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综合探究活动”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活动,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国情,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并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多德育目标需要通过学生的综合探究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达成。无论是从完成本学科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量,设计好、完成好综合探究活动都是政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自2008年9月份在江西实施以来,已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几经摸索、几经努力,确有不少收获,但也遇到一些问题,笔者就综合探究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探讨提出一些对策。
  
  一、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探究式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重形式轻内容。有些教师认为只要采用“辩论”、“小品”、“讨论”等形式就是进行探究式学习了,于是,课堂追求表面的热闹,虽然气氛很活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及辩证的思维。
  (二)重教材轻变通。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设置的探究活动很多,如《文化生活》这本教材就有200多处探究的地方,有些教师一律按照教材布置的内容进行探究,不作任何调整和删减,且探究方法固定化、格式化,步骤公式化,有多少探究内容就探究多少,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变通,导致学生缺乏探究热情。
  (三)重自主轻指导。政治课探究式学习应是“过程与方法”、“能力与知识”的丰收,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讲探究,就让班长、课代表或探究小组长带领大家辩论,自己却退到幕后,不参与、不引导。既不对探究活动开始之前的情境进行创设,也不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适时介入或在探究完后进行整合小结,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探究”得挺高兴,却无真正收获。
  (四)学生的参与度问题。由于综合探究活动的实施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与较多的时间,强调的是学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不可能是某个学生独立完成的,少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能力、对待活动的态度、与同学的关系等因素,有可能在主观上并不积极主动,而是抱着“搭便车”的心理应付综合探究活动,“坐享其成”,参与度不够自然会造成探究效果的不明显。
  
  二、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探究活动中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技术细节。
  
  (一)立足探究活动开展的质。探究活动往往是围绕一定的任务展开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体验情感。如果活动安排适量、设置点准确,具有一定思维价值和挑战性,就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主动参与的动力,提高探究活动开展的实效,展现探究活动的魅力。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中往往存在质量不高,价值不大的现象,把探究与活动人为地割裂开,有活动没探究,为活动而活动,有形式上的表面热闹,缺乏认识思维价值与道德判断价值,这样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停留在认知的低层面上。有形式无实质,缺乏思维的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谈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有质量的探究活动。因此探究活动的开展必须体现认识思维价值和道德判断价值,通过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矛盾与冲突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挖掘探究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价值,发挥探究活动的真正作用。
  (二)把握探究活动的量。老师们都认识到探究活动的设置与开展是新课程下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就无法体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合作对话。而且从新教材的内容组成看,每一框题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情景材料和问题,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又有一框题的综合探究活动,所以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要求与思想。那么作为政治教师如何来正确处理和安排这些探究性材料,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还是有所选择、把握重点呢?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整节课变成了“问题课”,从开始导入到最后结束,都是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在中间插入了大量的课外材料,使学生疲于应付,导致应该探究的地方未充分展开,没必要花大力气的地方却大做文章。一节课下来,让大家明显感受到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的量太多了,片面地强调了探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让所有知识通过学生的探究去把握和理解,而忽视了如讲授法、分析法等传统教学方式的作用,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一堂课中探究活动的安排必须适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重点和难点,有所取舍地选择重点,精心设计好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使探究活动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选择探究活动设置的点。探究活动安排必须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情景材料,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完成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探究活动的点的选择必须准确合理,否则会出现该探究处不探究,没必要处空探究的情况。一般说来,在一节课中选择一到两个点作为探究的设置点比较恰当,这个点往往在教材重点难点处或道德情感教育处,既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又能激发学生思维和价值冲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实际功效,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每一框教材的知识内涵与基本思路,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积累水平,明确具有探究意义的关节点,准确设置探究情景,有效组织探究过程。
  (四)提高探究活动参与的面。课堂探究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体性是探究活动的核心,探究获得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情况。这不仅要求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深刻程度,而且还要求有学生主体参与面上的广度,不应该全是优秀学生的事,应该鼓励和引导全体学生的参与,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这与探究活动设置的难易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问题太难,目标定位不准,学生对挑战性任务缺乏信心,学生参与面就小,很多学生将成为陪衬和旁观者,问题太容易则无法实现探究的目的。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目标定位准确,难易程度适当,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员参与,让每位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
其他文献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是提高我县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稳定生猪市场供应重要举措,也是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
摘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已由重在“结果”的学习逐步过渡到注重“过程”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锻炼协作学习的能力,是当前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中一堂排版综合实例课程——“Word电子小报制作”为例,讨论了如何从各环节入手来尝试以学生为主导、以任务引领学生实现结果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Word排版
摘要: 本文主要调查实习前护理专科生有无压力,以及压力的主要来源,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此来减轻护生的实习前压力,帮助护生顺利进入临床实习。  关键词: 护理专科生实习前压力应对方式    临床实习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必要延续,是护理专科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经阶段。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学生实习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将直接影响其实习效果。本调查研究在调查了解护理专科生临床实习前的心理状况和压力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在发展旱作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发展经验,为此,笔者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湟源地区旱作农业发展进行了分析思考。  一、近年来工作情况  1.生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投入力度,促使畜牧业得到了良好发展的根源得益于畜牧技术的有效推广。但在畜牧技术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对畜牧业的发展
“和谐”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词汇之一。那么何为和谐呢?古人云:合者,和睦也,亦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即相处融恰、愉快。和谐课堂即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默契,教学质量高,学生全面发展良好。和谐的课堂不仅是我教学实践的目标和方向,更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之梦。在教学实践中,我在不觉中也有了一些收获和感悟。  创建和谐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和谐的课堂氛
本文从贵州省龙里县县情出发,分析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因地制宜地提出农业气象灾害的适应性对策,对龙里县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构建提出对策和建议,从而进
摘要: 在《机械基础》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营造愉快、轻松的气氛,多设疑、多举例,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机械基础》运用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机械原理”、“工程力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教科书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课堂是学生精神洗礼、灵魂净化、心灵碰撞的重要场所之一,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互动平台。  新课标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内涵覆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高中历
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是指教师在有关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所教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做出整体的设想和安排。    一、课堂教学的间断性特点决定了必须进行整体设计    教育学中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每一系统内部各因素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它以外的事物系统间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它把整体性原则作为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特别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但是,学校的课堂教学形式又具有间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