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倡导自由阅读,激发创新思维;注意示范朗读,调动学生兴趣;营造体验氛围,提倡多样阅读;开放课堂环境,张扬阅读个性;激发延伸阅读,传授自读方法。
【关键词】阅读;感悟能力
我国传统的教育学科是语文,最传统的学校教育被称为读书。苏秦苦读,“头悬梁,锥刺骨”,所以能游说天下;杜甫勤读,“读书破万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历代的伟人名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己“读”出来的。
我们也在读书,但举步维艰。君不见,许多初中生,甚至是初三学生,读课文读不出句意,读不出感情,甚至结结巴巴,读完一篇文章,主题中心是什么,头脑中一片空白,更不要说感悟文章底蕴,领悟写作技巧了。学生如此读书效果如何,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呢?我以为关键在于“放手读书”,合理搭配课堂讲读时间。不少的老师,总觉得培养学生语感和思维力不能立竿见影,不如自己讲学生记教学进度快而且直观,既少时又省力,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往往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把一篇文章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生怕讲漏了一丁点儿。实际上,没有充分的阅读,就让学生生吞活剥,去领悟文本的东西,犹如隔靴搔痒,收效甚微。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订指导思想中提出,“语感从读中来,没有琅琅的书声,正如幼儿只听不说,那是永远不会说话的”。因此,要学好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放手读书”那就是:
1 倡导自由阅读,激发创新思维
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前,就把学习目标和问题点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被追问的状态之中,思维的火花就会熄灭,老师可以不先设置任何问题,学生也不借助任何资料信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把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甚至毫无价值,幼稚可笑。但教师正好借此机会点拨学生如何提问,如何理解作者的意图。在教学《社戏》这篇文章时,我曾在所教的两个班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去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 注意示范朗读,调动学生兴趣
教师带着表情的朗读课文,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得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当然,教师在做示范朗读时要感情充沛,注意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讲究停顿的技巧和语气的把握,注意不同人物的身份教养气度。读起文章来要抑扬顿挫,避免“千文腔”。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重写景,同时又流露出时光将逝、功业难建的感叹,读时要注意这种情感。起句“大江东去”“大”字宜稍缓、重读,以烘托气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宜稍快,以突出大浪淘沙,排山倒海之势。“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总管三句,是上阙的中心句,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前三句, 宜稍低缓,以突出作者心中的无限感叹。再者,现在配合教材的名家朗读录音,配有鲜明音乐的多媒体素材很多。
3 营造体验氛围,提倡多样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去体味作者的底蕴,去领悟作品的神,去探求作品的美。可辅以浓烈色彩的情感渲染、背景介绍、观看场景等,如学习《安赛腰鼓》,可以让学生观看舞蹈录像,让他们体验那种热烈豪放的氛围,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真正地进入课文角色。在组织阅读的时候,教师可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豪放激昂型的文章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可采用班组齐读,造成一种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清丽婉约型的文章语气优美情景交融,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较为含蓄,如朱自清的《春》,宜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课堂气氛。
4 开放课堂环境,张扬阅读个性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能够大胆质疑的环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哪怕是奇谈怪论,教师都要独具慧眼地“沙里淘金”,发现其闪光点,不要使学生富有个性的体验被抹杀,自主研究的热情被熄灭,应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语)。同时,师生之间可自主交流,针对内容疑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体验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差距与浅薄,激发阅读探索的兴趣形成生带生、生带师、师带生的共同进步”。
5 激发延伸阅读,传授自读方法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无捷径可走,若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延伸阅读越来越凸显其在提高学生阅读素质中的重要意义,发展延伸阅读,可做到三个“结合”,1、课内外相结合。2、教师推荐与学生积累相结合。3、读写结合。
既然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自读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大千世界,书山书海,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一一讲解分析,而教给学生的方法,就好像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古人读书,有个“五之法”即“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我们读书,讲究“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基本训练方法可概括为“读”、“查”、“思”、“问”、“评”。“读”即读文章,根据需要可分为精读、细读和浏览。要求能辨识文体,了解主旨、明确重点;“查”是针对需要精读的文章可言,即查工具书及有关资料,包括读准音,了解写作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养成查工具书的好习惯;“思”即思考文章内容、感情及文章特点,理清段落层次、理解主题思想,把握表现手法及语言运用的特点;“问”即质疑,把思考过程中,不明白、不理解或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与同学老师共商榷;“评”即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有什么独到的心得或感悟就提笔写上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总之,读书;不仅是读知识的经验,更是读一部人生,只有抓住了阅读,才能为我的语文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感悟能力
