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化身“陌生女人”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88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的女儿》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都是关注女性主体的爱情悲剧,讲述单向爱人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这两部同构异质的作品,一方面遵循共同的故事模式:错位相遇——寻求男性认同——确认失败(死亡超越),“海的女儿”俨然成为“陌生女人”的化身;另一方面身份确认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前者是对父权社会的认同和超越,而后者则是恋父情结的再现。
  关键词:陌生女人;海的女儿;同构异质;父权认同;恋父情结
  
  19世纪,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1805—1875)为长大的成人和正在长大的孩子们创作了《海的女儿》(以下简称《海》)。在作品中,终生未婚的安徒生将其追求爱情而不得的复杂心情注入小美人鱼身上,并传神地表现出来;它也跳出了童话固有的灰姑娘式结局,成为文学史上精美的一页。
  20世纪,被誉为“灵魂的猎手”的著名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也创作了关注女性主体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陌》),它以书信形式倾诉了陌生女人对R的如泣如诉的痴恋情怀,陌生女人也因此成为中外文学画廊中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海的女儿”是“穿过黑夜的天使——安徒生”送给世界的礼物。它讲述涉世之初的小美人鱼,拯救并爱上遇难王子的故事。为了获得王子的爱情和人类的灵魂,她抛弃了三百年的寿命和海底悠闲的生活;为了获得两条腿,她被割去了舌头,失去了甜美的声音,时刻忍受着撕裂鱼尾的痛苦。
  当小美人鱼可以和心爱的王子在一起时,却成为“哑巴孤儿”。纵有千般爱恋也无法表达,只能一次次等待着被王子认出来,而王子永远也无法想到身边的她,就是自己的梦中人。当“无言爱情”遭遇王子的“理想婚姻”时,为了王子的幸福,小美人鱼放弃了回归大海的机会,她以高贵、纯洁、无私的爱获得了不灭的灵魂。
  《陌》也是一个单恋的爱情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我’从十三岁一见钟情爱上了自己的邻居,一个25岁潇洒倜傥多情风流的作家,一发而可收,从此走上一条爱的不归路。”[1]
  为了保持对R的爱情,陌生女人远离同龄人,拒绝青春的快乐;为了获得R的爱情,陌生女人不惜将青春的肉体献给他;为了给予R绝对的自由,陌生女人独自养育他的孩子,沦落风尘也心甘情愿;为了与R保持同步,陌生女人放弃了成为伯爵夫人的机会;“在死神来到她身边时,她最后的、唯一的请求、也是对R第一个请求,竟然是要他别忘了生日那一天给自己买些玫瑰花,因为她再也不能像过去10多年那样在他生日那天给他送玫瑰花了。”[2]陌生女人以惊人的毅力书写着爱情传奇,也铸就了她永恒的灵魂。
  
  一、“海的女儿”化身“陌生女人”,演绎悲伤恋情
  
  《海》和《陌》都是以女性为主,关注单恋心理的作品,摒除体裁、形式、细节处理,不难发现深层文本遵循的共同模式:错位相遇——寻求男性认同——确认失败(死亡超越)。
  共同的故事开端——男女主人公错位相遇,体现了感情的错位。天真无邪的女主人公(小美人鱼、陌生女人)深深地爱上了男主人公(王子、R);由于某种原因,男主人公对此却一无所知,爱情天平的失衡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小美人鱼第一次浮出水面就遇见了英俊的王子,那个有着大理石模样的人儿。在王子遭遇海难时义无反顾地救起了他,苏醒的王子感谢了所有人,却不知道小美人鱼的存在。而陌生女人,只因为一个微笑和一句“多谢啊!小姐”就至死不渝地爱上了作家R,却不知道那样的眼神和语气,是他对待所有女人的习惯。
  感情的错位源于他们身份和生存环境的错位。小美人鱼虽然贵为海洋公主,但同人类相比,她是低等的生物,所以她向往能拥有人类的灵魂,而年轻、英俊的王子则是人类美好的象征,这种身份的错位不能不引发小美人鱼执著的爱情。无独有偶,身份和生存环境的错位也引发了陌生女人的悲剧。“她自幼丧父,和母亲过着清苦的生活。她腼腆、羞涩、敏感,但又鄙视庸俗无聊、粗野冷漠的生活。13岁时,R成了她的邻居。年轻作家外貌英俊,风度优雅,学识渊博,使她倾倒,爱在她纯洁无瑕的心田里萌芽了。”[3]
  积蓄强烈情感的女主人公们,不能自抑的追求心目中的爱情,而她们的方式都是寻求男性对其身份的认同。
  为了拥有人类的双腿,小美人鱼失去了甜美的声音。当她终于以人的形象站在王子面前时,却成了“哑巴孤儿”,丧失表达能力的她,只能等待王子认出自己,借助男性的力量来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当她深情凝望王子时,当她用灵魂为王子舞蹈时,小美人鱼多期待能像灰姑娘一样,被王子认出来,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没有水晶鞋帮助的王子,永远也不知道“哑巴孤儿”就是救起他的深海女孩,更不可能帮她确认身份。
  如果说小美人鱼的“失语”,等待男性的身份认同,是技术层面的“不会说”;那么陌生女人的“失语”,则是心理层面的“不能说”。
  回到维也纳的陌生女人,与R有三次邂逅的机会,第一次是妙龄的女郎、第二次是雍容的贵妇、第三次是香艳的交际花,她一次比一次热切地希望R能认出自己来,无论是纯真年代的少女还是曾经出现在他面前的任何形象。面对无动于衷的R,她只是默默地等待,从不提及自己的过去,即便她爱他已多年,即便她是他孩子的母亲。
  “‘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在陌生女人的长信中反复出现,她似乎让我们清楚地听到一声又一声强烈的呼唤:认出我吧!我就是你邻家的小女孩。”[4]为了增加艺术张力,小说中巧妙地设置了类似情节。在被R侮辱为交际花的那个清晨,匆忙离去的陌生女人与老约翰撞了个满怀,即使这短暂的一瞥,老仆人却认出了当年的小姑娘。这种“认出与认不出”的落差,不仅书写了陌生女人的隐痛,更彰显了对男性身份认同的深沉肯定和热切渴望。
  炙热的爱情不一定能换来完满的结局,努力寻求身份认同的女主人公们都以失败告终。以爱情为信仰的她们,用生命祭祀着自己的爱情,最终实现了灵魂的超越。
  “当王子与邻国公主结婚而她自己面临毁灭的时刻,她本可以杀死王子回归大海,但她不愿意以牺牲他人幸福来换取自己的偷生,宁可自己化作海上的泡沫。”[5]因为王子与邻国公主结合,意味着小美人鱼为王子身份所认同的希望彻底破灭。而一直寻求R认同的陌生女人,虽然从未得到他的认同,但孩子的存在,为陌生女人和R建立了一种隐性的联系。虽然不能成为R的妻子,她却可以成为他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死亡,则意味着这种隐性联系的破裂,陌生女人的精神支柱也随之坍塌。身份认定失败后,小美人鱼主动选择死亡而陌生女人乐观迎接死亡,她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对死亡的超越。
  
