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统编教材中注意到这一点,编排了大量古诗词,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本文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浅析经典古诗词诵读策略。
一、借助品析鉴赏,提升学生审美
诵读,是学生走进古诗词乃至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通过诵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嘴等感官的活跃程度,逐步形成个体的品析鉴赏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因此,古诗词欣赏和品味应该是以审美为主旨的有感知、理解、体验、想象等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过程。
1.尊重多元理解,实现点拨提升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生活以及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在初次进行古诗词诵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理解。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针对这种多元理解,教师可在学生自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点拨引导,以便能够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方向,引导学生实现与古诗词的深度对话。
例如,针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结合诵读思考。在交流发言中,有的学生说:“诗人的心情较为沉闷,夜里都在发愁。”有的学生说:“其实这样的景色很美,可以勾勒出一幅月落乌啼图。”有的学生说:“这里较为矛盾,一方面有乌鸦的叫声,另一方面夜里却非常安静,连城外的钟声都能听见。”仅仅对照诗句,不同的学生理解自然是不同的。这时,笔者出示张继生平,让学生明白这是他落第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表现。经过教师这一点拨,学生很快移情入境,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感情基调。
2.借助多向联系,实现触类旁通
对于古诗词,尤其是同一时代或者同一作者又或是同一主题的古诗词,它们之间有很多言语是相同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古诗词进行有效拓展,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所掌握的方法进行拓展迁移,以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引导学生提升概括总结能力,为自身语文素养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
例如,针对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教师可以围绕描写春景进行拓展,可以是古诗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牧的《江南春》、朱熹的《春日》;也可以是散文,如朱自清的《春》等。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课外拓展不需要学生精读,只要大致理解即可。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能有效拓展延伸,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二、借助诗文解读,丰富学生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并且借助他们的想象,把简单的古诗词变成一幅复杂的画、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与古诗词、诗人、编者进行对话,通过深度解读,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1.与诗词对话,引导绘画
古诗词具有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与建筑美。其中绘画美是基础,是学生最先能够体验感悟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更要穿越古诗词的表面文字,跨越时空,与文本对话,以便能够深度领略古诗词的深邃意境。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为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创造条件。
例如,针对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雪梅》这首诗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一句,诗意较为浅白,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也能明白,但是这样直译反而失去原有的诗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出画面,把诗句的意境诠释出来,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来描述画面的意义。这样既方便学生与诗词对话,为准确把握诗意奠定基础,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
2.与诗人对话,丰富情感
不同的作者风格是不同的,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写实,还有报国无门的陆游等,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都有着其他人没有的气质。针对古诗词教学,如果不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那么他们的理解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文字、画面以及视频等方式,拓展作者寫作背景、个人经历、创作风格等,为与诗人进行深度对话,纵深推进课堂教学做好情感储备。
例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江南春》一诗,作者是杜牧。如果教师不介绍时代背景,只从诗句表面来看,那仅是一首写景诗,描写江南春天景色的,但是通过教师介绍时代背景,介绍唐朝皇帝礼佛之事,再运用多媒体介绍诗人杜牧的写作风格,尤其是借古讽今的写作技巧,那么学生理解古诗词真正的内涵就简单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与诗人进行对话,让学生思考当时的社会现象,了解到该诗明面上是写南朝四百八十寺,实际上却是讽刺当时的统治者。
三、借助拓展延伸,活跃学生思维
由于古诗词内容相对深奥,一般教学方式都是理解加背诵,很少拓展运用。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练习拓展、习作延伸等方式,在巩固学生理解识记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将知识点化为今用、化为我用,为其活跃思维、提升语文素养创造条件。
1.借助分类设计,巩固理解识记
理解积累是走进古诗词的基础。古诗词教学同样离不开理解识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各类资料,结合一些主题进行分类设计,让学生借助练习巩固理解古诗词。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主题进行分类或者结合作者进行设计训练,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即《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都是围绕秋天进行选编;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即《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围绕传统节日进行选编的。通过这种分类,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解,而且还能让学生走进古诗文,明白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利于加深感悟与理解。
2.借助说话写文,提高表达内涵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随口说出一两句古诗词,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的个人形象和文化修养。这种古诗词活用,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为这不仅要学生识记古诗词,而且还要能够理解,并且应景,否则就会贻笑大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课堂语言表达,巧妙地将古诗词运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升教师自己的文化气质,而且还能为学生做榜样和典范。
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与学生进行对句。如,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讲时,教师可以用“黑发不知勤学早”,鼓励学生接下句“白首方悔读书迟”,当碰到伤害小鸟的行为时,教师可以说“劝君莫打枝头鸟”,提示学生说下句“子在巢中望母归”,等等。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提高了文化品位,同时还能鼓励学生将古诗词结合自己的理解,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提升习作的内涵。
总之,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积累,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诵读,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的长期滋润,才能真正让我国传统文化“潜”入学生的心田,才能让诗意在童心中萌发,才能让课堂焕发文化的芳香。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借助品析鉴赏,提升学生审美
