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对郑州美丽乡村的实地调研,总结了试点工作的经验,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未来郑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建设模式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传统农区;美丽乡村;郑州
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14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开展了试点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及时总结试点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推进我国传统农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郑州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成绩
郑州美丽乡村建设是传承和保护郑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1.传承了中原历史文化。农业文明是现代文明、城市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郑州是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商都文化、拜祖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构成了郑州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郑州传统历史文化遭到冲击和漠视。郑州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关注了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发掘与保护,把文化传承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农村生产活动方式融合发展,吸引了更多人关注文化、品味历史,发扬传承中原历史文化和农耕文明,使中原历史文化成为了郑州名片和宝贵财富。
2.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郑州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了农业资源、人文资源、自然风光资源等优势,积极拓展了农业的多能性,发展了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发展了节能环保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使农业和农村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实现了强农富民保生态的良好效果。
3.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郑州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成了一批“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田园。
4.加速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郑州美丽乡村创建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改善,农村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投资、扩大了消费,培育农民融人城镇的素质、技能和能力,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5.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郑州通过率先打造美丽乡村试点,以点带面,带动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郑州美丽乡村建设,既充分体现了中原地域文化特色,又根据不同村庄的优势,分门别类地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历史民俗文化传承、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民居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服务配套等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出了一批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可学可看的美丽乡村精品,可借鉴可复制的精品示范工程,引领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
二、当前郑州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郑州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村庄类型各具特色,但缺乏准确发展定位。郑州市美丽乡村试点村类型各具特色,具备打造美丽乡村的基础和资源条件,但部分村庄缺乏准确的发展定位,直接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成效。尤其是一些地方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模糊,没能准确挖掘各个村落的特色。尤其是在规划编制方面,形式单一,内容重复,千村一面,在挖掘村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传统产业元素方面做的还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与宜居、宜业的创建目标尚有差距。
2.重视乡村民居建设,但宜业宜游理念不足。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郑州农村掀起了建房热潮。部分干部将美丽乡村建设局限于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把主要精力用在“旧貌换新颜”上。但由于缺乏有力的指导,民居建筑五花八门,杂乱无章,有的建“白瓷砖、方盒子”的现代住房,有的建成了不中不洋“混搭”,有的盲目推行千篇一律“样板房”,建成了整齐划一的兵营式农村。大拆大建中逐渐丢弃了农村的古朴风貌。很多新建筑与传统风貌形式不协调,破坏了村落历史文化韵味,丢失了原有的吸引力和魅力,偏离了美丽乡村建设宜业、宜游的目标。
3.重视农业生产功能,但农业多功能性拓展不够。部分村庄农民思想仍然较传统,对农业休闲观光功能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如刘村有万亩石榴种植和独特的沟壑地理风貌,景观效果好,非常适宜发展休闲农业,但目前村民收入主要来自石榴的销售收入,休闲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石榴景观、石榴文化、村落民居风貌、休闲农业设施和服务等都没有进行很好的设计和规划。这种仅局限于农业的生产功能的美丽乡村,不重视农业生活、生态等多功能性的开发,产业的优势将无法充分发挥,导致后续缺乏产业支撑,其发展将不可持续。
4.农村民俗资源丰富,但乡味不香、农味不浓。郑州农村的新面貌得到了提升,但传统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戏曲舞蹈等一些农业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乡村中只看得见现代化的房屋,看得见现代化化的农田,却看不到农村的古朴与原生态、看不到农村的民风民俗,感受不到传统农村的味道。有的美丽乡村为让投资者人驻经营,甚至将乡民整体迁出村落,失去了原住民的乡村让游客感受不到真实的农村面貌,美丽乡村也就丢掉了自己的乡风、乡韵和乡魂。
