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纳教育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校中获得适合其并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性学习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的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我们将通过对两者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价值定位方面作出分析比较,以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全纳教育;开展;实施
前言
全纳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展,早已突破特殊教育的范畴,进入到普通教育的领域。它是对普通教育的再构,是对学生多样化做出的应对,其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全人发展。研究性学习自18世纪以来虽已被多次倡导,但如今倡导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一种课程形态的转变。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自由的空间。那么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是否有联系呢?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否推进全纳教育的实施呢?
一、研究性学习与全纳教育的产生背景
研究性学习发展至今被大规模的多次提出,但每次提出的目标都有所不同。18世纪由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人所倡导旨在培养“理性的人”。19世纪末到20世纪由杜威、克伯屈等再次提出是为了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由布鲁纳、施瓦布等人又一次倡导是为了培养“智力的卓越性”;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所倡导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从我国的现状看,长期以来分科课程、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等已经深入人心,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强大的阻力。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旨在发展完整的人的研究性学习应然而生。
全纳教育在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中首次提出,它发源于西方文化的肥沃土壤,得益于以“个人自由与社会平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虽在全纳教育提出前期,由美国发起的 “回归主流”运动打破了传统隔离式教育的围墙,但由于改革的出发点依旧是“我们是‘正常人’,他们是‘非正常人’”而历时短暂。全纳教育的提出使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对普通学校的重构。它的目标是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性和需求差异,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会受到关注并得到发展。
从产生背景上分析,研究性学习和全纳教育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全纳教育要求接纳所有的学生,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探究问题;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为使学生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所以不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都要求学生自己在生活中来选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这种探索活动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注重集体合作,在与他人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愉快合作的个性品质。
二、研究性学习与全纳教育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每一位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到活动中来,每一位学生都要有其独特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黄志成教授认为全纳教育应“包容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它强调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满足他们的独特需要。
从内涵上分析,研究性学习与全纳教育有共同的追求目标,即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两者之间也有差异,全纳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潮,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而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课程形态。因此,研究性学习可以作为全纳教育模式中的一种有效的课程形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与全纳教育的价值定位
研究性学习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注重的是始终贯穿在活动的根本点——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切有效活动的来源。没有兴趣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活动。研究性学习就是要保持学生与生俱来的那种兴趣并使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其次,它注重的是整个学习过程而非活动的结果。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学习的体验,养成积极探索的品质并体验其中的乐趣。再次,它注重学生在分享体验的同时养成合作的个性品质。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作为立足点,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活动经历和独特品质,鼓励他们用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并在小组共同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示自己,发现自己,并形成与他人合作的品质。最后,它注重在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针对过去要求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活动而言,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进行活动前要有问题意识,通过在活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对已有知识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真实应用。
早已从特殊教育扩展到普通教育领域的全纳教育,它的价值定位是对传统普通教育的一种挑战。比如对二元体制教育的挑战,对教育实践中统一性和同一性的挑战等等,这意味着普通教育的体制、教学教法、课程等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它的价值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关注所有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从“一体化教育”到全纳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词语的转变,而是其背后的立足点发生了从“他们”到“我们”的转变。其次,它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纳教育不仅要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即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有积极的体验。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可以使自己完全自由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可以大胆自由的说出自己的问题与看法。再次,它关注集体合作。全纳教育就是要把所有的儿童都包容进来,使所有的学生能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与他人共同合作进行探索活动,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下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全纳教育不仅仅是要建立一个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全纳课堂,还要建立为所有学生服务的全纳学校,从而共创一个社会公正、机会平等和民主参与的全纳社会。
从价值定位来分析,研究性学习与全纳教育存在着共同的追求。两者都注重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都是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动机、个性特点等使每一位学生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两者都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是真正地参与其中,都关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体验而非最终的结果是否符合预设要求。此外,两者都注重学生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分享品质的形成,都强调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结语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与全纳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在全纳教育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不仅应当提倡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位学生主动地形成问题意识,在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保持自己的兴趣,丰富自己的体验,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还应该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其中并得到全面发展,这样使得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中发生心与心的交流,在和谐氛围中碰撞出智慧与智慧的火花,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贤伟.“全纳教育”呼唤中国完善特殊教育政策和教育立法[J].中国特殊教育,2007(8).
