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进城务工青年思想状况调查和分析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inghaiyangzh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青年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社会群体。本文调查发现,作为一个地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思想状况总体良好,有着正确的政治倾向和世界观,也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但是也存在政治意识单薄和维权意识以及维权方法不当的弊病,这些都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进城务工青年;思想现状;引导对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112-03
  
  一、进城务工青年的理论界定
  进城务工青年是中国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城市的社会建设也越来越离不开他们的存在。但是,在城市中他们却处于社会的底层,属于弱势群体。因此,要把握青年的思想现状,就需要正确地认识进城务工青年,以及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阶层归属问题。
  “进城务工青年”在目前的学术界、理论界属于默认概念,通常可能被“打工仔”、“打工妹”、“青年农民工”等称谓所代替,或者直接被包含于“农民工”的行列,这样的理论归属虽然凸显了其身份标识,但也忽略青年人所特有的可塑性和创造性特征。
  本文认为,进城务工青年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一部分,是指年龄集中于15—34岁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市务工的青年劳动者,或者是从农村迁徙或流动到城市中暂住城市以谋求比在农村更好发展机会的青年打工人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进城务工青年也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的一部分。据调查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其中18—26岁占72.6%,也就是说我们当前的进城务工青年的主体已经是“80后”。
  二、进城务工青年的基本特征
  1、进城务工后的基本状况
  (1)外出打工目的明确,且注重个人发展;职工流动性较大
  在关于外出打工的最主要原因的调查中,统计结果显示,52.9%的进城务工青年进城打工是想不断提高自己,成就更大的事业,20.5%的进城务工青年是为了多挣点钱,12.8%的进城务工青年是为了见世面。由此可见,进城务工青年进城打工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受利益的驱动,只为了赚钱,而更多的是为了个人发展。在流动性上,从数据显示得出有过3次打工经历的占到员工总数的28.6%,2次的占25.4%,可以得出进城务工青年的流动性很强,主要原因集中在三个方面:1、年龄小;2、未婚比例高,受婚姻因素影响较大;3、从事工种主要为轻工业,技术含量低,门槛低,容易找到新的工作。
  (2)收入水平一般,部分偏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进城务工青年的月收入主要集中在801—1500,500—800元两个段中,比例分别为44.3%和28.4%,考虑到当地消费水平,得出整体工资水平偏低的结论。调查显示在个人收入的分配方面,主要用于自己消费的占员工总数的72.5%,主要寄往家中占员工总数的70%,主要用于储蓄占员工总数的61.8%,用于个人发展的仅有员工总数的16.5%。由此可见,进城务工青年虽然关注个人发展,但实际用于个人发展的投资很少,形成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需要在思想上对他们的收入分配进一步加强引导。
  (3)多数进城务工青年的业余活动单调,但是整体生活满意度状况良好
  调查显示,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时间之外的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朋友同事聊天、睡觉、逛街,所占分量分别为64.2%、53.5%、34.3%,而仅有26.9%的员工业余时间用于提高个人技能,由此可见,进城务工青年在业余时间的安排上缺乏合理性和前瞻性。
  整体而言,进城务工青年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在饮食、睡眠、娱乐和收入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的进城务工青年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4)与城市居民的互动良好,关系基本融洽
  在问及有人所持的观点“城里人看不起打工人员,也有不少打工人员感觉在城里是低人一等”的实际看法时,有72.8%的进城务工青年认为确有这种情况,但大部分城里人是很文明、很有礼貌的,也有少部分人认为很多城里人自以为了不起,让人气愤。对于与城里人交往的满意度有34.6%的青年感觉比较满意,有41.9%的青年感觉一般,没有受歧视的感觉。这说明了进城务工青年越来越受到当地居民的尊重,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这同时说明,进城务工青年还需进一步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尽快融入社区生活,找到城市归属感。
  2、维权意识与权益保障情况
  (1)进城务工青年的维权意识弱,其合法求助意识不强
  当问到“当遇到困难会向谁求助”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务工青年选择了“家人及亲戚”和“同事和朋友”,其比例分别为72.8%和63.0%,而向雇主或单位、地方政府机构、民间社会组织、工会或共青团求助的人比例较小,分别为16.6%、12.3%、4.4%、4.1%。
  据调查显示,进城务工青年被拖欠工资或其它权益受到损害时,在他们认为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中,有29.3%的人会忍着,等事情过去;有29.8%的人会找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工会;有16.8%的人会找律师;有13.7%的人会选择辞职不干;有8.8%的人也会找朋友一起教训当事人;仅有1.6%的人会找报纸等新闻媒体。
  这一系列数据说明,进城务工青年在遇到困惑时倾向于熟人和社会中的关系,而忽略了一些合法求助机构和措施,社会权利主体意识弱,且难以运用合法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
  另外有数据明显显示,羊老大集团的员工在权益受到损害时更倾向于忍让,这足以说明其合法求助意识、自我维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认同党和政府为进城务工人员制定的相关政策,但在自身权益保障方面的认识不足
  据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党和政府为进城务工人员制定了不少相关政策,有60.3%的进城务工青年的评价是“心里很感谢党和政府,现在打工的条件和待遇比以前好多了”,也有27.6%的人寄希望于党中央制定更多的好政策,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另外也有为数比较少的人认为党和政府离我们比较远,当官的不会真心关心我们,其所持观点比较偏激。
  问及对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都缺乏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的现状时,有30.5%的进城务工青年的看法是主要是老板一心想着钱,故意不办;33.4%的人则认为主要是这种事牵扯的问题太多,国家也很难办;还有20.5%的人在这方面还不太懂,没法发表看法,认为有没有保障无所谓。
  不少进城打工人员关注城市户口和住房问题,有高达70.6%的人希望党和政府关心打工人员,尽快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12.3%的人对此不抱太大希望,也就是说说而已,对这些问题不关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进城务工青年虽然对这些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认同,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缺乏主动性,听之任之。
