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想象是创造的基础,语文阅读本身就是对阅读文本的一种再创造,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对初中生再造想象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想象力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想象呢?心理学家给它定义为,想象就是利用原有形象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发挥语文科的教学优势,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
所谓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文字、图片或者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经过构思,在头脑中再造出某个对象的完整形象的心理过程。如鲁迅《故乡》一文,这样描写中年闰土的手:“那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语言描述和文字信号的刺激,读者在阅读到这个句子时,头脑中就会出现中年闰土“手”的形象,这个“手”的形象,就是再造想象的结果。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作品,它们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或以优美的意境,或以典型的形象,或以“空白”艺术,激发读者联想,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好材料。
1.以读引想。很多老师在对作品进行教学时,往往按照感知—感悟—感想(想象)的步骤进行。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笔者总是首先让学生感知诗的内容,然后体会诗的妙处,想象出诗句描绘的物体形状、景色、場面等,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比如在教学李白《望天门山》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时,笔者就这样启发学生:诗人为何用“一片”这个词?并让学生根据诗句的描述进行联想,结果想象的画面就会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大江向北滚滚而来,江水浩浩荡荡,在那水天相接之处,在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只见一片白帆破浪而来,景色壮丽绚烂。“一片”极言其小,“日边来”说明距离遥远,在遥远的,茫茫起伏着波浪的江面上,船身自然是看不见了,而船帆也只能变得像一片纸,一片叶那么小了,所以用“一片”这个量词恰到好处。通过这样的描述和分析,同学们的想象力得到很大的发展。
2、填补空白。初中语文教材,许多课文都留下了意义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这些空白,激活他们的思维,展开他们的想象。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详写了“我”受到同学们戏弄时,老师给我“写”劝慰信这件事,但并没有写出信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段话的意思,想象出老师劝慰信上的具体内容。再如在教学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一文时,赫尔墨斯笑着问宙斯和赫拉值多少钱后,看到自己的雕像,心想自己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自己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读到此处,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想象赫尔墨斯得知自己雕像一文不值那个场面时的尴尬神情。
二、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想象以作者在生活中所积累的记忆表象为基础,同时又要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较之再造想象,它具有更多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训练学生。
1 续写扩展。可启发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势。如《十五从军征》一诗,根据老兵回到家乡见到的悲惨景象,想象一下这个退伍老兵的最后结局,引导学生续写一个结尾,这就是创造性想象。再如《最后一课》的结尾写道:“……散学了,——你们走吧。”根据这个结尾,让学生进行续写,启发学生:散学后,孩子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此时,学生们在阅读时早已情动于中,便都乐于驰神骋意,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库存以及感情因素等进行创造想象,从而达到激发创造想象力的目的。
2 定境设想。定境设想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学习一篇文章时,先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设想在这种情境下事物的发展,最后看作者的原作,比较我们的思维和作者思维的异同。比如《巨人的花园》这则童话故事,巨人为什么对孩子们的态度变化那么大,原因在哪,结局会是怎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得出一个想象的结果,然后再去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意图。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谋而合时,就可以激发学生们大胆想象的积极性。另一种是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情境,让他们想象。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这首现代诗时,为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我在多媒体屏幕上设置了“O”这样一个图案,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想象:“这像什么啊?”学生们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有的说“像落在地上的苹果”,有的说“像从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的太阳”,甚至有的说“那是杂技演员骑着独轮车在钢丝上行走呢”,想象力丰富极了。有了这个想象为基础,再回过头来学诗,学生们从诗人的大胆想象中一下子就找到了共鸣,这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永忠.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0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想象力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想象呢?心理学家给它定义为,想象就是利用原有形象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发挥语文科的教学优势,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
所谓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文字、图片或者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经过构思,在头脑中再造出某个对象的完整形象的心理过程。如鲁迅《故乡》一文,这样描写中年闰土的手:“那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语言描述和文字信号的刺激,读者在阅读到这个句子时,头脑中就会出现中年闰土“手”的形象,这个“手”的形象,就是再造想象的结果。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作品,它们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或以优美的意境,或以典型的形象,或以“空白”艺术,激发读者联想,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好材料。
1.以读引想。很多老师在对作品进行教学时,往往按照感知—感悟—感想(想象)的步骤进行。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笔者总是首先让学生感知诗的内容,然后体会诗的妙处,想象出诗句描绘的物体形状、景色、場面等,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比如在教学李白《望天门山》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时,笔者就这样启发学生:诗人为何用“一片”这个词?并让学生根据诗句的描述进行联想,结果想象的画面就会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大江向北滚滚而来,江水浩浩荡荡,在那水天相接之处,在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只见一片白帆破浪而来,景色壮丽绚烂。“一片”极言其小,“日边来”说明距离遥远,在遥远的,茫茫起伏着波浪的江面上,船身自然是看不见了,而船帆也只能变得像一片纸,一片叶那么小了,所以用“一片”这个量词恰到好处。通过这样的描述和分析,同学们的想象力得到很大的发展。
2、填补空白。初中语文教材,许多课文都留下了意义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这些空白,激活他们的思维,展开他们的想象。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详写了“我”受到同学们戏弄时,老师给我“写”劝慰信这件事,但并没有写出信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段话的意思,想象出老师劝慰信上的具体内容。再如在教学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一文时,赫尔墨斯笑着问宙斯和赫拉值多少钱后,看到自己的雕像,心想自己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自己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读到此处,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想象赫尔墨斯得知自己雕像一文不值那个场面时的尴尬神情。
二、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想象以作者在生活中所积累的记忆表象为基础,同时又要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较之再造想象,它具有更多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训练学生。
1 续写扩展。可启发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势。如《十五从军征》一诗,根据老兵回到家乡见到的悲惨景象,想象一下这个退伍老兵的最后结局,引导学生续写一个结尾,这就是创造性想象。再如《最后一课》的结尾写道:“……散学了,——你们走吧。”根据这个结尾,让学生进行续写,启发学生:散学后,孩子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此时,学生们在阅读时早已情动于中,便都乐于驰神骋意,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库存以及感情因素等进行创造想象,从而达到激发创造想象力的目的。
2 定境设想。定境设想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学习一篇文章时,先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设想在这种情境下事物的发展,最后看作者的原作,比较我们的思维和作者思维的异同。比如《巨人的花园》这则童话故事,巨人为什么对孩子们的态度变化那么大,原因在哪,结局会是怎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得出一个想象的结果,然后再去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意图。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谋而合时,就可以激发学生们大胆想象的积极性。另一种是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情境,让他们想象。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这首现代诗时,为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我在多媒体屏幕上设置了“O”这样一个图案,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想象:“这像什么啊?”学生们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有的说“像落在地上的苹果”,有的说“像从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的太阳”,甚至有的说“那是杂技演员骑着独轮车在钢丝上行走呢”,想象力丰富极了。有了这个想象为基础,再回过头来学诗,学生们从诗人的大胆想象中一下子就找到了共鸣,这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永忠.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