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敢亮自己的牌,还要会亮自己的牌
在谈到《红楼梦》“林黛玉”这一艺术戏剧影视形象时,作家刘心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20世纪40年代,《红楼梦》第一次被拍成电影,周璇扮演的林黛玉表现出清纯天真的一面,堪称经典;60年代,王文娟在越剧版《红楼梦》中扮演的林黛玉,突出了诗意、美丽的一面,也是一个经典;80年代,陈晓旭将林黛玉的古典美充分展露在观众面前,又是一个经典;据此类推,我相信‘第四代林黛玉’蒋梦婕和‘准第四代林黛玉’林妙可,也应该能够创造出经典。”
如果将四代“林黛玉”塑造经典艺术形象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她们当初的角色应聘就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环节。她们——尤其是“第三代林黛玉”陈晓旭和“准第四代林黛玉”林妙可跨过这道环节的经历,能带给广大求职者什么样的启示呢?
1985年,《红楼梦》剧组开始选聘演员。当年18岁、一直喜爱《红楼梦》和诗词歌赋的陈晓旭听到这个消息后,拿着一张背面抄着一首诗的自己的照片找到导演,毛遂自荐,要求饰演林黛玉。导演虽然觉着陈晓旭在气质外貌上极像林黛玉,但由于对陈晓旭的演技没有信心,所以就有意让她演另外一个角色。陈晓旭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
凭着这几句话,陈晓旭最终成了“第三代林黛玉”。
2007年岁末,在得知新版《红楼梦》剧组要招小演员时,时年8岁的林妙可就提前作起了准备。那几天,她不仅请爸爸林晖和妈妈刘喆平再次给自己讲了《红楼梦》的大致内容,而且还背诵起了《红楼梦》里的一些诗词——学习或演出之余,常常蹙眉敛额地背诵着“红楼诗”,不是“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抑或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后,林妙可于2008年1月10日,在爸爸林晖和妈妈刘喆平的陪伴下,来到《红楼梦》剧组接受面试。
在对林妙可的外形审视了一番后,一位副导演笑着问林妙可:“你为什么要来剧组应聘呢?你了解《红楼梦》吗?”
“我了解《红楼梦》,我喜欢里面的人物,特别喜欢林黛玉!”
“为什么特别喜欢林黛玉呢?”副导演继续追问。
“因为她姓林,我也姓林!” 林妙可调皮地答道,“我还能背《红楼梦》里的一些诗词呢!”说着,她便蹙眉敛额背了起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看着外形漂亮,而且聪慧伶俐、能说会道的林妙可,这个副导演顿生欣赏之心和怜惜之情。他在给林妙可照了几张相之后说:“我就直接带你去见导演吧!”说完,便牵着她的手去见导演李少红了。
听了副导演对林妙可的美言,李少红也喜欢上了林妙可。她亲切地问了林妙可的年龄,而后摸了摸她的鼻子,笑着问道:“你希望在剧中演什么角色呢?”
见大名鼎鼎的李少红导演这么亲切,林妙可心中的紧张少了许多,她“大言不惭”而又“极富心机”地答道:“我呀——什么角色都能演呢!就看阿姨觉得我适合演什么,安排我演什么了!”
林妙可的话把李少红逗笑了,她摸了摸林妙可的头,对工作人员说:“这孩子挺聪明的!先带她去试妆吧!”
一个小时后,当化好妆的林妙可被工作人员带出来,且被告知是“童年林黛玉”时,林晖和刘喆平在高兴的同时也有些惊讶:李导演这么重视妙可呀——居然让她演林黛玉!
