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提出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等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即把数学知识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利用有关知识经验,在教师的适当点拨指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形成了数学能力,又能让他们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中得到乐趣。另外,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经历了由未知到已知的学习过程,完成了一系列任务并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知识。
一、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把理论知识变为实践能力,进行探索和应用。教师要选择有趣的游戏或制造悬念呈现这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提取。这样不仅使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还能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习惯,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更深刻地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如去“图书馆”这一课,传统教材直接出示61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最后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这样做既忽视了学生生活与实践两方面教育资源的开发,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可以先请学生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军事演习视频)。师问:怎么样?演习的场面够惊心动魄吧!我们赶快到演习阵地去看一看吧!制造悬念:咦,怎么一炮都没打中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相信不难答出“没有对准A的位置”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试说:我们应该知道哪些条件才能确定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学生试说后,教师给予评价。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数学意义的情境,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还要注意创设情绪情境。问题应既有一定难度,又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适应。创设情绪情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自信心以及创新意识。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是培养数学思维的前提,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才会产生兴趣,学有所得,进而形成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方法和步骤,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能亲身感受到数学的无處不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分组了解包装说明书,调查家里洗衣粉、味精、大小包零食等的重量,制作一份简单的调查表。上课时通过观察教师所准备的不同克数的实物再次体验100克、1000克等不同物体的重量。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潜力,还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深了其对千克和克的认识。
三、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要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还要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数图形的学问”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连接任意两点成一条线段,数一数有多少条线段。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晕了。这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我们不是将重点放在具体的数上,而是放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上,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这个过程体现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面对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能够学会运用一定的规律和技巧。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了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还培养了学生对数的感觉和估计的能力。
四、优化评价解决策略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形成数学思想和策略最关键的一步是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评价。在探索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值得肯定。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评价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从多种答案中进行比较,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大脑潜力的开发,促进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总之,优化评价解决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全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有意义,它对于树立学生自信心,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平台。因此,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教学策略,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即把数学知识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利用有关知识经验,在教师的适当点拨指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形成了数学能力,又能让他们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中得到乐趣。另外,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经历了由未知到已知的学习过程,完成了一系列任务并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知识。
一、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把理论知识变为实践能力,进行探索和应用。教师要选择有趣的游戏或制造悬念呈现这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提取。这样不仅使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还能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习惯,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更深刻地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如去“图书馆”这一课,传统教材直接出示61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最后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这样做既忽视了学生生活与实践两方面教育资源的开发,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可以先请学生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军事演习视频)。师问:怎么样?演习的场面够惊心动魄吧!我们赶快到演习阵地去看一看吧!制造悬念:咦,怎么一炮都没打中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相信不难答出“没有对准A的位置”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试说:我们应该知道哪些条件才能确定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学生试说后,教师给予评价。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数学意义的情境,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还要注意创设情绪情境。问题应既有一定难度,又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适应。创设情绪情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自信心以及创新意识。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是培养数学思维的前提,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才会产生兴趣,学有所得,进而形成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方法和步骤,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能亲身感受到数学的无處不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分组了解包装说明书,调查家里洗衣粉、味精、大小包零食等的重量,制作一份简单的调查表。上课时通过观察教师所准备的不同克数的实物再次体验100克、1000克等不同物体的重量。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潜力,还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深了其对千克和克的认识。
三、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要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还要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数图形的学问”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连接任意两点成一条线段,数一数有多少条线段。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晕了。这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我们不是将重点放在具体的数上,而是放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上,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这个过程体现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面对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能够学会运用一定的规律和技巧。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了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还培养了学生对数的感觉和估计的能力。
四、优化评价解决策略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形成数学思想和策略最关键的一步是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评价。在探索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值得肯定。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评价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从多种答案中进行比较,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大脑潜力的开发,促进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总之,优化评价解决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全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有意义,它对于树立学生自信心,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平台。因此,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教学策略,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