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可见真实的课堂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这恰恰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和率直的个性。如果没有这些“意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失去了学习“试误”的过程,就达不到良好的认知建构目的。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当出现“意外”问题或结果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应对,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我谈谈信息技术课堂意外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信息技术课堂“意外”的诱发因素
1.教学预设的不可预见性
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大多是基于自己的思维特征和认知经验,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细节难免会出现预计不足的情况。比如,教师给学生进行讲授和操作时,会遇到误操作或者与备课不一样的效果;就学生而言,包括学生的误操作,学生出乎教师预料的提问或回答,学生的奇思妙想等。
2.師生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教师设计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的起点通常是已有的知识与认知结构,终点也是教师自身所理解与掌握的知识。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一定是从“已知”到“已知”,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起点则是“未知”知识,目的是变“未知”为“已知”。师生之间的这种思维差异,使学生在问题的理解上产生“意外”成为常事。
3.学生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基于学生、基于课标、基于教材的教学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与学之间的思维碰撞,常常会引出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展现学生的真实心理和多元思维方式。
二、信息技术课堂“意外”的应对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可能会引起课堂教学秩序的一时混乱。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树立善待“意外”的正确态度,积极寻求处理“意外”的教学智慧。如果教师正确对待并科学有效地利用,就能化课堂上的种种“意外”为难得的发展契机,让学生收获独特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顺着“意外”因势利导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此过程中不少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或奇思妙想,面对这样的“意外”,教师要及时提炼问题的有效性,重新调整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我完成《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章节教学后,安排学生用“WPS演示”制作学校简介演示文稿。考虑到课堂时间可能不够的问题,事先准备了一些资料并传到了学生的机器上。不到5分钟,有位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您提供的资料太少了,能不能让我们自己上网搜索资料?”我想如果简单地拒绝,势必造成学生的消极对待,只要学生上网不“跑题”,那么不妨一试……当我巡视看到学生分工明确地整理制作和评比展示中内容充实、界面合理的演示文稿作品时,我不禁为自己的明智之举感到庆幸。
2.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
在课堂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个别行为,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地发现一闪即逝的生成资源,敏锐地捕捉其中有教学价值的内容,那么课堂的精彩就可能由此生成。由于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表达具有跳跃性,教师就可以请提出问题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学生的语言中梳理有价值的信息。
如在学习《信息的数字化》这一课时,我在讲解完15以内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的演算方法后,布置了两道演算题:将二进制数1001和1110转换成对应的十进制数。多数学生按照基本方法进行演算。有一位学生盯着黑板上的ASCII码表说道:“老师,可以用推算法得到结果。”我想:“这是一次思维锻炼难得的好机会。”于是请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总结出更简便的方法:因为只要记住十进制8对应的二进制是1000,加上1就是9;十进制15对应的二进制是1111,减去1就是14。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意外”由于时间或是其他原因可能暂时不能在课堂上予以解决。教师不但不应该回避这类“意外”,反而应该将这种“意外”转化为引导学生开展拓展型或探究型课程的有效资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记得在上《构建身边的网络》这节课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们家的网页打不开,但是QQ能上的,是什么原因啊?”此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书本知识引向实际生活的好机会,于是马上将问题抛给学生。“说明网络是通的”、“硬件应该没有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分析原因。“你们分析得都很正确,不能打开网页,有可能IE浏览器出现故障或者DNS设置不正确。”我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那份自发的知识探索意识和信息技术课堂上难能可贵的生成。
不论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的失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课堂出现意外是必然的,如果教师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没必要对课堂中的意外设防,而应关注更多的意外发生,正视意外的存在,用智慧和策略应对,让意外孕育出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唐冰.课堂“意外生成”的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4:11.
[2]陶江明.信息技术课堂的“意外”与应变.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5-16.
一、信息技术课堂“意外”的诱发因素
1.教学预设的不可预见性
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大多是基于自己的思维特征和认知经验,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细节难免会出现预计不足的情况。比如,教师给学生进行讲授和操作时,会遇到误操作或者与备课不一样的效果;就学生而言,包括学生的误操作,学生出乎教师预料的提问或回答,学生的奇思妙想等。
2.師生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教师设计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的起点通常是已有的知识与认知结构,终点也是教师自身所理解与掌握的知识。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一定是从“已知”到“已知”,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起点则是“未知”知识,目的是变“未知”为“已知”。师生之间的这种思维差异,使学生在问题的理解上产生“意外”成为常事。
3.学生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基于学生、基于课标、基于教材的教学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与学之间的思维碰撞,常常会引出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展现学生的真实心理和多元思维方式。
二、信息技术课堂“意外”的应对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可能会引起课堂教学秩序的一时混乱。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树立善待“意外”的正确态度,积极寻求处理“意外”的教学智慧。如果教师正确对待并科学有效地利用,就能化课堂上的种种“意外”为难得的发展契机,让学生收获独特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顺着“意外”因势利导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此过程中不少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或奇思妙想,面对这样的“意外”,教师要及时提炼问题的有效性,重新调整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我完成《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章节教学后,安排学生用“WPS演示”制作学校简介演示文稿。考虑到课堂时间可能不够的问题,事先准备了一些资料并传到了学生的机器上。不到5分钟,有位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您提供的资料太少了,能不能让我们自己上网搜索资料?”我想如果简单地拒绝,势必造成学生的消极对待,只要学生上网不“跑题”,那么不妨一试……当我巡视看到学生分工明确地整理制作和评比展示中内容充实、界面合理的演示文稿作品时,我不禁为自己的明智之举感到庆幸。
2.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
在课堂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个别行为,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地发现一闪即逝的生成资源,敏锐地捕捉其中有教学价值的内容,那么课堂的精彩就可能由此生成。由于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表达具有跳跃性,教师就可以请提出问题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学生的语言中梳理有价值的信息。
如在学习《信息的数字化》这一课时,我在讲解完15以内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的演算方法后,布置了两道演算题:将二进制数1001和1110转换成对应的十进制数。多数学生按照基本方法进行演算。有一位学生盯着黑板上的ASCII码表说道:“老师,可以用推算法得到结果。”我想:“这是一次思维锻炼难得的好机会。”于是请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总结出更简便的方法:因为只要记住十进制8对应的二进制是1000,加上1就是9;十进制15对应的二进制是1111,减去1就是14。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意外”由于时间或是其他原因可能暂时不能在课堂上予以解决。教师不但不应该回避这类“意外”,反而应该将这种“意外”转化为引导学生开展拓展型或探究型课程的有效资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记得在上《构建身边的网络》这节课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们家的网页打不开,但是QQ能上的,是什么原因啊?”此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书本知识引向实际生活的好机会,于是马上将问题抛给学生。“说明网络是通的”、“硬件应该没有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分析原因。“你们分析得都很正确,不能打开网页,有可能IE浏览器出现故障或者DNS设置不正确。”我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那份自发的知识探索意识和信息技术课堂上难能可贵的生成。
不论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的失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课堂出现意外是必然的,如果教师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没必要对课堂中的意外设防,而应关注更多的意外发生,正视意外的存在,用智慧和策略应对,让意外孕育出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唐冰.课堂“意外生成”的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4:11.
[2]陶江明.信息技术课堂的“意外”与应变.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