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水墨或者重彩以及现代绘画,看过谢天成的画,你都会感觉他作品的力量到了画外,他所描写的物象之生命力、活力,均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绘画审美原则。
谢天成先生的笔墨功夫来源于扎扎实实的童子功,他天性酷爱临帖练字,“书画同源”,以书入画,悟性是先天的禀赋。青年时他在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学习西洋画,有扎实的西方古典绘画技巧,之后他跟随艺术大师刘海粟学习艺术十多年,感情甚笃,有着一段令人称羡的经历。在大师那里他不仅承袭了老师的艺术理论与技法,还取得了更多的进步和创新,他的泼墨山水大笔挥洒、泼写兼施、浑厚蓊郁而自成天趣,泼辣淋漓而别有韵致。正如刘海粟大师评论说:“吾弟泼墨山水气势不凡,其中有广阔的美学空间,逸气横流。”
在跟随刘海粟大师两次上黄山学画后,他便开始了走自己的国画道路。他的泼墨技法自然承接了老师的审美脉络,笔墨间不免洋溢出老师绘画那种独有的大气作风,与此同时,他潜心研究渴求思变,在平泼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竖立泼墨技法来表现山水和人物。他对竖立泼墨技法的研究,特别是具有难度的泼墨人物技法的探索整整花了20年的时间,可谓“艺痴者,技必良”。
十几年的旅美经历使他在中西绘画的结合上做得更自然,更富有个性,更具有激情。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他揉进西洋绘画的理念和技巧,借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效果,从西洋绘画的整体观念出发,加强了中国绘画气韵境界的表现。竖立泼写水墨流动产生的流痕像油画笔触一样的刚健,同时也讲究物理空间和团块体量的厚重感。在他的艺术中,我们似乎忘记了中西绘画的界限与区别,他认为好的艺术品,其意境是博大的、高昂的,宏大的、深邃的,归根结底是广阔的包容。
绘画艺术过实只是生活的临摹,而过高过虚又落入居高临下的态势,他的艺术纯是直观自然而来,忠实地把对于自然界的感情描写出来,很深刻地把个性表现出来。
人的生命在社会存在中分为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谢天成的山水画很显然地区别于其他山水画,他接通了自然山水与人类心灵的气场。于是,自然的山水中有了人类性灵的生命流动,生命力就在这山水中悄然释放。如他1986年创作的漓江山水《雷雨倾山乡》,这是一幅竖立泼墨法的典型作品,是画家主观与自然客观完美结合的作品。漓江是我,我为漓江,这不是画家信笔的描绘,而是作者生命力的表露。大盘水墨在宣纸上泼泻倾盆而下,以主观的感性表现客观的理性,重点显现出自然的生命力。他突破了明清以来文人写意山水画以线皴为主的审美格局和对各种固定繁缛的程式的遵循,而是代之以斑驳陆离的抽象水墨表现技法,超越了山水之间的大美之感,意象纵横,墨渖淋漓,解衣盘礴,超形入神的性情本色。他的山水画并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格式和形态,有时高古苍润,有时粗野放纵,有时简洁精微,有时壮怀激烈。在那些成功的作品中,无论是从整体把握的水墨结构,还是对局部水墨的处理,都让人体会到,他笔下的形已不再是对形的客观摹拟,而是对形的意象化处理,更多体现出的是他的精神性风采。
对于中国绘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韵,现代人尚美也,美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时代。谢天成先生一直谦虚诚朴,笃信造化无极的艺术真缔、敢于突破求新求变。大泼墨山水,可以追溯很多大师前辈,但是泼墨人物却少见。谢天成以过人的胆识在1987年就尝试以竖立泼墨法表现人物,其难度可想而知。《敦煌女史》这幅泼墨人物代表作以山一样的重量和气魄意写美人像,真有泱泱大国之气概。画家采用竖立泼墨法,水墨飞流,斑驳力痕情深而恢宏,远观显气度,微处得精妙。水墨画在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上进行大胆的探索,真正表现出丽人的生命活力。
几十年的绘画生涯,谢天成除了在水墨画的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还涉入书法、油画、现代中国画的学习、研究与创作,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94年创作的表现主义的作品有《远古的神秘》《东方韵》《花的世界》《天堂的呼唤》等现代中国画系列。他以中国的宣纸、中国的颜料、中国画气韵生动的意境,表现出西洋绘画的空间、造型、色彩和现代形式,创作出包含六种不同技巧方法的现代绘画,这批作品在西方和中国的爱好者当中引起了共鸣。在当代中国画坛能够熟练运用中国画传统技法画好中国画的画家可谓多而又多,能够掌握西洋画的绘画特点,把西洋画画得像模像样的也不乏其人。但是,能够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揉进西洋画的某些绘画理念和技巧,借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效果,从而使中国画走出中国人自我欣赏的窠臼,走向世界绘画艺术大舞台的画家则为数不多,谢天成先生为这一目标不懈努力,体现出他对艺术创作生命力永不休止的执着精神。刘海粟大师在评论中写道:“天成已然从前贤的圈子里跳了出来,立定精神,自张一军。我当即在画幅上题了‘日在孟晋中’数语,热诚希望他继续‘孟晋’。”(责编:魏佩)
作者简介:李志,文物收藏家、鉴赏家、修复专家,职业书画经纪人,岭南古陶瓷馆和李志文物修复工作室创建人。现为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中国-文化遗产》栏目专家组专家,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会员。曾参与编写《陶瓷词典》,发表考古论文、美术评论、文章数十篇。
