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就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要求,结合新教材内容,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问题。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方法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具体目标结构包括五部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曾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就要能够理解他们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要懂得他们的“心灵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因此,在实际语言交际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忽视,会影响语言交际和情感沟通,造成语用失误,形成交际上的障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就无从谈起。
目前,中学生跨文化交际出现的语言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有关英语词汇意义的认识
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的不同,英语和汉语有的有对等意义,有的是貌合神离。学生容易对英语词汇误解或“望词生义”。比如:black tea(红茶而非黑茶);black coffee(不加糖或牛奶的纯咖啡而非黑咖啡);a White elephant(无用的且常指保管昂贵的东西);goldbrick(非金锭,是美语中的俚语,指逃避工作的人,尤指爱偷懒的士兵);再如mouse,dog等词,在汉语中都常带有贬义,而在英语中却不同,mouse可用来表示对小女孩或年轻妇女的怜爱之情,而dog则是忠实的代名词。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语言联想差异,如“鹤”在汉语中意味着长寿;“猫”意味着温柔驯善,而在英语中,它们分别让人联想到“水性杨花”和“阴险狠毒”。
2.不了解或过分简单理解英美人的习惯
关于“主食”(staple food),中国人一般把米饭、面食作为主食,而英美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在中国,人们只要得知朋友生病住院,一般就要带上礼品去探望,以示关心;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去探望病人或打电话询问病情都会影响病人的休息。再如:在中国,妇女拍拍、摸摸、亲亲孩子表示亲近和爱抚,但在西方国家,这种动作会被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
3.缺乏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比如:What do the letters TGIF really mean in London?TGLF这几个字母代表Thank Godness!It’s Friday.但是它们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在英美国家,星期五是一周工作的最后一天,人们都盼望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去享受两天的娱乐和休息。再如face the music是指不得不面对尴尬、难堪,无法躲避的问题。而Queen’s English=King’s English.意思是Standard English,是象征英王权利和统治的英语词汇。那时,人们习惯上把上层社会和皇家贵族所使用的语言称为标准英语。
文化习惯方面,教师不仅要求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求语言运用得当。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注意自我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要有对目的语言化和表达的双重理解能力;结合教材、课外辅导材料,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文化渗透
词汇教学时,要注重挖掘词义,不能只停留在单词的表层意义上,既要教授它们的搭配运用,又要教授它们的文化内涵,揭示关键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如果是成语、习语,则最好进一步讲授其词语典故。例如:人们知道汉语中的“请”基本上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不同场合,不一定用please这个词。如:让别人先上车先进门时,往往说After you!又如:在美国,“Negro”和“black”这两个词现在都可以用来指“黑人”,而且黑人更乐意用“black”来指自己,他们以自己的黑色皮肤为荣;但过去他们认为用“black”是对自己的一种种族歧视和侮辱。
(2)文化旁白
对课文教学,要重视交际文化的介绍,“短话长说”。结合各单元的语言项目,如谈论友谊、旅游、天气、问候、请求帮助等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营造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项目中运用该语言,并通过对不同文化中交往规则及语言行为习惯的语用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比如:在谈论天气这一话题时,给学生讲解为什么在英国人们见面时总喜欢谈论天气。这是由英伦三岛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三面环海、海洋性气候造成天气变化无常,人们对天气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于是,天气就成为人们见面时首要谈论的话题。
(3)作品分析
结合课文教学,处理好语言知识和知识文化的关系。教材的每单元阅读课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集中反映了中西方的“知识文化”。如介绍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制度、饮食习惯等。知识文化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交际,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宗教、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差异,会根深蒂固地表现在言语行为和言语使用规则方面,这在阅读理解题中最为明显。在指导学生解题时,不妨描述跨文化交往中一个引起冲突或误解的具体事件,然后给出多项选择对这一事件作出解释,帮助学生选出正确答案。如:谈论“music”这一话题时,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了解到美国文化主流强调自主、独立、个人奋斗,即使在家庭关系中也如此。学生只有理解了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背景信息,才能真正地理解材料。由此可见,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4)资源共享
扩大课外阅读,见多才能识广。英语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课外也存在着广阔的空间。除英语教材外,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例如广播、影网络资源和报纸杂志等,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使用,使学生之间可以更方便地相互学习,分享学习资源。一方面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阅读与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有关的课外读物,欣赏优美的原声影视作品,表演英语短剧,和外国朋友交往等。另一方面,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着正确处理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不应把英语教学作为仅传授本国文化的途径,应尽量减少选用或不选用本国人写的介绍外国文化的资料,尽量避免使用那些以本国文化为内容以英语为表达形式的语言材料。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部分外国文化的简易资料,或增加一些文化杂谈类的阅读材料,将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进行对比,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方法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具体目标结构包括五部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曾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就要能够理解他们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要懂得他们的“心灵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因此,在实际语言交际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忽视,会影响语言交际和情感沟通,造成语用失误,形成交际上的障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就无从谈起。
