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教师在长期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和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如果一位历史教师能够在师德素养、学识素养和教法素养这三个方面分别做到“高”、“富”、“帅”,那么他(她)一定是一名素养深厚的历史教师,也一定是一名充满人格魅力和享受成功乐趣的教师。
一、“高”,即师德高尚,做一个高尚之人
1.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师德的前提条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而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爱得严格真诚,爱得深沉长久,爱得无私坦荡,体现国家的教育价值和教师人格的个体价值。教师必须具有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法治观念和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道德修养,而中学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他是否能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历史教学,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主人是否具有以古鉴今、学史明智的文化底蕴和热爱祖国、服务世界的全球意识,以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得到永续传承与发展。
2.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师爱岗敬业的思想动力源泉,教师要主动、自觉地意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尽职尽责。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书育人是一项长久的事业,是用心的事业,需要历史教师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耐心和恒心,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坚持不懈。古今中外诸如孔子、陶行知、霍懋征、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不仅以其卓越的教育教学成就赢得了人们的称赞,更以其持之以恒、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博得了世人的敬仰。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超越教材,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独到的认识。我们教的是历史,不是教材,如果一个教师教教材时呆板而枯燥,继续将某些失真的历史和偏颇的结论仍然作为“知识”向学生灌输,这简直是误人子弟!
二、“富”,即学富五车,做一个“富有”之人
1.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凸显教师的专业深度。没有理论的深度支持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历史是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涵盖内容丰富,它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还有教育的功能。教师学习遵循前人总结的教育规律和教学理论是一条成长捷径,可以尽快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历史教师需要用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发展史观等全新的史学观念来统领教学,掌握历史教学的目的、原则、过程和方法、评价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等情况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课堂上滔滔不绝、自娱自乐,学生昏昏欲睡、云里雾里。教师上下五千年论道,纵横八万里煽情,但像登山向导一样只顾自己健步如飞,始终无法起到引路导航的作用。因此,教师将丰富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巧妙应用于实践之中,常常会起到拨云见日、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度学习,有利于凸显历史教师的专业深度和历史知识的深刻价值。
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展现教师的专业厚度。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和鲜活,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天文的、地理的……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勤奋钻研教材,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掌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和编者意图,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生动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境界对于历史教师来讲,似乎永远是历史教师的终身信条。有一个流行很广的教育故事,有人问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问他刚才上的一节精彩的公开课用了多长备课时间。这位教师郑重回答:“可以说是15分钟,也可以说是一生。”可以看出,历史教学是一个厚积薄发和水到渠成的过程,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让自己更加厚实起来。
3.具有开阔的教学思维,体现教师的专业广度。包罗万象的历史知识决定了教师需要具有开阔的教学思维、广阔的教学视野和灵动的教学智慧,不断拓宽教学思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善于因势利导,拓展延伸,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情感得到升华。例如,教师讲述开元之治的时候,通过唐玄宗统治前后期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决策者的行为对整个国家前途的严重影响,深刻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讲述江南经济的开发的时候,让学生明白国家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的第一要务,只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才有国家的繁荣富强;讲述“三角贸易”的时候,要让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它对非洲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认识到“三角贸易”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它促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在一次听课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位朝气蓬勃的年青教师讲授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的时候说“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古代少数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不存在了,这就暴露了该教师专业广度不足的缺陷,实为可惜。
