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分析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lsea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胃炎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其症状与中医脾胃失和不无相似,如果能以中医理论解释说明这类疾病,必将为我们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提供方面。基于此,笔者深入研究了中医脾胃论,首先总结其主要观点,进而指出脾胃失和与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之间的关系,并详细介绍了脾胃病的分型以及临床症状,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希望能为胃炎胃溃疡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胃炎 胃溃疡 中医 脾胃 关系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23-02
  随着社会及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生活习惯越来越不合理,精神状况越来越不健康,各种身体、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均有所上升,胃炎、胃溃疡类疾病正是其中之一。因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相关医护人员一直对其非常关注,现阶段临床治疗以西医方式为主,能够达到一定的疗效,但远不及预期,治疗时间较长,药物不良反应严重,且治疗痊愈率并不高[1]。为了缓解这些问题,不少研究人员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但是要有效应用中医原理,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中医学的相关理论,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现将得出的理论报告如下。
  1 脾胃失和与胃炎胃溃疡发病之间的关系
  1.1 脾胃失和与气机升降之间的关系。中医引入“气机”这一概念,抽象地将体内脏器组织的生理病理活动,概括为一种“气”的运动,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生命机能正常与否。
  常见的理论包括:①肺气升降实现宣发、肃降。其中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能够将机体内邪气秽物呼出,将脾脏提供的津液、水谷精微等向人体上部重要脏器及全身肌肤皮毛传输,宣发秽气并排泄汗液等;肃降是指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能够从外界吸入清气并形成宗气以滋润元气,将津液、水谷精微等向人体下部重要脏器传输,代谢浊液并排泄尿液等。②肝主疏泄,能够调达气机升降形势。肝脏是调节气机运动的关键,通过其疏泄作用,保证气机通畅而又不过为活跃。如果气机不通畅,则机体消化功能降低,将会出现食欲不振等问题;如果气机太活跃,则机体难以有效消化食物,容易出现泄泻便溏等问题。③肾主纳气,是实现气化的主要脏器,对气机的主要作用变现在三方面上:首先,藏精,以此作为“气”的物质基础;其次,提供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即元阳;最后,将肺气肃降所吸收的环境清气收纳。一般而言,肾脏形成的精气上升,灌髓海、降心火,而心火下降又能够温煦肾水。
  然而无论是何种脏器的气机升降,其枢纽还是在脾胃上,脾脏气机主升,是将水谷精微传输至肺的关键,提供肺气宣发肃降的物质基础,胃脏气机主降,在腐熟食物之后,将其输送至小肠,完成食物的消化,已提供水谷精微和形成“气”的原料。与此同时,脾胃在人体的位置,恰好属于中焦,在气机的升降中,起到了交通枢纽的关系。
  可见,脾胃协调是保证气机升降正常的关键,脾胃适合,必将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进而导致一系列机体异常反应。
  1.2 脾胃论中协调气机升降的原则与方法。脾胃失合致气机升降失调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缓慢、逆向等方面上,因此中医治疗原则主要有三:其一,滋补中气以助气机运动;其二纠正反作以引导气机运动;其三,调理升降以稳定气机运动。
  滋补中气即滋补脾胃,化解脾胃虚弱,常用于各种气血虚弱症状,对胃阴不足的患者,更应大行滋养,以保证胃气下行通常,机体消化功能正常;纠正反作主要针对于升气下降导致中气下陷、降气上升导致胃气上涌等症状;调理升降主要针对于其它脏器病变影响脾胃气机运动的症状。
  1.3 脾胃病的病理及症状分析。脾胃病即脾胃中气机升降失调的疾病,其根本症状表现即脾胃功能失常,站在中医的角度看,其病理因素主要包括六方面:①饮食因素。脾胃是机体内直接和食物消化相关的重要器官,过食或少食都可能导致脾胃病,与此同时,食物不清洁、过于肥腻甘甜、过于冰冷、烟酒过量、偏食均可能直接伤及脾胃;②外邪因素。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均能伤及脾胃,而又以燥、湿为主,燥伤胃,湿伤脾;③精神因素。思为脾志,在高度集中精神的前提下进行思虑时,常出现食欲下降的症状,思虑过度,脾气不足;忧与胃的关系较为密切,忧虑状态下胃气运动失常;④劳逸因素。劳作过度会损伤多种机体功能,而久坐或久卧都会导致脾脏功能受到损伤;⑤寄生虫因素。多种寄生虫都主要寄生于脾胃除伤害人体;⑥病理因素。脾胃失和可能产生多项临床症状,而这类症状往往又直接与上述前5项因素有互相促进作用,进而加剧脾胃病症状。
  2 胃炎胃溃疡的中医分型及治疗方案
  从上面的讨论不难看出,中医脾胃病的临床表现与胃炎胃溃疡的临床症状之间不无关系,中医学甚至明确提及了“胃脘痛”“吐酸”等胃炎胃溃疡常见症状,虽然完全以中医取代西医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并不现实,但合理利用传统中医理论进行辅助治疗,是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的,不少研究资料都明确表明了这一点。然而,要以中医方案进行辅助治疗,我们还必须对该类疾病进行中医分型,再针对性地给出治疗方案。
