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校 特色兴校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vv9vv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第十二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将于2015年12月9日召开,梳理总结、交流推广“特色学校建设的广州经验”是大会重点主题之一。为此,本刊采编团队走进了广州市教育局。
  主管广州基础教育工作的江东,是教育界名副其实的专家型领导,更是一名文化学者。
  江东曾在广州市育才中学执教17年,他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省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同时,他在二沙岛创办了“育才实验学校”。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江东就提出了“生命比分数更重要”“科研比教学更重要”和“文化比知识更重要”等教育理念,提倡用文化理念熏陶学生。这在13年前出版的《感知教育》专著中有精彩论述。
  江东曾任广州市东山区(后并入越秀区)政府副区长四年,创建了广州市首批教育强区。2005年,他调入荔湾区政府,任副区长五年。任职期间,他更加关注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提出“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灵魂”“学校以文化论输赢”“用生命的文化发展有生命的教育”。他认为,荔湾区是广州历史老城区,教育一定要跟历史文化结合,它的力量才巨大、深远。为此,他在五年内先后主编、出版了三本关于荔湾文化的书籍,有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魅力荔湾》,以文献为主题的《荔湾九章》,以及以荔湾15条老街巷为主题的《荔湾老街》。同时,他负责主编出版了季刊《西关文化》12本。他说,这些都是基础工作,都可以为教育服务。
  他提出“文化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组织策划了轰轰烈烈的创建“品牌学校、品牌学科、品牌教师”的荔湾教育“三品”工程,并推出了“用标准引领发展、用机构推动发展、用活动促进发展”的实施策略。当时涌现了一批为打造品牌向文化寻根的学校,纷纷推出了复名和更名举措,如南海中学、康有为纪念小学、陈嘉庚纪念中学、蒋光鼐纪念小学、詹天佑纪念小学、西关外国语学校等,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五年的“三品”工程,成效明显。近年来,荔湾高中教育水平的崛起,有人认为这与“三品”工程战略举措有着莫大的关系。
  2011年4月,江东调任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分管基础教育。他在深入调研后提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应该肩负起教育改革和实践的重任。其中,高中学校一定要突出培育人才和文化建设两大主题,校长要正确处理好高考和学校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在“文化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的总体思路下,广州市于2011年底在全国率先推出以文化寻根为核心的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工作,评出9所学校;于2013年推出具有广州特色的特色学校认定工作,引起全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教育以文化论输赢
  《学校品牌管理》:常言道:“一砖一瓦皆教育,一草一木蕴文化”,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一片沃土,极具文化软实力,您对此有何看法呢?
  江东:爱因斯坦曾说,人们将学校看成是向正在成长的一代传递尽可能多的某种知识的工具,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为了活着的人们服务。学校应该在年轻人身上培养那些对于公共福祉来说有价值的品质和能力。对于这个观点我很认同,知识从来都不是教育的唯一内涵,也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内容。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人培养成为能够用文化精神来衡量自己和判断现实的人,教会学生有品位的生活。
  何谓“文化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社会的硬实力可以指GDP或其他物质范畴的事物、指标,但软实力一定是从文化角度阐述的,是一种文化的集合品。具体来说,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应该包含三个层次,分别为日常生态文化,包括工具,风俗等;智慧文化,包括制度、科学以及文艺等;精神文化,包括哲学、伦理、道德。文化既包含一种价值的判断,又包含了哲学思考和人内在的品质与修养。
  对于学校而言,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为第二、第三层次,包括办学理念、制度建设等内容。曾有人说,每一件文物,都记录着一方水土的兴衰荣辱;每一所学校的背后,都有一串如烟的往事;每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都积淀着一个民族文化和灵魂。由此,我们便可知学校文化之于一所学校的意义,就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是一所学校凝聚力与活力的源泉。富有魅力的学校文化,不仅会衍生出一股强大的文化力和感召力,也会让学校品质更为卓然,展现个性特色,提高学校品牌的辨识度。
  现代学校的竞争主要是内涵与品质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竞争。因此,在这个生源竞争激化的“战场”,能够让学校屹立不倒、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还是来源于文化。
  在城市发展中,我很赞同“文化论输赢”的观点。在教育发展中,这一观点依然成立。当一所学校能够根据自己的历史和办学特色,培育出有特色、定位明确的校园文化,那么它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产,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内驱力,产生品牌效应,提升办学品质,从而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真光中学的高考经验就是一个例子。该校曾多次阐述到真光文化精神对于办学的作用,认为学校之所以能连续四年高中毕业班评估排在前十名,这与将真光文化精神贯穿于办学的各个环节是分不开的。如果从学校等级年限来看,真光中学2003年才评上“省一级学校”,但这十几年间发展很好,报考的学生越来越多,录取分也越来越高。高考的成绩也一步一个台阶,节节攀升。如果从办学年限来看,真光中学1872年由美国传教士创办,已有143年,是广州最古老的学校之一。真光文化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考生报考。
