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项与荐首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ubaiji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是一个收藏展示古陶瓷的专业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古陶瓷千余件以上。其中有仰韶文化的彩陶,秦汉时代的原始瓷,唐代的三彩,南北朝的瓷塑,还有唐、宋、元时代精美的贡瓷和官窑瓷器,也有同时期缤纷多彩的著名窑口的民窑瓷器,以及部分明、清时代的精美陶瓷器。从去年以来,博物馆陆续举办古代陶瓷专题展,首场展览是国庆节前夕举办的唐宋陶瓷茶酒具特展,《收藏界》2016年第5期已作过专题介绍。这次郑州大象陶瓷博物推出的“慰项与荐首——中国古代陶瓷枕具展”,是去年“唐宋陶瓷茶酒具特展”的延续。本刊“说瓷赏陶”栏目专题介绍古代陶瓷枕具展,以飨读者。
  在有史记载的五千年华夏文明中,直到南宋之前约四千余年的时间里,河南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厚重的历史历程,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产。尤其是古代陶瓷艺术,自仰韶文化到清代末年,贯通于整个、河南的古代文明。所以古陶瓷,是河南历史文化积淀中最为重要的代表。
  枕有“慰项”与“荐首”的功能,许慎,说文解字》谓“枕,卧所荐首也”,荐者,垫也。汉代刘熙《释名》写道:“枕,检也,所以检项也”;检,约束,检项,即约束承垫脖颈之意。安阳曹操墓也曾出土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的青石枕具。
  “慰项与荐首
  中国古代陶瓷枕具展”展出近50方古代陶瓷枕具。年代最早的为隋代铭文青瓷枕,最晚的为明代仕女珐华枕,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地域横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50多万平方公里;窑口涵盖了巩县窑、鲁山窑、登封窑、当阳峪窑、定窑、邢窑、磁州窑、长治窑、介休窑、浑源窑、榆次窑等数十个知名窑口;器形有方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如意形、腰形等箱式枕,还有虎形、兔形、狮形、仕女形、娃娃形等肖形枕;釉色有红釉、绿釉、褐釉、黑釉、白釉、三彩釉;纹饰有绘画、唐诗、宋词、元曲、警语、划花、剔花、黑花、珍珠地……一展观过,千年枕具风采尽收眼底!
  概述
  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用具,虽然不起眼,却也不可缺少,一个不舒适的枕带来的是糟糕的夜晚,以及疲惫无力的白天。因此,枕的舒适与否至关重要。
  人类很早以前就有枕物的行为,法国一处尼安德特人居住的山洞里曾经发现一个完整的男性头骨枕在一块燧石上。中国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出现枕物的习惯,江苏邱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六岁儿童脑颅后部显著扁平,“这种脑颅后部畸形可能是婴儿出生后,颅后长时间枕卧于硬具上而引起的。”可见,早在远古的氏族社会,人们就已经有了睡眠枕物的习惯。不过,这只是枕的雏形,真正枕具的出现,很多说法都认为是在殷商时期。春秋时期《诗经·陈风·泽陂》上面记录的“辗转伏枕”,就很明确地表示当时的枕已经进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可见,枕头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生活用具,伴随着人类走过了绵长悠远的历史。
  现代学者通过考证古代墓地的随葬品发现,我国古代陶瓷枕,基本上是在汉代开始出现,自隋唐之后,中国的陶瓷枕就开始逐步发展并兴盛,到宋代达到了巅峰,从元代开始衰落,直到明代开始走向终结。
  从大小看,陶瓷枕基本上是从小到大的,从隋代3.9、2.4、2.3厘米的随葬品到唐中期平均15厘米,再到五代十国时期的20厘米左右,自宋到元又逐步增加到30厘米乃至40厘米。
  从造型看,陶瓷枕的造型由单一走向丰富,然后又趋向单一。隋唐时期基本上以长方形枕为主,唐代晚期出现了圆角长方形枕、如意形枕、束腰形枕、元宝形枕和兽形枕等。宋金时期除了沿袭唐代的各种类型,又新增加了许多种类,如多边形枕、马鞍形枕、兽形枕、人物枕、建筑枕等,可说是陶瓷枕种类最为繁多的时期。入元以后,枕的造型又趋于单一,以体积较大的长方形出檐枕为主。
  陶瓷枕传承与演变
  日常生活常离不开枕,枕的起源,可追溯到殷商时代。《说文解字》云:“枕者,从木,卧为所荐首者也。”由此可知,最初的用枕可能为木质。据考古资料可知,到隋代时,才创制了瓷枕。
  隋代陶瓷枕