谢天成先生的笔墨功夫来源于扎扎实实的童子功,他天性酷爱临帖练字,“书画同源”,以书入画,悟性是先天的禀赋。青年时他在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学习西洋画,有扎实的西方古典绘画技巧,之后他跟随艺术大师刘海粟学习艺术十多年,感情甚笃,有着一段令人称羡的经历。在大师那里他不仅承袭了老师的艺术理论与技法,还取得了更多的进步和创新,他的泼墨山水大笔挥洒、泼写兼施、浑厚蓊郁而自成天趣,泼辣淋漓而别有韵致。正如刘海粟大师评论说:“吾弟泼墨山水气势不凡,其中有广阔的美学空间,逸气横流。”
在跟随刘海粟大师两次上黄山学画后,他便开始了走自己的国画道路。他的泼墨技法自然承接了老师的审美脉络,笔墨间不免洋溢出老师绘画那种独有的大气作风,与此同时,他潜心研究渴求思变,在平泼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竖立泼墨技法来表现山水和人物。他对竖立泼墨技法的研究,特别是具有难度的泼墨人物技法的探索整整花了20年的时间,可谓“艺痴者,技必良”。
十几年的旅美经历使他在中西绘画的结合上做得更自然,更富有个性,更具有激情。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他揉进西洋绘画的理念和技巧,借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效果,从西洋绘画的整体观念出发,加强了中国绘画气韵境界的表现。竖立泼写水墨流动产生的流痕像油画笔触一样的刚健,同时也讲究物理空间和团块体量的厚重感。在他的艺术中,我们似乎忘记了中西绘画的界限与区别,他认为好的艺术品,其意境是博大的、高昂的,宏大的、深邃的,归根结底是广阔的包容。
绘画艺术过实只是生活的临摹,而过高过虚又落入居高临下的态势,他的艺术纯是直观自然而来,忠实地把对于自然界的感情描写出来,很深刻地把个性表现出来。
人的生命在社会存在中分为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谢天成的山水画很显然地区别于其他山水画,他接通了自然山水与人类心灵的气场。于是,自然的山水中有了人类性灵的生命流动,生命力就在这山水中悄然释放。如他1986年创作的漓江山水《雷雨倾山乡》,这是一幅竖立泼墨法的典型作品,是画家主观与自然客观完美结合的作品。漓江是我,我为漓江,这不是画家信笔的描绘,而是作者生命力的表露。大盘水墨在宣纸上泼泻倾盆而下,以主观的感性表现客观的理性,重点显现出自然的生命力。他突破了明清以来文人写意山水画以线皴为主的审美格局和对各种固定繁缛的程式的遵循,而是代之以斑驳陆离的抽象水墨表现技法,超越了山水之间的大美之感,意象纵横,墨渖淋漓,解衣盘礴,超形入神的性情本色。他的山水画并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格式和形态,有时高古苍润,有时粗野放纵,有时简洁精微,有时壮怀激烈。在那些成功的作品中,无论是从整体把握的水墨结构,还是对局部水墨的处理,都让人体会到,他笔下的形已不再是对形的客观摹拟,而是对形的意象化处理,更多体现出的是他的精神性风采。
对于中国绘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韵,现代人尚美也,美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时代。谢天成先生一直谦虚诚朴,笃信造化无极的艺术真缔、敢于突破求新求变。大泼墨山水,可以追溯很多大师前辈,但是泼墨人物却少见。谢天成以过人的胆识在1987年就尝试以竖立泼墨法表现人物,其难度可想而知。《敦煌女史》这幅泼墨人物代表作以山一样的重量和气魄意写美人像,真有泱泱大国之气概。画家采用竖立泼墨法,水墨飞流,斑驳力痕情深而恢宏,远观显气度,微处得精妙。水墨画在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上进行大胆的探索,真正表现出丽人的生命活力。
几十年的绘画生涯,谢天成除了在水墨画的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还涉入书法、油画、现代中国画的学习、研究与创作,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94年创作的表现主义的作品有《远古的神秘》《东方韵》《花的世界》《天堂的呼唤》等现代中国画系列。他以中国的宣纸、中国的颜料、中国画气韵生动的意境,表现出西洋绘画的空间、造型、色彩和现代形式,创作出包含六种不同技巧方法的现代绘画,这批作品在西方和中国的爱好者当中引起了共鸣。在当代中国画坛能够熟练运用中国画传统技法画好中国画的画家可谓多而又多,能够掌握西洋画的绘画特点,把西洋画画得像模像样的也不乏其人。但是,能够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揉进西洋画的某些绘画理念和技巧,借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效果,从而使中国画走出中国人自我欣赏的窠臼,走向世界绘画艺术大舞台的画家则为数不多,谢天成先生为这一目标不懈努力,体现出他对艺术创作生命力永不休止的执着精神。刘海粟大师在评论中写道:“天成已然从前贤的圈子里跳了出来,立定精神,自张一军。我当即在画幅上题了‘日在孟晋中’数语,热诚希望他继续‘孟晋’。”(责编:魏佩)
作者简介:李志,文物收藏家、鉴赏家、修复专家,职业书画经纪人,岭南古陶瓷馆和李志文物修复工作室创建人。现为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中国-文化遗产》栏目专家组专家,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会员。曾参与编写《陶瓷词典》,发表考古论文、美术评论、文章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