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被老师人为地支解为字、词、句、段、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仅注重于知识掌握,不能体现三维目标。教学过程成了教师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不顾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精神。这样就桎梏了当今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为此,根据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们的阅读教学观。
一、在阅读教学中正确把握三维目标
传统阅读教学注重“知识和能力”一维目标。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情感的参与下,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推动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获取深刻而持久的知识和能力。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三维目标是相互制约、共同促进的整体,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可靠保障。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呢?
首先,要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简单的三个维度的几何相加,而是在阅读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其次,在实施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实施三维目标。一方面,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另一方面,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另外,还可以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由于人脑的结构特点和学生个性差异,有的人喜欢视角欣赏;有的人喜欢肢体语言的表演;有的人喜欢通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展开丰富的想象。为了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例如:教学《景阳冈》时,学生既可以通过扮演武松形象来学习,也可以通过朗读方法来学习,还可以通过观看音像资料来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因素,选择他们的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二、把握阅读教学“多元解读”价值观,走出“一元解读”的误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学生阅读实践的独特体验,不能把教师的体验和“标准答案”当作金科玉律,更不能跳进教师为达到一系列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一个个问题陷阱。要在学生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那么,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多元解读”的价值观呢?
(一)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阅读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体现在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语感素质、思维方式、心理水平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呈现出对文本内涵的不同情感体验,出现“多元解读”的结果。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因而要能从学生纷繁的“多元解读”中,善于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觉察学生独特而新颖的感悟;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体验;更要善于辨别正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如果教师只接学生打在乒乓球台上的“球”,对学生打不到球桌上的界外“球”不闻不问,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得不到尊重,这怎么能谈得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呢?“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在教学中辩证地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多元解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
不要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价值观”。如果将“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当作是个“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老师在教学中不加正确的引导,反而对这种解释大加赞赏,就会给学生思想造成混乱,就会违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规定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不要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标准”。我们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而不是放纵学生个体对文本原本意义的曲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正视自己“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毕竟还是林黛玉,不可能是薛宝钗。如果文本内涵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共识,我们的阅读教学将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新语文教学要求我们更新理念,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成长为教育教学专业人才。
一、在阅读教学中正确把握三维目标
传统阅读教学注重“知识和能力”一维目标。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情感的参与下,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推动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获取深刻而持久的知识和能力。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三维目标是相互制约、共同促进的整体,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可靠保障。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呢?
首先,要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简单的三个维度的几何相加,而是在阅读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其次,在实施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实施三维目标。一方面,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另一方面,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另外,还可以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由于人脑的结构特点和学生个性差异,有的人喜欢视角欣赏;有的人喜欢肢体语言的表演;有的人喜欢通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展开丰富的想象。为了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例如:教学《景阳冈》时,学生既可以通过扮演武松形象来学习,也可以通过朗读方法来学习,还可以通过观看音像资料来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因素,选择他们的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二、把握阅读教学“多元解读”价值观,走出“一元解读”的误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学生阅读实践的独特体验,不能把教师的体验和“标准答案”当作金科玉律,更不能跳进教师为达到一系列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一个个问题陷阱。要在学生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那么,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多元解读”的价值观呢?
(一)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阅读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体现在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语感素质、思维方式、心理水平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呈现出对文本内涵的不同情感体验,出现“多元解读”的结果。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因而要能从学生纷繁的“多元解读”中,善于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觉察学生独特而新颖的感悟;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体验;更要善于辨别正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如果教师只接学生打在乒乓球台上的“球”,对学生打不到球桌上的界外“球”不闻不问,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得不到尊重,这怎么能谈得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呢?“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在教学中辩证地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多元解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
不要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价值观”。如果将“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当作是个“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老师在教学中不加正确的引导,反而对这种解释大加赞赏,就会给学生思想造成混乱,就会违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规定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不要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标准”。我们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而不是放纵学生个体对文本原本意义的曲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正视自己“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毕竟还是林黛玉,不可能是薛宝钗。如果文本内涵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共识,我们的阅读教学将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新语文教学要求我们更新理念,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成长为教育教学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