  隋代在陶瓷枕的历史上,被看作是起兴的一个年代,是批量烧制陶瓷枕的开端。然而,或许是因为受到汉代重生厚死的厚葬思想影响,隋代的陶瓷枕主要作为随葬品使用。或许又是因为它只是作为死人所用的明器(即冥器)使用,加之隋代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陶瓷枕的起兴年代,使得隋代的陶瓷枕普遍较小,造型也单一,且没有多丰富的纹饰,多为一个三厘米见方的长方体。
  唐代陶瓷枕
  在隋短暂的统一后,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封建帝国,也是世界上最繁荣的经济、文化中心。首先,唐的工商业较之以前突飞猛进,全国经济空前繁荣,这促进了社会间的贸易联系;其次,帝王的个人爱好,为美术和视觉文化的兴盛,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第三,多元化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这些都导致了陶瓷工艺乃至瓷枕的迅速发展。因此,唐代成为瓷枕的发展时期,也是它烧造史上的重要时期。“饱暖思淫欲”,生活的富足让盛世的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唐华清宫中出土瓷枕明确地表现枕具已经从随葬品中走到日常生活中。从枕具的大小中我们就能看到明显的变化,唐枕从隋代张盛墓那种长、宽、高3.9、2.4、2.3厘米的装饰品长度到了普遍15厘米左右,到了唐代晚期,又增长到了20厘米左右,已经能够承担枕睡的功能了。造型上也开始从单一走向丰富,从隋时期基本上清一色的长方形枕具,转变为唐晚期的圆角长方形枕、如意形枕、束腰形枕、元宝形枕和兽性枕等。
  三彩加蓝鸳鸯枕
  唐长12.2厘米宽9.8厘米高5.5厘米
  枕长方形,枕面微凹,枕面四边以黄彩为地,饰以白色斑点,内刻两只鸳鸯,花卉纏绕在鸳鸯身边。鸳鸯纹自隋唐以来便在瓷绘中大量出现,此枕为唐代随葬用之明器。唐代三彩鸳鸯图案源于织锦刺绣工艺,用于釉陶器上又别具一格。此枕造型精巧,纹饰结构协调,色彩班驳,特别是点缀于枕面四周的黄彩,衬托得器物主次分明,华美之极。   肖形枕
  晋·葛洪《西京雜记》载:“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失即毙,断其骷髅以为枕,示服猛也。”其实,虎枕的起源可能更早,传说中的殷商玉枕就是虎形。一般认为这样的虎枕都是为小孩而设,因为老虎可以辟邪保平安。狮子自从传人我国以后,就一直被看作是一种瑞兽,同时也与老虎一样具有辟邪的作用。因此,肖形枕中也经常可以看见狮形枕。也有不少孩儿枕,活波可爱,极富情趣。
  三彩绞胎双狮绣球枕
  唐或五代长28厘米宽20厘米高13厘米
  该枕的枕面呈一长方形,中间稍凹,两边微翘。枕面下塑两只对称排列的狮子,两狮的中间雕一只彩球,并系有彩带。狮子呈伏卧状,分列在绣球两边,面部表情温顺和善。右边狮子的右边嘴角上有一小洞,应为出气孔,其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烧造时发生炸裂。全器除底部素面外,其余地方皆施以黄釉色,色泽均匀,且浓淡有别。
  宋代陶瓷枕
  自唐末五代十国直到宋代,连年的战乱让枕具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低迷期,直到宋代的建立,让枕具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厚积薄发的井喷态势。宋代虽在国势上无法与唐相提并论,但更加强调文治的重要性,市民文化随市场经济的繁荣,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这也直接导致了艺术品质达到一种完美的境地,特别是宋瓷,达到中国瓷艺的巅峰。其原因,首先是宋代商品经济的成熟,从而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瓷器成为突出内容,体现宋人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特质,成为社会各阶层审美趣味十分吻合的理想标志。另外,官办手工机构直接向市场收购瓷器,导致了制瓷行业的竞争,也创造出造型更完美的瓷器艺术。陶瓷枕也随着制瓷行业的壮大而随之进入了鼎盛时期,出现了更多变的造型、更丰富的纹饰和更多规格的尺寸。北方的磁州窑、定窑、黄冶窑、登封窑、汝窑、巩县窑和南方的越窑、吉州窑、景德镇窑等一些较有影响的窑系均生产陶瓷枕,器型繁多,新出现了椭圆形枕、腰圆形枕、多边形枕、叶形枕、长方形出檐枕、建筑枕以及一些兽形枕;装饰技法比较复杂,有剔花、刻花、划花、珍珠地等装饰手法。而且在一枕上同时使用多种装饰方法,这是前代所不见的。概括地说,宋代瓷枕相较于唐代瓷枕,更科学,枕具长度更长,枕形前低后高以适应睡眠需要;更美观,出现了更多的枕形、更丰富的纹饰以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等等。
  三彩莲花孩儿枕
  宋长19.5厘米宽13.5厘米高11.5厘米
  此枕枕面为中间下凹的莲瓣形,曲率近似于人的后脑勺。枕下部为一卧式男童,伏卧在木榻上,头侧垫在右臂上,闭目熟睡。硕大的圆脸,双目紧闭,莲花覆盖着全身。人物刻花装饰简洁流畅,给人以自然恬静、雅致高洁的艺术感召力。
  文字忱
