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活动,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国情,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并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多德育目标需要通过学生的综合探究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达成。无论是从完成本学科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量,设计好、完成好综合探究活动都是政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自2008年9月份在江西实施以来,已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几经摸索、几经努力,确有不少收获,但也遇到一些问题,笔者就综合探究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探讨提出一些对策。
一、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探究式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重形式轻内容。有些教师认为只要采用“辩论”、“小品”、“讨论”等形式就是进行探究式学习了,于是,课堂追求表面的热闹,虽然气氛很活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及辩证的思维。
(二)重教材轻变通。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设置的探究活动很多,如《文化生活》这本教材就有200多处探究的地方,有些教师一律按照教材布置的内容进行探究,不作任何调整和删减,且探究方法固定化、格式化,步骤公式化,有多少探究内容就探究多少,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变通,导致学生缺乏探究热情。
(三)重自主轻指导。政治课探究式学习应是“过程与方法”、“能力与知识”的丰收,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讲探究,就让班长、课代表或探究小组长带领大家辩论,自己却退到幕后,不参与、不引导。既不对探究活动开始之前的情境进行创设,也不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适时介入或在探究完后进行整合小结,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探究”得挺高兴,却无真正收获。
(四)学生的参与度问题。由于综合探究活动的实施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与较多的时间,强调的是学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不可能是某个学生独立完成的,少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能力、对待活动的态度、与同学的关系等因素,有可能在主观上并不积极主动,而是抱着“搭便车”的心理应付综合探究活动,“坐享其成”,参与度不够自然会造成探究效果的不明显。
二、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探究活动中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技术细节。
(一)立足探究活动开展的质。探究活动往往是围绕一定的任务展开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体验情感。如果活动安排适量、设置点准确,具有一定思维价值和挑战性,就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主动参与的动力,提高探究活动开展的实效,展现探究活动的魅力。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中往往存在质量不高,价值不大的现象,把探究与活动人为地割裂开,有活动没探究,为活动而活动,有形式上的表面热闹,缺乏认识思维价值与道德判断价值,这样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停留在认知的低层面上。有形式无实质,缺乏思维的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谈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有质量的探究活动。因此探究活动的开展必须体现认识思维价值和道德判断价值,通过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矛盾与冲突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挖掘探究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价值,发挥探究活动的真正作用。
(二)把握探究活动的量。老师们都认识到探究活动的设置与开展是新课程下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就无法体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合作对话。而且从新教材的内容组成看,每一框题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情景材料和问题,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又有一框题的综合探究活动,所以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要求与思想。那么作为政治教师如何来正确处理和安排这些探究性材料,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还是有所选择、把握重点呢?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整节课变成了“问题课”,从开始导入到最后结束,都是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在中间插入了大量的课外材料,使学生疲于应付,导致应该探究的地方未充分展开,没必要花大力气的地方却大做文章。一节课下来,让大家明显感受到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的量太多了,片面地强调了探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让所有知识通过学生的探究去把握和理解,而忽视了如讲授法、分析法等传统教学方式的作用,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一堂课中探究活动的安排必须适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重点和难点,有所取舍地选择重点,精心设计好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使探究活动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选择探究活动设置的点。探究活动安排必须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情景材料,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完成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探究活动的点的选择必须准确合理,否则会出现该探究处不探究,没必要处空探究的情况。一般说来,在一节课中选择一到两个点作为探究的设置点比较恰当,这个点往往在教材重点难点处或道德情感教育处,既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又能激发学生思维和价值冲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实际功效,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每一框教材的知识内涵与基本思路,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积累水平,明确具有探究意义的关节点,准确设置探究情景,有效组织探究过程。
(四)提高探究活动参与的面。课堂探究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体性是探究活动的核心,探究获得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情况。这不仅要求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深刻程度,而且还要求有学生主体参与面上的广度,不应该全是优秀学生的事,应该鼓励和引导全体学生的参与,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这与探究活动设置的难易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问题太难,目标定位不准,学生对挑战性任务缺乏信心,学生参与面就小,很多学生将成为陪衬和旁观者,问题太容易则无法实现探究的目的。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目标定位准确,难易程度适当,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员参与,让每位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
