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上课开始,我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旧式的学堂里,几个身着古代服饰的学童正在摇头晃脑地吟诵古文。学生们被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说:“我知道他们读的是古文,他们读书的样子多有趣啊!”我告诉学生:“他们读的古文也叫文言文,今天我们也要学一篇小古文。”学生兴趣盎然。
二、初识小古文,启蒙感悟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小古文叫《芦花》。
师(范读):“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你们喜欢吗?喜欢就试着读读吧!
(生自由朗读)
生1:老师,我能像古代的小书童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吗?
生2:老师,我能像他们一样唱着读吗?
师:当然可以,看谁读得最有味道。
(此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小古文的韵律美。接着,我采用了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的形式。)
师:读了这么长时间,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3:小古文读起来很有节奏,朗朗上口。
生4:我发现小古文每句话都很短,有好多都只有四个字。
(学生的感受能力很强,通过反复的诵读,他们很快领悟到了小古文的特点。我告诉他们文言文用词准确、精妙,句子短小,所以读起来有节奏,朗朗上口。)
三、品词析句,体会美妙
师:再读这篇小古文,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看到了一大片芦苇。
师:芦苇长在哪儿?
生1:芦苇长在水边。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1:“水滨”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水边。
师:“水边”可称“水滨”,那么“湖边”呢?“江边”呢?
(其他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湖滨、江滨、海滨)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2:我看到了一大片白色的芦花开了。
生3:一阵风吹来,白色的花漫天飞舞,就好像白雪一样。
师:真美啊!真是一幅美丽的——你们能给这幅图取个名字?
生4:我给它取名《秋之韵》,因为文中告诉了我们“秋日开花”。
师:谁来把这幅《秋之韵》描绘得具体一些?
生5:湖边长满了密密层层的芦苇。秋天到了,芦苇开满了白色的花,一阵西风吹来,白色的花在风中飘舞着,好像下起鹅毛大雪。
师:瞧,这篇小小的文言文,用短短的句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秋之韵》。这就是文言文用词的精妙啊!
师:短短的句子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又有动态的描写。你认为该怎样读?
生6:“秋日开花,一片白色”是静态的,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儿;“西风吹来、花飞如雪”是动态的,要读得重一点,悠长一点。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合作交流,妙笔生花
学到这儿,学生们被文言文那独特的语言风格吸引了。趁此良机,我引导学生:“这篇短文写的是芦花,你们想写其他的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一篇小古文。
作品交流:
生x:校园多迎春。春日开花,一片黄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金。
師:还记得这句诗吗?“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写的是孩子们在春天里放风筝的事。春天的风是什么风?
生(齐):春天的风是“东风”。
生1:迎春花是春天开的,所以马越写的《迎春》里,应该把“西风吹来”改为“东风吹来”。
生2:我认为把“花飞如金”改为“花飞似金”更顺口些。
师:文言文用词讲究,给同学们这么一改,马越的这篇小古文就更有味了。
生3:我写的是桂花。“路边多桂树。秋日开花,一片黄色,西风吹来,花飞似金。”
生4:桂花的花朵很小,藏在绿叶丛中。所以用“一片黄色”不恰当。
生5:风吹来的时候,桂花都落到地上。我觉得用“花飞似金”也不恰当。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精彩。小古文虽短小,但用词讲究、精炼。看来你们也懂得推敲了。谁来给他们改改呢?
生6:桂花的特点小,花香很浓,所以我认为把“秋日开花,一片黄色”改为“秋日开花,花藏叶间,香味浓郁”合适。
师:“秋日开花,花藏其间,香味扑鼻。”写出了桂花的特点。不过,你们再读读,又有什么感受?