后来,林妙可虽然因为身高(李少红要求小黛玉的身高至少要有1.3米,而林妙可当时只有1.2米出头)和性格(李少红要求小黛玉的性格应是忧郁型的,而林妙可却活泼开朗)的原因经历了一番波折,但最终还是于2009年幸运地成了“准第四代林黛玉”——新版《红楼梦》中幼年黛玉的扮演者。
将陈晓旭和林妙可应聘林黛玉这一角色的经过作一比较,求职者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具备应聘条件时,应想办法让招聘方了解和认可自己的优势。
应该说,不论是从身材相貌和先天气质上讲,还是从知识底蕴和相关储备上讲,陈晓旭都具备饰演林黛玉的条件。但是,即使是再高明的导演,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将一名自己从前没有接触过的准演员的“表演潜力”看得一清二楚。此时,应聘者就应该想办法让招聘方了解和认可自己的优势,进而消除招聘方的疑虑。
面对导演的怀疑,成竹在胸的陈晓旭表现得异常自信,她语出如斩钉,话出似截铁。先以一句“我就是林黛玉”,充分地展现了自己对演好林黛玉这一角色的自信心;接下来,又从自己不演林黛玉而演其他角色给观众造成的感觉这一角度,对“我就是林黛玉”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她的那句“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在非行家听来可能会觉得有些过于狂傲,但在有经验的导演听来,却能从中揣测出陈晓旭的自信和饰演林黛玉这一角色的坚实功底。靠着这样的嘴功,陈晓旭最终赢得了试镜和展现表演才华的机会。
二、不完全具备应聘条件时,要按要求积极“创造”应聘条件并要注意展示和让招聘方认可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优势。
和陈晓旭相反,不论是从身高外貌和气质性格上讲,还是从知识底蕴和相关储备上讲,林妙可和李少红导演所确定的条件都相差甚远。但是,林妙可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本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临时抱佛脚地“创造”起了应聘的条件——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学背黛玉体诗作并有意在学背的过程中接受黛玉体诗作的熏陶。
在“创造”了这些条件后,林妙可还特别注意展示和让招聘方认可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优势。她在副导演面前蹙眉敛额地背诵,让副导演初识了她的“文学底蕴”和表演功底;她在李少红导演面前的“大言不惭”,既向李少红展示了自己的充足信心,又对握有“生杀大权”的李少红进行了间接的恭维,可谓一石二鸟,机制巧妙。就这样,靠着“创造”、展示加“忽悠”,林妙可最终成了小黛玉的饰演者。
■编辑刘炳龙
在谈到《红楼梦》“林黛玉”这一艺术戏剧影视形象时,作家刘心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20世纪40年代,《红楼梦》第一次被拍成电影,周璇扮演的林黛玉表现出清纯天真的一面,堪称经典;60年代,王文娟在越剧版《红楼梦》中扮演的林黛玉,突出了诗意、美丽的一面,也是一个经典;80年代,陈晓旭将林黛玉的古典美充分展露在观众面前,又是一个经典;据此类推,我相信‘第四代林黛玉’蒋梦婕和‘准第四代林黛玉’林妙可,也应该能够创造出经典。”
如果将四代“林黛玉”塑造经典艺术形象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她们当初的角色应聘就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环节。她们——尤其是“第三代林黛玉”陈晓旭和“准第四代林黛玉”林妙可跨过这道环节的经历,能带给广大求职者什么样的启示呢?
1985年,《红楼梦》剧组开始选聘演员。当年18岁、一直喜爱《红楼梦》和诗词歌赋的陈晓旭听到这个消息后,拿着一张背面抄着一首诗的自己的照片找到导演,毛遂自荐,要求饰演林黛玉。导演虽然觉着陈晓旭在气质外貌上极像林黛玉,但由于对陈晓旭的演技没有信心,所以就有意让她演另外一个角色。陈晓旭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
凭着这几句话,陈晓旭最终成了“第三代林黛玉”。
2007年岁末,在得知新版《红楼梦》剧组要招小演员时,时年8岁的林妙可就提前作起了准备。那几天,她不仅请爸爸林晖和妈妈刘喆平再次给自己讲了《红楼梦》的大致内容,而且还背诵起了《红楼梦》里的一些诗词——学习或演出之余,常常蹙眉敛额地背诵着“红楼诗”,不是“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抑或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后,林妙可于2008年1月10日,在爸爸林晖和妈妈刘喆平的陪伴下,来到《红楼梦》剧组接受面试。
在对林妙可的外形审视了一番后,一位副导演笑着问林妙可:“你为什么要来剧组应聘呢?你了解《红楼梦》吗?”