  3、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理解
   (1)对政府官员、干群关系有较多关注,且满意度状况良好
   据调查数据显示,当问及对政府官员的议论时,30.2%的人认为绝大多数是好的,有真本事,工作也很努力;40.4%的人觉得上头的干部比较好,但基层干部对老百姓比较差。对于社会上比较关注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45.6%的人的看法是对反腐败的效果不满意,党治理腐败的力度要更大才能解决;33.7%的人对党治理腐败有信心,就保持现在这样的高压政策,腐败最终会减少;也有8.7%的人认为只要国家能发展,老百姓生活不断改善,有腐败现象没什么大不了。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对各地发生了一些集体上访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持理性的态度,认为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地怪哪一方面,主要是一些人为了发泄不满或无理取闹,挑唆群众引起的;也有人认为主要是某些干部高高在上,严重脱离群众,不为老百姓办事;另外制度方面也存在问题,渠道不畅通,老百姓有冤无处申,只好通过非正式渠道。可见这一方面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对进城务工青年应多做引导,提高他们的理性判断能力。
  (2)对矿难、贫富差距及宗教信仰等普遍的社会问题有自己的理解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目前存在的一些普遍的社会问题,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有自己的理解,但也有的青年并不是很关注这些。当被问及对一些地方经常发生矿难等安全生产事故的看法时,56.7%的人认为是老板一心想着赚钱,安全设备和措施等不到位;20.8的人认为是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够;还有不少人认为是各方片面追求利益造成的,使得某些政府和企业以牺牲安全换发展。
  对于贫富差距,一半以上的人能持积极的观点,40.6%的人认为没必要大惊小怪,现在就要讲竞争,拉开贫富差距,社会才有发展动力;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差距太大了。另外对社会上有一些人信教的问题,大部分认为信教是公民的自由,信不信由自己决定,其他人不要干预。
  三、结论
  通过以上部分对进城务工青年思想和生活状况调查资料的分析,经过认真梳理和总结,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进城务工青年在生活和工作方面基本满意,但由于工作缺乏稳定性,收入一般甚至偏低,无法解决后顾之忧,比如访谈过程中部分务工青年提到的住房、“三险一金”等问题,导致他们长期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着烦恼和压力,工作流动性强,这也是社会转型期大背景下存在的共同问题。
  2、在权益保障和维权意识方面,多数进城务工青年对血缘、亲缘关系依赖性强,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合法求助意识较弱,同时表现出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中长期存在的屈从、“臣民型”思想,有关法律知识欠缺,社会权利主体意识较弱。
  3、部分进城务工青年对国家政治制度、相关政策和法律存在不了解和不信任情况,对《劳动合同法》等常识缺乏关注和了解,对政策推行和政府公信力存在一定怀疑。
  4、进城务工青年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较高,但在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及认同度方面不是很理想,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措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5、进城务工青年普遍存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困惑,在搞好人际关系、城乡居民关系方面意识较弱,他们对于城镇市民互动的需求较低,加之进城农民个体被排除在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范围之外,导致他们对城市缺乏归属感和向心力。
  6、在个人发展和未来规划方面,多数进城务工青年非常看重城镇户口和个人发展,认为缺少城镇户口是限制个人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资金、技术和自身素质等原因,在回乡创业和继续留城工作的取舍上存在困惑。
  7、多数进城务工青年业余精神生活贫乏,加上当地居民的排外心理,相互之间缺少情感交流与沟通,进城务工青年的精神世界始终处在一种人为的困境之中。长期以来,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继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
  四、对策和建议
  1、当地政府是否可以考虑给务工青年提供适当补助。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经济支持力度,比如可以参考工作年限给有突出贡献的青年职工申请住房的各方面补贴,逐步完善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为职工解决后顾之忧,从而降低职工流动率,为企业留住优秀人才。
  2、努力实现进城务工青年由依靠亲缘关系到建构业缘关系的转变,实现制度信任,提高他们对法律机关、政府组织的信任程度,着重引导进城务工青年这方面心理上的转变,增强他们的社会主体意识。同时,提高进城务工青年组织化程度,为他们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提供组织载体,比如发挥工会作用,成立进城务工青年协会等。
  3、当地政府和企业要大力对进城务工青年普及法律知识,进行普法教育,比如进行常规性学习、阶段性集中学习等,增强他们的法律和维权意识。同时加大国家和企业涉及务工青年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透明度,加大政策推行和落实力度,增强政府和企业公信力。
  4、企业和政府定期对务工青年开展人际关系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联合举办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和联谊活动、比赛等,活跃社区关系,增强互动,消除隔阂,增进理解,增强进城务工青年对当地城市、单位的心理和社会归属感。
  5、在个人发展和规划方面,政府和企业要加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引导进城务工青年用知识武装头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挖掘自身潜力。引导其个人收入在个人发展方面的投资分配额度。对于有回乡创业想法的进城务工青年,当地政府要加大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维护社会稳定。
  6、加强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干部“为人民服务”的亲民、爱民形象;继续改善民生问题,加大对进城务工青年的物质及制度的保障,缓减甚至消除尖锐的社会矛盾,营造良好的进城务工氛围,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总之,对进城务工青年思想和生活状况加以研究,探讨有效的引导途径和方式,进而解决进城务工青年这一边缘性弱势群体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不仅要求在理论模型上有深入研究和合理设想与构建,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上级部门提供更多的现实依据,以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不断完善和推进。
  
  参考文献:
  [1]王荣德.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2]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社会学研究,2001,(6).