  枕头与人关系密切,要睡觉,难免先看一眼枕头。宋代的工匠们,就利用了这一眼,在枕面上写上“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写上“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写上“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写上“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早看天”等等,写上许许多多通俗的格言,这些格言,与宋人生死不离,生时指点迷津,死后警醒来世。
  至两宋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金元陶瓷枕
  元代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民族大融合,可是,元代统治者更重视从蒙古游牧经济发展起来的草原文化,最重视官宦手工业的发展,在历史官府工艺制作史上,形成了空前的规模,而民间的手工业却受到严重的破坏,使社会经济出现了畸形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草原生活和宫廷方面的需要,元代工艺成就大都体现在蒙古贵族的日用品上。民间手工业的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束缚了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这使得陶瓷枕在宋代的巅峰之后,在元代出现了衰退。从元代出土的陶瓷枕具来看,具体表现为出土数量减少,制作简单,造型趋于单一等。
  虎形枕
  金长36厘米
  瓷枕呈卧虎形,四肢匍匐,虎尾盘至身前近肘部,全身白色衬地,黑色绘虎皮纹,头部用黄色绘虎的眼、耳、鼻、嘴,造型生动传神。前端虎首以两鼻孔为气孔。虎背为枕面,所绘花草运笔流畅,潇洒娴熟,一气呵成。
  红绿彩狮枕
  金长34厘米
  该枕的枕面呈一长方形,中间稍凹,两边微翘,面上刻画花卉形图案。枕面下塑一只狮子形象,狮子呈伏卧状,面部表情温顺。狮子的嘴角上有一小洞,应为出气孔,其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烧造时发生炸裂。全器除底部素面外,其余地方皆施以黄、绿、青等釉色,色泽均匀,且浓淡有别。
  仕女枕
  金
  此枕为一卧式仕女。她头枕胳臂,屈腿侧卧在木榻上,双脚交叉;身着满布小花的睡衣,胖胖的圆脸,头扎双髻,双目正视前方,炯炯有神,一副天真顽皮的神态。衣纹线条和衣着、木榻上的刻花装饰简洁流畅。枕顶部仅用寥寥数笔,描绘出栩栩如生的花鸟。仕女枕白润的色调和质感,给人以自然恬静、雅致高洁的艺术感召力。
  明代陶瓷枕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是随着瓷器烧制技术的提高,御厂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烧陶胎。这一变革不仅进一步增大了“素胎”的机械强度,也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为明清三彩与唐宋三彩的最大区别。根据这点,又可将素三彩进一步划分为“素三彩陶”与“素三彩瓷”两大类。景德镇御厂在永乐宣德时期已经开始烧制各种简单的低温复合彩釉瓷,色釉多为两种,通常不叫“素三彩”,而称“绿地酱彩”或“黄地绿彩”等,造型也主要以碗、盘、壶等日用品为主,类似制品直到成化时期依然大量制作。为清晰表现绘画图案,器身基本都使用锥刻纹做分界线。因烧制工艺尚不娴熟,使用三种以上色釉的制品相对较少。
  明代的陶瓷枕也未能改变元代以来陶瓷发展的没落趋势,陶瓷枕基本上从日常生活中淡出,回归到了汉隋时期作为随葬品的作用。
  蓝釉人物枕——三彩人物枕
  元或明 长26.5厘米宽13.5厘米高17.5厘米
  枕呈长方形。一贵妇人侧卧于床榻(枕座)之上,右手支撑头部;左臂膀上托凹形枕面,左手轻按一宠物,闭目养神。人物面部、手足呈白色化妆土本色,未施釉,整器施以蓝、黄、黑釉。完整无损,一侧面有一圆形通气孔。造型少见,人物栩栩如生,三彩鲜艳,为可遇不可求的藏品。
  (注:文中引用浙江大学方启智论文,特鸣谢。)
  (责编:辛友)
其他文献
古往今来,佛教造像作为弘扬佛教文化和艺术的载体被亚洲广大国家、多个民族赋予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是民族文化精华的实体表现,为佛教艺术爱好者及历史学家研究古代文明发展及工艺制造水平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佛像雕塑的制作材料自其产生就有多种选择:石材质、木材质、陶土材质、金铜材质……其中尤以金属材质为重。金属材质中绝大多数为铜质,也有少量的银质、金质以及铁质、锡质造像。这些金属在历史上同时是货币的制
期刊
在十九世纪末崛起的新一代实业收藏家之中,藤田传三郎(1841-1912年)洵为领军人物。他与当时叱咤风云的益田孝男爵(1848-1938年,三井物产首任社长及藤田早期的业务伙伴)均深受日本传统文化影响,对中日艺术品情有独钟。藤田先生在收藏界以雷厉风行、桀骜不驯、眼准手陕著称,不失为一名善于把握机会的藏家。  位于大阪市中心淀川河畔的藤田宅邸,也是藤田家族的商业和政治活动中心。宅内另辟能剧舞台(藤田
期刊
