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书,是人类文明的果实;书,是贮存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奇妙无穷的海洋,在其中遨游是会受益无穷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这两句诗句强调了多读书对写作的意义。
善读者进,不善读者滞。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有些人叫苦自己的语文素养差,也不知道如何提高语文素养。其实提高语文素质的捷径就是阅读。阅读是一门学问,很多中学生往往不得其法,费力不少却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去阅读呢?
1)要有必要的学习工具。阅读过程中遇到疑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备有必要的学习的工具。如遇到生字、生词要查字典和词典,遇到佳句要用笔划下来。不能遇到疑难就一闪而过,这样不利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2)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使课内外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读书,要有目的,有计划。有些学生读书不知如何下手,读起来总是索然无味。一篇文章可以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的以故事情节取胜,有的以人物形象见长,有的可以品味语言,有的可以欣赏表达,而这些知识在课内往往教师会精讲细练。课文仅仅是浩如烟海的文章中的一朵朵小浪花。课内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到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鉴赏文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内重点篇目,引导学生选择课外有关的文章和书籍来阅读,既可扩大阅读的范围,又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3)要指导学生选好阅读对象,广泛涉猎。别林斯基曾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当前有些学生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感兴趣的多是一些乱打一气的武侠小说、荒诞不经的传奇故事,甚至还有的读极不健康的黄色小说。这不仅做不到开卷有益,反而还要深受其害。教师应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内容健康的能鼓舞学生上进的语言文学规范的图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地和课内阅读衔接,使课内课外得以相互促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好书,既可陶冶情操,又可从中学到方法技巧,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读物的类型力求广泛和多样,如科普类、文学类、历史类、报纸杂志类等。而应引起重视的是,应让学生多读一些名家散文、经典著作,因为它们博大精深,能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为学生写作服务。时文、美文、科技作品也要多读,它们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便于了解社会。只有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语文素养何愁不提高呢?
4)要让学生勤动手,摘抄精彩片段,多写体会感受,建立自己的材料仓库。革命老前辈徐特立有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只要读书,就一定动手作记录,否则不如不读。这条经验是很有用的。人们读书看报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一点知识,而书报上那么多内容,单纯靠大脑记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当时记住了,时间一长,也会忘得踪影全无。如果在阅读时动手做一做笔记,则可以使读过的东西长久地保留下来。
读小说,一般可以记小说作者的有关背景、内容提要、一些精彩片段以及读后感等。一篇小说,实际上就是一篇内容丰富的记叙文,它既可以使学生在做笔记的过程中积累到一些别人已成功运用了的素材,又可以借鉴到一些比较好的叙事方法。读报刊文章时,可以摘记其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重要事件、名人轶事等。
我国古代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说法。因此,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较易保存的笔记本,像勤劳的蜜蜂采百花酿蜜一样,日积月累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作文肯定会有智慧灵光的耀眼闪现。当然,并不能仅摘抄精彩的语段,要多写体会感受。读完作品后,要针对文中某个场面、某件事或某个人写一点读后感,进行评论。比如读完《三国演义》,可对曹操、刘备等评论一番,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或者对此书的人物刻画和战争描写的特点进行一下探讨。这样做,一则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二则是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最后要指导学生从身边采撷最美的“花朵”。课外阅读不一定光选名家作品,自己身边的好文章,特别是同学的作文,也很值得借鉴学习。因为学生文化年龄相近,生活相似,感情相通,最容易引起共鸣。通过比较,更容易找出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览群书,才能信手拈来、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兴味盎然;读书万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虽然读书改变不了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虽然读书改变不了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让每位学生都热爱阅读,因为厚积才能薄发,博采方可酿蜜!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初级中学)
善读者进,不善读者滞。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有些人叫苦自己的语文素养差,也不知道如何提高语文素养。其实提高语文素质的捷径就是阅读。阅读是一门学问,很多中学生往往不得其法,费力不少却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去阅读呢?
1)要有必要的学习工具。阅读过程中遇到疑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备有必要的学习的工具。如遇到生字、生词要查字典和词典,遇到佳句要用笔划下来。不能遇到疑难就一闪而过,这样不利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2)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使课内外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读书,要有目的,有计划。有些学生读书不知如何下手,读起来总是索然无味。一篇文章可以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的以故事情节取胜,有的以人物形象见长,有的可以品味语言,有的可以欣赏表达,而这些知识在课内往往教师会精讲细练。课文仅仅是浩如烟海的文章中的一朵朵小浪花。课内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到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鉴赏文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内重点篇目,引导学生选择课外有关的文章和书籍来阅读,既可扩大阅读的范围,又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3)要指导学生选好阅读对象,广泛涉猎。别林斯基曾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当前有些学生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感兴趣的多是一些乱打一气的武侠小说、荒诞不经的传奇故事,甚至还有的读极不健康的黄色小说。这不仅做不到开卷有益,反而还要深受其害。教师应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内容健康的能鼓舞学生上进的语言文学规范的图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地和课内阅读衔接,使课内课外得以相互促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好书,既可陶冶情操,又可从中学到方法技巧,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读物的类型力求广泛和多样,如科普类、文学类、历史类、报纸杂志类等。而应引起重视的是,应让学生多读一些名家散文、经典著作,因为它们博大精深,能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为学生写作服务。时文、美文、科技作品也要多读,它们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便于了解社会。只有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语文素养何愁不提高呢?
4)要让学生勤动手,摘抄精彩片段,多写体会感受,建立自己的材料仓库。革命老前辈徐特立有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只要读书,就一定动手作记录,否则不如不读。这条经验是很有用的。人们读书看报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一点知识,而书报上那么多内容,单纯靠大脑记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当时记住了,时间一长,也会忘得踪影全无。如果在阅读时动手做一做笔记,则可以使读过的东西长久地保留下来。
读小说,一般可以记小说作者的有关背景、内容提要、一些精彩片段以及读后感等。一篇小说,实际上就是一篇内容丰富的记叙文,它既可以使学生在做笔记的过程中积累到一些别人已成功运用了的素材,又可以借鉴到一些比较好的叙事方法。读报刊文章时,可以摘记其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重要事件、名人轶事等。
我国古代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说法。因此,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较易保存的笔记本,像勤劳的蜜蜂采百花酿蜜一样,日积月累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作文肯定会有智慧灵光的耀眼闪现。当然,并不能仅摘抄精彩的语段,要多写体会感受。读完作品后,要针对文中某个场面、某件事或某个人写一点读后感,进行评论。比如读完《三国演义》,可对曹操、刘备等评论一番,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或者对此书的人物刻画和战争描写的特点进行一下探讨。这样做,一则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二则是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最后要指导学生从身边采撷最美的“花朵”。课外阅读不一定光选名家作品,自己身边的好文章,特别是同学的作文,也很值得借鉴学习。因为学生文化年龄相近,生活相似,感情相通,最容易引起共鸣。通过比较,更容易找出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览群书,才能信手拈来、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兴味盎然;读书万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虽然读书改变不了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虽然读书改变不了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让每位学生都热爱阅读,因为厚积才能薄发,博采方可酿蜜!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