新课程自2008年9月份在江西实施以来,已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几经摸索、几经努力,确有不少收获,但也遇到一些问题,笔者就综合探究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探讨提出一些对策。
一、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探究式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重形式轻内容。有些教师认为只要采用“辩论”、“小品”、“讨论”等形式就是进行探究式学习了,于是,课堂追求表面的热闹,虽然气氛很活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及辩证的思维。
(二)重教材轻变通。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设置的探究活动很多,如《文化生活》这本教材就有200多处探究的地方,有些教师一律按照教材布置的内容进行探究,不作任何调整和删减,且探究方法固定化、格式化,步骤公式化,有多少探究内容就探究多少,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变通,导致学生缺乏探究热情。
(三)重自主轻指导。政治课探究式学习应是“过程与方法”、“能力与知识”的丰收,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讲探究,就让班长、课代表或探究小组长带领大家辩论,自己却退到幕后,不参与、不引导。既不对探究活动开始之前的情境进行创设,也不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适时介入或在探究完后进行整合小结,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探究”得挺高兴,却无真正收获。
(四)学生的参与度问题。由于综合探究活动的实施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与较多的时间,强调的是学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不可能是某个学生独立完成的,少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能力、对待活动的态度、与同学的关系等因素,有可能在主观上并不积极主动,而是抱着“搭便车”的心理应付综合探究活动,“坐享其成”,参与度不够自然会造成探究效果的不明显。
二、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探究活动中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技术细节。
(一)立足探究活动开展的质。探究活动往往是围绕一定的任务展开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体验情感。如果活动安排适量、设置点准确,具有一定思维价值和挑战性,就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主动参与的动力,提高探究活动开展的实效,展现探究活动的魅力。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中往往存在质量不高,价值不大的现象,把探究与活动人为地割裂开,有活动没探究,为活动而活动,有形式上的表面热闹,缺乏认识思维价值与道德判断价值,这样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停留在认知的低层面上。有形式无实质,缺乏思维的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谈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有质量的探究活动。因此探究活动的开展必须体现认识思维价值和道德判断价值,通过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矛盾与冲突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挖掘探究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价值,发挥探究活动的真正作用。
(二)把握探究活动的量。老师们都认识到探究活动的设置与开展是新课程下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就无法体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合作对话。而且从新教材的内容组成看,每一框题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情景材料和问题,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又有一框题的综合探究活动,所以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要求与思想。那么作为政治教师如何来正确处理和安排这些探究性材料,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还是有所选择、把握重点呢?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整节课变成了“问题课”,从开始导入到最后结束,都是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在中间插入了大量的课外材料,使学生疲于应付,导致应该探究的地方未充分展开,没必要花大力气的地方却大做文章。一节课下来,让大家明显感受到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的量太多了,片面地强调了探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让所有知识通过学生的探究去把握和理解,而忽视了如讲授法、分析法等传统教学方式的作用,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一堂课中探究活动的安排必须适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重点和难点,有所取舍地选择重点,精心设计好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使探究活动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选择探究活动设置的点。探究活动安排必须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情景材料,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完成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探究活动的点的选择必须准确合理,否则会出现该探究处不探究,没必要处空探究的情况。一般说来,在一节课中选择一到两个点作为探究的设置点比较恰当,这个点往往在教材重点难点处或道德情感教育处,既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又能激发学生思维和价值冲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实际功效,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每一框教材的知识内涵与基本思路,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积累水平,明确具有探究意义的关节点,准确设置探究情景,有效组织探究过程。
(四)提高探究活动参与的面。课堂探究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体性是探究活动的核心,探究获得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情况。这不仅要求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深刻程度,而且还要求有学生主体参与面上的广度,不应该全是优秀学生的事,应该鼓励和引导全体学生的参与,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这与探究活动设置的难易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问题太难,目标定位不准,学生对挑战性任务缺乏信心,学生参与面就小,很多学生将成为陪衬和旁观者,问题太容易则无法实现探究的目的。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目标定位准确,难易程度适当,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员参与,让每位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