  2.1 胃炎胃溃疡的中医分型。
  2.1.1 脾胃虚寒型。机体内阳气不足,易导致脾胃虚寒,而脾胃虚寒又会进一步导致脾胃功能下降,气机运动无力[2],表现出胃炎胃溃疡的部分症状,如胃部持续性疼痛,按压后疼痛缓解,大便不成形,喜食温,其余症状还包括舌质淡、舌苔发白等。
  2.1.2 胃阴不足型。机体内虚火旺盛,易导致胃阴不足,而胃阴不足易使胃气逆行,气机反向,从而表现出胃炎胃溃疡的部分症状,如反酸水、胃脘隐隐作痛[3],间断性剧痛,口干舌燥等,食甘甜后疼痛更剧、食欲不振、腹胀、便干等。
  2.1.3 肝气郁滞型。机体肝胃不和、腹胀功能失调,易致肝气郁滞,进而影响机体多想生理功能的实现,使患者表现出胃炎胃溃疡的部分症状,如胃脘部持续发胀发痛,痛处不定,忧思状态下疼痛明显,舌苔发白等。   2.1.4 肝胃郁热型。胃火旺盛,胃气炽热,导致气机升降至肠腑而无法发散,形成阻滞,即肝胃郁热型胃炎胃溃疡的病因。其基本症状为:胃脘部如火烧一般剧痛,患者心烦气躁,口常干,舌苦,体温较高,脸色红,小便赤,大便干,舌苔发黄。
  2.1.5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易损伤患者胃部经络,从而引发胃炎胃溃疡。其基本症状为:胃脘如针刺,痛处固定,按压更甚,病症剧烈的患者还可能呕血或便血,舌表面常见斑点状淤血,舌苔细微、发黄。
  2.2 胃炎胃溃疡的中医治疗方案。根据具体分型的不同,其病因、表现均有差异,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及药方均有不同,分述如下。
  2.2.1 脾胃虚寒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脾胃运转无力,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滋补中阳、健脾益气。常用的药方有黄芪建中汤、参苓白术散等[4],其中黄芪建中汤的主要药材包括:黄芪10g、白芍15g、桂枝10g等,参苓白术散的主要药材包括:人参15g、茯苓10g、炒白术10g等。
  2.2.2 胃阴不足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胃阴不足,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生津和胃、滋补阴气。常用的药方有沙参麦冬汤、旋复代赭石汤等,其中沙参麦冬汤的主要药材包括:北沙参10g、麦冬10g、扁豆10g等,旋复代赭石汤的主要药材包括:旋复花15g、代赭石10g、生姜10g等。
  2.2.3 肝气郁滞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肝郁气滞,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疏肝理气。常用的药方有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等,其中柴胡疏肝散的主要药材包括:柴胡10g、川穹10g、厚朴10g等,金铃子散的主要药材包括:金铃子10g、玄胡索10g等。
  2.2.4 肝胃郁热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胃火旺盛,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疏肝泄热。常用的药方包括丹栀逍遥散、犀角地黄汤等[5],其中丹栀逍遥散的主要药材包括:丹皮15g、栀子10g、柴胡10g等,犀角地黄汤的主要药材包括:犀角30g、生地黄24g、芍药12g等。
  2.2.5 气滞血瘀型。该类胃炎胃溃疡的基本病因在于经络不通,因此治疗的针对点在于活血化瘀。常用的药方包括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等,其中膈下逐瘀汤的主要药材包括:当归9g、川穹6g、赤芍6g等,鳖甲煎丸的主要药材包括:鳖甲12g、黄芩3g、芍药5g等。
  3 结论
  从上面的讨论中,不难发现传统中医学对脾胃病早有系统化的研究,其脾胃的概念甚至以超出了现阶段解剖学下的脾胃概念,而从宏观上涉及到了机体各组织功能,因此其脾胃病的概念完全包含,甚至超出了西医诊断下的胃炎胃溃疡。中医方法对疾病的病因诊断虽不涉及任何生化反应,但根据全面性,强调了全身组织的协调,对其临床症状的总结,也已超过了西医的诊断面。
  按照中医学理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与胃炎胃溃疡的发病有直接关系,患者出现了胃炎胃溃疡症状,其脾胃功能必然失和。因此治疗的关键也就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协调脾胃功能。中医配合西医治疗,必然能有效提升其疗效,且不会产生额外的副作用,意义重大,然而要进行合理的中医治疗,还需要我们对疾病进行有效的分型,针对各种病型,采用特定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代莉,雷艳,汤红玲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消化性溃疡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1):30-31
  [2] 谭尕朵.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27):79-80
  [3] 李兆云.自拟益胃康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0(12):152
  [4] 李毅,张小萍.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J].江西中医药,2009(9):8-10
其他文献
摘要: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本文通过查阅古今冬病夏治文献,系统总结及探讨了冬病夏治的概念及其理论渊源,提出了冬病夏治来源于中医学的三个基础理论,即“天人相应”、“春夏养阳”和“治未病”的思想,并描写了冬病夏治理论在历代的沿袭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中医学 理论 冬病夏治 天人相应 春夏养阳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15-02
期刊
