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课堂源自有效建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学校推荐我参加县优质课竞赛活动,选的课题是“长方体的认识”。由于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会设计“拼一拼”的环节,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感悟棱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在备课中也设计了“拼一拼”的环节。
  第一次试教片断回放: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长方体,并通过交流感受长方体是指物体的形状,体会长方体的本质属性,再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安排“拼一拼”环节,旨在通过用小棒拼搭长方体的框架,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我提前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为每组准备长度不同的三种颜色的小棒各5根,三向插口10个,请学生拼搭长方体框架,记录用材料情况,并观察思考不同长度的小棒所处的位置和所用的根数。经过交流后绝大多数小组成功地拼搭成了长方体框架,只有一个小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经过教师的简单指导也拼搭成了长方体框架。各组在汇报用材料情况时,都是“一共用了12根小棒,三种颜色的小棒各用了4根”。由于在拼搭的过程中,学生都感知到相同颜色小棒必须放在相对的位置,才能拼搭成长方体框架。因此,接下来的交流显得较为顺畅,学生很快总结出“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中4条棱的长度相等”。
  课后研讨:
  在课后的研讨交流中,大家都认为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用小棒拼搭长方体框架,感悟长方体棱的特征环节设计原意是好的。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动手操作,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对比、交流中得出有关长方体的特征,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结论。但也有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所有小组拼搭的长方体框架形状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拼出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呢?”究其原因是教师为学生准备的材料有明显的局限性,导致每个小组拼出的长方体框架一模一样,特殊的长方体无法拼出,使“拼一拼”活动挑战性不强,给学生的创造空间不大。
  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拼一拼”环节在突破长方体特征认识中的作用,增强操作活动对思维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一个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各位同仁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讨,提出了两种重构的设想。之后,我对这个环节的教学又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对两种不同的重构设想进行了两次教学尝试。
  重构试教片断回放:
  教师为每小组提供三种颜色一样但长度不同、数量足够多的小棒和三向插口,看看能拼搭成多少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框架。整个拼搭活动的用时较长,热烈的讨论伴随操作活动的始终。多数小组经过多次实验后,成功拼搭出了多个长方体框架,其中个别小组拼搭出了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框架和正方体框架,但是对于“正方体是不是长方体”,小组内出现了争议。
  在汇报交流时,我先将各小组拼搭出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请学生分类,然后按分类分别研究棱的特征。学生发现无论哪一类长方体都有12条棱,这12条棱可以分成相对的3组,每组中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同时发现有的长方体由于两组棱的长度相等,拼搭出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另外四个面完全一样,并发现如果3组棱的长度全部相等,拼搭出的长方体就是正方体了。学生还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类比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由此进一步明确了正方体的特征。在交流拼搭一般长方体的经验时,学生达成了一定要把相同长度的小棒放在相对应的位置才能迅速拼搭出一个长方体的共识。在共享成功拼搭长方体框架的同时,学生建构了对长方体棱的特征的认识。
  课后研讨:
  在这次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颜色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小棒,减少了拼搭过程中的心理暗示,学生更多地关注不同长度的小棒在哪些位置,进而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更集中于研究棱的特征。由于所提供的小棒颜色相同且数量充足,因此拼搭过程的挑战性强。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情绪高涨,创新思维得到较大的发挥,拼搭出的长方体框架多种多样,进而为研究长方体棱的特征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由于特殊长方体棱的特征不像普通长方体那样突出,个别能力较弱的学生不容易得出有关的结论,需要教师予以引导。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总结出普通长方体的特征,再让学生对比另两类特殊的长方体,让学生自己观察、提炼、总结棱的特征。这样使学生对普通长方体和特殊长方体棱的特征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顺应学生学习规律的设计,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自我反思:
  相对于原来的教学设计,这里的“拼一拼”活动有一定的挑战性,之后的分类、交流到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以及普通长方体与特殊长方体的关系,整个活动用时较长,显然是由于重构中为学生提供的拼搭材料造成的。但是,正因为所提供的拼搭材料没有了暗示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思维冲击不一样了,动手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等均得到较好的发展。这也体现了数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结论,而是授之以渔的过程。“智慧蕴藏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积累了学习的经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数字较多,算理比较难理解。三年级学生,更多的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过程离不开丰富的感性材料的支撑。如果教学中能借助好的直观模型,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探索的过程,学生就能厘清算理,掌握算法。  [关键词]计算教学;直观形象思维;两位数乘两位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平移和旋转”。这个单元主要教学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掌握图形的平移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新增部分,教师们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教学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那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从而
[摘 要]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验证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一样,积累割补法活动经验;然后利用直观操作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与斜边长度无关,与底和高有关的问题;接着利用方格纸引导学生观察:底边、斜边长度不变,随着高的变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随之变化;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实施教学,可让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实现由数学直观认识到几何思维的空间发
创设真实的情境,就是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运用,也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无处不在。在一次的展示活动中,我执教“认识整百数”一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师:还记得今年过年得了多少压岁钱吗?  生1:一千六百元。  生2:九百元。  生3:三千六百元。  ……  【说明:课始从学生的压岁钱导入,既激发了学生
[摘 要]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外作业的布置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作业设计的“三层四趣”(四趣即乐趣、兴趣、情趣、志趣)以及实施过程中的“五动六感”(六感即数感、符号感、形体感、空间感、应用感、整体感),让课外作业更富有色彩、充满情趣。  [关键词]课外作业;设计;实施;“三层四趣”;“五动六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5
[摘要]“动手做”是苏教版教材改版后新增加的栏目。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面积的变化”中的“动手做”为例,将“动手做”置于素养的高度来研究教学策略,实现教材编写的真正意图,让学生用需要的方式“动手做”自己需要的数学,从而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动手做;苏教版教材;面积的变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2—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教师一味追求表面形式试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目不暇接,其效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么,如何从学习主体的本质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学生趣学的数学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为生所需,导新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是估计数值的意识,其主要思想是把握数的大致范围。生活中很多时候都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估算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不同的估算方法,但对结果和采用的方法进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算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比较,看哪种估计结果比较接近准确值,是十分必要的。  良好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是
图形与几何(原称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引入,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搭建了更大的舞台。教学时,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会创造出一些观察、操作、推理、想象、交流、分析等活动,为学生的空间发展助燃。发展离不开活动、活动离不开教师精心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素材的准备上,教师和巧妇在某种程度上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活动素材要“绿色的”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观察和动
[摘 要]深度学习是触及事物本质和深入知识内核的学习。要让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就要深度理解教材,明确教学要点,同时借助几何直观手段开展教学。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应在深度解读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探究百分数的本质,体会百分数的价值。  [关键词]深度学习;数学概念;百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