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岁的身影纵身而下,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沉重的下落。沉浸在悲痛中的家长表示,这是他的孩子第三次参加高考,还没等成绩出来,发完短短6字短信,便结束了生命。
难道一个年轻生命的轻易消逝,不值得扼腕叹息吗?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因承受不住高考之重压而漠视生命俨然成为一种现象时,人们不应思考这深层原因,从而减少这种悲剧的发生吗?
正如张松超所说,“现实中的尴尬在于,在应试教育的裹挟下,分数成了学校、学生、家长共同追求的目标。”诚然,高考是十分重要,但重得过生命吗?高考之外,难道不应有别样的生活,重振士气为理想奋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吗?
马云是高考的失败者,但他却是创业的成功者。“马云可真幸运,成了超级富豪。”“当年我两次高考落榜时,可没人说我幸运。”从马云的经历来看,他只是比别人多了份追逐梦想的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熬不住了,我还可以多熬一秒钟、两秒钟。”由此观之,高考并不是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只要有比别人能熬的毅力,能够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苦痛,高考之外,你仍能享受为理想奋斗的充实和实现理想的愉悦。高考之外的生活不也是另一种精彩,何必要结束生命空留悲伤?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没有了生命,又何谈为理想而奋斗并最终实现梦想。像那个19岁的少年,又怎么能再享受奋斗的充实?高考之外,更需要的是一种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生活及教育。
这些悲剧都是一种警醒,它们共同反映出“当下教育中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严重缺失。”家长、学校及学生都应看到,高考并不是人生全部,一生过得平静,抱有对生命的乐观未尝不是另一种活法。生活中總有人看待事情悲观,承受挫折能力脆弱。“教育能做的,是让青少年重视生命,不轻言放弃”。
广州华师附中的学生曾提前为自己策划了一个葬礼,面对虚构的葬礼和死亡,竟然“那么豁达那么真诚”,他们的世界中并不仅有高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才是他们另一种生活的主旋律。我想,他们以后绝不会是自杀青少年中的一员,这种面对死亡毫不避讳的态度,又何尝不是高考之外的另一种生活。
然而在国内,学校还缺乏系统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进课堂竟然如此之难。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年轻生命的消逝,看到了一次次警醒,听到了一声声感叹,但生命教育却还是没人重视,没有实际有效的措施。如此一来,则又是消逝---警醒---教训,循环往复,不知终点在何处。
在“一考定终生”的观念已侵入绝大多数中国人大脑的今天,生命教育反倒是近乎空白。如果不能领悟到高考之外还有另外的生活,生命教育便无从谈起。无视生命的人将高考这样的事看得太重,“以至于和自己的前途与命运绑到一起的时候”,“希望的落空就会让他觉得生无可恋”,因此我们又看到了生命的消逝。
放眼社会,将高考看得比任何都重的大有人在。曾有一位考生在赶考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妈妈受了重伤,可所有的人都劝她赶紧调整心情赶赴考场,千万别误了高考。难道这不可笑吗?高考难道比自己亲生母亲的性命还要重要吗?高考明年可继续,可如果母亲就此长辞人世见不到最后一面,难道明年还可以再见到吗?由此观之,生命教育缺失倒也情理之中。看不到高考之外的另一种生活,人们会渐渐忘记更重要的东西,亲情、友情、理想、乐观……乃至生命。
再看前面提到的那个19岁少年,他的自杀倒也不能全部归咎于他,应该是父母、学校及他自己共同造成的悲剧。
我们应看到高考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摒弃“一考定终生”的错误的、腐朽的观念。否则不仅悲剧还会重演,我们最终也将被生活、时代所抛弃。
(作者介绍:张铭阳,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学生;本文指导教师:蔡霞)
难道一个年轻生命的轻易消逝,不值得扼腕叹息吗?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因承受不住高考之重压而漠视生命俨然成为一种现象时,人们不应思考这深层原因,从而减少这种悲剧的发生吗?
正如张松超所说,“现实中的尴尬在于,在应试教育的裹挟下,分数成了学校、学生、家长共同追求的目标。”诚然,高考是十分重要,但重得过生命吗?高考之外,难道不应有别样的生活,重振士气为理想奋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吗?
马云是高考的失败者,但他却是创业的成功者。“马云可真幸运,成了超级富豪。”“当年我两次高考落榜时,可没人说我幸运。”从马云的经历来看,他只是比别人多了份追逐梦想的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熬不住了,我还可以多熬一秒钟、两秒钟。”由此观之,高考并不是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只要有比别人能熬的毅力,能够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苦痛,高考之外,你仍能享受为理想奋斗的充实和实现理想的愉悦。高考之外的生活不也是另一种精彩,何必要结束生命空留悲伤?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没有了生命,又何谈为理想而奋斗并最终实现梦想。像那个19岁的少年,又怎么能再享受奋斗的充实?高考之外,更需要的是一种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生活及教育。
这些悲剧都是一种警醒,它们共同反映出“当下教育中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严重缺失。”家长、学校及学生都应看到,高考并不是人生全部,一生过得平静,抱有对生命的乐观未尝不是另一种活法。生活中總有人看待事情悲观,承受挫折能力脆弱。“教育能做的,是让青少年重视生命,不轻言放弃”。
广州华师附中的学生曾提前为自己策划了一个葬礼,面对虚构的葬礼和死亡,竟然“那么豁达那么真诚”,他们的世界中并不仅有高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才是他们另一种生活的主旋律。我想,他们以后绝不会是自杀青少年中的一员,这种面对死亡毫不避讳的态度,又何尝不是高考之外的另一种生活。
然而在国内,学校还缺乏系统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进课堂竟然如此之难。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年轻生命的消逝,看到了一次次警醒,听到了一声声感叹,但生命教育却还是没人重视,没有实际有效的措施。如此一来,则又是消逝---警醒---教训,循环往复,不知终点在何处。
在“一考定终生”的观念已侵入绝大多数中国人大脑的今天,生命教育反倒是近乎空白。如果不能领悟到高考之外还有另外的生活,生命教育便无从谈起。无视生命的人将高考这样的事看得太重,“以至于和自己的前途与命运绑到一起的时候”,“希望的落空就会让他觉得生无可恋”,因此我们又看到了生命的消逝。
放眼社会,将高考看得比任何都重的大有人在。曾有一位考生在赶考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妈妈受了重伤,可所有的人都劝她赶紧调整心情赶赴考场,千万别误了高考。难道这不可笑吗?高考难道比自己亲生母亲的性命还要重要吗?高考明年可继续,可如果母亲就此长辞人世见不到最后一面,难道明年还可以再见到吗?由此观之,生命教育缺失倒也情理之中。看不到高考之外的另一种生活,人们会渐渐忘记更重要的东西,亲情、友情、理想、乐观……乃至生命。
再看前面提到的那个19岁少年,他的自杀倒也不能全部归咎于他,应该是父母、学校及他自己共同造成的悲剧。
我们应看到高考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摒弃“一考定终生”的错误的、腐朽的观念。否则不仅悲剧还会重演,我们最终也将被生活、时代所抛弃。
(作者介绍:张铭阳,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学生;本文指导教师:蔡霞)