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家居行业宏观形势还算乐观的背景下,华丽的“达芬奇”向来不需要自我炒作。自央视于2011年7月10日曝光其涉嫌伪造产地、欺骗消费者以来,这个拥有59个国际知名家居品牌代理权的家具销售企业开始双手接招,一面积极祛除造假阴云,一面努力找寻翻身出口。
机会如期而至。
2012年12月14日,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达芬奇家居或“达芬奇”)高调宣称,中国旅游产业巨头首旅集团以资产置换的方式成为自己最大的股东。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联姻“达芬奇”看中的是首旅的国字招牌,引入这样的大股东,自己的民企身份会瞬时转变为“国企”;而对实力雄厚的首旅来说,选择入股“达芬奇”更像是一次战略性投资,意在打造以品牌家具为卖点的高端酒店。
尽管如此,亦有分析人士指出,双方在市场上的合作能走到哪一步目前还无法判断,但对于已经拥有了国企背景的“达芬奇”而言,未来将有助于缓解其在国内市场上所遭遇的信任危机。
事起“造假门”风波
其实,正是因为央视的点名,普通消费者才得以关注“达芬奇”和与其相关的一系列事件。
1994年,达芬奇家居率先在新加坡开设了首家零售店。直至“造假门”风波云起之时,“达芬奇”通过与经销商的紧密合作,其销售版图已经扩展到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及中国的主要城市。
此前曾有业内人士分析,“达芬奇”将触角伸进中国,正是看中了国人在高端奢侈品市场的消费潜力。
这种说法并非捕风捉影。“达芬奇”目前在国内市场拥有近20家直营门店,2010年,该公司高管曾公开透露,公司当年的营业额已达6亿元人民币。
然而,花无百日红。据央视品牌栏目《每周质量报告》调查显示,达芬奇家居只是国际高端品牌的品牌授权者和经销商,本身不生产任何产品,其产品都是授权广东东莞长丰家具公司生产,生产好后由深圳港口出港,再从上海港进港回到国内,通过“一日游”的方式,完成了手续齐全的意大利“进口家具”。
而所谓的天价家具并不像其宣称的100%意大利生产,所用的原料也不是名贵实木“白杨荆棘根”,而是高分子树脂材料、大芯板和密度板。其产品的材料有的甚至被有关部门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节目播出后所引发的连锁效应自然不可小觑。
上海市工商局介入调查此事后,于2011年底开出“罚单”:没收该公司经销的部分不合格家具产品,并处以133.42万元罚款;责令该公司改正在宣传和销售环节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
面临危机,“达芬奇”方面也曾“声泪俱下”并致歉消费者,但在2012年9月后,该公司却突然转身,不仅否认造假而且对于上海市工商局的行政处罚决定表示不服。
某家居企业公关部经理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达芬奇家居之所以选择起身“宣战”,应该是明哲保身之举。
上述人士分析说,当时“达芬奇”有计划于2011年底上市,事发时该公司管理层正忙于筹备上市前的准备,事发后的第一时间低调应对舆论讨伐只是静观其变。但随着时间推移,该公司发现,事情的进展开始不受控制,搅乱的不仅是上市全局。
她认为,“造假门”事件对“达芬奇”已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不及时撇清自己,不仅会导致各门店销售业绩滑坡,而且会伤及达芬奇品牌在中国的影响力。
寻找“金钟罩”
因受到“造假”风波影响,分布在全国多地的“达芬奇”门店闭门谢客,达芬奇家居2011年下半年的产品销售总额一度下滑。 与此同时,各地消费者起身维权,纷纷提出退货及索赔。
去年12月,杭州上城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因购买达芬奇家居产品、消费者陈某要求卖方双倍赔偿货款的案件。
同样是在杭州,此前也有消费者起诉“达芬奇”要求退还货款并赔偿损失的案例。有报道载明,当时一审法院的判罚结果是,被告退还消费者320余万元货款。
为此,业内人士分析,在“旧伤”难以愈合的情况下,身为民营企业的达芬奇家居选嫁拥有国企背景的首旅集团,其目的在于给自己找到一个“金钟罩”。
实际上,身为达芬奇家居高管的黄志新日前对媒体坦承,对于“达芬奇”来说,近几年发展最快的是中国市场,所以该公司管理层一直希望能够找到战略性合作伙伴。
而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组建成立于1998年的首旅集团是目前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旅游服务集团之一。其六大业务板块涵盖酒店、旅行社、商业、餐饮、交通服务、景区及其它业务。这使首旅当之无愧成为“达芬奇”理想的“金钟罩”。
“如果生意做大,我们认为纯外资不太健康!”黄志新说。
据《民生周刊》记者了解,现在的达芬奇家居其前身为 “达芬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由达芬奇(香港)有限公司于2000年独家投资30万美元设立,法定代表人为潘东尼。
2008年12月22日,达芬奇贸易(上海)召开董事会,通过增加广州天瑜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为新股东,将公司性质由外商独资企业变更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注册资本由30万美元增至31.5万美元,双方各占股权95.1%与4.9%。
