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态文明环境下,我国历史文化保护既需要注重文化观,主动保护文物,也需要将创新文化保护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同时,还需要在战略观视角下,加快速度推动文化保护法治建设进程,谨防建设性破坏历史文化保护。
关键词: 历史文化保护;“建设性破坏”;谨防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经受到了人们广泛注重,城市历史街区的快速更新与文化依存的消失,不但会让人感觉到痛心,而且也是我国的一大损失。面对当前城市化进程,面对老城破败的建筑与街景,面残破的基础设备,面对美化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的压力,文化保护总是被处于边缘化位置。如何才能够做好历史文化保护的谨防“建设性破坏”工作,这是我国各大相关部门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影响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自从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经济得以快速法治,一直以来我国就是农业打过,农业人口所占比例日益下降。为了能够拓展就业渠道,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前景,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稳固的、完善的城乡人口分布格局被突破,城市化进程得以日益推进。
城市建设最初由于缺乏完整性、科学的规划,新建筑夹在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旧城建筑中,严重影响了原有建筑的历史文化印记。很多地区在改造旧城后,大拆大建旧城,其目的是为了使当地居民走进现代化,共享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成果。但我国拥有着上千年发展历史,其遗留了很多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进行历史性保护。
自从二十世纪末,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国人接受和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是无可厚非的,但摒弃自身优良传统文化,这是我国日后发展的一大隐患。历史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在发展之路上维系着国家的过去、国家的现在、国家的将来。近些年来,我国人们越发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我国政府也颁布了很多相应的保护措施。但在城市化影响下,历史文化的生存空间小,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大大影响了历史文化保护进程。
二、如何谨防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性破坏”
1.控制好城市房价,统一思想认识
从务虚角度,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性破坏”现象发生需要做好的工作有:统一思想认识、探索保护方法、制定保护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监督和管理。之所以说从“务虚”角度上,主要是因为操作环节难以有效进行。所以,需要从根本上探讨研究“建设性破坏”驱动机制,并针对性提出整改措施。
因此,确切的说,近些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出现“建设性破坏”,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房价过高。当然,自从2004后,我国规定了城市经营性用地普遍以招标、拍卖方式进行,这大大刺激了土地价格的提高,开发商需要很大的成本,而开发商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将这种成本转移到房价中。
对于调控高房价,我国政府一直处于努力中。政府通过精确指导,领导层与各大部门达成一致共识,不受当前社会舆论的误导,统一意识到当前房价过高的原因在于贫富差距过大。在这样的现状下,我国政府以“限购”和加大建设保障性住房为主来控制我国房价过高,以此来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
2.历史文化名城有机更新,促使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常态化
为了谨防历史文化保护陷入“建设性保护”困境中,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融入城市文化,力争实现文化再生,逐步取消单纯更新城市物质,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各大城市的更新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并确实使很多历史文化街区避免陷入了建设性破坏状态中,使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城市生活有效融合。如:整治与更新新加坡亚沿岸地带中,可以说有机更新城市中心区、复兴城市都是十分典型的案例。虽然新加坡与亚洲很多国家对比,其建国历史并不长,城市文化积淀并不是很深厚。但今天的新加坡以其獨具特色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赢得了人们的美赞,同时也以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展示着当前多样化的文化风采。新加坡河沿岸地带,曾经是集商行、码头等一体的区域,保留着南洋风格的一大建筑群。在上个世纪中期,市区重建局对新加坡河沿岸滨水地带进行了全方位的整治。其整治是以动态保护与开发为主,将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古建筑群、整治环境等方面与发展商业空间融合起来。一方面,提高当地河区的水质,使其满足观赏水的标准;另一方面,建设可以通行的滨水人行道,布置绿地广场,按照原貌修复沿河历史建筑,以满足商业服务需求基础上做好了保护历史文化的工作,使各地旅游者纷至沓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尤其是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要考虑它是否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求相符。如果相符,就考虑如何保留与继承问题,切实做到保护好、修复好。虽然当前在保护历史文化中,面对着改善城市形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等压力,但必须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谨防出现“建设性”破坏问题。唯有做到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国军.历史文化保护需谨防“建设性破坏”[J].人民论坛,2016(31):214-215.
[2]张远索.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性破坏”现象[J].北京规划建设,2011(04):18-20.