  文化铸就品牌学校
  《学校品牌管理》:您提到文化在办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是什么?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
  江东:文化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立校应成为我们办学的共同理念,文化建设应围绕文化特色做文章。
  文化特色是基于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锤炼而成。每一所学校都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环境中创办并成长起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经历与传承。因此,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园精神、校训等层面都存在差异,而让一所学校得以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大差异便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特色。   这些年我走遍了越秀区和荔湾区的所有学校,对于很多学校的文化特色也都有所了解。可以说,广州市有119所高中学校,就应该有119种不同的文化特色。其中,有的由创建背景形成了文化特色。例如,为纪念朱执信而创办的执信中学,以执信文化为主要特色;由两广总督、实业救国者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中学,则呈现出独特的广雅文化,还有铁一中学的铁路文化、广东华侨中学的华侨文化、广州育才中学的红色文化、培正中学的红蓝文化、象贤中学的贤文化、培英中学的白绿文化等等。
  除此之外,同样根据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精神,进行集中提炼后形成的一种校园精神。例如,广州市荔湾区金道中学所形成的直视缺陷、勇对挑战、勇于拼搏的“金道精神”;广州市桃园中学形成的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桃园精神”等。
  当然,这里有一些是属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文化特色,如培正中学、南武中学、七中(培道)中学、培英中学、真光中学等。由于它们曾接受西方教会文化的熏陶,便结合学校发展需求,形成了独特的校本文化等。
  其实,学校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有的学校进行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特色内涵很丰富。而有一些学校对这一块的长久性忽视,导致目前仍未形成或提炼出可以一个有效体现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文化特质和特点,甚至连一些物化的东西也没有。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么重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
  特色课程是提升高中质量的突破口
  《学校品牌管理》:文化的多元性和唯一性,让广州高中学校文化特色精彩纷呈。由您牵头实施的广州高中特色课程建设有哪些工作背景?与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有什么关联?
  江东:目前,广东省提出了“提升全省500所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计划,着重提升高中的质量和水平。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要找对普通高中发展的突破口。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我们认为特色课程就是突破口。广州推动特色课程是有基础的。2004年广州高中就已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学生在3年内要修满141学分,方可毕业。2011年,提出建设特色课程,实际上是倡导学校建设办学课程。
  启动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工作正是践行了国家、省、市的政策要求。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均提出,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我们都清楚,学校追求特色发展,关键要有特色课程。有了特色课程,才谈得上特色发展。特色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内容。
  2011年,我们在执信中学启动了广州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工作,并明确了发展思路:以特色课程为抓手,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目前,已有84所普通高中特色课程通过立项评审,占比达71%。与此同时,大家对特色课程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所谓“特色课程”,不是某个学科课程或活动,而是以学校核心文化为基础的具有综合性、有鲜明发展方向特征的学校办学课程,也是强调文化立校、特色育人。因此,我们在申报表上,特意设置了30分来考察学校的文化基础情况,如果课程没有文化基础,那它顶多算作校本课程或者修选课程。有的学校在第一次申报时想开设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诚信教育及责任教育课程。这些都属于德育类课程,任意学校都可以开设,无法体现一所学校的特色,更无法体现一所学校的文化。但经过一段实践后,已经没有上述情况出现。
  因此,特色课程的一条重要判断标准是一所学校能否将自身文化和未来发展定位结合,没有文化底蕴的课程并不能称之为特色课程,而只能称之为特色项目,有所学校将轮滑作为特色课程申办,我们认为轮滑项多只能作为特色项目,还达不到特色课程的要求。当学校的特色项目不断地处于一个发展、上升的状态,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特色项目则很有可能转变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高中特色课程不应该是学科课程,而是综合性办学课程。它要求学校把课程与学校的文化基础相结合,各校文化基础不同,课程也就丰富多彩。第一批初审入围的24个项目,没有一个是相同的。例如,同是外国语学校,西关外国语学校申报的项目是通识化的外国语特色课程,运用英语介绍羊城八景、荔湾文化;而开发区外国语学校则是结合区内开放、包容的特点,培养有教养、有个性、有国际视野的英语专业人才。