  二、一种愁肠,两种心绪
  
  《海》与《陌》其实是同构异质的作品。虽然它们遵循共同的故事模式,但主人公寻求身份认定的心理动机却是不同的。
  小美人鱼对爱情的追求和寻求身份认定,是以获得人类灵魂为终极目标的,因为老祖母告诉过她:“只有一个人爱你,把你当作比他父母还要亲切的人的时候;只有当他把他的全部思想和爱情都放到你身上的时候;只有他让牧师把他的右手放在你的手里,答应现在和将来永远对你忠诚的时候,他的灵魂才会转移到你的身上,而你就会得到一份人类的快乐。他就会分给你一个人的灵魂,而同时他自己的灵魂又保持不灭。”
  安徒生童话翻译家叶君健认为,小美人鱼对人的灵魂的向往,更多体现为对人的高度肯定,对人类社会的向往。《海》中的“‘人’是以王子的年轻貌美出现的,他充满智慧,举止言谈间表现出他内涵的高度文化,并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品质,感情热烈且富有同情心”[6]。
  代表人类社会美好的王子,正是父权社会美化的男性代表。小美人鱼只有等待着象征父权社会的王子的认同和接受,才能在人类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坐标。王子与他人的结合,使小美人鱼不能获得灵魂,实际却是以王子为代表的父权社会对她的拒绝和否定,虽然拥有了人类的外形,但得不到父权社会的认可,就不能成为人,成为女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充分印证了波伏娃的话:“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7]
  而陌生女人执著地希望获得R的认可,更多是因为幼年丧父留下的心理阴影。父位的缺失,使陌生女人需要一位精神上的父亲,帮助她在内心世界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来平衡现实中的不幸;另一方面,母亲与其情感的疏离,使作为孩子的她,急需个玩伴来驱散童年的孤独。
  陌生女人在心理上同时需要父亲和玩伴,难怪她第一次见到R,就发现了他“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既有光明的、公开面向世界的一面,也有阴暗的、只有你一人知道的一面”[8]。这恰恰契合了陌生女人的心理需求,以至于多年来,她以一种少女的单纯和执著爱恋着R,期待着R能够认出自己,实际上是寻求精神之父的接纳和认同,确认“父——女”关系,帮助她完成自我精神世界的建构。
  无论出于何种心态,小美人鱼和陌生女人以相同的单恋,演绎着不同的精彩,留给千百年后的孩子和长大的人们。小美人鱼也好,陌生女人也好,用她们各自的方式创造了灵魂的永恒,就像大海上泛起的浪花,抑或那身边的一阵清风……
  
