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中美间的经贸摩擦此起彼伏。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真正让人担忧的,是这个问题背后扎扎实实存在着的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力量,即使有时这种力量并不由政府主导。2003年,中美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等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并被有些人用来论证“不公平竞争”、美国工人的失业以及制造业的衰落等问题。一时间,似乎所有问题都可以从这只筐子里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但在这些错位的因果关系背后,一个“难于启齿”的事实是,中国加入WTO使美国本已面临激烈国际竞争的制造业“如履薄冰”。在这种时候,美国很需要找到一个“替罪羊”。
责怪别人远比自己面对现实更加容易和简单。然而,美国试图通过贸易争端掩盖自身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做法,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也不能从根本上使美国国内相关产业复兴。美国的钢铁等产业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中美经贸关系中,到底在哪些方面存在摩擦?从本期起,我们推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摩擦点”系列,予以介绍。另外,本期张运成的《构建正常中美经贸关系的战略性思维》一文也很值得一读。
朱文晖著文《香港经济步入新的上升周期》,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对香港经济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信心来自何处?读完该文后就会有答案。
———主持人手记
纺织品和服装的问题,在经济学界并不成为问题,但在政治上却是敏感的。
被轻轻提起的,是纺织品和服装;但重重落下的,却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
中美纺织品贸易往来已久,纺织品曾经是中国对美出口最主要的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出口结构升级,同时受美国“优惠贸易协议”的影响,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增长放慢,但总的来说,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已经达到一定水平。2002年中国是美国纺织品服装的最大进口来源国,占全部进口的15%。由于纺织品在美国也是一个政治经济敏感的产业,因此在这方面的贸易摩擦就从来没有中断过。美国非常担心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对其造成威胁。早在1983年初,美国就曾宣布对中国输美纺织品的36个品种实行全面配额限制;1995年,美国颁布了纺织品和服装原产地新规则,将服装原产地标准由裁剪地改为最后缝制地;1996年,美方又单方面扣减中国该年度纺织品配额13个类别中的商品。配额限制和“原产地原则”的利用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限制对美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和服装大幅增加。于是,美国国内的纺织品和服装业生产协会以产业受损为由,要求政府启动中国入世的“特殊保障条款”,对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重新设限,实行进口保障。从2002年开始,以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ATMI)为代表的各种纺织品和服装协会就开始四处游说,在国会两党中制造中国进口威胁的言论。他们还抛出了各种研究报告,大造舆论声势。其逻辑是:从中国的进口导致美国工厂关闭、工人失业,从中国的进口已经对美国相关产业构成严重威胁。2003年5月,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公布了提出特保申请的程序;7月,由美国14个主要贸易协会组成的纺织纤维业联盟正式向CITA提出申请,要求对部分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11月,根据相关程序,CI?鄄TA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布、胸衣和袍服三种纺织品提出磋商请求,对以上产品重新恢复配额限制。
然而,纺织纤维业联盟在要求政府实施纺织品特保时,所提供的大量事实论据却都站不住脚。美国纺织和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和工人失业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原因并不是在于从中国进口的激增。200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增长的主要产品都是由取消纺织品配额带来的。这些产品多数并不在美国生产,而且中国产品虽然增长比例很高,但实际所占市场份额依然很小,有的还不到1%,根本谈不上对美国产业的损害。
从根本上讲,美国纺织品和服装业走下坡路是本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这些行业竞争力下降的结果。在美国经济结构日益向技术和服务转型的过程中,纺织和服装属于被淘汰的产业,其就业人数的下降,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了。此外,由于纺织服装业依然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成本是一个关键的竞争因素。美国的劳动力成本高,相比之下,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使美国这些行业逐渐丧失其国际竞争力。尽管美国的有些工厂利用先进的技术开拓纺织服装新的竞争领域,但是大量的工厂依然面临来自亚洲、加勒比及其他一些地区的竞争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进口的增加是无法避免的。
为了保护纺织服装业,美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以及加勒比、非洲等地,还有其他一些国家签订的优惠贸易协议就是为了促进美国的纱线和布料的出口。美国还利用这些措施严格的“原产地原则”试图限制来自亚洲等地的进口。这些年来,美国的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收效并不显著。劳动力依然是决定竞争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竞争潜力被进一步释放出来,对美出口开始大幅上升,这部分抵消了美国优惠贸易协议的效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1/40,也是亚洲主要国家的1/7~1/8,中国挤占了一些亚洲国家和墨西哥等国对美出口的原有份额,成为对美出口的最大国。
然而,如果进口增加不是和美国工人的失业同时发生,问题也许还不至于这么“严重”。但现实中往往充满了误解。自从2000年发生经济衰退以来,美国工人的失业就一直增加。尽管纺织服装工人的失业只属于整体失业的一部分,其失业率的上升并没有超过一些服务业工人,但是从中国进口的迅速增加恰恰为其失业提供了一个迁怒于中国的绝好机会。耿耿于怀的利益集团于是顺理成章地编织出“中国进口威胁美国产业”、“造成工人失业”的一整套逻辑。
在“不正当竞争”方面,中国并没有美国所宣称的那样操纵人民币汇率,进行不正当竞争。尽管中美贸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侵犯版权、非法进口等,而且,中国企业的低价竞销也造成了中国出口多但利润下降的恶性竞争。但是,以从中国进口激增解释美国产业本身的问题,以对中国实施特别保障而进行贸易保护却只能使美国越走越远。美方应当致力于解决中美贸易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动辄筑起贸易保护主义的高墙。
各方面的研究都表明,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对美国带来的好处远大于其损失。美国损失的是占国民经济极低比重的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得到的则是广大消费者的福利。但即使如此,少数人的利益有时却能牵着政府的鼻子走。一如既往,在这背后有一个更大的力量,那就是政治。撩开这最后一层纱,神秘便随之消失。随着2004年总统大选的临近,就业、选票都是布什谋求连任所必须考虑的。美国学者李侃如讲到,纺织品和服装的问题,在经济学界并不成为问题,但是在政治上却是敏感的。政府既要照顾中美关系的整体发展,但又不能忽略国内的利益集团。在这种时候,被轻轻提起的,虽然是纺织品和服装,但重重落下的,却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这不能不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