2010年6月,达芬奇贸易 (上海)改制为股份公司。5个月后,上海市商务委做出批复,同意达芬奇公司注册资本增加为现今的10800万元人民币,并同意各股东比例变更。
“国字招牌”的阳谋
尽管舆论一边倒地认为,“达芬奇”这一次是将自己嫁给了国企大亨,以至于“改旗易帜”后,腰间多了一副“国字招牌”。但“达芬奇”方面还是强调,重组的原因是双方有共同的发展意愿与经营理念——进一步与国际顶尖时尚品牌合作。
据消息人士透露,“达芬奇”决策层在选择首旅之前曾做过缜密地分析。
这位消息人士称,“达芬奇”首先考慮的是首旅信誉度高,规模大,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市场信心和消除“造假门”风波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首旅虽然拥有六大板块的旅游产业链条,但高端家具领域目前尚属空缺。而“达芬奇”恰恰是国内高端家具领域的领头羊,手中拥有众多国际顶级家具代理商资源。 对于入股“达芬奇”,首旅方面则表示,自己虽然是以重要股东身份加入达芬奇家居,但其本质只是“达芬奇”的控股股东。而对于首旅集团而言,其麾下有旅游酒店和零售商业两大主业,未来可以在零售领域与达芬奇展开合作。
坊间传出首旅集团和“达芬奇”有意探讨创立一家集名牌时装和家具于一体的新型零售商场。亦有知情者透露,首旅的最大目的还不止于零售方面的合作,而在于开发以名牌家具为卖点的高端酒店。
“目前,首旅集团正在北京打造燕翔综合体项目,其中将新创一个‘诺金’酒店品牌,该品牌首家酒店主打中国古典高端家具特色,而‘达芬奇’拥有诸多国际高端家具品牌代理权,因此假如未来首旅要开发以高端家具为卖点的酒店,则会非常有优势。”该知情者透露。
尽管各种揣测不胫而走,但此前至少有一点是让业界看不懂的:首旅成为“达芬奇”最大股东,出手未免太过阔绰。
事实上,此次入股“达芬奇”,首旅并没有动用太多资金,而是主要采取资产置换方式,将旗下经营业绩不佳甚至持续亏损的资产和企业拿出来与“达芬奇”进行合作。
据《民生周刊》记者多方了解,这些运营不佳的资产或企业,多集中在东北三省的部分旅游景区,将其作为资产置换给“达芬奇”后,首旅方面对“达芬奇”能够盘活这部分资源还是充满信心。
“达芬奇”现象
事实上,诸如“达芬奇”这种民营企业将股权转让与国有企业的做法,在国内并不是首创。
200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出资近1.6亿元,顺利入主有国内“彩棉之王”称誉的中国彩棉集团。
2009年,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入主蒙牛,这被看做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商业并购事件,蒙牛从一家民企变为央企控股公司。
2011年,国有企业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民营企业吉奥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以51∶49的股比组建合资公司——“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
中关村资本市场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精算发展研究中心资本市场研究部主任李国魂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首旅入股“达芬奇”,更多是为了擴大综合经营品种,使产品链更加丰富,并且相互形成支撑机制。更进一步说,首旅集团看中品牌合作资源,也就是说比较看重达芬奇家居与国际一线品牌的合作关系。
在他看来,股权是权衡股东权利义务责任的唯一凭证。民营企业将股权转让给国有企业,与转让给其他形态的企业组织并无二致。但是,核心的问题在于,民企将股权转让给国企,是否出于自愿。
李国魂认为,如果两者属于紧密的上下游合作关系或者是同类行业的激烈竞争对象,民企和国企的联姻就是主动剔除导致损耗的消极因素,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但他同时也指出,目前一些国企与民企之间的股权转让实际上是在政府主导下的联姻。
“国有企业拥有诸多先天优势,如土地、资金、政策,或者垄断环节的市场力量等。”他认为,这些先天优势一定程度上来自政府显性或隐性地支持或担保。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营企业需要靠创新才能赢得市场。” 李国魂说。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协委员赵瑞海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目前中国国内家具生产企业90%以上的身份是民营,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还停留在较为落后的生产工艺上。
赵瑞海认为,民营企业要想发展,一是要在工艺上有所创新,在生产环节中节约劳动成本,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在产品设计领域寻找突破口,在借鉴外国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多植入中国文化元素,提升产品的海外市场竞争力。