三、“帅”,即教法得当、帅气,做一个“率性”之人
1.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时连续发问: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引导学生到历史的时空隧道中探寻真谛,寻求真理;讲述昭君出塞的时候,适当补充画师毛延寿的贪婪和汉元帝的昏庸故事,突出王昭君的大美不言和历史功勋;引导学生辩论“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他后来却死于他自己制订的酷刑,他是死得其所吗?”学完一个单元,指导学生列大事年表来理清历史线索;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通过设计表格来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事实上,无论是问题教学法、故事法、启发法、归纳法、表格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学有所得就可以大胆尝试。 2.巧用适当的学科渗透突出知识的有机联系。学科的多元化趋势要求历史教师具备多种学科的文化素养,打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迁移和有机联系。例如:学习秦朝创建一整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学生明白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学习“新航路的开辟”和“战争频仍的中东”必然要从地理上进行分析;讲授唐诗、宋词、元曲和《红楼梦》、《神曲》、《战争与和平》等名著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讲授祖冲之、阿基米得、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科学家需要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欣赏徐悲鸿、凡·高、毕加索的作品必须要有一定的美术素养;讲授甲骨文、隶书、王羲之、“颜筋柳骨”、“宋四家”等知识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讲授《义勇军进行曲》、《马赛曲》、《英雄交响曲》就只好凭空想象、无病呻吟……凡此种种,都需要历史教师具备“上九天揽月,下五湖捉鳖”,开口博古论今、低头信手拈来的多元知识结构和善于纵横捭阖、有机联系的有效教学方法。反之,如果单纯以史讲史,课堂必然索然寡味,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可言。
3.采用得当的表现方式彰显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历史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课堂表现形式发掘课程的思想情感与教育内涵,适时、适势、适度,顺势而为,一气呵成,没有刻意雕琢之嫌,尽现贴切得当之意。开展课堂讨论,描绘结构示意图,播放历史视频,举行历史故事会、辩论会,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都可以让历史教学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公民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讲述甲午战争的时候,指导学生阅读和补充刘永福、徐骧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强调台湾人民与祖国人民的同根同源和患难与共;讲述詹天佑、侯德榜的时候,引导学生领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内涵,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通过“改革开放”知识的学习,指出改革是强国之路,开放是富国之门,中国要发展就必须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要珍惜和平环境,实现科学发展;城乡要协调发展,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中学历史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自省自励,敢于作为,有所作为。高尚的师德素养、丰富的学识素养、得当的教法素养只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三个基本素养要求,事实上,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还包括较强的沟通能力、广博的信息渠道、优良的反思意识、良好的教研能力等基本技能,这些技能都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教师也是自然与社会中的人,无需求全责备,更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
是的,教师不可以苛求,但是教师可以有自己的追求!期望更多的历史教师能够加入“高”、“富”、“帅”的行列!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高”,即师德高尚,做一个高尚之人
1.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师德的前提条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而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爱得严格真诚,爱得深沉长久,爱得无私坦荡,体现国家的教育价值和教师人格的个体价值。教师必须具有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法治观念和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道德修养,而中学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他是否能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历史教学,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主人是否具有以古鉴今、学史明智的文化底蕴和热爱祖国、服务世界的全球意识,以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得到永续传承与发展。
2.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师爱岗敬业的思想动力源泉,教师要主动、自觉地意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尽职尽责。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书育人是一项长久的事业,是用心的事业,需要历史教师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耐心和恒心,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坚持不懈。古今中外诸如孔子、陶行知、霍懋征、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不仅以其卓越的教育教学成就赢得了人们的称赞,更以其持之以恒、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博得了世人的敬仰。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超越教材,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独到的认识。我们教的是历史,不是教材,如果一个教师教教材时呆板而枯燥,继续将某些失真的历史和偏颇的结论仍然作为“知识”向学生灌输,这简直是误人子弟!