5.中原历史文化深厚,但开发传承明显不足。郑州美丽乡村建设中,对历史文化的开发明显不足,没有进入深入挖掘、溯源与整理,没有对历史文化与村庄的联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如何将历史文化融人美丽乡村建设,如何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思路。如历史名村官渡村的建设,对于如何打造三国文化,如何呈现历史文化的魅力,如何带动产业发展,都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想法。历史文化的研究、开发、传承的滞后直接制约着美丽乡村的品味和内涵。 6.审美与建设理念亟待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部分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标准认识比较单一和片面,与创建的总体目标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只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强调村庄美化、道路硬化等硬件条件改善的多,强调增强乡风文明等软实力的少;拆旧拆破、旧貌换新颜的多,注重建设内涵的少。总体来看,郑州的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跛行”状态,一方面是璀璨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由丘陵、沟壑、山地、平原构成的多彩多姿的自然风貌;另一方面是美丽乡村规划或建设水平较低,历史人文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没有很好的融人到美丽乡村的生产和生活中,美丽乡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总体定位和发展思路
立足于郑州厚重的历史文化、灿烂的农耕文明、多姿的中原地貌的独特优势,郑州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寻中华根、寻历史梦”为主题,确立“回顾历史感悟沧桑,五千年文明在村庄”的总体定位,坚持“一村一历史、一村一古韵、一村一部戏、一村一乡土、一村一繁盛”的村村有特色的原则,在保护村庄古建筑、原生态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中原文化优势,合理规划,使农村风貌、乡土建筑、自然山水、文化传承相协调,逐步打造成“村美民富文化盛,宜业宜游梦中乡”的全省乃至全国的一流美丽乡村典范。
按照郑州美丽乡村发展的总体定位,通过树立“统筹考虑,找准定位;加强融合,提升产业;突出文化,提高品味;建设生态,打造宜居;保留乡味,回归自然”发展思路,对每个乡村的人文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对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等进行摸查,对现有的村庄进行具体的分类,统筹考虑,确定每个村庄的发展定位,制定科学规划,分批有序推进。
四、发展模式
郑州美丽乡村建设要着重突出中原大地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体现中原地理地貌的恢宏大气,展示中原农耕文明的悠久灿烂,走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建设的道路。立足于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突出个性,根据产业、文化、生态和村容村貌的不同,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做到既融人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根据以上思路,郑州美丽乡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历史文化村,要体现传承。历史文化村落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这类型村庄应是承载历史文化传统的较大聚落,或多个聚落群体形成的自然村落、村庄等,包括已申报命名国家、省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也包括有历史文化价值但尚未申报名村,如官渡村。当今,郑州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村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剩下为数不多的村庄,极其珍贵。针对这类村庄应树立珍品意识,探索创新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历史文化村创建与自然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把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好、保护好、展示好、传承好。
2.民俗文化村,要做足乡味。民俗文化村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民谣农谚、农民艺术、传统手工艺、农事礼仪、婚嫁、节庆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资源,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的自然村落。如:朝阳沟村、十里铺村、药王庙村。可以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溯源与整理;确定民俗文化主题,植入文化、演绎文化、延伸文化、丰富文化;研究传统农事民俗文化和现代农村生产活动方式融合发展模式;保护好生态,修复回归自然田园风貌;重点做好民风民俗展现、乡土文化体验、民间工艺作坊、农家农事参与等项目建设,再现农耕文明场景,打造中原寻根寻梦之旅。
3.古村古寨,要感受古韵。古建筑村落是指现存古民宅、古祠堂、古戏台、古牌坊、古桥、古道、古渠、古堰坝、古井泉、古街巷、古会馆、古城堡等历史文化实物比较丰富和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如人和寨村。可以对古村落的历史文脉、人文特色、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地评估;保护修复各种古迹以及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在开发古村落的旅游资源的同时,避免过度开发经营,尽量保持原貌,展示古镇、古街、古厝、古树、古寨等风貌;发掘人文文化,一定要把人文特色融人到古村古寨建设中,提高品位和韵味;修复古村古寨周围的生态环境,使古村古寨与环境自然协调。
4.生态旅游村,要畅享自然。生态旅游村具有独特的地理风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村落建筑保护较好,生活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村庄,如崔庙镇潆河村,米村镇拐峪村。以“山、河、沟、岭、原”为特色,绘制多彩多姿的美丽乡村画卷。地理风貌与村落布局、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区域布局上,在嵩山区域创建美丽乡村,利用山林、山野、山舍、木屋、山珍、天然氧吧、古刹、寺庙等资源,突出发展生态养生和休闲观光功能,打造远离尘嚣、清新淡雅、回归自然的世外桃源。在黄河两岸区域,利用黄河文化和独特地貌,突出文化传承、观光、体验,垂钓、戏水、餐饮,观赏宽阔雄浑的黄河,体验远古人在黄河沿岸生产生活,回归古朴自然生活方式。利用独特的地形特征,突出观光和放松身心的功能,构造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景观林、梯田、农耕园、窑洞、民居、民俗展示等,营造山野生活的真实意境。
5.现代新村,要追求繁盛。现代新村经济条件好,有主导产业,已经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如新密市超化镇黄固寺村。可以重点突出三个提升。一是村貌提升,通过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形成花团锦簇、文化上墙,“一墙一风景”、“一墙一创意”;二是村风提升,通过提倡崇尚文明、管理民主;三是产业提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低碳环保加工业、乡村旅游业、传统手工业。