  注释:
  [1] 杨琦:《我爱故我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哲学底蕴》,《戏剧文学》2006年第6期。
  [2] [奥]茨威格:《茨威格文集2》,高中甫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页。
  [3] 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216页。
  [4] 杨理沛:《用爱写成的悲伤心曲:我读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5] 李树为:《试论〈海的女儿〉中的自我象征性》,《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6] 韦苇:《〈海的女儿〉的多种解读可能》,《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3期。
  [7]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5页。
  [8] [奥]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高中甫、韩耀成等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文化霸权的典型表征之一,文化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渗透已是客观现状。对此,我们应该从容应对。“山寨文化”的出现,可以看作是文化霸权下文化反弹的一种表现。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科学审视“山寨文化”,正确引导其向优质文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将优质“山寨文化”的集体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内在优势发挥出来,才是应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有效之计。  关键词:文化帝国主义;“山寨文化”;从容应对  随着经
期刊
山崩地裂滑坡塌方  双耳失聪两眼失明  黑夜盖住情绪的领地  没有更多的言辞可以克制  死亡多么令人恐惧    桌头的饭菜还在眼底  母亲的唠叨还在耳边  给爱人的邮件还没发出  一场裂变如同一个巨大的涡流    把生活、平静吞噬  这世界太过莫测    不甘啊自由、生命  还有万点霓虹  人生没走到尽头    断裂的预制板漆黑漆黑  身子皱折遗弃在流动的夜色  血液尝试着与星光沟通  尝试着抚摩
期刊
应广大文学艺术创作者、评论者和爱好者的要求,西部青年作家俱乐部特邀知名作家、学者授课,  举办第二期青年作家培训班。具体安排如下:  一、培训安排  培训对象:文学艺术创作者、评论者和爱好者;大专院校师生。  培训时间:5月下旬(周五至周日三天)  培训内容:诗歌创作、散文创作、剧本创作、小说创作、评论写作。  课程安排:周五上午至周日上午统一安排课程,集中培训,晚上举行联谊会,学员可自由活动。周
期刊
摘要:中国目前有近4亿儿童,而中国的少儿电视节目市场并不景气,节目既不能吸引少儿,又不能取悦大众。虽然有“寓教于乐”的原则、“娱乐大军”的冲击、市场规律的约束等制约着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但节目的革新终归还是要从制作节目的电视人的理念改观出发。遥控器掌握在孩子手中,只有优良的少儿节目才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在此停留。  关键词:少儿节目;寓教于乐;娱乐化  1958年5月1日是中国电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
期刊
摘要:任何时代的文化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调文化本身的运作。演唱会就是当代流行音乐的典型运作模式。作为高额消费和豪华娱乐,现实的演唱会往往使人望而却步。这为电视介入演唱会的运作留下了空间。电视镜头里的演唱会就是这种介入的现实化和具体化。电视镜头呈现的演唱会有利于我们从镜头里的观看和电视观众的观看等层面揭示其隐藏的文化权力关系,剖析电视镜头生产主体和主体性的文化实质,揭示电视媒介和电视观众的生产性特征及
期刊
摘要:《变形记》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在自我异化中感受到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把现实荒诞化,把所描写的事物虚妄化,他从自身艰难的处境来审视人和现实。本文立足于异化,通过对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现实状况的比较分析,展现出人与人、人与环境、人自身的艰难处境,从而揭示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变形;异化;生存困境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其中卡夫卡揭示了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的
期刊
摘要:自汉语语法学建立以来,汉语词类划分一直争议不断。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功能说”被广泛接受并在学界日益形成共识。在郭锐的《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一书中,作者亦主张语法功能标准,但也多次提及分布标准。分布和语法功能有何区别?能否并存同现?本文将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分布;语法功能;汉语;词类    汉语词类的划分问题自《马氏文通》问世时被提出,迄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这期间汉
期刊
摘要:日本导演寺山修司通过对时间和记忆的追寻,凭借独特的声像配合和色彩运用,以及对哲学命题与人性关怀的思考,使其魔幻超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呈现出绮丽而苍凉的风格,让人体会到人世及时间记忆的变幻。  关键词:寺山修司;日本电影;超现实主义    日本导演寺山修司是一位极度风格化的电影作者,其作品往往追求一种独特的“符号美学”。这些承载着哲学思考和影像意义的符号,配合其习惯性的情节解构,总能将影片抽象成为
期刊
摘要:在电影理论的发展史上,围绕蒙太奇与长镜头关系的争论颇多,电影理论家探讨的也多是电影与真实的关系。人们在提到长镜头时总是将其与“真实”相联系,认为长镜头是对真实的客观记录,可以给观众更多的自主选择性。而蒙太奇是要求观众被动地去接受,因而探讨蒙太奇与“真实”的关系的论述较少。但蒙太奇是否就意味着“不真实”?本文将对此进行集中探讨。  关键词:蒙太奇;真实;苏联蒙太奇学派    电影从1895年诞
期刊
电影《特洛伊》(2004)是德国著名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继《U潜艇96》(1981)、《空军一号》(1997)和《惊涛骇浪》(2000)之后的又一经典力作,这是一部以一段历史久远的古代希腊神话传说为背景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悲剧战争影片。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场由爱情而“掀起”的关于权力和荣誉的民族讨伐战争。关系错综复杂的人物命运向观众展示了古希腊神话所特有的悲剧之美。表面看来,似乎是女人毁灭了一切。然而纵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