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之辩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周哲光(1987— ),男,陕西大荔人,西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美学。
  
  摘 要:诗可以言其志,但不能尽其意。作者能够反映客观现实,抒发自己的情志,但其内心深处的潜在情感难于表现给读者。而读者所期待的和所理解到的往往与诗人所欲表达的情感有差距。而作者欲使其自身的情志得以生发,让读者体验到其心境,则需要二者通过心灵的契合交流,从而达到共鸣状态。
  关键词:诗言志;言不尽意;象;共鸣;知音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1-052-02
  
   一、“诗言志”与“言不尽意”内在矛盾性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观点,是儒家传统文艺思想的发端与精华。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人的情志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但是在“诗言志”中的情志为人的内心表层之情,而由作者内心所寄予的潜在情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通过作者与读者内在潜意识的交流,从而达到共鸣。
  “志”其本义指志向,指人们主观方面包括情感在内。①诗歌反映客观现实,表达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志”的第一个境界是叙事达意。其一,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发扬自己的学说,表达自己内心的情志。正如班固用“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来解释“诗言志,歌咏言”。②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感。其二,作者所叙之事难免会带有自身的主观意愿和感情色彩。太史公自序曰“《书》以道事,《诗》以达意”③作者通过自身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外部世界,带有自己的思想与情志。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④皆是从作者自身角度对客观事物的阐发和感悟,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或理想。“志”的第二个境界是蕴情于言。蕴情之情可分为两种,一为外显于读者之情,二为隐含在作者内心之情。外在的情志是读者可以用话语读出来,或者可以陈述表达出来的,能为读者所接受的情感表现。毛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⑤诗是作者内心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和宣泄。其所能表达出来的也就是心中外在的情感,内心深处的情志难于表达,即使表现出来,也未必能为所读者接受。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诗是作者内心外在情感的流露。所谓内心外在情感是作者对外部事物有所感后,内心所生发的一种表层感受或情绪,进而用言语表现给读者。而寄予内心深处的难于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则是另外一种隐含的情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今天我们所能读到的只是陶潜隐居生活中所反映的一幅画面,进而从中能体会到他隐居的闲适和对现实黑暗社会的逃避归隐。而陶潜内心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却无法显现给读者。故,诗可以言其志,但不能尽其情。作者内心深处的情志,读者难于体悟,需要与其处于同种心境,产生共鸣才能实现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⑥庄子所提出的“言不尽意”与先秦儒家所提倡的“诗言志”相对立,是一对历史性的矛盾。数千年来,学术界争论不休,究竟是“诗言志”还是“言不尽意”?笔者认为,诗不能完全言其志,而言也未必不能尽意。“志”与“意”之间需要通过“象”来构架,达到二者矛盾的相对缓和。
  “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审美层次结构。⑦言不能直接达其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⑧诗言志,诗人可以通过言语表达,进而生成一种物象,通过物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意志。从传统的“言、象、意”观点来看,所成之象是作者外在情感通过言语抒发出来的,是作者通过自己内在情志的特殊视角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之象,也只是表达内心的外在情思。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⑨其向读者所呈之象是高苗低松的一种不平衡的生存状况,能够表现作者一定的情感。而读者心中所呈之象与作者内心呈象的高度相比还是有差距,读者是感受不到的,故有知音说。读者只是浅于作者外在之情而未及其内在之情,没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未达到心灵的沟通。
  总之,“诗言志”与“言不尽意”相矛盾。虽然有象作为中介,但始终难于达到作者与读者的心灵完全相通,使其达到无我之境,达到情感的潜在交流与共鸣。
  二、知音、共鸣——“言不及意”的最终归宿
  “言不尽意”是作者心中难于用言语表现在外的情志,而最终通过作者与读者内心潜在的交流达到共鸣、知音的境界。而“诗言志”只限于作者内心外在情感的生发和表达。知音、共鸣是读者在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与作者某种感情基调相契合的状态下,对作家心灵的体会和感悟,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和交流。知音、共鸣是“言不及意”的最终归宿。
  “所谓共鸣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⑩作者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言语呈现给读者,而读者所能体会到的只是作者内心表层的情感。要真正理解作者创作心境及作品意境,需要读者与作者达到共鸣的境界,作者与读者心灵相知相音,情感达到相互默许,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彼此一体的境界。如:“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B11王处仲由曹操《龟虽寿》中老骥壮士的形象自比,所引发的强烈共鸣,主要是因其与作者有着相一致的情怀,为作者的真情和诗中寄予之意所打动的缘故,与作者的感情达到了相知相音。通过细读作者的作品,其心灵得到净化,潜在和作者沟通,从而使情感完成相通,故酒后才有咏诗之举动。正由于产生共鸣,自己也打破到了“言不尽意”的状态,自己内心所感也难于用言语表达,用作者的话来畅怀与其感情相通的内心潜在情感。“诗言志”只是第一境界,是作家将自己内心外在之情显现给读者。“言不尽意”是第二境界,是作家内心情志难于用言语表达,需要与读者心灵沟通,达到其最终归宿。“言不尽意”是作者隐含之意,隐约之情与读者情感相契合,从而完成了情感的共鸣,知音的相知相交。
  总之,分析“诗言志”与“言不尽意”的矛盾性。用知音共鸣来解释“言不尽意”,从而使中国古来这两大理论得以平衡,进而得出诗能表达作者的情志,而不能尽其意,唯有知音共鸣是解决其矛盾的最终归宿的观点。“诗言志”与“言不尽意”既有对立又有统一,只有我们把握住二者的契合点,才能达到有艺术的和谐和情感的升华。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1;50;8;39;23.