6.景观产业村,要展现大美。景观产业村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具有大美田园风光的自然村。可以通过做好景观产业村的统筹考虑和总体设计,村村各具特色,一村一景,避免雷同,村村能连片成带;完善景观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服务水平,深度开发旅游项目;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拓宽产业功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加强宣传和营销;重视村民素质、技能、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
五、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的实现创建目标,郑州美丽乡村建设应做好以下保障工作。
1.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创新机制,加大推进力度,要把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立足破解村庄规划建设、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展现代农业等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农民与土地的新型关系,保障农民能分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2.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坚持规划先导,把编制高水平的规划作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各特色村要准确定位,要明确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编制好每个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风貌设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3.加强生态建设,营造优美环境。一抓乡村环境整治,主要依靠乡村基层组织,引导和带领群众改善环境、美化家园,尤以农村改厕、路面硬化、排污、垃圾处理等任务为重点。二抓生态修复保护,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触动和影响周边群众,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保护并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持天蓝、水绿、空气好的自然环境。
4.以创建为抓手,提升产业水平。郑州美丽乡村建设要选择乡村旅游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手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绿色环保高效工业、现代农村金融和信息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提升产业水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5.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对黄河文化、商都文化、拜祖文化、武术文化以及戏曲文化,轩辕黄帝、韩非子等历史人物挖掘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示。在挖掘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与环境、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品位。
6.加强乡味保护,让人闻乡而来。开展农业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文化的调查收集,重点针对民谣农谚、农民技艺、传统手工、民俗活动、农事礼仪等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溯源与整理,修复农村文化延续的断层。研究传统农事民俗文化和现代农村生产活动方式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建造特色民居、举办节日庆典、民俗节目演出、农家居住体验、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民俗商标的产品等,让城市人能够闻乡而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关键词:传统农区;美丽乡村;郑州
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14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开展了试点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及时总结试点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推进我国传统农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郑州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成绩
郑州美丽乡村建设是传承和保护郑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1.传承了中原历史文化。农业文明是现代文明、城市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郑州是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商都文化、拜祖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构成了郑州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郑州传统历史文化遭到冲击和漠视。郑州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关注了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发掘与保护,把文化传承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农村生产活动方式融合发展,吸引了更多人关注文化、品味历史,发扬传承中原历史文化和农耕文明,使中原历史文化成为了郑州名片和宝贵财富。
2.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郑州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了农业资源、人文资源、自然风光资源等优势,积极拓展了农业的多能性,发展了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发展了节能环保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使农业和农村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实现了强农富民保生态的良好效果。
3.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郑州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成了一批“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田园。
4.加速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郑州美丽乡村创建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改善,农村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投资、扩大了消费,培育农民融人城镇的素质、技能和能力,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5.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郑州通过率先打造美丽乡村试点,以点带面,带动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郑州美丽乡村建设,既充分体现了中原地域文化特色,又根据不同村庄的优势,分门别类地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历史民俗文化传承、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民居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服务配套等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出了一批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可学可看的美丽乡村精品,可借鉴可复制的精品示范工程,引领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