目前,中学生跨文化交际出现的语言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有关英语词汇意义的认识
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的不同,英语和汉语有的有对等意义,有的是貌合神离。学生容易对英语词汇误解或“望词生义”。比如:black tea(红茶而非黑茶);black coffee(不加糖或牛奶的纯咖啡而非黑咖啡);a White elephant(无用的且常指保管昂贵的东西);goldbrick(非金锭,是美语中的俚语,指逃避工作的人,尤指爱偷懒的士兵);再如mouse,dog等词,在汉语中都常带有贬义,而在英语中却不同,mouse可用来表示对小女孩或年轻妇女的怜爱之情,而dog则是忠实的代名词。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语言联想差异,如“鹤”在汉语中意味着长寿;“猫”意味着温柔驯善,而在英语中,它们分别让人联想到“水性杨花”和“阴险狠毒”。
2.不了解或过分简单理解英美人的习惯
关于“主食”(staple food),中国人一般把米饭、面食作为主食,而英美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食物称为主食。在中国,人们只要得知朋友生病住院,一般就要带上礼品去探望,以示关心;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去探望病人或打电话询问病情都会影响病人的休息。再如:在中国,妇女拍拍、摸摸、亲亲孩子表示亲近和爱抚,但在西方国家,这种动作会被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
3.缺乏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比如:What do the letters TGIF really mean in London?TGLF这几个字母代表Thank Godness!It’s Friday.但是它们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在英美国家,星期五是一周工作的最后一天,人们都盼望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去享受两天的娱乐和休息。再如face the music是指不得不面对尴尬、难堪,无法躲避的问题。而Queen’s English=King’s English.意思是Standard English,是象征英王权利和统治的英语词汇。那时,人们习惯上把上层社会和皇家贵族所使用的语言称为标准英语。
文化习惯方面,教师不仅要求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求语言运用得当。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注意自我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要有对目的语言化和表达的双重理解能力;结合教材、课外辅导材料,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文化渗透
词汇教学时,要注重挖掘词义,不能只停留在单词的表层意义上,既要教授它们的搭配运用,又要教授它们的文化内涵,揭示关键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如果是成语、习语,则最好进一步讲授其词语典故。例如:人们知道汉语中的“请”基本上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不同场合,不一定用please这个词。如:让别人先上车先进门时,往往说After you!又如:在美国,“Negro”和“black”这两个词现在都可以用来指“黑人”,而且黑人更乐意用“black”来指自己,他们以自己的黑色皮肤为荣;但过去他们认为用“black”是对自己的一种种族歧视和侮辱。
(2)文化旁白
对课文教学,要重视交际文化的介绍,“短话长说”。结合各单元的语言项目,如谈论友谊、旅游、天气、问候、请求帮助等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营造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项目中运用该语言,并通过对不同文化中交往规则及语言行为习惯的语用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比如:在谈论天气这一话题时,给学生讲解为什么在英国人们见面时总喜欢谈论天气。这是由英伦三岛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三面环海、海洋性气候造成天气变化无常,人们对天气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于是,天气就成为人们见面时首要谈论的话题。
(3)作品分析
结合课文教学,处理好语言知识和知识文化的关系。教材的每单元阅读课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集中反映了中西方的“知识文化”。如介绍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制度、饮食习惯等。知识文化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交际,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宗教、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差异,会根深蒂固地表现在言语行为和言语使用规则方面,这在阅读理解题中最为明显。在指导学生解题时,不妨描述跨文化交往中一个引起冲突或误解的具体事件,然后给出多项选择对这一事件作出解释,帮助学生选出正确答案。如:谈论“music”这一话题时,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了解到美国文化主流强调自主、独立、个人奋斗,即使在家庭关系中也如此。学生只有理解了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背景信息,才能真正地理解材料。由此可见,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4)资源共享
扩大课外阅读,见多才能识广。英语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课外也存在着广阔的空间。除英语教材外,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例如广播、影网络资源和报纸杂志等,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使用,使学生之间可以更方便地相互学习,分享学习资源。一方面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阅读与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有关的课外读物,欣赏优美的原声影视作品,表演英语短剧,和外国朋友交往等。另一方面,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着正确处理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不应把英语教学作为仅传授本国文化的途径,应尽量减少选用或不选用本国人写的介绍外国文化的资料,尽量避免使用那些以本国文化为内容以英语为表达形式的语言材料。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部分外国文化的简易资料,或增加一些文化杂谈类的阅读材料,将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进行对比,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