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胃炎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其症状与中医脾胃失和不无相似,如果能以中医理论解释说明这类疾病,必将为我们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提供方面。基于此,笔者深入研究了中医脾胃论,首先总结其主要观点,进而指出脾胃失和与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之间的关系,并详细介绍了脾胃病的分型以及临床症状,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希望能为胃炎胃溃疡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胃炎 胃溃疡 中医 脾胃 关系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23-02
随着社会及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生活习惯越来越不合理,精神状况越来越不健康,各种身体、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均有所上升,胃炎、胃溃疡类疾病正是其中之一。因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相关医护人员一直对其非常关注,现阶段临床治疗以西医方式为主,能够达到一定的疗效,但远不及预期,治疗时间较长,药物不良反应严重,且治疗痊愈率并不高[1]。为了缓解这些问题,不少研究人员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但是要有效应用中医原理,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中医学的相关理论,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现将得出的理论报告如下。
1 脾胃失和与胃炎胃溃疡发病之间的关系
1.1 脾胃失和与气机升降之间的关系。中医引入“气机”这一概念,抽象地将体内脏器组织的生理病理活动,概括为一种“气”的运动,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生命机能正常与否。
常见的理论包括:①肺气升降实现宣发、肃降。其中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能够将机体内邪气秽物呼出,将脾脏提供的津液、水谷精微等向人体上部重要脏器及全身肌肤皮毛传输,宣发秽气并排泄汗液等;肃降是指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能够从外界吸入清气并形成宗气以滋润元气,将津液、水谷精微等向人体下部重要脏器传输,代谢浊液并排泄尿液等。②肝主疏泄,能够调达气机升降形势。肝脏是调节气机运动的关键,通过其疏泄作用,保证气机通畅而又不过为活跃。如果气机不通畅,则机体消化功能降低,将会出现食欲不振等问题;如果气机太活跃,则机体难以有效消化食物,容易出现泄泻便溏等问题。③肾主纳气,是实现气化的主要脏器,对气机的主要作用变现在三方面上:首先,藏精,以此作为“气”的物质基础;其次,提供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即元阳;最后,将肺气肃降所吸收的环境清气收纳。一般而言,肾脏形成的精气上升,灌髓海、降心火,而心火下降又能够温煦肾水。
然而无论是何种脏器的气机升降,其枢纽还是在脾胃上,脾脏气机主升,是将水谷精微传输至肺的关键,提供肺气宣发肃降的物质基础,胃脏气机主降,在腐熟食物之后,将其输送至小肠,完成食物的消化,已提供水谷精微和形成“气”的原料。与此同时,脾胃在人体的位置,恰好属于中焦,在气机的升降中,起到了交通枢纽的关系。
可见,脾胃协调是保证气机升降正常的关键,脾胃适合,必将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进而导致一系列机体异常反应。
1.2 脾胃论中协调气机升降的原则与方法。脾胃失合致气机升降失调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缓慢、逆向等方面上,因此中医治疗原则主要有三:其一,滋补中气以助气机运动;其二纠正反作以引导气机运动;其三,调理升降以稳定气机运动。
滋补中气即滋补脾胃,化解脾胃虚弱,常用于各种气血虚弱症状,对胃阴不足的患者,更应大行滋养,以保证胃气下行通常,机体消化功能正常;纠正反作主要针对于升气下降导致中气下陷、降气上升导致胃气上涌等症状;调理升降主要针对于其它脏器病变影响脾胃气机运动的症状。
1.3 脾胃病的病理及症状分析。脾胃病即脾胃中气机升降失调的疾病,其根本症状表现即脾胃功能失常,站在中医的角度看,其病理因素主要包括六方面:①饮食因素。脾胃是机体内直接和食物消化相关的重要器官,过食或少食都可能导致脾胃病,与此同时,食物不清洁、过于肥腻甘甜、过于冰冷、烟酒过量、偏食均可能直接伤及脾胃;②外邪因素。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均能伤及脾胃,而又以燥、湿为主,燥伤胃,湿伤脾;③精神因素。思为脾志,在高度集中精神的前提下进行思虑时,常出现食欲下降的症状,思虑过度,脾气不足;忧与胃的关系较为密切,忧虑状态下胃气运动失常;④劳逸因素。劳作过度会损伤多种机体功能,而久坐或久卧都会导致脾脏功能受到损伤;⑤寄生虫因素。多种寄生虫都主要寄生于脾胃除伤害人体;⑥病理因素。脾胃失和可能产生多项临床症状,而这类症状往往又直接与上述前5项因素有互相促进作用,进而加剧脾胃病症状。
2 胃炎胃溃疡的中医分型及治疗方案