[3]邓 猛.从隔离到全纳——对美国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变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
[4] 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全纳教育;开展;实施
前言
全纳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展,早已突破特殊教育的范畴,进入到普通教育的领域。它是对普通教育的再构,是对学生多样化做出的应对,其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全人发展。研究性学习自18世纪以来虽已被多次倡导,但如今倡导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一种课程形态的转变。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自由的空间。那么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是否有联系呢?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否推进全纳教育的实施呢?
一、研究性学习与全纳教育的产生背景
研究性学习发展至今被大规模的多次提出,但每次提出的目标都有所不同。18世纪由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人所倡导旨在培养“理性的人”。19世纪末到20世纪由杜威、克伯屈等再次提出是为了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由布鲁纳、施瓦布等人又一次倡导是为了培养“智力的卓越性”;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所倡导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从我国的现状看,长期以来分科课程、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等已经深入人心,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强大的阻力。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旨在发展完整的人的研究性学习应然而生。
全纳教育在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中首次提出,它发源于西方文化的肥沃土壤,得益于以“个人自由与社会平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虽在全纳教育提出前期,由美国发起的 “回归主流”运动打破了传统隔离式教育的围墙,但由于改革的出发点依旧是“我们是‘正常人’,他们是‘非正常人’”而历时短暂。全纳教育的提出使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对普通学校的重构。它的目标是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性和需求差异,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会受到关注并得到发展。
从产生背景上分析,研究性学习和全纳教育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全纳教育要求接纳所有的学生,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探究问题;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为使学生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所以不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都要求学生自己在生活中来选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这种探索活动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注重集体合作,在与他人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愉快合作的个性品质。
二、研究性学习与全纳教育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每一位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到活动中来,每一位学生都要有其独特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黄志成教授认为全纳教育应“包容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它强调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满足他们的独特需要。
从内涵上分析,研究性学习与全纳教育有共同的追求目标,即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两者之间也有差异,全纳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潮,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而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课程形态。因此,研究性学习可以作为全纳教育模式中的一种有效的课程形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与全纳教育的价值定位
研究性学习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注重的是始终贯穿在活动的根本点——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切有效活动的来源。没有兴趣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活动。研究性学习就是要保持学生与生俱来的那种兴趣并使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其次,它注重的是整个学习过程而非活动的结果。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学习的体验,养成积极探索的品质并体验其中的乐趣。再次,它注重学生在分享体验的同时养成合作的个性品质。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作为立足点,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活动经历和独特品质,鼓励他们用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并在小组共同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示自己,发现自己,并形成与他人合作的品质。最后,它注重在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针对过去要求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活动而言,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进行活动前要有问题意识,通过在活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对已有知识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真实应用。
早已从特殊教育扩展到普通教育领域的全纳教育,它的价值定位是对传统普通教育的一种挑战。比如对二元体制教育的挑战,对教育实践中统一性和同一性的挑战等等,这意味着普通教育的体制、教学教法、课程等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它的价值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关注所有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从“一体化教育”到全纳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词语的转变,而是其背后的立足点发生了从“他们”到“我们”的转变。其次,它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纳教育不仅要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即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有积极的体验。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可以使自己完全自由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可以大胆自由的说出自己的问题与看法。再次,它关注集体合作。全纳教育就是要把所有的儿童都包容进来,使所有的学生能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与他人共同合作进行探索活动,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下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全纳教育不仅仅是要建立一个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全纳课堂,还要建立为所有学生服务的全纳学校,从而共创一个社会公正、机会平等和民主参与的全纳社会。
从价值定位来分析,研究性学习与全纳教育存在着共同的追求。两者都注重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都是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动机、个性特点等使每一位学生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两者都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是真正地参与其中,都关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体验而非最终的结果是否符合预设要求。此外,两者都注重学生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分享品质的形成,都强调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结语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与全纳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在全纳教育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不仅应当提倡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使每一位学生主动地形成问题意识,在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保持自己的兴趣,丰富自己的体验,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还应该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其中并得到全面发展,这样使得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中发生心与心的交流,在和谐氛围中碰撞出智慧与智慧的火花,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贤伟.“全纳教育”呼唤中国完善特殊教育政策和教育立法[J].中国特殊教育,2007(8).
[3]邓 猛.从隔离到全纳——对美国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变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
[4] 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