生7:读起来,我感觉有些不顺口。
生8:我发现这句话中,“花”字重复了,把“秋日开花”改为“秋日盛开”不仅避免了词语的重复,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生9:既然桂花不会飞起来,我认为“西风吹来,满地铺金”更恰当些。
听了学生的精彩发言,我心中暗暗称绝。经过学生的品析和推敲,一篇篇关于“花”的小古文就这样出炉了。
迎春
路边多迎春。春日开花,一片黄色,东风吹来,花飞似金。
桂花
校园多桂树。秋日盛开,花藏叶间,香味扑鼻,西风吹来,满地铺金。
荷花
池塘多荷花。夏日开花,一片粉色,宛如彩霞;亭亭玉立,好似少女,南风吹来,花摇叶动,美也。
接下来,我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边欣赏边表演。在轻松的氛围中,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
教学反思:
《小古文》是朱文君老师近几年精心编选的,是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教材。开学伊始,我尝试着给学生开设这门课程,没想到,第一堂课就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给我的语文教学拓宽了一个新的天地。
一、诵读感悟,体会文言文语言的优雅
虽是五年级的学生,但学生所用的教材中还未出现过文言文,所以我选了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芦花》。上课开始,我播放了一段学生诵读小古文的视频,使学生产生了“要读”的冲动。接下来,我采用了范读、个别读、齐读、小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了文意,在读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节奏和音律,在读中体会到了语言的优雅。
二、合作、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芦花》的学习,仿佛给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创作之门。当我提出“你们能模仿《芦花》写写其他的花吗?”语音未落,学生便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他们分组讨论、交流,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或侧耳倾听,提出意见……看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品词推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芦花》的节奏、用词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仿写一篇小古文,但肯定存在一些不恰当的地方。于是,我引导学生品读推敲。例如,当学生读《桂花》中的一句“秋日开花,一片黄色”时,立即有学生提出“桂花很小,根本看不到一片黄色”。学生陷入沉思。一位学生说:“秋日开花,花很小,躲在绿叶丛中。”其他同学都笑了:“这不是文言文,是现代文。”我也笑了。经过反复推敲,最后确定为“秋日盛开,花藏叶间”。在这样的品读、推敲中,学生领悟到了文言文语言凝练,用词精妙的无穷魅力。
(责编 张亚莎)
上课开始,我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旧式的学堂里,几个身着古代服饰的学童正在摇头晃脑地吟诵古文。学生们被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说:“我知道他们读的是古文,他们读书的样子多有趣啊!”我告诉学生:“他们读的古文也叫文言文,今天我们也要学一篇小古文。”学生兴趣盎然。
二、初识小古文,启蒙感悟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小古文叫《芦花》。
师(范读):“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你们喜欢吗?喜欢就试着读读吧!
(生自由朗读)
生1:老师,我能像古代的小书童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吗?
生2:老师,我能像他们一样唱着读吗?
师:当然可以,看谁读得最有味道。
(此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小古文的韵律美。接着,我采用了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的形式。)
师:读了这么长时间,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3:小古文读起来很有节奏,朗朗上口。
生4:我发现小古文每句话都很短,有好多都只有四个字。
(学生的感受能力很强,通过反复的诵读,他们很快领悟到了小古文的特点。我告诉他们文言文用词准确、精妙,句子短小,所以读起来有节奏,朗朗上口。)
三、品词析句,体会美妙
师:再读这篇小古文,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看到了一大片芦苇。
师:芦苇长在哪儿?
生1:芦苇长在水边。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1:“水滨”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水边。
师:“水边”可称“水滨”,那么“湖边”呢?“江边”呢?
(其他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湖滨、江滨、海滨)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2:我看到了一大片白色的芦花开了。
生3:一阵风吹来,白色的花漫天飞舞,就好像白雪一样。
师:真美啊!真是一幅美丽的——你们能给这幅图取个名字?
生4:我给它取名《秋之韵》,因为文中告诉了我们“秋日开花”。
师:谁来把这幅《秋之韵》描绘得具体一些?
生5:湖边长满了密密层层的芦苇。秋天到了,芦苇开满了白色的花,一阵西风吹来,白色的花在风中飘舞着,好像下起鹅毛大雪。
师:瞧,这篇小小的文言文,用短短的句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秋之韵》。这就是文言文用词的精妙啊!