我国传统的教育学科是语文,最传统的学校教育被称为读书。苏秦苦读,“头悬梁,锥刺骨”,所以能游说天下;杜甫勤读,“读书破万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历代的伟人名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己“读”出来的。
我们也在读书,但举步维艰。君不见,许多初中生,甚至是初三学生,读课文读不出句意,读不出感情,甚至结结巴巴,读完一篇文章,主题中心是什么,头脑中一片空白,更不要说感悟文章底蕴,领悟写作技巧了。学生如此读书效果如何,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呢?我以为关键在于“放手读书”,合理搭配课堂讲读时间。不少的老师,总觉得培养学生语感和思维力不能立竿见影,不如自己讲学生记教学进度快而且直观,既少时又省力,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往往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把一篇文章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生怕讲漏了一丁点儿。实际上,没有充分的阅读,就让学生生吞活剥,去领悟文本的东西,犹如隔靴搔痒,收效甚微。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订指导思想中提出,“语感从读中来,没有琅琅的书声,正如幼儿只听不说,那是永远不会说话的”。因此,要学好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放手读书”那就是:
1 倡导自由阅读,激发创新思维
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前,就把学习目标和问题点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被追问的状态之中,思维的火花就会熄灭,老师可以不先设置任何问题,学生也不借助任何资料信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把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甚至毫无价值,幼稚可笑。但教师正好借此机会点拨学生如何提问,如何理解作者的意图。在教学《社戏》这篇文章时,我曾在所教的两个班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第一个班,让学生读完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第二个班,则放手让学生去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 注意示范朗读,调动学生兴趣
教师带着表情的朗读课文,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得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当然,教师在做示范朗读时要感情充沛,注意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讲究停顿的技巧和语气的把握,注意不同人物的身份教养气度。读起文章来要抑扬顿挫,避免“千文腔”。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重写景,同时又流露出时光将逝、功业难建的感叹,读时要注意这种情感。起句“大江东去”“大”字宜稍缓、重读,以烘托气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宜稍快,以突出大浪淘沙,排山倒海之势。“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总管三句,是上阙的中心句,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前三句, 宜稍低缓,以突出作者心中的无限感叹。再者,现在配合教材的名家朗读录音,配有鲜明音乐的多媒体素材很多。
3 营造体验氛围,提倡多样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去体味作者的底蕴,去领悟作品的神,去探求作品的美。可辅以浓烈色彩的情感渲染、背景介绍、观看场景等,如学习《安赛腰鼓》,可以让学生观看舞蹈录像,让他们体验那种热烈豪放的氛围,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真正地进入课文角色。在组织阅读的时候,教师可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豪放激昂型的文章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可采用班组齐读,造成一种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清丽婉约型的文章语气优美情景交融,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较为含蓄,如朱自清的《春》,宜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课堂气氛。
4 开放课堂环境,张扬阅读个性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能够大胆质疑的环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哪怕是奇谈怪论,教师都要独具慧眼地“沙里淘金”,发现其闪光点,不要使学生富有个性的体验被抹杀,自主研究的热情被熄灭,应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语)。同时,师生之间可自主交流,针对内容疑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体验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差距与浅薄,激发阅读探索的兴趣形成生带生、生带师、师带生的共同进步”。
5 激发延伸阅读,传授自读方法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无捷径可走,若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延伸阅读越来越凸显其在提高学生阅读素质中的重要意义,发展延伸阅读,可做到三个“结合”,1、课内外相结合。2、教师推荐与学生积累相结合。3、读写结合。
既然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自读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大千世界,书山书海,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一一讲解分析,而教给学生的方法,就好像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古人读书,有个“五之法”即“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我们读书,讲究“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基本训练方法可概括为“读”、“查”、“思”、“问”、“评”。“读”即读文章,根据需要可分为精读、细读和浏览。要求能辨识文体,了解主旨、明确重点;“查”是针对需要精读的文章可言,即查工具书及有关资料,包括读准音,了解写作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养成查工具书的好习惯;“思”即思考文章内容、感情及文章特点,理清段落层次、理解主题思想,把握表现手法及语言运用的特点;“问”即质疑,把思考过程中,不明白、不理解或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与同学老师共商榷;“评”即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有什么独到的心得或感悟就提笔写上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总之,读书;不仅是读知识的经验,更是读一部人生,只有抓住了阅读,才能为我的语文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