二、当前郑州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郑州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村庄类型各具特色,但缺乏准确发展定位。郑州市美丽乡村试点村类型各具特色,具备打造美丽乡村的基础和资源条件,但部分村庄缺乏准确的发展定位,直接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成效。尤其是一些地方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模糊,没能准确挖掘各个村落的特色。尤其是在规划编制方面,形式单一,内容重复,千村一面,在挖掘村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传统产业元素方面做的还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与宜居、宜业的创建目标尚有差距。
2.重视乡村民居建设,但宜业宜游理念不足。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郑州农村掀起了建房热潮。部分干部将美丽乡村建设局限于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把主要精力用在“旧貌换新颜”上。但由于缺乏有力的指导,民居建筑五花八门,杂乱无章,有的建“白瓷砖、方盒子”的现代住房,有的建成了不中不洋“混搭”,有的盲目推行千篇一律“样板房”,建成了整齐划一的兵营式农村。大拆大建中逐渐丢弃了农村的古朴风貌。很多新建筑与传统风貌形式不协调,破坏了村落历史文化韵味,丢失了原有的吸引力和魅力,偏离了美丽乡村建设宜业、宜游的目标。
3.重视农业生产功能,但农业多功能性拓展不够。部分村庄农民思想仍然较传统,对农业休闲观光功能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如刘村有万亩石榴种植和独特的沟壑地理风貌,景观效果好,非常适宜发展休闲农业,但目前村民收入主要来自石榴的销售收入,休闲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石榴景观、石榴文化、村落民居风貌、休闲农业设施和服务等都没有进行很好的设计和规划。这种仅局限于农业的生产功能的美丽乡村,不重视农业生活、生态等多功能性的开发,产业的优势将无法充分发挥,导致后续缺乏产业支撑,其发展将不可持续。
4.农村民俗资源丰富,但乡味不香、农味不浓。郑州农村的新面貌得到了提升,但传统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戏曲舞蹈等一些农业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乡村中只看得见现代化的房屋,看得见现代化化的农田,却看不到农村的古朴与原生态、看不到农村的民风民俗,感受不到传统农村的味道。有的美丽乡村为让投资者人驻经营,甚至将乡民整体迁出村落,失去了原住民的乡村让游客感受不到真实的农村面貌,美丽乡村也就丢掉了自己的乡风、乡韵和乡魂。
5.中原历史文化深厚,但开发传承明显不足。郑州美丽乡村建设中,对历史文化的开发明显不足,没有进入深入挖掘、溯源与整理,没有对历史文化与村庄的联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如何将历史文化融人美丽乡村建设,如何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思路。如历史名村官渡村的建设,对于如何打造三国文化,如何呈现历史文化的魅力,如何带动产业发展,都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想法。历史文化的研究、开发、传承的滞后直接制约着美丽乡村的品味和内涵。 6.审美与建设理念亟待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部分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标准认识比较单一和片面,与创建的总体目标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只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强调村庄美化、道路硬化等硬件条件改善的多,强调增强乡风文明等软实力的少;拆旧拆破、旧貌换新颜的多,注重建设内涵的少。总体来看,郑州的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跛行”状态,一方面是璀璨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由丘陵、沟壑、山地、平原构成的多彩多姿的自然风貌;另一方面是美丽乡村规划或建设水平较低,历史人文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没有很好的融人到美丽乡村的生产和生活中,美丽乡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总体定位和发展思路
立足于郑州厚重的历史文化、灿烂的农耕文明、多姿的中原地貌的独特优势,郑州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寻中华根、寻历史梦”为主题,确立“回顾历史感悟沧桑,五千年文明在村庄”的总体定位,坚持“一村一历史、一村一古韵、一村一部戏、一村一乡土、一村一繁盛”的村村有特色的原则,在保护村庄古建筑、原生态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中原文化优势,合理规划,使农村风貌、乡土建筑、自然山水、文化传承相协调,逐步打造成“村美民富文化盛,宜业宜游梦中乡”的全省乃至全国的一流美丽乡村典范。
按照郑州美丽乡村发展的总体定位,通过树立“统筹考虑,找准定位;加强融合,提升产业;突出文化,提高品味;建设生态,打造宜居;保留乡味,回归自然”发展思路,对每个乡村的人文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对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等进行摸查,对现有的村庄进行具体的分类,统筹考虑,确定每个村庄的发展定位,制定科学规划,分批有序推进。
四、发展模式
郑州美丽乡村建设要着重突出中原大地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体现中原地理地貌的恢宏大气,展示中原农耕文明的悠久灿烂,走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建设的道路。立足于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突出个性,根据产业、文化、生态和村容村貌的不同,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做到既融人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根据以上思路,郑州美丽乡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历史文化村,要体现传承。历史文化村落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这类型村庄应是承载历史文化传统的较大聚落,或多个聚落群体形成的自然村落、村庄等,包括已申报命名国家、省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也包括有历史文化价值但尚未申报名村,如官渡村。当今,郑州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村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剩下为数不多的村庄,极其珍贵。针对这类村庄应树立珍品意识,探索创新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历史文化村创建与自然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把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好、保护好、展示好、传承好。