  同时,我们在课程发展上设置了30分,引导课程内容向高校、向社会生长。大多申报学校都与高校达成合作协议或意向,除了邀请高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方面展开合作外,还把特色课程和学生未来发展挂钩。例如,执信中学以当年校董蔡元培先生命名的“元培”特色班,与中山大学课程衔接,希望能和高校共同自主招生,现在与香港大学、美国圣荷赛大学有合作协议。广雅中学的“博雅岭南班”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合作,并与牛津考试中心有合作协议。真光中学以世界女性领袖陈香梅命名的“香梅班”,它将中国女性传统与西关地方文化结合,也将课程引向美国大学课程。
  目前,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社会反响非常好。现在已经开展的四批课程评审工作,媒体都给予了极大地关注,也都进行了相关的报道,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特色课程建设的目的是铸就特色学校
  《学校品牌管理》:目前,广州市教育局已将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对已申报的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并提出力争2015年全市100%普通高中创建特色课程。那么特色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江东:培养特长生的学校是特色项目学校,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来打造的是特色学校,也只有通过特色学校,才可以实现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要求,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思路。特色课程建设的发展途径是“学校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学校特色课程—特色学校”。可见,特色学校是我们最终的追求目标。
  所谓“特色学校”,就是根据学校文化,经过长期办学实践,形成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并且享有一定声誉的学校。它是以特色课程为核心,逐步形成的学校品牌。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的差别就在于普及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前者是针对全体学生及专修班进行核心文化显著的特色课程教育,对于所培养的人才有一定的质量要求;而后者只是针对部分人进行的某一学科教学或活动,对于教学质量并无强制要求。   特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是从人才的规格和质量的高度上,看待学校发展,它体现的是学校的发展定位。例如,广大附中的国防文化,其发展方向是国防大学等军事院校;铁一中学的发展方向是地铁、高铁专业的交通大学等院校;岭南画派纪念中学的发展方向在美院;广州石化中学的发展方向在理工类院校;广州外国语学校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院系,等等。方向不是目标,一所中学不可能完全地面对一所大学来谈办学,但它要寻找与自己品质相似的大学,使自身与大学产生联系、连接,最后结合。
  学校文化由三个途径产生。一是提炼,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要进行主题性提炼,要散枝去叶,突出主干。二是培育,既可从地域文化中移植培养,也可从学校的众多文化中凸显办学品质的主题。三是优化,文化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符合时代要求,需要学校与时俱进地作出反思和审视。特色学校必须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并有一个自然沉淀的过程。由于各所学校的历史文化往往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因而其形成的特色也是唯一和不可效仿的。学校的特色好比陈年老酒,需要经历多年的窖藏,才能香醇溢远。特色学校也有一个较为长期的窖藏与酝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溶释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促使师生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认知结构,内化并顺应学校的特色文化,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努力践行特色文化精神。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经过师生对特色文化的认同、顺应、放大、增值过程后,才渐成特色。特色学校不是贴的标签,不是鸡尾酒可以勾兑,不依其历史文化,不经其自然沉淀,其特色是“特”不起来的。
  我们在确定一所特色学校时,并不会重新去评审它是否原来就有特色,而是完全根据申报的课程划分等级,然后授予它特色学校的称号。因此,特色课程和特色学校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一所学校被认定为特色学校的核心要素是特色课程而非特色项目。当然这些申报的学校还有一个要求,便是必须达到“市一级学校”标准并获得“重点立项”。
  2011年广州启动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工作。2013年,由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中特色课程新思路》一书,全书50万字,系统地总结了广州创建特色学校工作的思考和探索,可称之为广州经验。2013年,广州印发了《关于以学校特色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及创建特色学校指引,并迅速部署实施。在“文化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的工作思路的指引下,广州采取“标准引领、政府推动,特色优先、市区联动,专家参与、更名复名,现场授牌、激发活力”的策略,通过“点穴式”带动、“网格化”构建、“整体化”联动的工作路径整体推动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目前,已有84所普通高中学校通过广州市特色课程评审,占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比例为71%;其中,有51所学校获得重点立项、28所学校获得次重点立项,占特色课程立项总数的比例为94%。已有227所中小学被认定为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约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比例为18%。广州市各中小学校特色发展整体态势已初步形成。
