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是笔者从创设悬念情境和循序渐进情境中提出问题,其次是从完成习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这两个方面来探究,使学生获取最佳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出问题;培养意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用于新课导入和习题解决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有实践探索和锻炼的机会.
一、寓提出问题于知识形成过程之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供恰当的感知材料,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使他们真正乐学、好学.
1创设悬念情境
教师把悬念设置于课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
如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时,在课头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卡克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为了嘉奖他,向他许诺全国的金银珠宝任他挑选.而卡克提出一个请求,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一粒小麦,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最后一格放263粒小麦.国王听后,认为简单,可是通过计算,要放的小麦数量大得惊人.若将这些粮食铺在地面上,可将整个地球表面铺上三厘米厚的一层.这个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计算它的数量.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的求和问题而形成悬念.
2循序渐进情境的创设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特殊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在探索中遇到障碍,形成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立即可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精力集中,情绪饱满,兴趣最浓,求知欲最强,是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以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出了几个问题:
(1)在等差数列{an}中,若自然数n,m,p,q,n+m=p+q,则an,am,ap,aq有关系:.
问题(1)是对前一节知识的复习,起温故知新作用.
(2)如何计算1+2+3+…+100=?
问题(2)为迁移性问题,为引进学习新知识作铺垫,是推导等差数列Sn的方法原型.
(3)如何计算4+5+6+7+8+9+10=?
试用下面竖式计算题(3)中七个数的和:
(4)一般地,设有等差数列a1,a2,…,an,它的前n项的和为Sn=a1+a2+…+an.
仿上题列竖式: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公式1.
公式1求Sn需知三个条件,再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代入上式,得到等差数列Sn的另一形式(公式2):.
这里求Sn要知三个条件是:.
这几个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逐渐掌握数列的求和公式,这些公式推导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在课前动笔写,加强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每节课开始,均以问题形式给出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重点和关键点,不仅利于教与学的导向,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能教会学生如何去提出问题.
二、寓提出问题于习题解决过程之中
在数学教学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是最常见的活动,解决问题水平的高与低取决于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教师恰当地点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的过程.在处理习题时,除要分析题目表面所给的信息这些常见的问题外,还应让学生考虑如下一些问题: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有哪些?以前是否解决过这类问题?能否将问题重新叙述或将问题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表述?能否将问题进行适当的分解与组合?问题所包含的数学概念和原理是否都考虑了?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解决它?此结果或方法是否有普遍的意义?等等.利用一些多解题目,从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中,培养训练学生主动生成如下疑问:为什么这么解?可能吗?等,排除教师、教科书和问题条件的控制,增强学习活动主体者的自我监控能力.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想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或发生过的错误、原因何在?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等.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自己独立收集资料,独立发现有效信息,独立提出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评价自己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在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不仅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培养了学生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闫慧芳.数学问题解决类比迁移的研究及其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杨祎.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出问题;培养意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用于新课导入和习题解决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有实践探索和锻炼的机会.
一、寓提出问题于知识形成过程之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供恰当的感知材料,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使他们真正乐学、好学.
1创设悬念情境
教师把悬念设置于课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
如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时,在课头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卡克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为了嘉奖他,向他许诺全国的金银珠宝任他挑选.而卡克提出一个请求,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一粒小麦,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最后一格放263粒小麦.国王听后,认为简单,可是通过计算,要放的小麦数量大得惊人.若将这些粮食铺在地面上,可将整个地球表面铺上三厘米厚的一层.这个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计算它的数量.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的求和问题而形成悬念.
2循序渐进情境的创设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特殊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在探索中遇到障碍,形成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立即可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精力集中,情绪饱满,兴趣最浓,求知欲最强,是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以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出了几个问题:
(1)在等差数列{an}中,若自然数n,m,p,q,n+m=p+q,则an,am,ap,aq有关系:.
问题(1)是对前一节知识的复习,起温故知新作用.
(2)如何计算1+2+3+…+100=?
问题(2)为迁移性问题,为引进学习新知识作铺垫,是推导等差数列Sn的方法原型.
(3)如何计算4+5+6+7+8+9+10=?
试用下面竖式计算题(3)中七个数的和:
(4)一般地,设有等差数列a1,a2,…,an,它的前n项的和为Sn=a1+a2+…+an.
仿上题列竖式: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公式1.
公式1求Sn需知三个条件,再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代入上式,得到等差数列Sn的另一形式(公式2):.
这里求Sn要知三个条件是:.
这几个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逐渐掌握数列的求和公式,这些公式推导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在课前动笔写,加强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每节课开始,均以问题形式给出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重点和关键点,不仅利于教与学的导向,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能教会学生如何去提出问题.
二、寓提出问题于习题解决过程之中
在数学教学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是最常见的活动,解决问题水平的高与低取决于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教师恰当地点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的过程.在处理习题时,除要分析题目表面所给的信息这些常见的问题外,还应让学生考虑如下一些问题: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有哪些?以前是否解决过这类问题?能否将问题重新叙述或将问题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表述?能否将问题进行适当的分解与组合?问题所包含的数学概念和原理是否都考虑了?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解决它?此结果或方法是否有普遍的意义?等等.利用一些多解题目,从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中,培养训练学生主动生成如下疑问:为什么这么解?可能吗?等,排除教师、教科书和问题条件的控制,增强学习活动主体者的自我监控能力.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想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或发生过的错误、原因何在?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等.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自己独立收集资料,独立发现有效信息,独立提出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评价自己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在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不仅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培养了学生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闫慧芳.数学问题解决类比迁移的研究及其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杨祎.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