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这种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教学环境,带有很强的艺术性。它是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形象生动的语文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课前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随机设计的。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教”上做文章,做到既“传道”又“传情”,既“解惑”又“解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才能善解文情。
那么,如何巧设生动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魅力呢?
一、引导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儿童好奇好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新颖、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迫切愿望。
如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引导学生提出“溪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通过释疑来理清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理清了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巧设悬念,创设表达情境
如《烟台的海》一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教学时,教师以“烟台的海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为悬念,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词句,感受烟台的海的特点,烟台人的生活以及与海的关系。然后,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边欣赏边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某一季节烟台的海。多媒体播放的画面,配上“小解说员”那充满激情的解说,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的内涵,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烟台人的尊重、佩服,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画面情境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画面情境。
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在教学时,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用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海滩等南国风光,配以优美轻柔的音乐,穿插鸟叫、风声、浪声。同时教师适时范读,引导学生抓住“蓝透了、洁白、碧玉般、玉屑银末般”等词语,品词品句地朗读,把学生带到文本中去,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热带风情,充分体会到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真有诗意”。
四、联系教材,创设表演情境
人天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在教学中,排演课本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个机会是人人均等的,不管你的语文成绩好坏,只要你敢于参与,机会就属于你。学生自编自组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在排演本剧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负荆请罪》一文,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廉颇和蔺相如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那么后来他们又是怎样成为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合力卫国的亲密朋友呢?教学时,我在学生初学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在表演时,学生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将廉颇痛改前非、爽直磊落,还有蔺相如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忧国忧民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演出推向了高潮,台上与台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和愉快的笑声,整个课堂其乐融融。
五、适时引导,创设朗读情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用充分的时间来品读,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每篇文章不仅要充分地读,还要适当范读。由此,在教学中,我不仅提供给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小组赛读、评读等的机会,还用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在范读时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力求读得声情并茂、流畅自如,让声入学生之耳,让情入学生之心。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或教师的范读中,领悟语文的情味、韵味、诗味,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体会作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或品味作家所阐述的生活哲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巧妙地运用各种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才能使整个课堂情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美,成功地引领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课前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随机设计的。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教”上做文章,做到既“传道”又“传情”,既“解惑”又“解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才能善解文情。
那么,如何巧设生动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魅力呢?
一、引导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儿童好奇好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新颖、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迫切愿望。
如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引导学生提出“溪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通过释疑来理清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理清了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巧设悬念,创设表达情境
如《烟台的海》一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教学时,教师以“烟台的海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为悬念,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词句,感受烟台的海的特点,烟台人的生活以及与海的关系。然后,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边欣赏边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某一季节烟台的海。多媒体播放的画面,配上“小解说员”那充满激情的解说,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的内涵,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烟台人的尊重、佩服,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画面情境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画面情境。
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在教学时,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用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海滩等南国风光,配以优美轻柔的音乐,穿插鸟叫、风声、浪声。同时教师适时范读,引导学生抓住“蓝透了、洁白、碧玉般、玉屑银末般”等词语,品词品句地朗读,把学生带到文本中去,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热带风情,充分体会到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真有诗意”。
四、联系教材,创设表演情境
人天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在教学中,排演课本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个机会是人人均等的,不管你的语文成绩好坏,只要你敢于参与,机会就属于你。学生自编自组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在排演本剧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负荆请罪》一文,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廉颇和蔺相如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那么后来他们又是怎样成为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合力卫国的亲密朋友呢?教学时,我在学生初学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在表演时,学生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将廉颇痛改前非、爽直磊落,还有蔺相如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忧国忧民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演出推向了高潮,台上与台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和愉快的笑声,整个课堂其乐融融。
五、适时引导,创设朗读情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用充分的时间来品读,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每篇文章不仅要充分地读,还要适当范读。由此,在教学中,我不仅提供给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小组赛读、评读等的机会,还用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在范读时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力求读得声情并茂、流畅自如,让声入学生之耳,让情入学生之心。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或教师的范读中,领悟语文的情味、韵味、诗味,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体会作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或品味作家所阐述的生活哲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巧妙地运用各种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才能使整个课堂情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美,成功地引领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