  下一阶段,根据“标准化学校—特色学校—品质学校”渐进发展途径,广州将结合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工作,特别是结合6模块22项指标的要求,促进各中小学在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再提升,推动特色学校的品质化。另一方面,基于广州所进行的“基础教育国际化”评审,我们将在特色课程中,增加国际课程内容,使广州的基础教育快速步入了国际化的跑道。
  (作者分别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主任、编辑部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如果你有那么一丁点想要了解本刊培训部,了解这个专门从事教师、校长培训的团队,那么可以先从我们的三大口号开始。不过,你肯定听不到明文宣传或者高举旗帜放声呐喊,也没有人会天天挂在嘴边,这大概就是一种文化,我们称之为“团队默契”。  口号一:越努力越幸运  说到努力,就不得不说说培训部以身作则的主任伍秀林。别人在工作的时候她也在工作,别人下班的时候她还在工作,别人休息了她在加班,就连节假日,也总是伴着工
期刊
近些年,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教了一辈子书,现在该出一本书了”。也许是受了此句话的刺激,近两年来,我也先后出版了《我国公立学校权利研究》和《亲历日本教育:一位留日教师的点墨走笔》(以下简称“《亲历日本教育》”)两本书。作为一名一线中学教师,在欣喜之余,想与诸位同仁分享我的出书“经”。  选对题是成功的一半  过去,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自身出书难。其实,当下我国一些知名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出书已经比较普
期刊
有着“汉代孔子”之称的董仲舒,曾以“三年不窥园”的钻研精神学习儒家典籍和先秦各家各派学说,既复兴了儒家思想,同时又在融会贯通当时各家各派思想的基础上,将儒学再造成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新儒学。其学问渊博、兼通五经,又专精于《公羊春秋》,使其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在专研学问的同时,广收门徒,其思想又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成为“众儒之首”。《天人三策》体现了董仲舒多年潜心的研究,也使得他成为影响君
期刊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家庭教育在荔湾既是传统,也是现实。1983年,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在全国率先成立家长学校,开启了家校共发展、同进步的家庭教育模式。2014年1月,荔湾区率先成立了广东省首家家庭教育学院——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依托学院平台,探索家庭教育新模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015年11月15~16日,“教育从家庭开始”——2015年荔湾区家庭教育微论坛在广州市第一中学举行(
期刊
从公共关系建设的角度来看,欢迎四面八方的教育同行前来考察是学校优化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有力举措之一,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介绍自己?其中,有的学校培养起自己的小小解说员,他们引领宾客游走校园,随后安排大家观看精美的校园宣传片、蕴含着海量信息的PPT课件,聆听系统全面的校长主题演讲,赠送校园吉祥物、师生作品集等纪念礼品……各种媒体的综合运用,几乎是完美地传播了学校的办学成
期刊
一般来说,领导风格可分为三种: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由于政治环境影响,我们往往看到“民主”就会觉得是好的,其实不然。不管是民主型、专制型还是放任型,都有其优缺点。衡量这三种领导风格关键要看是否恰当。如何恰当地扮演不同的领导风格,需要了解自身特点、下属情况,并根据所处情境进行选择。  1.民主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将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员,能够与大家保持平等的关系,会将权力交给大家。民主型领导确实有很多
期刊
最近,我与一位朋友聊天,听说南方一带有很多学校开展一种名为“散学典礼”的庆典活动,便感到非常好奇。经过一番了解,我才发现所谓的“散学典礼”呼应着开学典礼,也是一学期一次,表示的是一个学期的结束。通过多个案例对比,原来这一典礼与每学期必开展的休业仪式名字不同,但流程大致相同。  认真学习、对比休业仪式和散学典礼,我真切的感觉到不管冠以什么样的名字,用一个仪式或典礼来告诉学生一个学期的终结,本身是必不
期刊
又是一年“学校品牌大会”筹备时。今年大会,《学校品牌管理》与荔湾区教育局携手合作。荔湾区作为一个广州老城区,在教育领域颇有特色,极具品牌推广价值。一些优秀的学校如洒落在西关宝地上的一颗颗耀眼的珍珠,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细细欣赏。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些学校的种种魅力,学品公司组建了以《学校品牌管理》总编王永江、副总编何池歆和副总经理梁恺之为领军的荔湾区“好学校”采写团队,团队分小学组和中幼组,计划在11
期刊
拙著《论语心读》与读者见面400多天,周末和节假日应邀到全国各地分享《论语》100多场。分享的对象包括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中学生、传统文化爱好者等,我如此执着、不知疲倦地演讲,只是在努力还原真实的孔子、真实的论语、真实的儒家、真实的心学,努力完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赋使命。  真实的孔子  在中国,做人做事,尤
期刊
调研是记者发现问题、发现亮点的一项基本技能,而问卷调查是调研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设计一份信度、效度经得起检验的问卷是极具专业技术含量的工作。  现在让我们以《学校品牌管理》策划部一次关于问卷设计的专题研讨会为例,来讲一讲如何设计一份好的调查问卷。  解剖:问卷设计需要哪些技巧?  研讨会一开始,每位项目专员围绕问卷设计原则、方法来谈问卷设计的技巧。第一个发言的策划专员江秀兰认为问卷设计应关注目的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