从上面的讨论不难看出,中医脾胃病的临床表现与胃炎胃溃疡的临床症状之间不无关系,中医学甚至明确提及了“胃脘痛”“吐酸”等胃炎胃溃疡常见症状,虽然完全以中医取代西医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并不现实,但合理利用传统中医理论进行辅助治疗,是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的,不少研究资料都明确表明了这一点。然而,要以中医方案进行辅助治疗,我们还必须对该类疾病进行中医分型,再针对性地给出治疗方案。
2.1 胃炎胃溃疡的中医分型。
2.1.1 脾胃虚寒型。机体内阳气不足,易导致脾胃虚寒,而脾胃虚寒又会进一步导致脾胃功能下降,气机运动无力[2],表现出胃炎胃溃疡的部分症状,如胃部持续性疼痛,按压后疼痛缓解,大便不成形,喜食温,其余症状还包括舌质淡、舌苔发白等。
2.1.2 胃阴不足型。机体内虚火旺盛,易导致胃阴不足,而胃阴不足易使胃气逆行,气机反向,从而表现出胃炎胃溃疡的部分症状,如反酸水、胃脘隐隐作痛[3],间断性剧痛,口干舌燥等,食甘甜后疼痛更剧、食欲不振、腹胀、便干等。
2.1.3 肝气郁滞型。机体肝胃不和、腹胀功能失调,易致肝气郁滞,进而影响机体多想生理功能的实现,使患者表现出胃炎胃溃疡的部分症状,如胃脘部持续发胀发痛,痛处不定,忧思状态下疼痛明显,舌苔发白等。 2.1.4 肝胃郁热型。胃火旺盛,胃气炽热,导致气机升降至肠腑而无法发散,形成阻滞,即肝胃郁热型胃炎胃溃疡的病因。其基本症状为:胃脘部如火烧一般剧痛,患者心烦气躁,口常干,舌苦,体温较高,脸色红,小便赤,大便干,舌苔发黄。
2.1.5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易损伤患者胃部经络,从而引发胃炎胃溃疡。其基本症状为:胃脘如针刺,痛处固定,按压更甚,病症剧烈的患者还可能呕血或便血,舌表面常见斑点状淤血,舌苔细微、发黄。
2.2 胃炎胃溃疡的中医治疗方案。根据具体分型的不同,其病因、表现均有差异,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及药方均有不同,分述如下。
2.2.1 脾胃虚寒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脾胃运转无力,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滋补中阳、健脾益气。常用的药方有黄芪建中汤、参苓白术散等[4],其中黄芪建中汤的主要药材包括:黄芪10g、白芍15g、桂枝10g等,参苓白术散的主要药材包括:人参15g、茯苓10g、炒白术10g等。
2.2.2 胃阴不足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胃阴不足,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生津和胃、滋补阴气。常用的药方有沙参麦冬汤、旋复代赭石汤等,其中沙参麦冬汤的主要药材包括:北沙参10g、麦冬10g、扁豆10g等,旋复代赭石汤的主要药材包括:旋复花15g、代赭石10g、生姜10g等。
2.2.3 肝气郁滞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肝郁气滞,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疏肝理气。常用的药方有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等,其中柴胡疏肝散的主要药材包括:柴胡10g、川穹10g、厚朴10g等,金铃子散的主要药材包括:金铃子10g、玄胡索10g等。
2.2.4 肝胃郁热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胃火旺盛,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疏肝泄热。常用的药方包括丹栀逍遥散、犀角地黄汤等[5],其中丹栀逍遥散的主要药材包括:丹皮15g、栀子10g、柴胡10g等,犀角地黄汤的主要药材包括:犀角30g、生地黄24g、芍药12g等。
2.2.5 气滞血瘀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经络不通,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活血化瘀。常用的药方包括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等,其中膈下逐瘀汤的主要药材包括:当归9g、川穹6g、赤芍6g等,鳖甲煎丸的主要药材包括:鳖甲12g、黄芩3g、芍药5g等。
3 结论
从上面的讨论中,不难发现传统中医学对脾胃病早有系统化的研究,其脾胃的概念甚至以超出了现阶段解剖学下的脾胃概念,而从宏观上涉及到了机体各组织功能,因此其脾胃病的概念完全包含,甚至超出了西医诊断下的胃炎胃溃疡。中医方法对疾病的病因诊断虽不涉及任何生化反应,但根据全面性,强调了全身组织的协调,对其临床症状的总结,也已超过了西医的诊断面。
按照中医学理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与胃炎胃溃疡的发病有直接关系,患者出现了胃炎胃溃疡症状,其脾胃功能必然失和。因此治疗的关键也就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协调脾胃功能。中医配合西医治疗,必然能有效提升其疗效,且不会产生额外的副作用,意义重大,然而要进行合理的中医治疗,还需要我们对疾病进行有效的分型,针对各种病型,采用特定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代莉,雷艳,汤红玲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消化性溃疡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1):30-31
[2] 谭尕朵.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27):79-80
