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锥曲线是高考的重点和常考点,新课改后,教材对圆锥曲线的定义要求加强,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选修2—1)为例,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是,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教材在38页和52页分别给出了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不再具体阐述。教材通过49页第7题和62页第5题,以习题的形式对这一内容进行巩固,具体如下:
解析: 因为,所以,点的轨迹是以、为焦点,为长轴长的椭圆.
2.如图,圆的半径为定长,是圆外一个定点,是圆上任意一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直线相交于点,当点在圆上运动时,点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解析:因为,所以,点的轨迹是以、为焦点,为实轴长的双曲线.
其次是,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教材先通过47页的例6和59页的例5,渗透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然后在62页的组第3题,以习题的形式,告知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教材中抛物线的定义本身就是圆锥曲线第二定义的范畴。具体如下:
1.点与定点的距离和它到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求点的轨迹。
答案:点的轨迹是以为焦点,10为长轴长的椭圆。
2.点与定点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求点的轨迹。
答案:点的轨迹是以为焦点,8为实轴长的双曲线。
3.求到定点和它到定直线距离之比是的点的轨迹方程.
答案:
4.平面内与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不经过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这样,圆锥曲线的定义就统一为: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与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一个常数(常数>0)的点的轨迹,若常数>1,则轨迹为双曲线;若常数=1,则轨迹为抛物线;若0<常数<1,则轨迹为椭圆。
再次是,圆锥曲线的“第三定义”。 教材在41页以例3的形式,渗透了椭圆的第三定义;教材在55页以探究的形式,渗透了双曲线的第三定义;教材通过74页的组第3题,渗透了抛物线的第三定义,具体内容如下:
1.如图,设点的坐标分别为.直线相交于点,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求点的轨迹方程. 答案是:
2.如图,点的坐标分别是.直线相交于点,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试求点的轨迹方程,并由点的轨迹方程判断轨迹的形状.
答案是:轨迹方程是:;轨迹是以为焦点,为实轴长的双曲线,除去左右顶点。
3.已知点的坐标分别是.直线相交于点,且直线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的差是,求點的轨迹方程.
答案:
至此,圆锥曲线从定义的形式,进行了有效的统一,尤其是“第二定义”和“第三定义”,提现了教材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首先是,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教材在38页和52页分别给出了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不再具体阐述。教材通过49页第7题和62页第5题,以习题的形式对这一内容进行巩固,具体如下:
解析: 因为,所以,点的轨迹是以、为焦点,为长轴长的椭圆.
2.如图,圆的半径为定长,是圆外一个定点,是圆上任意一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直线相交于点,当点在圆上运动时,点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解析:因为,所以,点的轨迹是以、为焦点,为实轴长的双曲线.
其次是,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教材先通过47页的例6和59页的例5,渗透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然后在62页的组第3题,以习题的形式,告知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教材中抛物线的定义本身就是圆锥曲线第二定义的范畴。具体如下:
1.点与定点的距离和它到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求点的轨迹。
答案:点的轨迹是以为焦点,10为长轴长的椭圆。
2.点与定点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求点的轨迹。
答案:点的轨迹是以为焦点,8为实轴长的双曲线。
3.求到定点和它到定直线距离之比是的点的轨迹方程.
答案:
4.平面内与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不经过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这样,圆锥曲线的定义就统一为: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与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一个常数(常数>0)的点的轨迹,若常数>1,则轨迹为双曲线;若常数=1,则轨迹为抛物线;若0<常数<1,则轨迹为椭圆。
再次是,圆锥曲线的“第三定义”。 教材在41页以例3的形式,渗透了椭圆的第三定义;教材在55页以探究的形式,渗透了双曲线的第三定义;教材通过74页的组第3题,渗透了抛物线的第三定义,具体内容如下:
1.如图,设点的坐标分别为.直线相交于点,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求点的轨迹方程. 答案是:
2.如图,点的坐标分别是.直线相交于点,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试求点的轨迹方程,并由点的轨迹方程判断轨迹的形状.
答案是:轨迹方程是:;轨迹是以为焦点,为实轴长的双曲线,除去左右顶点。
3.已知点的坐标分别是.直线相交于点,且直线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的差是,求點的轨迹方程.
答案:
至此,圆锥曲线从定义的形式,进行了有效的统一,尤其是“第二定义”和“第三定义”,提现了教材的严谨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