二、“富”,即学富五车,做一个“富有”之人
1.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凸显教师的专业深度。没有理论的深度支持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历史是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涵盖内容丰富,它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还有教育的功能。教师学习遵循前人总结的教育规律和教学理论是一条成长捷径,可以尽快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历史教师需要用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发展史观等全新的史学观念来统领教学,掌握历史教学的目的、原则、过程和方法、评价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等情况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课堂上滔滔不绝、自娱自乐,学生昏昏欲睡、云里雾里。教师上下五千年论道,纵横八万里煽情,但像登山向导一样只顾自己健步如飞,始终无法起到引路导航的作用。因此,教师将丰富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巧妙应用于实践之中,常常会起到拨云见日、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度学习,有利于凸显历史教师的专业深度和历史知识的深刻价值。
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展现教师的专业厚度。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和鲜活,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天文的、地理的……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勤奋钻研教材,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掌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和编者意图,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生动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境界对于历史教师来讲,似乎永远是历史教师的终身信条。有一个流行很广的教育故事,有人问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问他刚才上的一节精彩的公开课用了多长备课时间。这位教师郑重回答:“可以说是15分钟,也可以说是一生。”可以看出,历史教学是一个厚积薄发和水到渠成的过程,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让自己更加厚实起来。
3.具有开阔的教学思维,体现教师的专业广度。包罗万象的历史知识决定了教师需要具有开阔的教学思维、广阔的教学视野和灵动的教学智慧,不断拓宽教学思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善于因势利导,拓展延伸,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情感得到升华。例如,教师讲述开元之治的时候,通过唐玄宗统治前后期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决策者的行为对整个国家前途的严重影响,深刻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讲述江南经济的开发的时候,让学生明白国家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的第一要务,只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才有国家的繁荣富强;讲述“三角贸易”的时候,要让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它对非洲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认识到“三角贸易”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它促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在一次听课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位朝气蓬勃的年青教师讲授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的时候说“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古代少数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不存在了,这就暴露了该教师专业广度不足的缺陷,实为可惜。
三、“帅”,即教法得当、帅气,做一个“率性”之人
1.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时连续发问: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引导学生到历史的时空隧道中探寻真谛,寻求真理;讲述昭君出塞的时候,适当补充画师毛延寿的贪婪和汉元帝的昏庸故事,突出王昭君的大美不言和历史功勋;引导学生辩论“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他后来却死于他自己制订的酷刑,他是死得其所吗?”学完一个单元,指导学生列大事年表来理清历史线索;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通过设计表格来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事实上,无论是问题教学法、故事法、启发法、归纳法、表格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学有所得就可以大胆尝试。 2.巧用适当的学科渗透突出知识的有机联系。学科的多元化趋势要求历史教师具备多种学科的文化素养,打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迁移和有机联系。例如:学习秦朝创建一整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学生明白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学习“新航路的开辟”和“战争频仍的中东”必然要从地理上进行分析;讲授唐诗、宋词、元曲和《红楼梦》、《神曲》、《战争与和平》等名著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讲授祖冲之、阿基米得、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科学家需要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欣赏徐悲鸿、凡·高、毕加索的作品必须要有一定的美术素养;讲授甲骨文、隶书、王羲之、“颜筋柳骨”、“宋四家”等知识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讲授《义勇军进行曲》、《马赛曲》、《英雄交响曲》就只好凭空想象、无病呻吟……凡此种种,都需要历史教师具备“上九天揽月,下五湖捉鳖”,开口博古论今、低头信手拈来的多元知识结构和善于纵横捭阖、有机联系的有效教学方法。反之,如果单纯以史讲史,课堂必然索然寡味,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可言。
3.采用得当的表现方式彰显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历史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课堂表现形式发掘课程的思想情感与教育内涵,适时、适势、适度,顺势而为,一气呵成,没有刻意雕琢之嫌,尽现贴切得当之意。开展课堂讨论,描绘结构示意图,播放历史视频,举行历史故事会、辩论会,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都可以让历史教学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公民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讲述甲午战争的时候,指导学生阅读和补充刘永福、徐骧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强调台湾人民与祖国人民的同根同源和患难与共;讲述詹天佑、侯德榜的时候,引导学生领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内涵,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通过“改革开放”知识的学习,指出改革是强国之路,开放是富国之门,中国要发展就必须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要珍惜和平环境,实现科学发展;城乡要协调发展,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中学历史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自省自励,敢于作为,有所作为。高尚的师德素养、丰富的学识素养、得当的教法素养只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三个基本素养要求,事实上,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还包括较强的沟通能力、广博的信息渠道、优良的反思意识、良好的教研能力等基本技能,这些技能都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教师也是自然与社会中的人,无需求全责备,更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
是的,教师不可以苛求,但是教师可以有自己的追求!期望更多的历史教师能够加入“高”、“富”、“帅”的行列!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