机会如期而至。
2012年12月14日,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达芬奇家居或“达芬奇”)高调宣称,中国旅游产业巨头首旅集团以资产置换的方式成为自己最大的股东。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联姻“达芬奇”看中的是首旅的国字招牌,引入这样的大股东,自己的民企身份会瞬时转变为“国企”;而对实力雄厚的首旅来说,选择入股“达芬奇”更像是一次战略性投资,意在打造以品牌家具为卖点的高端酒店。
尽管如此,亦有分析人士指出,双方在市场上的合作能走到哪一步目前还无法判断,但对于已经拥有了国企背景的“达芬奇”而言,未来将有助于缓解其在国内市场上所遭遇的信任危机。
事起“造假门”风波
其实,正是因为央视的点名,普通消费者才得以关注“达芬奇”和与其相关的一系列事件。
1994年,达芬奇家居率先在新加坡开设了首家零售店。直至“造假门”风波云起之时,“达芬奇”通过与经销商的紧密合作,其销售版图已经扩展到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及中国的主要城市。
此前曾有业内人士分析,“达芬奇”将触角伸进中国,正是看中了国人在高端奢侈品市场的消费潜力。
这种说法并非捕风捉影。“达芬奇”目前在国内市场拥有近20家直营门店,2010年,该公司高管曾公开透露,公司当年的营业额已达6亿元人民币。
然而,花无百日红。据央视品牌栏目《每周质量报告》调查显示,达芬奇家居只是国际高端品牌的品牌授权者和经销商,本身不生产任何产品,其产品都是授权广东东莞长丰家具公司生产,生产好后由深圳港口出港,再从上海港进港回到国内,通过“一日游”的方式,完成了手续齐全的意大利“进口家具”。
而所谓的天价家具并不像其宣称的100%意大利生产,所用的原料也不是名贵实木“白杨荆棘根”,而是高分子树脂材料、大芯板和密度板。其产品的材料有的甚至被有关部门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节目播出后所引发的连锁效应自然不可小觑。
上海市工商局介入调查此事后,于2011年底开出“罚单”:没收该公司经销的部分不合格家具产品,并处以133.42万元罚款;责令该公司改正在宣传和销售环节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
面临危机,“达芬奇”方面也曾“声泪俱下”并致歉消费者,但在2012年9月后,该公司却突然转身,不仅否认造假而且对于上海市工商局的行政处罚决定表示不服。
某家居企业公关部经理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达芬奇家居之所以选择起身“宣战”,应该是明哲保身之举。
上述人士分析说,当时“达芬奇”有计划于2011年底上市,事发时该公司管理层正忙于筹备上市前的准备,事发后的第一时间低调应对舆论讨伐只是静观其变。但随着时间推移,该公司发现,事情的进展开始不受控制,搅乱的不仅是上市全局。
她认为,“造假门”事件对“达芬奇”已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不及时撇清自己,不仅会导致各门店销售业绩滑坡,而且会伤及达芬奇品牌在中国的影响力。
寻找“金钟罩”
因受到“造假”风波影响,分布在全国多地的“达芬奇”门店闭门谢客,达芬奇家居2011年下半年的产品销售总额一度下滑。 与此同时,各地消费者起身维权,纷纷提出退货及索赔。
去年12月,杭州上城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因购买达芬奇家居产品、消费者陈某要求卖方双倍赔偿货款的案件。
同样是在杭州,此前也有消费者起诉“达芬奇”要求退还货款并赔偿损失的案例。有报道载明,当时一审法院的判罚结果是,被告退还消费者320余万元货款。
为此,业内人士分析,在“旧伤”难以愈合的情况下,身为民营企业的达芬奇家居选嫁拥有国企背景的首旅集团,其目的在于给自己找到一个“金钟罩”。
实际上,身为达芬奇家居高管的黄志新日前对媒体坦承,对于“达芬奇”来说,近几年发展最快的是中国市场,所以该公司管理层一直希望能够找到战略性合作伙伴。
而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组建成立于1998年的首旅集团是目前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旅游服务集团之一。其六大业务板块涵盖酒店、旅行社、商业、餐饮、交通服务、景区及其它业务。这使首旅当之无愧成为“达芬奇”理想的“金钟罩”。
“如果生意做大,我们认为纯外资不太健康!”黄志新说。
据《民生周刊》记者了解,现在的达芬奇家居其前身为 “达芬奇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由达芬奇(香港)有限公司于2000年独家投资30万美元设立,法定代表人为潘东尼。
2008年12月22日,达芬奇贸易(上海)召开董事会,通过增加广州天瑜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为新股东,将公司性质由外商独资企业变更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注册资本由30万美元增至31.5万美元,双方各占股权95.1%与4.9%。