  [3]黄蓉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视域的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评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
  [4]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实效[N].中国电大教育报,1991年4月.
  [5]项秀娥.当前进城农民工思想状况及其对策[J].福建质量管理,2008,(09).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但是也必须高度重视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否则会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通过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强化教育引导机制、完善舆论引导机制等方式来指导文化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文化思潮   文章编号
期刊
作者简介:冯明(1987— ),女,河南驻马店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11级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文文献整理与研究。      摘 要:《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先生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其流变的经典著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把中国近300 年视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文化迈向近代的历史进程,更被后世研究者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五四’运动所促成的中
期刊
作者简介:程思宇(1988— ),女,四川省都江堰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  摘 要:马援是东汉开国时期的一代名将,赤胆忠诚,智勇双全,维护汉朝江山统一有功,被朝廷封为伏波将军。中国历史上有几句相当有名的成语:“聚米为山”、“马革裹尸”、“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都是马援留下来的名言。《后汉书马援传》和《资治通鉴》等史书对马援“平定西羌,远征交趾
期刊
作者简介:曾禧(1986— ),女,云南丽江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近代对外关系史。    摘 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云南各族人民纷纷加入到抗日救亡的大军中。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丽江人民积极参战英勇抗敌,并以捐款捐物、配合盟军、创刊办报等多种形式支援前线,有力地推动了云南人民的抗战形势,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关键词:抗日战争;
期刊
作者简介:董凯(1987— ),男,山东东平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专门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    摘 要: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日本封锁中国沿海港口、封闭滇越铁路的形势下,抗战初期新筑成的滇缅公路一度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陆上惟一的国际交通线,由于滇缅公路战略意义极其重大,直接关系到抗战的前途,因此对滇缅公路进行运营和管理对国民政府无疑是个难题,而滇缅公路运营中的
期刊
作者简介:刘旭光(1984— ),男,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摘 要:自日俄开战以来,中国的报纸舆论纷纷对这场战争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一切胜负情状各报章无不记载详尽”。关注的要点多集中在清政府的中立态度,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巨大破坏,和对战事的胜负做出了预测和一系列的讨论。但中国知识分子对这场战争的讨论并未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
期刊
作者简介:周哲光(1987— ),男,陕西大荔人,西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美学。    摘 要:诗可以言其志,但不能尽其意。作者能够反映客观现实,抒发自己的情志,但其内心深处的潜在情感难于表现给读者。而读者所期待的和所理解到的往往与诗人所欲表达的情感有差距。而作者欲使其自身的情志得以生发,让读者体验到其心境,则需要二者通过心灵的契合交流,从而达到共鸣状态。  关键词:诗
期刊
作者简介:刘文娜(1986— ),女,陕西延川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社会学。  摘 要:关系论的思维方式是布迪厄社会学立场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他克服传统社会学二元论式的一种抉择。本文以其代表作《实践理论》中所提出的三个关键性的概念——场域、惯习、资本入手,从而来探析这位当代法国社会学大师对社会学理论及方法研究的贡献,并以分析三者的关系为思考视角。  关键词:关系论
期刊
作者简介:张昊霆(1974— ),男,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政工师,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    摘 要:2010年以来,在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尺度,以结果为导向,全力推行目标任务绩效考核工作,创新考核体系,完善评估办法,强化目标约束,着力探索目
期刊
作者简介:陈谊(1986— ),女,湖南醴陵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艺理论。    摘 要:《诗经》中的作品因时代久远,大多不可确解。《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篇,所涉及的问题尤其多。本文主要探讨本诗的诗旨,力图通过对以下两个方面的解析来对此问题进行一番有益的探索:一是把其放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解读,考虑当时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另一则为努力还原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