[3] 李兆云.自拟益胃康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0(12):152
[4] 李毅,张小萍.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J].江西中医药,2009(9):8-10
关键词:胃炎 胃溃疡 中医 脾胃 关系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23-02
随着社会及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生活习惯越来越不合理,精神状况越来越不健康,各种身体、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均有所上升,胃炎、胃溃疡类疾病正是其中之一。因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相关医护人员一直对其非常关注,现阶段临床治疗以西医方式为主,能够达到一定的疗效,但远不及预期,治疗时间较长,药物不良反应严重,且治疗痊愈率并不高[1]。为了缓解这些问题,不少研究人员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但是要有效应用中医原理,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中医学的相关理论,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现将得出的理论报告如下。
1 脾胃失和与胃炎胃溃疡发病之间的关系
1.1 脾胃失和与气机升降之间的关系。中医引入“气机”这一概念,抽象地将体内脏器组织的生理病理活动,概括为一种“气”的运动,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生命机能正常与否。
常见的理论包括:①肺气升降实现宣发、肃降。其中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能够将机体内邪气秽物呼出,将脾脏提供的津液、水谷精微等向人体上部重要脏器及全身肌肤皮毛传输,宣发秽气并排泄汗液等;肃降是指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能够从外界吸入清气并形成宗气以滋润元气,将津液、水谷精微等向人体下部重要脏器传输,代谢浊液并排泄尿液等。②肝主疏泄,能够调达气机升降形势。肝脏是调节气机运动的关键,通过其疏泄作用,保证气机通畅而又不过为活跃。如果气机不通畅,则机体消化功能降低,将会出现食欲不振等问题;如果气机太活跃,则机体难以有效消化食物,容易出现泄泻便溏等问题。③肾主纳气,是实现气化的主要脏器,对气机的主要作用变现在三方面上:首先,藏精,以此作为“气”的物质基础;其次,提供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即元阳;最后,将肺气肃降所吸收的环境清气收纳。一般而言,肾脏形成的精气上升,灌髓海、降心火,而心火下降又能够温煦肾水。
然而无论是何种脏器的气机升降,其枢纽还是在脾胃上,脾脏气机主升,是将水谷精微传输至肺的关键,提供肺气宣发肃降的物质基础,胃脏气机主降,在腐熟食物之后,将其输送至小肠,完成食物的消化,已提供水谷精微和形成“气”的原料。与此同时,脾胃在人体的位置,恰好属于中焦,在气机的升降中,起到了交通枢纽的关系。
可见,脾胃协调是保证气机升降正常的关键,脾胃适合,必将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进而导致一系列机体异常反应。
1.2 脾胃论中协调气机升降的原则与方法。脾胃失合致气机升降失调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缓慢、逆向等方面上,因此中医治疗原则主要有三:其一,滋补中气以助气机运动;其二纠正反作以引导气机运动;其三,调理升降以稳定气机运动。
滋补中气即滋补脾胃,化解脾胃虚弱,常用于各种气血虚弱症状,对胃阴不足的患者,更应大行滋养,以保证胃气下行通常,机体消化功能正常;纠正反作主要针对于升气下降导致中气下陷、降气上升导致胃气上涌等症状;调理升降主要针对于其它脏器病变影响脾胃气机运动的症状。
1.3 脾胃病的病理及症状分析。脾胃病即脾胃中气机升降失调的疾病,其根本症状表现即脾胃功能失常,站在中医的角度看,其病理因素主要包括六方面:①饮食因素。脾胃是机体内直接和食物消化相关的重要器官,过食或少食都可能导致脾胃病,与此同时,食物不清洁、过于肥腻甘甜、过于冰冷、烟酒过量、偏食均可能直接伤及脾胃;②外邪因素。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均能伤及脾胃,而又以燥、湿为主,燥伤胃,湿伤脾;③精神因素。思为脾志,在高度集中精神的前提下进行思虑时,常出现食欲下降的症状,思虑过度,脾气不足;忧与胃的关系较为密切,忧虑状态下胃气运动失常;④劳逸因素。劳作过度会损伤多种机体功能,而久坐或久卧都会导致脾脏功能受到损伤;⑤寄生虫因素。多种寄生虫都主要寄生于脾胃除伤害人体;⑥病理因素。脾胃失和可能产生多项临床症状,而这类症状往往又直接与上述前5项因素有互相促进作用,进而加剧脾胃病症状。
2 胃炎胃溃疡的中医分型及治疗方案
从上面的讨论不难看出,中医脾胃病的临床表现与胃炎胃溃疡的临床症状之间不无关系,中医学甚至明确提及了“胃脘痛”“吐酸”等胃炎胃溃疡常见症状,虽然完全以中医取代西医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并不现实,但合理利用传统中医理论进行辅助治疗,是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的,不少研究资料都明确表明了这一点。然而,要以中医方案进行辅助治疗,我们还必须对该类疾病进行中医分型,再针对性地给出治疗方案。
2.1 胃炎胃溃疡的中医分型。