摘要:综合康复护理是现阶段运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医学治疗手段,对于许多种疾病都有着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这里将讨论综合康复护理对于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对比法的方式将综合康复护理法对于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表现出来,选出20名志愿者患者,其中一半接受综合康复护理的治疗,另一部分除了不接受这方面的治疗外,其他的条件和治疗都是一样。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恢复情况和身体素质的差异。  关键词:综
期刊
摘要:观察传统煎药与现代煎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比较其煎法不同,所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同,改进煎煮中药的过程中的不妥当之处及问题,以促进中药房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工作,能够有针对性的合理用药,以确保汤剂的质量和临床疗效,又不浪费药材。  关键词:传统煎药 现代煎药 溃疡性结肠炎疗效 分析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19-02  1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脉冲磁治疗仪加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JMC—SD型脉冲磁治疗仪,处方10(小儿腹泻),将磁垫置于腹部,一天一次,每次10~15分钟。  结果:59例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02%。  结论:脉冲磁治疗仪加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腹泻效果好。  关键词:脉冲磁 小儿 腹泻 穴位贴敷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针刺和理疗联合应用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急性脑卒中患者200例,将其分成实验组100例,对照组100例,给予实验组针刺联合理疗的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单独针灸的治疗方法,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可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分两方面进行对比。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更佳,无论是从日常活动能力角度看,还是从运动功能评
期刊
摘要:笔者根据几年来在三甲中医院为广大颈肩腰腿痛的患者使他们康复的同时,也有很多体会。其中有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在住院期间由于其他原因使用了青霉素。这6名患者的特点是在使用青霉素之前,其腰腿疼痛几乎没有得到缓解。但是使用了青霉素之后,在其他疾病好转的同时,笔者发现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也大为好转。所以写出来探讨一下。  关键词:青霉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 关系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笔者根据几年来在三甲中医院为广大颈肩腰腿痛的患者使他们康复的同时,也有对疾病的治疗和手法有一点体会。本文就疼痛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如下探讨。  关键词:疼痛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29-01  笔者根据几年来在三甲中医院为广大颈肩腰腿痛的患者使他们康复的同时,也有对疾病的治疗和手法有一点体会。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三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综合症的疗效。  方法:选用近三年我科肠易综合症患者54例,辩证分型为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采用温针灸,三伏灸治疗。  结果:肝郁脾虚型12例,痊愈4例,显效2例,无效6例,脾胃虚弱型16例,痊愈12例,显效2例,无效2例,脾肾阳虚型26例,痊愈24例,显效2例,无效0例。  结论:三伏灸治疗腹泻肠易综合症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综合症 腹泻型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乳通汤”对于剖宫产妇泌乳量及促进子宫复旧的疗效。  方法:观察组150例剖宫产妇应用益气乳通汤,对照组无临床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泌乳量及子宫复旧情况。  结果:观察组泌乳量及子宫复旧方面优于对照组。  结论:剖宫产妇术后及时应用益气乳通汤使泌乳量明显增加,子宫复旧良好,利于母乳喂养及产妇身体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益气乳通汤 剖宫产 泌乳量 泌乳素 子宫复旧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糜烂中医治疗效果。  方法:将治疗组107例宫颈糜烂患者采用中医治疗与对照组113例宫颈糜烂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治疗组107例患者,痊愈58例,显效4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60%。  结论:中药与微波配合治疗宫颈糜烂是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及身体状况,辨证治疗,有针对性的选择用药。既能改善症状。又不伤正气.无毒副作用,愈后不易复发。该方法应是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