2.民俗文化村,要做足乡味。民俗文化村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民谣农谚、农民艺术、传统手工艺、农事礼仪、婚嫁、节庆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资源,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的自然村落。如:朝阳沟村、十里铺村、药王庙村。可以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溯源与整理;确定民俗文化主题,植入文化、演绎文化、延伸文化、丰富文化;研究传统农事民俗文化和现代农村生产活动方式融合发展模式;保护好生态,修复回归自然田园风貌;重点做好民风民俗展现、乡土文化体验、民间工艺作坊、农家农事参与等项目建设,再现农耕文明场景,打造中原寻根寻梦之旅。
3.古村古寨,要感受古韵。古建筑村落是指现存古民宅、古祠堂、古戏台、古牌坊、古桥、古道、古渠、古堰坝、古井泉、古街巷、古会馆、古城堡等历史文化实物比较丰富和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如人和寨村。可以对古村落的历史文脉、人文特色、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地评估;保护修复各种古迹以及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在开发古村落的旅游资源的同时,避免过度开发经营,尽量保持原貌,展示古镇、古街、古厝、古树、古寨等风貌;发掘人文文化,一定要把人文特色融人到古村古寨建设中,提高品位和韵味;修复古村古寨周围的生态环境,使古村古寨与环境自然协调。
4.生态旅游村,要畅享自然。生态旅游村具有独特的地理风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村落建筑保护较好,生活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村庄,如崔庙镇潆河村,米村镇拐峪村。以“山、河、沟、岭、原”为特色,绘制多彩多姿的美丽乡村画卷。地理风貌与村落布局、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区域布局上,在嵩山区域创建美丽乡村,利用山林、山野、山舍、木屋、山珍、天然氧吧、古刹、寺庙等资源,突出发展生态养生和休闲观光功能,打造远离尘嚣、清新淡雅、回归自然的世外桃源。在黄河两岸区域,利用黄河文化和独特地貌,突出文化传承、观光、体验,垂钓、戏水、餐饮,观赏宽阔雄浑的黄河,体验远古人在黄河沿岸生产生活,回归古朴自然生活方式。利用独特的地形特征,突出观光和放松身心的功能,构造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景观林、梯田、农耕园、窑洞、民居、民俗展示等,营造山野生活的真实意境。
5.现代新村,要追求繁盛。现代新村经济条件好,有主导产业,已经建设现代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如新密市超化镇黄固寺村。可以重点突出三个提升。一是村貌提升,通过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形成花团锦簇、文化上墙,“一墙一风景”、“一墙一创意”;二是村风提升,通过提倡崇尚文明、管理民主;三是产业提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低碳环保加工业、乡村旅游业、传统手工业。
6.景观产业村,要展现大美。景观产业村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具有大美田园风光的自然村。可以通过做好景观产业村的统筹考虑和总体设计,村村各具特色,一村一景,避免雷同,村村能连片成带;完善景观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服务水平,深度开发旅游项目;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拓宽产业功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加强宣传和营销;重视村民素质、技能、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
五、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的实现创建目标,郑州美丽乡村建设应做好以下保障工作。
1.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创新机制,加大推进力度,要把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立足破解村庄规划建设、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展现代农业等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农民与土地的新型关系,保障农民能分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2.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坚持规划先导,把编制高水平的规划作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各特色村要准确定位,要明确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编制好每个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风貌设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3.加强生态建设,营造优美环境。一抓乡村环境整治,主要依靠乡村基层组织,引导和带领群众改善环境、美化家园,尤以农村改厕、路面硬化、排污、垃圾处理等任务为重点。二抓生态修复保护,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触动和影响周边群众,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保护并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持天蓝、水绿、空气好的自然环境。
4.以创建为抓手,提升产业水平。郑州美丽乡村建设要选择乡村旅游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手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绿色环保高效工业、现代农村金融和信息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提升产业水平,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5.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对黄河文化、商都文化、拜祖文化、武术文化以及戏曲文化,轩辕黄帝、韩非子等历史人物挖掘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示。在挖掘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与环境、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品位。
6.加强乡味保护,让人闻乡而来。开展农业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文化的调查收集,重点针对民谣农谚、农民技艺、传统手工、民俗活动、农事礼仪等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溯源与整理,修复农村文化延续的断层。研究传统农事民俗文化和现代农村生产活动方式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建造特色民居、举办节日庆典、民俗节目演出、农家居住体验、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民俗商标的产品等,让城市人能够闻乡而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