2.1.1 脾胃虚寒型。机体内阳气不足,易导致脾胃虚寒,而脾胃虚寒又会进一步导致脾胃功能下降,气机运动无力[2],表现出胃炎胃溃疡的部分症状,如胃部持续性疼痛,按压后疼痛缓解,大便不成形,喜食温,其余症状还包括舌质淡、舌苔发白等。
2.1.2 胃阴不足型。机体内虚火旺盛,易导致胃阴不足,而胃阴不足易使胃气逆行,气机反向,从而表现出胃炎胃溃疡的部分症状,如反酸水、胃脘隐隐作痛[3],间断性剧痛,口干舌燥等,食甘甜后疼痛更剧、食欲不振、腹胀、便干等。
2.1.3 肝气郁滞型。机体肝胃不和、腹胀功能失调,易致肝气郁滞,进而影响机体多想生理功能的实现,使患者表现出胃炎胃溃疡的部分症状,如胃脘部持续发胀发痛,痛处不定,忧思状态下疼痛明显,舌苔发白等。 2.1.4 肝胃郁热型。胃火旺盛,胃气炽热,导致气机升降至肠腑而无法发散,形成阻滞,即肝胃郁热型胃炎胃溃疡的病因。其基本症状为:胃脘部如火烧一般剧痛,患者心烦气躁,口常干,舌苦,体温较高,脸色红,小便赤,大便干,舌苔发黄。
2.1.5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易损伤患者胃部经络,从而引发胃炎胃溃疡。其基本症状为:胃脘如针刺,痛处固定,按压更甚,病症剧烈的患者还可能呕血或便血,舌表面常见斑点状淤血,舌苔细微、发黄。
2.2 胃炎胃溃疡的中医治疗方案。根据具体分型的不同,其病因、表现均有差异,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及药方均有不同,分述如下。
2.2.1 脾胃虚寒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脾胃运转无力,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滋补中阳、健脾益气。常用的药方有黄芪建中汤、参苓白术散等[4],其中黄芪建中汤的主要药材包括:黄芪10g、白芍15g、桂枝10g等,参苓白术散的主要药材包括:人参15g、茯苓10g、炒白术10g等。
2.2.2 胃阴不足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胃阴不足,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生津和胃、滋补阴气。常用的药方有沙参麦冬汤、旋复代赭石汤等,其中沙参麦冬汤的主要药材包括:北沙参10g、麦冬10g、扁豆10g等,旋复代赭石汤的主要药材包括:旋复花15g、代赭石10g、生姜10g等。
2.2.3 肝气郁滞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肝郁气滞,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疏肝理气。常用的药方有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等,其中柴胡疏肝散的主要药材包括:柴胡10g、川穹10g、厚朴10g等,金铃子散的主要药材包括:金铃子10g、玄胡索10g等。
2.2.4 肝胃郁热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胃火旺盛,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疏肝泄热。常用的药方包括丹栀逍遥散、犀角地黄汤等[5],其中丹栀逍遥散的主要药材包括:丹皮15g、栀子10g、柴胡10g等,犀角地黄汤的主要药材包括:犀角30g、生地黄24g、芍药12g等。
2.2.5 气滞血瘀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经络不通,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活血化瘀。常用的药方包括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等,其中膈下逐瘀汤的主要药材包括:当归9g、川穹6g、赤芍6g等,鳖甲煎丸的主要药材包括:鳖甲12g、黄芩3g、芍药5g等。
3 结论
从上面的讨论中,不难发现传统中医学对脾胃病早有系统化的研究,其脾胃的概念甚至以超出了现阶段解剖学下的脾胃概念,而从宏观上涉及到了机体各组织功能,因此其脾胃病的概念完全包含,甚至超出了西医诊断下的胃炎胃溃疡。中医方法对疾病的病因诊断虽不涉及任何生化反应,但根据全面性,强调了全身组织的协调,对其临床症状的总结,也已超过了西医的诊断面。
按照中医学理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与胃炎胃溃疡的发病有直接关系,患者出现了胃炎胃溃疡症状,其脾胃功能必然失和。因此治疗的关键也就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协调脾胃功能。中医配合西医治疗,必然能有效提升其疗效,且不会产生额外的副作用,意义重大,然而要进行合理的中医治疗,还需要我们对疾病进行有效的分型,针对各种病型,采用特定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代莉,雷艳,汤红玲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消化性溃疡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1):30-31
[2] 谭尕朵.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27):79-80
[3] 李兆云.自拟益胃康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0(12):152
[4] 李毅,张小萍.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J].江西中医药,200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