我是放养的。”他指的是,冯根生领导的是国营大企业,他办的是乡镇大企业。大家一听大笑。鲁冠球继续说:“他是圈养的,有人喂食,但被人管着,吃不饱,也饿不死,自己不大会寻食吃。我是放养的,自己找食,吃得饱,但有时可能饿死。”(《多跑市场一鲁冠球和冯根生一席谈》,《人民日报》1992年4月24日)
这个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段,把人比喻成动物。说话人说完“他是圈养的,我是放养的”后,怕听话人不明白他运用的这个修辞手段,还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与解释:“他是圈养的,有人喂食,但被人管着,吃不饱,也饿不死,自己不大会寻食吃。我是放养的,自己找食,吃得饱,但有时可能饿死。”
这个例子表明在当时“圈养”用于人是非常罕见的,是为了语言表达的诙谐幽默才偶尔一用的修辞手段。但是现在,这种偶尔一用的修辞手段已经很常用了。
“圈养”首先扩张到教育领域,指对少年儿童实施全面负责、全方位保护并最终导致少年儿童失去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例如:
(1)《“圈养”学生究竟是谁的过错》(《江南都市报》2008年4月17日)
(2)《我们的孩子为何会被“圈养”?》(《济南时报》2009年11月26日)
(3)《“圈养”学生是因噎废食》(《工人日报》2011年11月4日)
随后,“圈养”又进一步扩张到成人身上,指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靠别人、寄生于别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例如:
(4)《中国人只适合圈养?》(《南方周末》2010年7月8日)
(5)《再婚嫁大款,我被圈养了》(中国健康网2011年5月25日)
(6)《我们终会被网络“圈养”?》(《羊城晚报》2012年3月5日)
“圈养”反映成人的特定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的用法,在网络小说中大量涌现。如:《圈养》(作者:阿豆)、《圈养娇妻:腹黑老公好可怕》(作者:倩兮)、《圈养与被圈养》(作者:九十九用书生)、《老婆,请你圈养我》(作者:上官谨枫)、《恶女在玫瑰和火药中的恋爱:圈养我的爱》(作者:艾可乐)。这表明,“圈养”已经进入了文学语言,完全褪去了“动物饲养”的外皮,成为用于人的、“货真价实”的日常词汇。
“圈养”的扩张并没有止步,它又渗透到其他行业领域,表示某企业或行业受到过多的保护或监督。例如:
(7)《“圈养”养不出企业公民》(《国际金融报》2006年11月16日)
(8)一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本土日化品牌纷纷成为外资企业的囊中之物,有的被“圈养”,有的被永久“雪藏”。(《工人日报》2012年6月13日)
(9)《危险化学品企业将“圈养”》(《南方都市报》2009年9月10日)
(10)《东莞排污企业将被“圈养”》(《深圳商报》2011年9月6日)
“放养”是与“圈养”意义相对的一个词,指利用自然环境饲养动物,一般是把具有经济价值或需要保护的动物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使它们繁殖,从而达到更好的保护或获取更高的经济回报的目的,原来也主要用于动物,现在,与“圈养”的上述变化相联系,“放养”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用于指一种儿童教育方式。相对于“圈养”,“放养”更强调让生命体处于一种本真的生活状态中,主张少加管理、干涉、控制,让儿童自由地发展。这样的例子如:
(11)《你敢对孩子“放养”吗?》(《番禺日报》2011年10月25日)
(12)《放养的女孩上哈佛》(作者:秋野玉茜,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其次是用于指成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生活方式,如:
(13)《放养式婚姻》(《中国青年报》2009年5月5日)
(14)《放养老公》(中国日报网2011年10月27日)
再次是进一步扩张到其他领域,如:
(15)《网络自制剧不该是放养的“狼孩”》(《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24日)
(16)《中国结束新能源放养,引导其有序发展情况研究分析》(中国行业研究网2012年3月27日)
词义的引申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隐喻,二是转喻。隐喻是靠事物间的相似性建立联系进行词义引申,转喻则是靠事物间的相关性建立联系进行词义引申。对动物的“圈养”与对人的“圈养”具有相似性,都是把对象保护起来,进行饲养或培养教育。同样,对动物的“放养”和对人的“放养”,则都是把对象放到较少人为因素干预的环境中,让其在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而长大、成熟。正是这种相似性,使这两个词的引申具有基础,在条件适宜时,就大量用于人。
那么,什么是适宜的条件呢?这要从独生子女这种社会现象说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开始显现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围绕着一个小孩转,“唯小孩的命是从”,关怀、爱护无以复加,以至于出现了“小皇帝”“小公主”这种称谓。这种称谓的出现,表明“圈养”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初露端倪。随着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反思,“圈养”一词开始用于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模式。“圈养”儿童本身就是一种过分的溺爱,一种“错位”的关怀,因此,“放养”儿童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呼声,“放养”一词的使用范围也扩大了。