  ⑦⑩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7;347.
  ⑧王弼.周易略例[Z].
  ⑨左思《咏史》其二。
  B11刘义庆撰.世说新语•豪杰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9.
  参考文献:
  [1]李民,王建撰.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杨伯峻译注.论语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有其与拼音文字迥然不同的特点。针对留学生学习汉字十分困难的现状,笔者认为汉字教学应将汉字构形的理据性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并在此观点的基础上分类阐述,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六书”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127-02     当前,弥漫全球的“汉语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
期刊
摘 要:词语解读是阅读语篇的基础,高级阅读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将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到语篇理解中。  关键词:高级阅读;汉语;词汇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117-02    一、引言  高级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准确解读汉语语篇信息的技能。要达到这一个目标,就需要培养学生语言结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比如对词汇、语法、语篇连接
期刊
摘 要:中学体育教学应“以人为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通过踢毽子这一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沟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探讨当前创新性中学体育教学科学体系的构建在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科学体系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129-02    一、踢毽子是一项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
期刊
作者简介:陈兰霞(1988—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慈善史。摘 要:通过对研究现状的介绍凸显出《湖南慈善史》的重要地位——具有开创性。该著作以远古到民国时期湖南慈善事业为研究范围,分为四篇,对中国古代到民国时期的慈善史进行了阐释和总结,在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不仅对湖南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启示,而且对完善地方社会保障机制、对湖南社会
期刊
摘 要: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但是也必须高度重视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否则会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通过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强化教育引导机制、完善舆论引导机制等方式来指导文化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文化思潮   文章编号
期刊
作者简介:冯明(1987— ),女,河南驻马店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11级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文文献整理与研究。      摘 要:《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先生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其流变的经典著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把中国近300 年视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文化迈向近代的历史进程,更被后世研究者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五四’运动所促成的中
期刊
作者简介:程思宇(1988— ),女,四川省都江堰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  摘 要:马援是东汉开国时期的一代名将,赤胆忠诚,智勇双全,维护汉朝江山统一有功,被朝廷封为伏波将军。中国历史上有几句相当有名的成语:“聚米为山”、“马革裹尸”、“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都是马援留下来的名言。《后汉书马援传》和《资治通鉴》等史书对马援“平定西羌,远征交趾
期刊
作者简介:曾禧(1986— ),女,云南丽江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近代对外关系史。    摘 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云南各族人民纷纷加入到抗日救亡的大军中。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丽江人民积极参战英勇抗敌,并以捐款捐物、配合盟军、创刊办报等多种形式支援前线,有力地推动了云南人民的抗战形势,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关键词:抗日战争;
期刊
作者简介:董凯(1987— ),男,山东东平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专门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    摘 要: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日本封锁中国沿海港口、封闭滇越铁路的形势下,抗战初期新筑成的滇缅公路一度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陆上惟一的国际交通线,由于滇缅公路战略意义极其重大,直接关系到抗战的前途,因此对滇缅公路进行运营和管理对国民政府无疑是个难题,而滇缅公路运营中的
期刊
作者简介:刘旭光(1984— ),男,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摘 要:自日俄开战以来,中国的报纸舆论纷纷对这场战争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一切胜负情状各报章无不记载详尽”。关注的要点多集中在清政府的中立态度,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巨大破坏,和对战事的胜负做出了预测和一系列的讨论。但中国知识分子对这场战争的讨论并未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