师:短短的句子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又有动态的描写。你认为该怎样读?
生6:“秋日开花,一片白色”是静态的,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儿;“西风吹来、花飞如雪”是动态的,要读得重一点,悠长一点。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合作交流,妙笔生花
学到这儿,学生们被文言文那独特的语言风格吸引了。趁此良机,我引导学生:“这篇短文写的是芦花,你们想写其他的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一篇小古文。
作品交流:
生x:校园多迎春。春日开花,一片黄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金。
師:还记得这句诗吗?“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写的是孩子们在春天里放风筝的事。春天的风是什么风?
生(齐):春天的风是“东风”。
生1:迎春花是春天开的,所以马越写的《迎春》里,应该把“西风吹来”改为“东风吹来”。
生2:我认为把“花飞如金”改为“花飞似金”更顺口些。
师:文言文用词讲究,给同学们这么一改,马越的这篇小古文就更有味了。
生3:我写的是桂花。“路边多桂树。秋日开花,一片黄色,西风吹来,花飞似金。”
生4:桂花的花朵很小,藏在绿叶丛中。所以用“一片黄色”不恰当。
生5:风吹来的时候,桂花都落到地上。我觉得用“花飞似金”也不恰当。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精彩。小古文虽短小,但用词讲究、精炼。看来你们也懂得推敲了。谁来给他们改改呢?
生6:桂花的特点小,花香很浓,所以我认为把“秋日开花,一片黄色”改为“秋日开花,花藏叶间,香味浓郁”合适。
师:“秋日开花,花藏其间,香味扑鼻。”写出了桂花的特点。不过,你们再读读,又有什么感受?
生7:读起来,我感觉有些不顺口。
生8:我发现这句话中,“花”字重复了,把“秋日开花”改为“秋日盛开”不仅避免了词语的重复,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生9:既然桂花不会飞起来,我认为“西风吹来,满地铺金”更恰当些。
听了学生的精彩发言,我心中暗暗称绝。经过学生的品析和推敲,一篇篇关于“花”的小古文就这样出炉了。
迎春
路边多迎春。春日开花,一片黄色,东风吹来,花飞似金。
桂花
校园多桂树。秋日盛开,花藏叶间,香味扑鼻,西风吹来,满地铺金。
荷花
池塘多荷花。夏日开花,一片粉色,宛如彩霞;亭亭玉立,好似少女,南风吹来,花摇叶动,美也。
接下来,我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边欣赏边表演。在轻松的氛围中,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
教学反思:
《小古文》是朱文君老师近几年精心编选的,是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教材。开学伊始,我尝试着给学生开设这门课程,没想到,第一堂课就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给我的语文教学拓宽了一个新的天地。
一、诵读感悟,体会文言文语言的优雅
虽是五年级的学生,但学生所用的教材中还未出现过文言文,所以我选了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芦花》。上课开始,我播放了一段学生诵读小古文的视频,使学生产生了“要读”的冲动。接下来,我采用了范读、个别读、齐读、小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了文意,在读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节奏和音律,在读中体会到了语言的优雅。
二、合作、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芦花》的学习,仿佛给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创作之门。当我提出“你们能模仿《芦花》写写其他的花吗?”语音未落,学生便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他们分组讨论、交流,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或侧耳倾听,提出意见……看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品词推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芦花》的节奏、用词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仿写一篇小古文,但肯定存在一些不恰当的地方。于是,我引导学生品读推敲。例如,当学生读《桂花》中的一句“秋日开花,一片黄色”时,立即有学生提出“桂花很小,根本看不到一片黄色”。学生陷入沉思。一位学生说:“秋日开花,花很小,躲在绿叶丛中。”其他同学都笑了:“这不是文言文,是现代文。”我也笑了。经过反复推敲,最后确定为“秋日盛开,花藏叶间”。在这样的品读、推敲中,学生领悟到了文言文语言凝练,用词精妙的无穷魅力。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