鲁冠球快言快语:“他是圈养的,我是放养的。”他指的是,冯根生领导的是国营大企业,他办的是乡镇大企业。大家一听大笑。鲁冠球继续说:“他是圈养的,有人喂食,但被人管着,吃不饱,也饿不死,自己不大会寻食吃。我是放养的,自己找食,吃得饱,但有时可能饿死。”(《多跑市场一鲁冠球和冯根生一席谈》,《人民日报》1992年4月24日)
这个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段,把人比喻成动物。说话人说完“他是圈养的,我是放养的”后,怕听话人不明白他运用的这个修辞手段,还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与解释:“他是圈养的,有人喂食,但被人管着,吃不饱,也饿不死,自己不大会寻食吃。我是放养的,自己找食,吃得饱,但有时可能饿死。”
这个例子表明在当时“圈养”用于人是非常罕见的,是为了语言表达的诙谐幽默才偶尔一用的修辞手段。但是现在,这种偶尔一用的修辞手段已经很常用了。
“圈养”首先扩张到教育领域,指对少年儿童实施全面负责、全方位保护并最终导致少年儿童失去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例如:
(1)《“圈养”学生究竟是谁的过错》(《江南都市报》2008年4月17日)
(2)《我们的孩子为何会被“圈养”?》(《济南时报》2009年11月26日)
(3)《“圈养”学生是因噎废食》(《工人日报》2011年11月4日)
随后,“圈养”又进一步扩张到成人身上,指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靠别人、寄生于别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例如:
(4)《中国人只适合圈养?》(《南方周末》2010年7月8日)
(5)《再婚嫁大款,我被圈养了》(中国健康网2011年5月25日)
(6)《我们终会被网络“圈养”?》(《羊城晚报》2012年3月5日)
“圈养”反映成人的特定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的用法,在网络小说中大量涌现。如:《圈养》(作者:阿豆)、《圈养娇妻:腹黑老公好可怕》(作者:倩兮)、《圈养与被圈养》(作者:九十九用书生)、《老婆,请你圈养我》(作者:上官谨枫)、《恶女在玫瑰和火药中的恋爱:圈养我的爱》(作者:艾可乐)。这表明,“圈养”已经进入了文学语言,完全褪去了“动物饲养”的外皮,成为用于人的、“货真价实”的日常词汇。
“圈养”的扩张并没有止步,它又渗透到其他行业领域,表示某企业或行业受到过多的保护或监督。例如:
(7)《“圈养”养不出企业公民》(《国际金融报》2006年11月16日)
(8)一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本土日化品牌纷纷成为外资企业的囊中之物,有的被“圈养”,有的被永久“雪藏”。(《工人日报》2012年6月13日)
(9)《危险化学品企业将“圈养”》(《南方都市报》2009年9月10日)
(10)《东莞排污企业将被“圈养”》(《深圳商报》2011年9月6日)
“放养”是与“圈养”意义相对的一个词,指利用自然环境饲养动物,一般是把具有经济价值或需要保护的动物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使它们繁殖,从而达到更好的保护或获取更高的经济回报的目的,原来也主要用于动物,现在,与“圈养”的上述变化相联系,“放养”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用于指一种儿童教育方式。相对于“圈养”,“放养”更强调让生命体处于一种本真的生活状态中,主张少加管理、干涉、控制,让儿童自由地发展。这样的例子如:
(11)《你敢对孩子“放养”吗?》(《番禺日报》2011年10月25日)
(12)《放养的女孩上哈佛》(作者:秋野玉茜,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其次是用于指成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生活方式,如:
(13)《放养式婚姻》(《中国青年报》2009年5月5日)
(14)《放养老公》(中国日报网2011年10月27日)
再次是进一步扩张到其他领域,如:
(15)《网络自制剧不该是放养的“狼孩”》(《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24日)
(16)《中国结束新能源放养,引导其有序发展情况研究分析》(中国行业研究网2012年3月27日)
词义的引申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隐喻,二是转喻。隐喻是靠事物间的相似性建立联系进行词义引申,转喻则是靠事物间的相关性建立联系进行词义引申。对动物的“圈养”与对人的“圈养”具有相似性,都是把对象保护起来,进行饲养或培养教育。同样,对动物的“放养”和对人的“放养”,则都是把对象放到较少人为因素干预的环境中,让其在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而长大、成熟。正是这种相似性,使这两个词的引申具有基础,在条件适宜时,就大量用于人。
那么,什么是适宜的条件呢?这要从独生子女这种社会现象说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开始显现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围绕着一个小孩转,“唯小孩的命是从”,关怀、爱护无以复加,以至于出现了“小皇帝”“小公主”这种称谓。这种称谓的出现,表明“圈养”儿童这一社会现象初露端倪。随着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反思,“圈养”一词开始用于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模式。“圈养”儿童本身就是一种过分的溺爱,一种“错位”的关怀,因此,“放养”儿童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呼声,“放养”一词的使用范围也扩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