“我了解《红楼梦》,我喜欢里面的人物,特别喜欢林黛玉!”
“为什么特别喜欢林黛玉呢?”副导演继续追问。
“因为她姓林,我也姓林!” 林妙可调皮地答道,“我还能背《红楼梦》里的一些诗词呢!”说着,她便蹙眉敛额背了起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看着外形漂亮,而且聪慧伶俐、能说会道的林妙可,这个副导演顿生欣赏之心和怜惜之情。他在给林妙可照了几张相之后说:“我就直接带你去见导演吧!”说完,便牵着她的手去见导演李少红了。
听了副导演对林妙可的美言,李少红也喜欢上了林妙可。她亲切地问了林妙可的年龄,而后摸了摸她的鼻子,笑着问道:“你希望在剧中演什么角色呢?”
见大名鼎鼎的李少红导演这么亲切,林妙可心中的紧张少了许多,她“大言不惭”而又“极富心机”地答道:“我呀——什么角色都能演呢!就看阿姨觉得我适合演什么,安排我演什么了!”
林妙可的话把李少红逗笑了,她摸了摸林妙可的头,对工作人员说:“这孩子挺聪明的!先带她去试妆吧!”
一个小时后,当化好妆的林妙可被工作人员带出来,且被告知是“童年林黛玉”时,林晖和刘喆平在高兴的同时也有些惊讶:李导演这么重视妙可呀——居然让她演林黛玉!
后来,林妙可虽然因为身高(李少红要求小黛玉的身高至少要有1.3米,而林妙可当时只有1.2米出头)和性格(李少红要求小黛玉的性格应是忧郁型的,而林妙可却活泼开朗)的原因经历了一番波折,但最终还是于2009年幸运地成了“准第四代林黛玉”——新版《红楼梦》中幼年黛玉的扮演者。
将陈晓旭和林妙可应聘林黛玉这一角色的经过作一比较,求职者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具备应聘条件时,应想办法让招聘方了解和认可自己的优势。
应该说,不论是从身材相貌和先天气质上讲,还是从知识底蕴和相关储备上讲,陈晓旭都具备饰演林黛玉的条件。但是,即使是再高明的导演,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将一名自己从前没有接触过的准演员的“表演潜力”看得一清二楚。此时,应聘者就应该想办法让招聘方了解和认可自己的优势,进而消除招聘方的疑虑。
面对导演的怀疑,成竹在胸的陈晓旭表现得异常自信,她语出如斩钉,话出似截铁。先以一句“我就是林黛玉”,充分地展现了自己对演好林黛玉这一角色的自信心;接下来,又从自己不演林黛玉而演其他角色给观众造成的感觉这一角度,对“我就是林黛玉”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她的那句“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在非行家听来可能会觉得有些过于狂傲,但在有经验的导演听来,却能从中揣测出陈晓旭的自信和饰演林黛玉这一角色的坚实功底。靠着这样的嘴功,陈晓旭最终赢得了试镜和展现表演才华的机会。
二、不完全具备应聘条件时,要按要求积极“创造”应聘条件并要注意展示和让招聘方认可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优势。
和陈晓旭相反,不论是从身高外貌和气质性格上讲,还是从知识底蕴和相关储备上讲,林妙可和李少红导演所确定的条件都相差甚远。但是,林妙可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本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临时抱佛脚地“创造”起了应聘的条件——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学背黛玉体诗作并有意在学背的过程中接受黛玉体诗作的熏陶。
在“创造”了这些条件后,林妙可还特别注意展示和让招聘方认可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优势。她在副导演面前蹙眉敛额地背诵,让副导演初识了她的“文学底蕴”和表演功底;她在李少红导演面前的“大言不惭”,既向李少红展示了自己的充足信心,又对握有“生杀大权”的李少红进行了间接的恭维,可谓一石二鸟,机制巧妙。就这样,靠着“创造”、展示加“忽悠”,林妙可最终成了小黛玉的饰演者。
■编辑刘炳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