2010年6月,达芬奇贸易 (上海)改制为股份公司。5个月后,上海市商务委做出批复,同意达芬奇公司注册资本增加为现今的10800万元人民币,并同意各股东比例变更。
“国字招牌”的阳谋
尽管舆论一边倒地认为,“达芬奇”这一次是将自己嫁给了国企大亨,以至于“改旗易帜”后,腰间多了一副“国字招牌”。但“达芬奇”方面还是强调,重组的原因是双方有共同的发展意愿与经营理念——进一步与国际顶尖时尚品牌合作。
据消息人士透露,“达芬奇”决策层在选择首旅之前曾做过缜密地分析。
这位消息人士称,“达芬奇”首先考慮的是首旅信誉度高,规模大,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市场信心和消除“造假门”风波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首旅虽然拥有六大板块的旅游产业链条,但高端家具领域目前尚属空缺。而“达芬奇”恰恰是国内高端家具领域的领头羊,手中拥有众多国际顶级家具代理商资源。 对于入股“达芬奇”,首旅方面则表示,自己虽然是以重要股东身份加入达芬奇家居,但其本质只是“达芬奇”的控股股东。而对于首旅集团而言,其麾下有旅游酒店和零售商业两大主业,未来可以在零售领域与达芬奇展开合作。
坊间传出首旅集团和“达芬奇”有意探讨创立一家集名牌时装和家具于一体的新型零售商场。亦有知情者透露,首旅的最大目的还不止于零售方面的合作,而在于开发以名牌家具为卖点的高端酒店。
“目前,首旅集团正在北京打造燕翔综合体项目,其中将新创一个‘诺金’酒店品牌,该品牌首家酒店主打中国古典高端家具特色,而‘达芬奇’拥有诸多国际高端家具品牌代理权,因此假如未来首旅要开发以高端家具为卖点的酒店,则会非常有优势。”该知情者透露。
尽管各种揣测不胫而走,但此前至少有一点是让业界看不懂的:首旅成为“达芬奇”最大股东,出手未免太过阔绰。
事实上,此次入股“达芬奇”,首旅并没有动用太多资金,而是主要采取资产置换方式,将旗下经营业绩不佳甚至持续亏损的资产和企业拿出来与“达芬奇”进行合作。
据《民生周刊》记者多方了解,这些运营不佳的资产或企业,多集中在东北三省的部分旅游景区,将其作为资产置换给“达芬奇”后,首旅方面对“达芬奇”能够盘活这部分资源还是充满信心。
“达芬奇”现象
事实上,诸如“达芬奇”这种民营企业将股权转让与国有企业的做法,在国内并不是首创。
200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出资近1.6亿元,顺利入主有国内“彩棉之王”称誉的中国彩棉集团。
2009年,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入主蒙牛,这被看做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商业并购事件,蒙牛从一家民企变为央企控股公司。
2011年,国有企业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民营企业吉奥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以51∶49的股比组建合资公司——“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
中关村资本市场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精算发展研究中心资本市场研究部主任李国魂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首旅入股“达芬奇”,更多是为了擴大综合经营品种,使产品链更加丰富,并且相互形成支撑机制。更进一步说,首旅集团看中品牌合作资源,也就是说比较看重达芬奇家居与国际一线品牌的合作关系。
在他看来,股权是权衡股东权利义务责任的唯一凭证。民营企业将股权转让给国有企业,与转让给其他形态的企业组织并无二致。但是,核心的问题在于,民企将股权转让给国企,是否出于自愿。
李国魂认为,如果两者属于紧密的上下游合作关系或者是同类行业的激烈竞争对象,民企和国企的联姻就是主动剔除导致损耗的消极因素,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但他同时也指出,目前一些国企与民企之间的股权转让实际上是在政府主导下的联姻。
“国有企业拥有诸多先天优势,如土地、资金、政策,或者垄断环节的市场力量等。”他认为,这些先天优势一定程度上来自政府显性或隐性地支持或担保。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营企业需要靠创新才能赢得市场。” 李国魂说。
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协委员赵瑞海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目前中国国内家具生产企业90%以上的身份是民营,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还停留在较为落后的生产工艺上。
赵瑞海认为,民营企业要想发展,一是要在工艺上有所创新,在生产环节中节约劳动成本,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在产品设计领域寻找突破口,在借鉴外国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多植入中国文化元素,提升产品的海外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