在尚武之风盛行的清代宮廷,帝王的文化艺术生活还是相当丰富的。清朝帝王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视对于汉文化的学习,勤于攻读传统典籍,或热衷诗书文章的琢磨与创作,对于堪称汉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更是尤为喜爱,因此,清代多位帝王都有着相当深厚的书法造诣。尤其是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对于董其昌、赵孟頫等历代书画家的推崇与学习,给当时宮廷和社会的书画风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内廷书斋陈设十分讲究,制作精美。
期刊
在尔文·哈里斯传奇的一生中,最出名的便是他总为人带来惊喜。“尔文他啊,”收藏家的夫人泰瑞丝回忆道,“净做些别人不做的事。”身兼成功广告公司的创办人、精明的中国艺术收藏家、美国外交史上较动荡的一节中的人物,哈里斯对世界抱持开阔的胸襟。他对思想和发现的热忱,为其数十年来为追求美与知识而成的超凡私人中国艺术品及文物收藏,奠下重要的基石。  尔文·郭德布伦·哈里斯于1921年生于纽约州扬克斯。自纽约大学取
期刊
蓝瑛一生以绘画为职业,曾漫游南北,饱览名胜,眼界开阔,因而不断丰富了创作内容。他的传派,直接继承衣钵的有蓝氏一家子孙,如蓝孟、蓝深、蓝涛等,弟子刘度、王奂等都各有成就。明末同时和稍后的如陈洪绥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画家,也都受到他的影响。  蓝瑛绘画对明末清初影响很大,被后人称为“武林派”。画史上称之为“后浙派”。但实际上他的画风与戴进等不同,不能完全附属于“浙派”之后。  蓝瑛擅长山水、花卉、兰石,
期刊
内容提要:潮州古名居与民居是体现大众艺术的结晶,潮派古建筑在艺术上基本采用外张扬,内含蓄的风格,除考虑使用功能及采光通风外,装饰书画、石雕、木雕,从门匾及厅堂看出屋主的社会地位及文化修养,如资政第、进士第、大夫第等。建筑风格有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拉车。  关键词:古名居宋代附马府,明代尚书府,清代黄已略公祠,民居四点金与民国小洋楼。  古名居是天下第一大收藏品,它丰富的内涵是其他藏品所无法比拟的。
期刊
古老的艺术,别样的年味。2月4日是农历正月初八,刚刚立春的陕北大地尚有一丝寒意,但挡不住朔方集团院子里的热闹。  为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挖掘整理和传承发扬民俗民间文化活动,榆林高新区管委会与陕西朔方文化投资集团联合举办了“2017年民间艺人传统技艺展演”活动。活动现场展示了陕北地方传统手工工艺,有铁匠打铁、毡匠擀毡以及石匠、席编、毂辘匠、柳编工艺、刺绣工艺、传统织布、农家针线、驴推
期刊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常召唤出所在地域的“土地爷”,并向其询问各种情况。本文以明清时期有关信仰及其在小说中的艺术表现,简介相关的造像与水陆画等物质遗存。  一、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社神与地衹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最先是专指“皇天后土”中的“后土”神祇。社神更多地带有自然属性。《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据《礼记·祭法》载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
期刊
自古以来,和田玉就以其质地坚韧细腻、色泽光洁柔美,品质温润含蓄而深得国人的喜爱,所以从古到今都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而且人们还将自身的道德理念赋予和田玉,即常说的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可见国人对和田玉的推崇是深入人心,千古不变的。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和田玉收藏的热衷不断提升,对和田玉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和田玉的产出状况也越来越关注,所以和田玉籽料倍受人们
期刊
黃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号荛圃,晚号复翁,又自号佞宋主人、求古居士、书魔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家境殷实,少时受到很好的教育,表兄石蕴玉称他“少岁读书,务好精纯”。19岁得中秀才,乾隆五十三年(1788)26岁以第三名中举,一时春风得意。但此后屡次落第,未能考取进士。嘉庆六年(1801)39岁时曾因朝廷“大挑”,位列  等而获知直隶某县,但他不愿上任,辞官归里,此后专事收藏、校雠、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