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脏腑背俞排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脏腑背俞排罐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拔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中治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4.7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脏腑背俞排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36-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腹痛。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1]。由于本病病情缓慢、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笔者运用脏腑背俞排罐治疗本病,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68例患者均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42.3岁;病程最短5月,最长20年,平均6.5年。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程最短6月,最长18年,平均6.3年。经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根据第7版《内科学》[1]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①临床症状:持续性反复发作性腹泻、粘液血便、腹痛;②乙状结肠镜检查(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造影,发现特异性的结肠改变及在多次粪便检查和培养中找不到特异病原体后,排除其他感染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寄生虫性结肠炎、克隆病、结肠癌等而明确诊断。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若为寒湿困脾,症见苔白滑,脉濡缓者,取大肠俞、小肠俞、胃俞;若属脾肾阳虚,症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者,取命门、脾俞、肾俞;若属肝郁气滞,症见因情绪波动而肠鸣泄泻,苔腻,脉弦者,取肝俞、胆俞[2]。以上各型均选用1号罐用闪火法在相应穴位留罐10分钟。
1.3.2 治疗组。患者取俯卧位,根据患者的胖瘦、体质的强弱及部位选用大到小号玻璃罐,用闪火法沿患者脊柱两侧从颈椎到骶椎密排群拔,留罐10分钟。
以上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性事物。两组腹部取穴均以关元、中脘、天枢为主,患者仰卧位,选用1号罐用闪火法留罐8分钟。
1.4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痊愈:大便次数正常、成形,无粘液血便、腹痛、无里急后重等症状。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造影复查,结肠病变消失,结肠炎症消退,溃疡愈合,随访2年未见复发。显效:腹泻、粘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有明显改善。镜检或造影提示结肠病变明显减轻。好转:腹泻、粘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有好转,镜检或造影提示结肠病变减轻。无效:主要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镜检或造影复查提示结肠病变无减轻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的机理:人体的自主神经节主要分布在脊柱两侧,对机体各系统及众多器官均有很强的调节作用;人体背部主要经脉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贯脊络肾通脑,总督诸阳而为阳脉之海。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位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阴病治阳),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之病证。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关联、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疾病的发生则是各种原因使脏腑功能紊乱所致,治疗疾病也必须从整体出发。借助火罐这种手段,沿脊柱两侧密排群拔,使督脉顺畅、脏腑气机条达,进而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脊柱两侧排罐以通其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平衡人体阴阳,恢复脏腑、经络本来功能,使其归真返朴,各司其职。这种疗法我们命名为“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是祖国医学整体观的具体体现[4]。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为免疫异常,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或和变态反应及遗传因素有关。目前治疗目的是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1]。
溃疡性结肠炎与祖国医学“肠僻”、“泄泻”“肠风”、“脏毒”、“久痢”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填满闭塞,不为飧泄,久为肠僻”。这说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是多脏腑功能失调,治疗不能局限于某个脏腑组织器官或某几条经络。正因如此,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从注重微观研究逐步走向微观研究和整体调控并重的研究方向,而中医学的特点就在于整体观,因此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发病机理复杂的溃疡性结肠炎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同时,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无毒副作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0-415
[2] 陈佑邦.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10
[3]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77
[4] 郑修丽,肖国民.脏腑背俞排罐疗法的理论依据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23):156-158
方法:选取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脏腑背俞排罐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拔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中治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4.7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脏腑背俞排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36-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腹痛。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1]。由于本病病情缓慢、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笔者运用脏腑背俞排罐治疗本病,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68例患者均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42.3岁;病程最短5月,最长20年,平均6.5年。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程最短6月,最长18年,平均6.3年。经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根据第7版《内科学》[1]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①临床症状:持续性反复发作性腹泻、粘液血便、腹痛;②乙状结肠镜检查(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造影,发现特异性的结肠改变及在多次粪便检查和培养中找不到特异病原体后,排除其他感染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寄生虫性结肠炎、克隆病、结肠癌等而明确诊断。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若为寒湿困脾,症见苔白滑,脉濡缓者,取大肠俞、小肠俞、胃俞;若属脾肾阳虚,症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者,取命门、脾俞、肾俞;若属肝郁气滞,症见因情绪波动而肠鸣泄泻,苔腻,脉弦者,取肝俞、胆俞[2]。以上各型均选用1号罐用闪火法在相应穴位留罐10分钟。
1.3.2 治疗组。患者取俯卧位,根据患者的胖瘦、体质的强弱及部位选用大到小号玻璃罐,用闪火法沿患者脊柱两侧从颈椎到骶椎密排群拔,留罐10分钟。
以上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性事物。两组腹部取穴均以关元、中脘、天枢为主,患者仰卧位,选用1号罐用闪火法留罐8分钟。
1.4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痊愈:大便次数正常、成形,无粘液血便、腹痛、无里急后重等症状。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造影复查,结肠病变消失,结肠炎症消退,溃疡愈合,随访2年未见复发。显效:腹泻、粘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有明显改善。镜检或造影提示结肠病变明显减轻。好转:腹泻、粘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有好转,镜检或造影提示结肠病变减轻。无效:主要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镜检或造影复查提示结肠病变无减轻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脏腑背俞排罐疗法的机理:人体的自主神经节主要分布在脊柱两侧,对机体各系统及众多器官均有很强的调节作用;人体背部主要经脉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贯脊络肾通脑,总督诸阳而为阳脉之海。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位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阴病治阳),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之病证。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关联、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疾病的发生则是各种原因使脏腑功能紊乱所致,治疗疾病也必须从整体出发。借助火罐这种手段,沿脊柱两侧密排群拔,使督脉顺畅、脏腑气机条达,进而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脊柱两侧排罐以通其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平衡人体阴阳,恢复脏腑、经络本来功能,使其归真返朴,各司其职。这种疗法我们命名为“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是祖国医学整体观的具体体现[4]。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为免疫异常,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或和变态反应及遗传因素有关。目前治疗目的是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1]。
溃疡性结肠炎与祖国医学“肠僻”、“泄泻”“肠风”、“脏毒”、“久痢”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填满闭塞,不为飧泄,久为肠僻”。这说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是多脏腑功能失调,治疗不能局限于某个脏腑组织器官或某几条经络。正因如此,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从注重微观研究逐步走向微观研究和整体调控并重的研究方向,而中医学的特点就在于整体观,因此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发病机理复杂的溃疡性结肠炎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同时,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无毒副作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0-415
[2] 陈佑邦.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10
[3]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77
[4] 郑修丽,肖国民.脏腑背俞排罐疗法的理论依据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23):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