[3]徐琴.有机更新:历史文化名城走出保护性衰败与建设性破坏困境之路[J].城市观察,2011(03):62-69.
关键词: 历史文化保护;“建设性破坏”;谨防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经受到了人们广泛注重,城市历史街区的快速更新与文化依存的消失,不但会让人感觉到痛心,而且也是我国的一大损失。面对当前城市化进程,面对老城破败的建筑与街景,面残破的基础设备,面对美化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的压力,文化保护总是被处于边缘化位置。如何才能够做好历史文化保护的谨防“建设性破坏”工作,这是我国各大相关部门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影响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自从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经济得以快速法治,一直以来我国就是农业打过,农业人口所占比例日益下降。为了能够拓展就业渠道,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前景,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稳固的、完善的城乡人口分布格局被突破,城市化进程得以日益推进。
城市建设最初由于缺乏完整性、科学的规划,新建筑夹在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旧城建筑中,严重影响了原有建筑的历史文化印记。很多地区在改造旧城后,大拆大建旧城,其目的是为了使当地居民走进现代化,共享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成果。但我国拥有着上千年发展历史,其遗留了很多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进行历史性保护。
自从二十世纪末,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国人接受和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是无可厚非的,但摒弃自身优良传统文化,这是我国日后发展的一大隐患。历史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在发展之路上维系着国家的过去、国家的现在、国家的将来。近些年来,我国人们越发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我国政府也颁布了很多相应的保护措施。但在城市化影响下,历史文化的生存空间小,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大大影响了历史文化保护进程。
二、如何谨防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性破坏”
1.控制好城市房价,统一思想认识
从务虚角度,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性破坏”现象发生需要做好的工作有:统一思想认识、探索保护方法、制定保护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监督和管理。之所以说从“务虚”角度上,主要是因为操作环节难以有效进行。所以,需要从根本上探讨研究“建设性破坏”驱动机制,并针对性提出整改措施。
因此,确切的说,近些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出现“建设性破坏”,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房价过高。当然,自从2004后,我国规定了城市经营性用地普遍以招标、拍卖方式进行,这大大刺激了土地价格的提高,开发商需要很大的成本,而开发商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将这种成本转移到房价中。
对于调控高房价,我国政府一直处于努力中。政府通过精确指导,领导层与各大部门达成一致共识,不受当前社会舆论的误导,统一意识到当前房价过高的原因在于贫富差距过大。在这样的现状下,我国政府以“限购”和加大建设保障性住房为主来控制我国房价过高,以此来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
2.历史文化名城有机更新,促使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常态化
为了谨防历史文化保护陷入“建设性保护”困境中,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融入城市文化,力争实现文化再生,逐步取消单纯更新城市物质,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各大城市的更新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并确实使很多历史文化街区避免陷入了建设性破坏状态中,使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城市生活有效融合。如:整治与更新新加坡亚沿岸地带中,可以说有机更新城市中心区、复兴城市都是十分典型的案例。虽然新加坡与亚洲很多国家对比,其建国历史并不长,城市文化积淀并不是很深厚。但今天的新加坡以其獨具特色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赢得了人们的美赞,同时也以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展示着当前多样化的文化风采。新加坡河沿岸地带,曾经是集商行、码头等一体的区域,保留着南洋风格的一大建筑群。在上个世纪中期,市区重建局对新加坡河沿岸滨水地带进行了全方位的整治。其整治是以动态保护与开发为主,将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古建筑群、整治环境等方面与发展商业空间融合起来。一方面,提高当地河区的水质,使其满足观赏水的标准;另一方面,建设可以通行的滨水人行道,布置绿地广场,按照原貌修复沿河历史建筑,以满足商业服务需求基础上做好了保护历史文化的工作,使各地旅游者纷至沓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尤其是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要考虑它是否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求相符。如果相符,就考虑如何保留与继承问题,切实做到保护好、修复好。虽然当前在保护历史文化中,面对着改善城市形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等压力,但必须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谨防出现“建设性”破坏问题。唯有做到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国军.历史文化保护需谨防“建设性破坏”[J].人民论坛,2016(31):214-215.
[2]张远索.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性破坏”现象[J].北京规划建设,2011(04):18-20.
[3]徐琴.有机更新:历史文化名城走出保护性衰败与建设性破坏困境之路[J].城市观察,2011(0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