诵读,是学生走进古诗词乃至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通过诵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嘴等感官的活跃程度,逐步形成个体的品析鉴赏能力,提升审美能力。因此,古诗词欣赏和品味应该是以审美为主旨的有感知、理解、体验、想象等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过程。
1.尊重多元理解,实现点拨提升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生活以及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在初次进行古诗词诵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理解。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针对这种多元理解,教师可在学生自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点拨引导,以便能够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方向,引导学生实现与古诗词的深度对话。
例如,针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结合诵读思考。在交流发言中,有的学生说:“诗人的心情较为沉闷,夜里都在发愁。”有的学生说:“其实这样的景色很美,可以勾勒出一幅月落乌啼图。”有的学生说:“这里较为矛盾,一方面有乌鸦的叫声,另一方面夜里却非常安静,连城外的钟声都能听见。”仅仅对照诗句,不同的学生理解自然是不同的。这时,笔者出示张继生平,让学生明白这是他落第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表现。经过教师这一点拨,学生很快移情入境,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感情基调。
2.借助多向联系,实现触类旁通
对于古诗词,尤其是同一时代或者同一作者又或是同一主题的古诗词,它们之间有很多言语是相同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古诗词进行有效拓展,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所掌握的方法进行拓展迁移,以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引导学生提升概括总结能力,为自身语文素养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
例如,针对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教师可以围绕描写春景进行拓展,可以是古诗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牧的《江南春》、朱熹的《春日》;也可以是散文,如朱自清的《春》等。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课外拓展不需要学生精读,只要大致理解即可。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能有效拓展延伸,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二、借助诗文解读,丰富学生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并且借助他们的想象,把简单的古诗词变成一幅复杂的画、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与古诗词、诗人、编者进行对话,通过深度解读,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1.与诗词对话,引导绘画
古诗词具有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与建筑美。其中绘画美是基础,是学生最先能够体验感悟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更要穿越古诗词的表面文字,跨越时空,与文本对话,以便能够深度领略古诗词的深邃意境。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为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创造条件。
例如,针对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雪梅》这首诗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一句,诗意较为浅白,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也能明白,但是这样直译反而失去原有的诗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出画面,把诗句的意境诠释出来,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言语来描述画面的意义。这样既方便学生与诗词对话,为准确把握诗意奠定基础,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
2.与诗人对话,丰富情感
不同的作者风格是不同的,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写实,还有报国无门的陆游等,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都有着其他人没有的气质。针对古诗词教学,如果不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那么他们的理解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文字、画面以及视频等方式,拓展作者寫作背景、个人经历、创作风格等,为与诗人进行深度对话,纵深推进课堂教学做好情感储备。
例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江南春》一诗,作者是杜牧。如果教师不介绍时代背景,只从诗句表面来看,那仅是一首写景诗,描写江南春天景色的,但是通过教师介绍时代背景,介绍唐朝皇帝礼佛之事,再运用多媒体介绍诗人杜牧的写作风格,尤其是借古讽今的写作技巧,那么学生理解古诗词真正的内涵就简单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与诗人进行对话,让学生思考当时的社会现象,了解到该诗明面上是写南朝四百八十寺,实际上却是讽刺当时的统治者。
三、借助拓展延伸,活跃学生思维
由于古诗词内容相对深奥,一般教学方式都是理解加背诵,很少拓展运用。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练习拓展、习作延伸等方式,在巩固学生理解识记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将知识点化为今用、化为我用,为其活跃思维、提升语文素养创造条件。
1.借助分类设计,巩固理解识记
理解积累是走进古诗词的基础。古诗词教学同样离不开理解识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各类资料,结合一些主题进行分类设计,让学生借助练习巩固理解古诗词。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主题进行分类或者结合作者进行设计训练,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即《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都是围绕秋天进行选编;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即《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围绕传统节日进行选编的。通过这种分类,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解,而且还能让学生走进古诗文,明白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利于加深感悟与理解。
2.借助说话写文,提高表达内涵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随口说出一两句古诗词,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的个人形象和文化修养。这种古诗词活用,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为这不仅要学生识记古诗词,而且还要能够理解,并且应景,否则就会贻笑大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课堂语言表达,巧妙地将古诗词运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升教师自己的文化气质,而且还能为学生做榜样和典范。
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与学生进行对句。如,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讲时,教师可以用“黑发不知勤学早”,鼓励学生接下句“白首方悔读书迟”,当碰到伤害小鸟的行为时,教师可以说“劝君莫打枝头鸟”,提示学生说下句“子在巢中望母归”,等等。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提高了文化品位,同时还能鼓励学生将古诗词结合自己的理解,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提升习作的内涵。
总之,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积累,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诵读,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的长期滋润,才能真正让我国传统文化“潜”入学生的心田,才能让诗意在童心中萌发,才能让课堂焕发文化的芳香。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